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用4种等能不同质量分数的蛋白质饲料(30%、35%、40%和45%)饲喂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Girard)幼虾(5.46 g±0.51 g )28 d后,分析不同蛋白水平的饲料对克氏原螯虾幼虾肠道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饲料蛋白质浓度对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并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两酶活性都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肠道蛋白酶和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分别在饲料蛋白质浓度为40%和35%时最高;肠道和肝胰脏脂肪酶活性均在饲料蛋白质浓度为40%时最高,且各饲料组肝胰脏脂肪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而35%组和40%组之间的肠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克氏原螯虾幼体的肠道和肝胰脏淀粉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均呈波浪式变化;35%组与45%组之间的肠道淀粉酶活性和30%与45%组之间的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随着饲料中蛋白水平的升高,克氏原螯虾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只有45%组显著升高(P<0.05),其他饲料组肌肉蛋白含量虽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蛋白浓度的增加,肌肉中脂肪含量反而下降,除30%组外,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克氏原螯虾肌肉灰分的测定表明,饲料蛋白浓度对肌肉中灰分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将平均体重为(25.2±1.7)g/尾的225尾鲫鱼(Carasslius auratus)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不同处理组的鲫鱼随机饲喂昆虫壳聚糖水平为0,0.25%,0.50%,0.75%和1.00%的饲料,研究昆虫壳聚糖对鲫鱼部分生长性能指标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昆虫壳聚糖的添加显著提高了鲫鱼的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P<0.05),鲫鱼的生长性能未随昆虫壳聚糖水平的升高而不断增加,以0.50%壳聚糖水平组最佳;昆虫壳聚糖的添加显著提高了鲫鱼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P<0.05),对肠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各个处理组中,以0.50%壳聚糖水平组肠道消化酶活性最高。综合分析上述结果后,认为昆虫壳聚糖在鲫鱼饲料中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50%。  相似文献   

3.
美洲鲥鱼消化系统消化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美洲鲥鱼消化酶的理化特性,为人工养殖美洲鲥鱼的饲料配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福林-酚法和3,5-二硝基水杨酸法分别测定美洲鲥鱼消化器官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试验数据用SI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在37℃、pH值7.34条件下,美洲鲥鱼蛋白酶活性的大小顺序依次为:胃〉幽门垂〉肠道,其中,肝脏和胃盲囊没有检测到蛋白酶活性。除肝脏和胃盲囊、胃和幽门垂蛋白酶的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组织间蛋白酶活性差异板显著(P〈0.01);在37℃、pH值5.68~8.85条件下,美洲鲥鱼淀粉酶活性的大小顺序依次为:肝脏〉幽门垂〉肠道〉胃〉胃盲囊,其中,幽门垂和肠道、胃和胃盲囊淀粉酶的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组织间差异极显著(P〈0.01);美洲鲥鱼幽门垂蛋白酶的最适pH值为8.48,最适pH值范围为8.10~8.85;幽门垂和肝脏中淀粉酶的最适pH值均为8.10;肝脏中淀粉酶的最适pH值范围为8.10~8.48。  相似文献   

4.
在等氮等能的基础饲料中添加水平分别为0、0.15、0.30、0.45、0.60 g/kg的甘草次酸,共5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选取质量为(15.63±0.04) g的团头鲂幼鱼饲喂56 d,研究甘草次酸对团头鲂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胴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添加甘草次酸可以显著提高团头鲂幼鱼肠道蛋白酶活性,其中0.30、0.45和0.60 g/kg 添加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脂肪酶活性随着甘草次酸添加量的升高而显著上升(P<0.05)。添加甘草次酸对肠道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0.3 g/kg甘草次酸组肠道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各组(P<0.05),添加甘草次酸对肠道Na+,K+-ATP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胴体粗脂肪含量随着甘草次酸添加量的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其中0.45 g/kg添加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甘草次酸对团头鲂幼鱼胴体其他组成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甘草次酸显著提高了团头鲂肠道消化吸收酶活性,促进了其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饲料中添加甘草次酸也可促进体蛋白合成,减少体脂沉积,改善鱼体组成分布。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成活率、肌肉成分及消化酶活性与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的关系。设置饲料中鱼油添加量为0%、2%、4%、6%、8%和15%共6个梯度组,其脂肪水平分别为1.73%、3.71%、5.69%、7.67%、9.64%和16.55%共3个重复,饲养90d。吉富罗非鱼饲养中成活率的范围在84.76%~99.05%之间,但是投喂16.55%饲料的吉富罗非鱼成活率显著低于3.71%脂肪组(P<0.05)。吉富罗非鱼摄食量变化范围为(0.94±0.04)~(1.34±0.02) g/d,当饲料中脂肪水平大于7.67%时其摄食量显著下降(P<0.05)。7.67%组的试验末鱼平均体重和体长显著大于1.73%及16.55%组(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提高,吉富罗非鱼的肌肉脂肪含量上升,变化范围为2.29%~4.27%,水分、粗蛋白、粗灰分及磷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吉富罗非鱼胃和肠道中蛋白酶活性没有显著变化(P>0.05),前肠和中肠的脂肪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前肠中的淀粉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试验证明,高脂肪水平的饲料导致吉富罗非鱼成活率下降,摄食量减少;饲料脂肪水平提高,吉富罗非鱼肌肉脂肪含量随之增加,胃和肠道中的蛋白酶活性变化较小,但是肠道中脂肪酶的活性受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   

6.
