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了利用沼气燃烧对大棚增温时,棚内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几种蔬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点燃8盏沼气灯的大棚,棚内气温比无沼气增温大棚平均提高4.4℃,在06:00左右时两者的差异最大,达5.7℃。大棚内的CO2浓度明显升高的时间段为07:00—09:00,在08:00左右时,沼气处理棚内的CO2浓度最高,达2 200μL/L,比对照棚内的CO2浓度增加了接近3倍,使棚内蔬菜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黑龙江省4~7月日光温室的小气候变化规律,于黑龙江省双城市公正乡的日光温室内进行小气候观测试验,以棚内外气温、地温及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及月变化为研究重点,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7月日光温室的总体增温效果显著,但增温效果在逐月减弱,4月下旬平均7.2℃,5月份平均6.7℃、6月份平均2.0℃,7月份平均1.9℃.4~7月棚内气温日最低值出现在5∶00~6∶00,12∶00~13∶00达最大值,16∶00后开始下降.4月下旬10cm地温平均增温9.5℃,5月份平均5.9℃,6月份平均-3.5℃,7月份平均-2.4℃.与棚内外气温日变化趋势相比,棚内外的10cm地温的日变化幅度小,速度慢.4~7月份棚内10cm地温日最低值出现在8∶00~10∶00,最高值在16∶00~22∶00,22∶00开始缓慢下降.4~7月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增加也比较显著,但湿度增加效果在逐月减弱.  相似文献   

3.
利用安徽和县蔬菜物联网逐日观测资料,对和县"复式日光温棚二代棚体"棚内2016年10—12月、2017年2月温度的日变化、月变化及棚内外温度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蔬菜大棚内外温度随光照的变化都有一个升温和降温的过程,24h中蔬菜大棚内温度都明显高于外部温度,在升温过程中,蔬菜大棚内温度变化对光照增加的反应更快,达到最高温度平均时间较外部要提前2h,降温过程都是缓慢降温,都于次日凌晨00:05—06:00达到最低点,即达到最低温度的时间是基本相同的。外部温度较高的10月、11月蔬菜大棚内温度也最高,外部温度较低的12月、2月蔬菜大棚内温度也相应较低。在外部气温最低的2月份,内、外的温度差值最大。  相似文献   

4.
为了预报新民地区日光温室内最低温度,防御寒冷月份棚内植物冷冻害,在新民市气象局建设日光温室大棚,设立小气候自动监测系统,研究其棚内温度日变化规律,建立相关模式。结果表明:半坡式日光温室温度日变化呈"几"型,随着日照时间延长和外界气温的变化,棚内日最高、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和温度速率不同。在不同天气条件、不同时间段,温度变化速率及相关模式差异较大。棚内外温度日变化相关性显著,棚内外温差日变化是随着棚外温度的升高而加大,随着天气变暖而减小。通过棚内温度变化速率建立日最低温度预报模型,相对误差在-7.9%~4.4%。最低温度预报模型对于日光温室生产防御低温冻害提供了气象预测手段,并可降低灾损成本。  相似文献   

5.
春季晴天塑料大棚内不同位置小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湖北省荆州市对春季晴天塑料大棚内不同位置的小气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棚内的光照强度从10:00到16:00均显著低于露地对照,早上8:00棚内除北点显著低于对照外,包括晚上18:00,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棚内南北中3点从早到晚光照强度差异不显著;从10:00到18:00,大棚内的温度显著高于露地对照;从早到晚,除10:00、12:00大棚内中点和南点的温度差异显著外,其他时间点大棚内不同位置的温度无显著差异。大棚内的湿度从北到南逐渐降低,且差异显著。从早到晚,塑料大棚内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升高再降低,而大棚内湿度变化趋势是先降低后升高。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利用砒砂岩和黄土作为改良材料,将其与风沙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利用地温计测定复配土10cm土层温度的变化特征。每个阶段以8∶00—20∶00的时间段进行测定,间隔2h测1次。结果表明:地温随着日时刻数的增加均呈抛物线形变化趋势。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地温均以14∶00的温度最高,8∶00的温度最低。春季和夏季以8∶00—10∶00时间段升温最快,18∶00—20∶00时间段降温最快;秋季和冬季以10∶00—12∶00时间段升温最快,16∶00—18∶00时间段降温最快。在春季和秋季,当砒砂岩与沙复配比为1∶2时其对10 cm土层温度的缓冲作用较好;在夏季和冬季,分别以全沙处理和砒砂岩与沙1∶1处理对10 cm土层温度的缓冲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7.
桂南地区冬季不同结构塑料大棚小气候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获得桂南地区冬季不同结构塑料大棚小气候变化特征,给农事生产及大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3种常见结构塑料大棚内外的冬季小气候进行了观测并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结构大棚内相对照度为70%~80%,其值大小与大棚体积呈反相关;棚内日平均气温增温1.3~3.2℃,但晴天夜间18:00~6:00单棚出现0.3~0.9℃的轻微"温度逆转"现象;棚内气温日较差高于棚外2.3~7.9℃;0~20 cm土层地温平均增温3.2~3.5℃;棚内0 cm地温日较差大于棚外-11.4~1.4℃,其值大小与大棚体积呈反相关,除了多云天的单棚及阴天的单棚与三连栋棚内日较差稍大于棚外外,其它情形棚内日较差均小于棚外;棚内日平均相对湿度高于棚外3%~23%,其值大小与大棚体积呈正相关.通过数理分析,建立了棚内外150 cm光照、气温、空气湿度的相关方程.  相似文献   

