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第六届中国盆景展览会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向全体盆景界人士提出了“创新、求精、重振中国盆展雄风”的要求.这是中国盆景从恢复、普及阶段走向发展、成熟阶段后的奋斗目标。作为一位盆景工作,怎样将这个精神具体落实在一件件作品上?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级展览的评委,用什么样的审美取向去评价盆景作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中国盆景代表作 这件作品创作于1976年,1984年刊发于本刊试刊号封底,在1985年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上被誉为“给我们古老盆景带来新意”的作品之一。“《秋思》这件盆景作品问世的意义在于:一、在贫景中去探求艺术的共性规律和美的规律,并用以指导盆景的艺术创作和造型。  相似文献   

3.
盆景历来被人们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缩小的大自然”等等。让一件盆景作品能充分地表现出自然美和艺术美,使观能细细地品味欣赏,能从中读出诗情画意,从而联想到自然界的山水美景,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制作这样有品味的盆景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也是我一直想尝试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许德恭 《花木盆景》2004,(10):14-15
在第三届中国盆景学术研讨会(武汉)期间,与会代表在座谈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盆景作品的原创作和改作或收藏在权属方面应该如何界定?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盆景界深入探讨的问题。从艺术的角度而言,盆景艺术无疑是富有创造精神和个性特点的,其创作必然应该享有相应的权益。但是盆景艺术不同于美术、音乐和学等艺术,它是具有生命力和可塑性的,一个盆景作品完全有可能经过一次、二次甚至多次改作而成为另一件不同于原作的作品,这种情形下,原创作和改作创作的权属该如何界定呢?——但这还只是比较理想的设想,更多的情形是改作基于原作的架构来进行,二的是一种承前启后的关系,而并非去旧换新,因而权属界定就更趋复杂。确切地说,这里的“权属界定”应该主要是针对作权中“署名权”而言的,虽然“署名权”的界定会涉及到其它的权属问题,但“署名权”首当其冲,因此成为探讨之关键。在讨论会座谈期间,编曾听到三种意见:其一是应当给每件盆景作品建立相应的盆景档案,将原作、改作和收藏一一录入,有据可查;其二是认为署名应以周期为标准,作品未转售之前,署名权应属于原作,被收购或收藏后,购买或受赠必定会对作品进行养护、改作,因而应当以出售或转赠时间为限,更换为购买或受赠的署名;其三则认为盆景作品的原创作的创作时间历时较久,而收藏或收购所进行的改作仅仅限于细枝末节,因而不可享有署名权。众说纷纭,未能统一。《盆景赏石》版自本期起,在“盆景论坛”栏目就“盆景作品的原始创作和改作或收藏的权属界定”问题展开讨论,希望业界学和广大读能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5.
我看盆景     
李新 《花木盆景》2005,(10):14-16
这篇章如作所说,是“放胆直言”之作。中对盆景界多年来已成定式的一些理念,诸如盆景“高于自然”、盆景是“高等艺术”等等提出了质疑,并作了一些认真的思考。细细读来,字里行间虽觉时有突兀之处,却并没有偏颇之词。也许,作所提出的观点并未完全能让人信服。但这种思辩的态度应有值得借鉴之处。中国现代盆景已进入“创新、求精”阶段.近年来盆景的创作手法和风格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相比盆景技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盆景理论范畴似乎过于“安静”了。故刊登此,期望读参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花木盆景》第六期中心插页,刊出了第五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树木类盆景一等奖作品选。细细观之品之,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中国盆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后,艺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这种飞跃式的跨进,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的盆景艺术正在向“求新、求精“的方向发展。这里所说的“求新“是指盆景艺术紧跟时代步伐,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于一体,以崭新的形式与内容展现在人们面前。“求精“是指在继承和发展传  相似文献   

7.
王子元,湖北黄石人,1947年生。自幼酷爱盆景艺术,十多年勤学苦练,制作了多种形式盆景,尤其酷爱树石盆景,重视创意和意境。创作上运用“内模贴石法”、“穿石双层藏干法”等技艺,有所创新和发展,作品曾多次获奖。现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盆景委员。  相似文献   

8.
扬州水早盆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其鲜明的民族风格,极具艺术力地渲染出作品的生境、画境和意境。现代扬州水旱盆景,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更为明显的地突出了中国盆景“微型园”、“立体画”和“无声诗”的创作构思,成为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盆景形式,在国际文化交往中成为亲近自然、个性丰富、广受欢迎的现代盆景艺术。  相似文献   

9.
题名是中国盆景的特色,意境是中国盆景所追求的目标。题名应该服务于意境,但是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些盆景作品的题名没有为意境服务,甚至损伤了意境。究其成因,固然与作者的学识修养有关,但客观上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为了题名而题名,不充分考虑联系盆景作品实际情况而去寻章摘句、堆砌词语,结果是题名脱离作品,背离意境。  相似文献   