硒对草鱼生长、营养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体长(10.16±0.14)cm,体重(21.20±0.24)g的草鱼种630尾,随机分为7个试验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草鱼。在纯化饲料中添加0、0.15、0.3、0.6、1.2、2.4、4.8mg,/kg的硒,以0mg,/kg添加组为对照组,进行为期84d的生长试验以研究饲料不同硒水平对草鱼生长、营养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硒能促进草鱼的生长,提高饲料效率,提高体蛋白含量,降低脂肪含量,提高草鱼消化酶活性。饲料硒对草鱼脂肪酶活性的影响最为显著(P〈0.05)。当硒添加量为0.6mg/kg时,草鱼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蛋白沉积效率为最大值,与对照组相比,其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分别提高了28.37%和38.30%;草鱼鱼体蛋白含量最高,脂肪含量最低;草鱼的肝胰脏和肠道蛋白酶、淀粉酶以及脂肪酶活性均达最大值,其中肝胰脏和肠道脂肪酶活性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05.55%和249.33%。上述研究表明饲料中适量添加硒能提高消化酶活性,改善草鱼品质,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7.
硒对草鱼生长、营养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体长(10.16±0.14)cm,体重(21.20±0.24)g的草鱼种630尾,随机分为7个试验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草鱼。在纯化饲料中添加0、0.15、0.3、0.6、1.2、2.4、4.8mg,/kg的硒,以0mg,/kg添加组为对照组,进行为期84d的生长试验以研究饲料不同硒水平对草鱼生长、营养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硒能促进草鱼的生长,提高饲料效率,提高体蛋白含量,降低脂肪含量,提高草鱼消化酶活性。饲料硒对草鱼脂肪酶活性的影响最为显著(P〈0.05)。当硒添加量为0.6mg/kg时,草鱼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蛋白沉积效率为最大值,与对照组相比,其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分别提高了28.37%和38.30%;草鱼鱼体蛋白含量最高,脂肪含量最低;草鱼的肝胰脏和肠道蛋白酶、淀粉酶以及脂肪酶活性均达最大值,其中肝胰脏和肠道脂肪酶活性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05.55%和249.33%。上述研究表明饲料中适量添加硒能提高消化酶活性,改善草鱼品质,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解淀粉芽孢杆菌对黑鲷幼鱼的生长、消化酶活性、血清蛋白水平以及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在水温(28±1)℃下,将体质量7 g的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幼鱼室内微流水小型水泥网箱池中,分别投喂添加了0、0.025%、0.05%和0.1%解淀粉芽孢杆菌的饲料。56 d的饲养结果表明:0.05%解淀粉芽孢杆菌组黑鲷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摄食含解淀粉芽孢杆菌饲料的黑鲷幼鱼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0.025%解淀粉芽孢杆菌组幼鱼血清总蛋白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球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极显著升高;0.1%解淀粉芽孢杆菌组黑鲷幼鱼肠道中淀粉酶、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解淀粉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黑鲷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提高抗氧化能力,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9.