8.
梨大棚栽培期温、湿度环境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2007年对温岭市梨大棚内外温、湿度的变化规律进行观测与比较。结果表明:大棚内外的温、湿度变化都具有良好的同步性,气温和地温均呈逐渐上升趋势。促成栽培期大棚内的温、湿度均明显高于露地,温度的提高是梨大棚栽培提早成熟的重要因素。不同天气类型气温的高峰值均出现在中午时段,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差异幅度晴天>阴天>雨天。晴天12:00~14:00空气相对湿度最小,22:00~24:00空气相对湿度最大,相同时间段相对湿度雨天>阴天>晴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桂南地区夏季单栋塑料大棚小气候变化特征。[方法]对单栋塑料大棚夏季小气候条件进行观测,并且对比分析棚内外小气候特征。[结果]棚内透光率为76%~79%,晴天相对较高,阴天较低;棚内日平均气温平均增温1.1~2.9℃,晴天增幅最大,阴天最小;晴天22:00~06:00棚内气温出现"温度逆转",降幅为0.2~1.1℃;最高气温晴天及多云天棚内明显高于棚外10℃,阴天则为5℃;最低气温晴天及多云天棚内出现"温度逆转",但不足1℃;3种典型天气棚内各土层平均温度增温2.2~4.2℃;晴天与多云天气地表最高温度棚内较棚外增温达15~16℃,最低气温增温则仅为1~2℃,日较差达13~14℃;3种典型天气平均相对湿度棚内均低于棚外3%,但8:00~18:00棚内湿度平均低于棚外8%,其他时次棚内湿度则平均高于棚外3%。[结论]该研究为农业工作者指导夏季大棚生产提供切实的小气候管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结果表明:在不同天气下,棚内气温均存在日变化,晴天条件下均从8:00开始迅速升温;多云-少云天气下,12~2月份升温时间明显不同,分别为10:00、9:00和8:00;晴天和多云-少云天气下,到达气温峰值时间一致,1月份棚内气温在14:00达最高值;12月和2月在13:00达最高值,寡照天气下气温升温缓慢,升温幅度较小,仅为同月份晴天时升温幅度的16%~48%,达到峰值时间与晴天和寡照天气下达峰值时间不同。不同天气下温室内日最高气温表现为晴天多云-少云寡照,日最低表现为晴天多云-少云寡照。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以北方石榴冷棚为研究对象,在1月份对其内外气温及土壤湿度的最高值、最低值、温湿度差、平均值的日变化规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棚外日平均气温均值为0. 79℃,棚内为2. 89℃,棚内为棚外的3. 65倍; 9∶00—17∶00,棚内日气温最高值、最低值、平均值均高于棚外,其它时间低于棚外;外界环境温度高时,冷棚升温保温效果显著,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冷棚保温效果不明显。棚外日平均土壤湿度均值为2. 81%,棚内为25. 05%,棚内为棚外的8. 91倍;棚外日平均土壤湿度差距为1. 63个百分点,棚内为1. 19个百分点,棚内湿度变幅要小于棚外;冷棚有较好地保持土壤湿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农技服务》2020,(1):70-72
为探明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的土壤温度变化情况,研究砒砂岩与沙体积比1∶1、1∶2、1∶5配比5cm土层的土壤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春、夏、秋、冬四季不同配比土体的土壤温度随着日时刻数增加均呈抛物线变化趋势。春、夏、秋季地温均以14:00的最高,冬季则以12:00的最高。春、秋和冬季均在10:00—12:00时间段的升温最快,夏季在8:00—10:00时间段的升温最快,春季和夏季在18:00—20:00时间段的降温最快,秋季和冬季在14:00—16:00时间段的降温最大。当砒砂岩与沙复配比为1∶2时,对5cm土层温度的缓冲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湖北省荆州市春季阴天塑料大棚内不同位置光照强度、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棚内南北中3个观测点的光照强度从8:00到14:00显著低于棚外对照,16:00、18:00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且从早到晚棚内3个观测点的光照强度差异不显著;从早到晚,棚内3个观测点的温度均高于对照,除16:00和18:00时北点的温度显著低于南点外,其他时间点棚内3点的温度差异不显著;从早到晚,塑料大棚内北、中、南3个观测点的相对湿度均显著高于棚外对照,从10:00到14:00,大棚内南点的湿度显著低于北点和中点,而其他时间点北点的湿度显著低于中点和南点。从早到晚,塑料大棚内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升高再降低,而湿度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4.
<正>1生态防治1.1温度的调控。冬季春季冬暖式大棚内较科学的温度管理为:日出后1h气温上升至16℃ ̄18℃;至10∶00棚内温度达到23℃ ̄25℃;10∶00到13∶00气温到28℃以上,超过30℃要通风降温;14∶00后温度逐渐下降,盖草帘时气温降至18℃;上半夜16℃,下半夜8℃ ̄10℃。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大棚辣椒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利用吉安市永丰县冬春棚内外气温、地温等气象要素的观测数据,分晴天、多云、寡照3种天气类型,对大棚内外温度变化特征、棚内日最低气温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棚内气温日较差大于棚外,棚内外气温日变化幅度表现为晴天和多云条件下明显大于阴天,棚内外平均日最高气温表现为晴天多云阴天,而棚内外平均日最低气温表现为阴天多云晴天。棚内日最低气温与棚外日最低气温、棚外日最低0 cm地温、棚外日最低20 cm地温的相关性极显著,与日照时数不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了获得桂南地区春季不同结构的塑料大棚内外的小气候差异规律,更好地指导大棚的设计、调控大棚小气候,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对三种常见结构大棚内外的光温条件进行观测并分析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棚内相对照度为40%~60%,大小与大棚体积成反比;不同结构大棚日平均气温增温效果以三连栋最大,增幅达2.1~3.2℃,单栋其次,增幅为1.3~2.6℃,六连栋最小,增幅只有0.9~2.1℃;地温增温效果由大至小依次为三连栋、六连栋、单栋,平均增温为2.6℃、2.2℃、0.9℃。晴天夜间单栋气温出现轻微“温度逆转”现象,而0㎝地温“温度逆转”现象则显著地在晴天各大棚及阴天的三连栋、六连栋10∶00~18∶00出现,晴天时最大降幅高达14℃。还通过数理分析,建立了棚内外光照、气温、地温的相关方程。  相似文献   

