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莲藕根状茎膨大过程中淀粉合成相关酶的活性,探讨其与莲藕淀粉积累的关系。【方法】以4个莲藕主栽品种为试材,采用比色法,分析了根状茎膨大过程中葡萄糖、果糖、蔗糖、可溶性总糖、淀粉含量及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ase)、淀粉合成酶(SSase)和淀粉分支酶(Q-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果糖、葡萄糖和可溶性总糖、蔗糖的含量高峰分别出现在莲藕根茎的膨大前期、中期、后期。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在膨大中期前上升缓慢,到后期含量急增,总淀粉含量可达鲜重的11.1%~12.7%,其中支链淀粉始终约占总淀粉的70%。ADPGPase和SSase 在各相同膨大时期品种间差异明显,而Q-酶差异较小;3种酶表达上存在明显的时段特征,SSase表达最早,膨大前期即达峰值,ADPGPase和Q-酶活性的表达则相对较迟,均在中期达最大值;ADPGPase和SSase的活性峰值与后期总淀粉含量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30(P<0.01;n=12)和0.8458(P<0.05;n=12);Q-酶活性峰值与后期支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690(P<0.05;n=12)。【结论】ADPG焦磷酸化酶和淀粉合成酶活性对成熟期莲藕根茎的总淀粉含量起关键调控作用;淀粉分支酶则调控根茎支链淀粉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利用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地上茎段扦插育苗,在空心莲子草生长20、45、70、95 d时,研究其不定根膨大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总糖、蔗糖、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不定根膨大过程中,随着根直径不断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呈急剧上升趋势并保持在较高含量水平,淀粉含量低且变化不大。不同膨大时期,蔗糖占可溶性总糖的比例均较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蔗糖含量与空心莲子草宿根的主要生长指标(宿根直径、根长、表面积、体积、干重、根冠比)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淀粉含量与其他各项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表明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总糖、蔗糖是空心莲子草不定根膨大的物质基础,其中可溶性总糖、蔗糖是宿根的重要组成物质和贮藏成分。而淀粉在空心莲子草宿根形成中并不是重要物质。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钾、氮营养对莲藕膨大过程中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2个钾处理(不施钾和适量钾)和3个氮处理(不施氮、适量氮和2倍适量氮),分别于子藕移栽后76 d、97 d、118 d、139 d、160 d和190 d收获莲藕膨大茎,记录其鲜、干重,分析还原糖、可溶性总糖、淀粉和粗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当钾、氮营养不足时,莲藕茎膨大形成的时间提前。在莲藕膨大茎形成早、中期,适量钾处理的产量低于不施钾处理;在莲藕膨大茎形成早期,适量氮处理的产量低于不施氮处理;在莲藕膨大茎成熟后,适量钾处理的莲藕产量比不施钾处理高出20%以上,适量氮处理的产量比不施氮处理高出2.3倍以上。施氮过量时,莲藕膨大形成的时间推迟,且适量氮处理的莲藕最终产量比2倍适量氮处理高出1.2倍以上。适量的钾、氮营养可以提高莲藕膨大前、中期还原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以及膨大中、后期淀粉含量,表明适量的钾、氮营养能明显改善莲藕品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钾、氮营养对莲藕膨大过程中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2个钾处理(不施钾和适量钾)和3个氮处理(不施氮、适量氮和2倍适量氮),分别于子藕移栽后76、97、118、139、160和190天收获莲藕膨大茎,记录其鲜、干重,分析还原糖、可溶性总糖、淀粉和粗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当钾、氮营养不足时,莲藕茎膨大形成的时间提前。在莲藕膨大茎形成早、中期,适量钾处理的产量低于不施钾处理;在莲藕膨大茎形成早期,适量氮处理的产量低于不施氮处理;在莲藕膨大茎成熟后,适量钾处理的莲藕产量比  相似文献   

5.
草莓花芽分化过程中叶片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乃波  张志宏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328-2329
以3种不同需冷量的草莓品种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确定其花芽分化进程,并测定相应时期内的可溶性总糖、还原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在花芽分化过程中,3个品种的可溶性总糖、还原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的变化趋势较为接近。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含量在整个分化过程中一直呈上升趋势。淀粉含量在分化期前变化不大,在花序分化期迅速上升后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分化期前迅速下降,在花序分化期先上升后下降。可溶性总糖、还原糖、淀粉在整个分化过程中,需冷量长的品种高于需冷量短的品种。可溶性蛋白在分化过程中,需冷量短的品种高于需冷量长的品种。  相似文献   