以初重为(9.92±0.24)g的健康黑鲷幼鱼为研究对象,用棉粕分别替代0(CM0)、10%(CM10)、20%(CM20)、30%(CM30)、40%(CM40)、50%(CM50)和60%(CM60)的鱼粉蛋白来配制7组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探讨不同替代比例棉粕对黑鲷幼鱼消化酶活性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粕替代鱼粉蛋白对胃蛋白酶、前肠胰蛋白酶和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当棉粕替代比例高于30%(CM30)时,胃蛋白酶和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显著下降;而前肠胰蛋白酶活性在CM60组显著下降。棉粕替代鱼粉对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胃、中肠和后肠;随饲料中棉粕替代比例的升高,中、后肠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下降,而胃和中肠淀粉酶活性则显著增加,其中CM0组中、后肠脂肪酶活性最高,CM60组活性最低;而对于胃和中肠淀粉酶活性,则CM60组活性最高。高棉粕替代比例对肠道组织结构有破坏作用,当棉粕替代比例超过30%时,前、中肠肌层厚度和褶皱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结果提示,饲粮中棉粕替代20%鱼粉蛋白时,对黑鲷幼鱼消化酶活性和肠道组织结构均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试验研究了不同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初重(11.07±2.42)g大鳞纪幼鱼(Barbus capito)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饲料蛋白质水平设7个梯度:30.24%(G1)、33.22%(G2)、36.23%(G3)、39.33%(G4)、42.15%(G5)、45.33%(G6)和48.12%(G7),每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30尾鱼。试验鱼饲养周期为56d。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影响前肠和中肠的蛋白酶活性;G5前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G1和G7(P〈0.05);G4中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G1、G6和G7(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后肠蛋白酶活性先增大、后降低。各处理组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胰腺的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胰腺淀粉酶活性降低:G7前肠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G3和G6(P〈0.05);G7中肠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G1和G4(P〈0.05);G7后肠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组(P〈0.05);G7肝胰腺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G1、G2、G3和G4(P〈0.05)。从而得出结论:饲料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大鳞鱼巴幼鱼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而对脂肪酶的活性影响不显著。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9.33%时,大鳞鱼巴幼鱼的消化酶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1.
从改善“外环境”的角度,探讨在舍内喷洒中草药粉剂对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预防效果。选择64头28日龄断奶的仔猪,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按常规饲养,试验组在舍内定期喷洒中草药制剂。结果表明,试验组断奶仔猪的腹泻率比对照组降低了4063个百分点;日增重和采食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35%(P<005)和35%(P<005);料肉比较对照组降低了85%(P<005)。试验表明,在猪舍中定期喷洒中草药制剂能够明显减少早期断奶仔猪的腹泻,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2.
选择初重为201±001 g团头鲂幼鱼720尾,分别饲喂生物素添加量为0,002,005,016,062和249 mg·kg-1等氮等能的纯化饲料,研究饲料中添加生物素对团头鲂幼鱼肠道消化酶活力、胴体组成及肝脏抗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团头鲂幼鱼肠道脂肪酶和蛋白酶活力随生物素含量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它们分别在生物素含量为062和016 mg·kg-1时达到最大值。饲料生物素含量为016 mg·kg-1组的团头鲂幼鱼与对照组相比具有较低的水分和较高的粗脂肪、粗蛋白含量,差异显著(P<005)。饲料中生物素含量从0上升至005 mg·kg-1时,GSH含量,GSH Px、SOD活性显著升高,差异显著(P<005);当其含量进一步升高至249 mg·kg-1时,三者均无显著变化(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适宜浓度生物素可以提高团头鲂幼鱼肠道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能力,胴体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及肝脏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3.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tatin超家族在机体中参与包括免疫调节在内的多种生理病理功能。通过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血细胞全长cDNA文库随机测序,鉴定了一个新颖的I型Cystatin基因,命名为PtCystatin。PtCystatin全长cDNA 960 bp,开放阅读框372 bp,编码123个氨基酸残基,N端19个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PtCystatin成熟肽有104个氨基酸残基,理论分子量为11 64030 Da,等电点pI为524,有一个Cystatin结构域。PtCystatin与I型Cystatin序列同源性高,人Cystatin A与靶酶结合的2个基序在PtCystatin中也保守(M26VPGG30,Q71VVAG75),C端无二硫键。组织表达差异分析显示PtCystatin在胃中表达量高,其次为肝胰脏、鳃、血细胞,肌肉和眼中表达量低。致病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诱导3 h,血细胞PtCystatin表达量小幅上调121倍(P<005);而在6 h和12 h显著下调,分别为047倍(P<001)和057倍(P<005);24 h恢复到诱导前水平,提示PtCystatin可能参与三疣梭子蟹的免疫防御反应,是一个免疫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4.