10.
钟易 《花木盆景》2003,(12B):18-19
杨作祥先生从事盆景艺术创作已达十六年余,他为人虚心好学,在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的影响、教育、传授下,渐有所得,特别是对树石盆景创作情有独钟,颇有造诣。他的盆景创作思想是崇尚自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自然界的树木形态为创作范本,结合创作艺术原理,大胆加以施艺创新,以此来反映其创作的主观意趣和思想情感,从而使其作品既有自然美,又有艺术美,以达到“动势飞扬”、“清新自然”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胡光生 《花木盆景》2007,(10):12-13
朱祥勇先生,1967年生,安徽合肥市人,现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合肥市盆景协会理事,2006年被评为”安徽省杰出盆景艺术家u0他钟爱盆景艺术事业,工作之余全身心投入盆景的研究与创作。师从安徽盆景艺术大师朱秀文先生,在前辈梁永贵会长的悉心爱护下,多年来在杂木类盆景研究上颇有建树,作品以“端秀”见长,尤其是近几年来在松柏类盆景创作上,将杂木的“端秀“与松柏的“气韵“充分相融合,形成了“端庄、清秀、飘逸、大气“的作品风格。其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及省市大奖。  相似文献   

12.
《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2004年11期第6页上刊发的“安庆市第二届盆景展览作品选”,读后感到这些作品的艺术水准均达到较高的层次,展现出徽派盆景的新的形象,现就其中的三件作品与大家一起赏析。  相似文献   

13.
《花木盆景》2014,(3):15-17
园主裴清友,南阳市盆景艺术协会副会长,业余从事盆景创作二十余年,不求高、精、尖,只求在创作的过程中有一个好的心态,能够修生养心而已!“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遂成“知春园”。裴先生盆景创作以自然为师,结合内心感悟,作品多师法自然,因势赋型,造型各异,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盆景中.扬州盆景独树一帜.被称作“扬派”,传统的树木盆景以“云片”为特点。“云片”是仿效高山上风急雾漫环境中,树木作适应性变化所形成的树干虬曲、枝叶平展的姿态。扬州盆景往往自幼培养,采用棕丝“精扎细剪”的造型方法,将枝叶扎成严整平稳、层次分明的平展薄片,叶面片片朝上.小枝一寸三弯,树十虬曲苍劲,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中国盆景呈现多样化发展与创新求精的新趋势,在迅速崛起的柏类盆景中,侧柏盆景也以崭新的姿态进入了人们的视角。新泰侧柏盆景在国内  相似文献   

16.
“天地小型化”思想的形成、“缩地术”的流行,特别是博山炉、砚山的出现,为盆景的起源奠定了思想、技术等基础。如果把博山炉与砚山的下半部的承载部分换为一个容器,把上半部摆放其中,便是一个盆景作品。  相似文献   

17.
山水盆景《长江之水天上来》是在《过尽千帆尽西陵》(原载《花木盆景》2000年第3期,见图1)基础上修改得来的作品。《过尽干帆尽西陵》是本人的前期山水盆景作品,石材采用丹阳石。由于受当时文化底蕴、制作思路、制作技艺的制约,此作品还是很不成熟的。近年来,本人认真阅读了一些绘画专著,观摩中国古代山水画名家所创作的作品,很有收获。2007年下半年,对此作品重新审视,觉得此作品存在两大缺陷:一是按题名,此盆景应表现的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长江山峡风光,盆景画面左上方虽有群山绵延,逶迤起伏之势,  相似文献   

18.
200年9月,在湖南岳阳市举办的中国盆景学术讨论会上,从各地挑选出来的动势盆景(系列)作品在会上同时展出,使到会盆景界人士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闭幕式上,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教授以他八十岁高龄长的身份,语重心长地要求我们从十个方面去研讨中国盆景。后来图刊于《花木盆景》2002第11期B版中。当我读到“如何创立‘既具中国民族特色,又弘扬  相似文献   

19.
我玩盆景     
李飙 《花木盆景》2014,(3):48-49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盆景爱好者,我深深地懂得若要在盆景这条艺道上有所突破或创新,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也就意味着,除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艺与修为的同时,还需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以及朋友们的帮助与鼓励!也正是有了这些积极因素的存在,方可使我专心致志的在盆景的道路上愈走愈远。更让我在创作赏玩盆景之余,为我与爱人之间平添了几多风雅的情趣与祥和的音符!  相似文献   

20.
首届中国唐风盆景展的成功举办,无疑是2008年中国盆景界的重大事件之一。其展览规模之大,参展盆景作品水平之高,展览运作方式之独特,都是近年来所罕见的。尤其是用黄金铸造奖牌,更成为世界盆景界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随着新闻媒体对“唐风展”及其会址——中国唐苑相关报道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盆景爱好者,对“唐风展”创办人张小斌先生产生了浓厚兴趣,想详细了解张小斌先生的盆景情缘和“唐风展”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