6.
僵藕萌发过程中主要贮藏物质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僵藕萌发过程中还原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质和含水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僵藕在萌发过程中还原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质和水分含量均依次低于中度僵藕和正常藕;淀粉、可溶性蛋白和水分含量在萌发过程中均呈下降趋势,而还原糖含量则呈上升趋势;重僵藕在萌发过程中还原糖含量始终约为正常藕的50%。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木薯品种茎叶可溶性糖与块根淀粉积累特性,为木薯的高产栽培和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低淀粉木薯品种华南124和高淀粉木薯品种辐选01为材料,在块根形成初期(植后70~80 d))、形成中期(植后90~100d)、块根膨大初期(植后120~130d)、膨大中期(植后150~160 d)和块根成熟期(植后235~245d)分别测定两个木薯品种的茎叶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分析茎叶可溶性糖含量和块根淀粉积累间的关系.[结果]两个木薯品种的茎叶可溶性糖、还原糖和蔗糖含量在块根形成中期以前表现为华南124>辐选01,块根形成中期以后表现为辐选01>华南124.在木薯的整个生育期,辐选01的淀粉合成量和淀粉合成速率均大于华南12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辐选01茎叶中还原糖、蔗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与块根淀粉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其中茎秆的还原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与块根淀粉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华南124茎叶还原糖、可溶性糖、叶片蔗糖含量均与块根淀粉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但均未达显著水平.[结论]木薯茎叶可溶性糖对块根淀粉积累有重要作用,其中茎秆对可溶性糖的运转能力是影响淀粉合成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甘草扦插繁殖过程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对插穗生根过程中叶片及茎中的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质及总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插穗叶片及茎中的可溶性糖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后期又有轻微下降的趋势。淀粉含量均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而茎中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后期又下降的趋势。总氮含量均呈先下降后趋于稳定。糖/氮及C/N均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说明甘草插穗不定根的发生与插穗体内的营养水平有密切关系,且营养物质对甘草的扦插生根过程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僵藕萌发过程中还原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质和含水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重僵藕在萌发过程中还原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质和水分含量均依次低于中度僵藕和正常藕 ;淀粉、可溶性蛋白和水分含量在萌发过程中均呈下降趋势 ,而还原糖含量则呈上升趋势 ;重僵藕在萌发过程中还原糖含量始终约为正常藕的 50 %  相似文献   

10.
桃果实的糖酸含量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果实发育过程中桃糖酸含量的变化特征。[方法]以盛花后不同发育时期的普通桃、油桃和蟠桃为材料,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氢氧化钠滴定法测定有机酸含量。[结果]普通桃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果实迅速膨大期下降;油桃和蟠桃可溶性糖含量在果实速长生育期前期下降,后期上升,硬核前期下降,之后上升,但发育后期蟠桃可溶性糖含量无明显变化。普通桃有机酸含量在硬核后期和果实迅速膨大前期下降。油桃有机酸含量先下降,又大幅度上升,硬核前期下降,中期无明显变化,之后一直下降。蟠桃有机酸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裂果油桃有机酸含量高于正常果。[结论]盛花后不同发育时期的3种桃果实糖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莲藕根状茎膨大过程中基因的表达,挖掘重要的淀粉合成相关基因。【方法】基于转录组测序、数字基因差异表达谱技术以及qRT-PCR方法,研究莲藕(‘美人红’)根状茎膨大过程中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特性。【结果】根状茎膨大始期和中期,淀粉合成缓慢,而膨大后期,淀粉粒明显增大,淀粉含量快速增加。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根状茎膨大过程中34个基因参与了淀粉代谢;差异基因表达谱技术分析显示,LrGBSS、LrSBEI、LrSBEII和 LrSBEIII 4个基因在膨大后期表达量显著增加;qRT-PCR结果进一步证明,上述4个基因与根状茎中淀粉合成密切相关。【结论】莲藕根状茎膨大时淀粉积累主要在膨大后期,LrGBSS、LrSBEI、LrSBEII和 LrSBEIII 4个基因的表达影响莲藕根状茎淀粉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以F15、F901、G15、瑞士N4和GR911等木薯品种为材料,在块根膨大期对其干物质、蛋白质、淀粉、可溶性总糖含量以及收获期对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木薯块根干物质和淀粉的积累与生长期呈一定的正相关,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蛋白质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11月份达到最高值;依据淀粉含量变化和块根产量表现, F15和F901淀粉含量连续保持上升趋势,建议采收期在1月份, G15和瑞士N4淀粉含量在12月份增长缓慢或不增长,建议采收期在12月份。  相似文献   