饲料蛋白水平对宝石鲈增重和胃肠道消化酶活性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进口白鱼粉为饲料蛋白源,研究5种蛋白水平(分别为23.64%、28.45%、33.50%、37.04%、41.62%)的等能饲料对宝石鲈增重和胃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经过8周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33.5%时宝石鲈日增重最佳,与23.64%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与28.45%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与37.04%和41.62%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饲料转化效率不断提高,但试验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蛋白水平的上升,胃蛋白酶和肠蛋白酶的活性增加,其中41.62%组与23.64%和28.45%组之间胃蛋白酶和肠蛋白酶活性差异均极显著(P<0.01),与33.50%组间差异显著(P<0.05);饲料蛋白水平对胃和肠道中的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试验测定罗曼褐商品蛋鸡14~18周龄不同蛋白质水平的饲喂效果,试验日粮是玉米—豆粕型。适宜能量(ME,11 3MJ/kg)的三个蛋白质水平组即Ⅰ、Ⅱ、Ⅲ组(Pr 分别为14 5%、13 2%、12%),一个低能组(ME,10 5MJ/kg)的蛋白质水平为13 4%;另设山西预配添加剂厂育成鸡料作为对照组,蛋白质水平为15%。共设5个处理。结果表明,各组日增重、胫骨长和抗弯强度差异不显著;耗料量是Ⅰ、Ⅱ、Ⅲ组差异不显著,显著低于对照组和低能组,而Ⅰ、Ⅱ、Ⅲ组中又以Ⅱ组耗料最低,饲料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水平饲料镉对罗非鱼生长性能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将300尾罗非鱼随机分为5个处理,饲料镉添加水平分别为0、50、100、200、400 mg/kg,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镉添加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逐渐降低,200、400 mg/kg添加水平组显著降低(P<0.05);各处理组之间摄食率、饲料系数和成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镉添加水平组罗非鱼肠道淀粉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当饲料中添加50 mg/kg镉时,罗非鱼肠道淀粉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即可显著降低(P<0.05);罗非鱼脂肪酶活性仅在饲料镉添加水平400 mg/kg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罗非鱼对饲料镉耐受程度较高,饲料中镉达到200 mg/kg时,才可显著影响罗非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饲料中不同水平镉对罗非鱼肠道消化酶活性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饲料中添加50 mg/kg镉时即可显著降低肠道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活性,肠道脂肪酶活性仅在400 mg/kg时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蜂胶中4种黄酮成分(高良姜素、短叶松素、松属素、柯因)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通过高浓度胰岛素诱导的方式建立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模型;设立正常组、模型组、高良姜素处理组、短叶松素处理组、松属素处理组、柯因处理组,测定各试验组对HepG2细胞增殖、葡萄糖消耗量、糖原含量、已糖激酶(hexokinase,HK)和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黄酮成分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增殖均无显著影响(P0.05);柯因、短叶松素作用效果不明显(P0.05);高良姜素和松属素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IR-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glucose consumption,GC)、肝糖原含量、HK和PK活力(P0.05)。上述结果表明蜂胶中高良姜素和松属素能较好地调节IR-HepG2糖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为蜂胶产品的深度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饲料中不同大豆卵磷脂/鱼油比例对斜带石斑鱼稚鱼成活率、生长行为、饲料利用以及肠道组织学的影响,本实验设计了4种添加不同大豆卵磷脂/鱼油比率的微颗粒饲料:0%/22%(饲料1),5%/14%(饲料2),10%/8%(饲料3)以及15%/7%(饲料4),饲喂斜带石斑鱼稚鱼。每种实验饲料均设3个平行。试验持续40d。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大豆卵磷脂/鱼油比例对斜带石斑鱼稚鱼生长以及成活率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3和饲料4的增重分别为:(449.6±11.4)g和(588.3±61.7)g,显著高于饲料1的数值(185.0±2.5)(P≤0.05)。饲料1鱼体脂肪含量为:(154.7±12.8)g·kg-1,显著低于其他饲料组(P≤0.05),但其鱼体蛋白含量为(728.3±25.5)g·kg-1,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饲料效率、肥满度、特定生长率、摄食量和蛋白质效率以及终末体重中,4种饲料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随饲料卵磷脂/鱼油比例升高,石斑鱼稚鱼肠道脂滴生成数量出现下降,且在饲料4中未观察到肠道脂滴。研究表明斜带石斑鱼稚鱼生长发育阶段需要较高的饲料卵磷脂/鱼油比例(如:15%/7%)。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牛膝多糖对血鹦鹉部分非特异性免疫与脂类代谢指标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48.0±3.5)g的血鹦鹉Cichlasoma citrinellum♂×C.synspilum♀为试验对象,配制脂肪水平分别为8%、14%的基础饲料和高脂饲料,并在高脂饲料中添加质量分数分别为0(对照)、0.05%、0.10%、0.20%、0.40%的牛膝多糖作为饲料添加剂,试验共分为6个处理组(基础饲料组、对照组和A~D试验组),每个处理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25尾血鹦鹉,用基础饲料及5种试验饲料分别投喂6组试验鱼,养殖周期为28 d,分别于试验开始后第7、14、21、28天取样测定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牛膝多糖添加量的增加,血鹦鹉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ZM)活力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随着牛膝多糖添加量的增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活力呈降低趋势,且在添加量为0.20%时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谷草转氨酶(AST)活力则无显著性变化(P0.05);随着牛膝多糖添加量的增加,血糖(Glu)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CHOL)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肝脏脂蛋白脂酶(LPL)和脂肪酸合成酶(FAS)活力也未出现显著变化(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使用牛膝多糖作为添加剂,可提高血鹦鹉肝脏抗氧化能力与LZM活力,同时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建议牛膝多糖添加量为0.40%,并连续投喂14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