13.
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的农艺性状及生理特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稳定的转PEPC基因水稻和未转基因野生型水稻为供试材料,测定稻株开花期间地上部干物质的累积量及籽粒中可溶性糖、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与未转基因野生型水稻相比,转PEPC基因水稻叶片、茎鞘和穗干重都有部分增加,但以穗增重为主;开花后14 d,与未转基因野生型水稻相比,转PEPC基因水稻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但其淀粉含量没有增加,推测转PEPC基因水稻籽粒中较多的可溶性糖可能会更多地转化为蛋白质.  相似文献   

14.
采用烘干法、总目比色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凯氏定氮仪分别测定了僵藕叶片、叶柄、根状茎的干物质、可溶性糖、淀粉、钾、粗蛋白含量变化,并与健藕相比较。结果表明,僵藕藕身干物质、淀粉含量均低于健藕;在新藕形成和膨大期间,僵藕藕身可溶性糖、钾含量有一个激增过程,与健藕的平缓下降趋势完全不同;僵藕叶片、叶柄、根状茎中的钾含量均高于健藕,粗蛋白含量与健藕相近。  相似文献   

15.
甘薯产量形成动态及蛋白质的分配与积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甘薯产量性状形成动态,将全生长过程分为3个时期:前期为植后60d内,中期为60~90d,后期为90~150d。干、鲜蔓重,中期达最大值,以后下降;干、鲜薯重,前期增长慢,中、后期增长快;生物总产量,受薯重影响大,后期增长较快;薯块烘干率、淀粉率,均以中期增长快,并现峰值;薯块可溶性糖的含量和产量,主要在后期递增。 全生长期内,甘薯各器官蛋白质含量的高低顺序:叶片>吸收根>叶柄>地上茎>块根。各器官蛋白质含量,均以植后30d起呈递减。蛋白质分配主流,随生长期进展,从地上部逐渐转向地下部(块根)。蛋白质积累产量,前期直线上升,中期相对稳定,后期缓升,块根蛋白质积累产量与块根干物率和干、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无核君迁子Diospyros lotus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为无核君迁子果实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方法  以不同时期无核君迁子果实为材料,测定单宁、总酚、黄酮、花青素、糖和果胶组分以及果胶降解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  无核君迁子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可溶性单宁和花青素不断降低,不溶性单宁、淀粉、果糖、葡萄糖、糖酸比、水溶性果胶、离子结合果胶逐渐上升,总酚、黄酮、可滴定酸和共价结合果胶先升后降;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果胶裂解酶活性在果实软熟期显著上升(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溶性果胶、离子结合果胶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裂解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共价结合果胶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裂解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淀粉、果糖、葡萄糖与水溶性果胶、离子结合果胶及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裂解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结论  无核君迁子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可溶性单宁逐渐下降至可食用阈值以下,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果胶裂解酶参与催化细胞壁果胶组分降解,进而引起无核君迁子果实果胶组分变化、可溶性糖升高以及活性成分变化。图4表2参29  相似文献   

17.
春玉米籽粒可溶性糖积累规律及其与淀粉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高淀粉玉米(四单19)、普通玉米(东农250)、优质蛋白玉米(丰禾10号)为材料,研究氮素用量对春玉米籽粒可溶性糖和淀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中蔗糖含量在吐丝后先增加后降低,果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淀粉含量在籽粒灌浆过程中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紫肉甘薯主要块根品质性状在不同土壤类型和生态环境的变异,选用18个紫肉甘薯品系,在盐城和徐州2个试点进行异地鉴定试验,分析不同土壤类型和生态环境下紫甘薯块根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因型(G)、环境(E)和基因型×环境(G×E)互作对紫肉甘薯块根花青苷、干率、淀粉、蛋白质、还原性糖和可溶性糖影响均达显著水平.花青苷含量的E效应大于G和G×E互作效应,其他品质性状则表现为G×E互作效应较大.蛋白质、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在徐州试点较高,租淀粉含量和花青苷含量在盐城试点较高.盐城和徐州两试点各品质性状变异系数变幅一致,均为:花青苷>还原糖>可溶性糖>蛋白质>淀粉,其中花青苷含量变异系数徐州较高,其他性状变异系数盐城试点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糖分含量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花青苷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干率和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花青苷含量和其他品质性状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