17.
不同天气背景下春季大棚小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佳木斯地区塑料大棚的内外小气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三种典型天气下,晴天中午大棚内外最高气温差异达20.8℃,棚内最高气温为36.5℃,超过作物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范围;雨夹雪天内外温差最小,最高温度差异6.4℃。夜间大棚内外最低气温差异在0.65℃~1.75℃之间,其中,晴天和多云天傍晚(18:00~20:00)棚内温度低于棚外。三种典型天气下大棚内均维持较高的湿度(80%~99%),远高于棚外的湿度(50%~80%)。大棚内的光强随着外界光强的增加而增加,雨夹雪天气的透光率最高可达74%,晴天最小为69%。  相似文献   

18.
陈丹  范万新  梁萍  梁运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29-3630,3674
对桂南地区春季塑料大棚内外的光温湿特征的观测分析表明:棚内透光率很低,仅为52%~59%,晴天相对较高,阴天较低;棚内日平均气温平均增温1.3~2.6 ℃,多云天气增幅最大,阴天最小;晴天棚内20:00~6:00气温出现"温度逆转",降幅为0.1~1.2 ℃;最高气温晴天及多云时棚内高于棚外7~9 ℃,阴天高3 ℃;最低气温晴天及多云时棚内出现"温度逆转",但不足1 ℃;棚内各土层平均温度增温效果阴天与多云天气接近,增温2~3 ℃,晴天地表0 cm负增温1.2 ℃;晴天及多云天气棚内12:00~16:00前后地表温度达到40 ℃以上;平均相对湿度棚内均高于棚外2%~4%,但中午前后高温时段棚内空气湿度低于棚外4%~8%,以晴天影响大,阴天小.  相似文献   

19.
北方春季塑料大棚小气候月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盛楠  吴志强  闫立奇  肖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559-3560,3574
[目的]了解北方地区整个春季温室大棚内的小气候特征。[方法]选择佳木斯城郊的一农户家为观测地点,于2009年3月10日-5月30日观测棚内气温、湿度和光照强度,进而研究北方春季塑料大棚小气候的月变化。[结果]3-5月,与棚外最低气温相比,在夜间覆盖塑料大棚的棚内最低气温升高了7℃多。3-5月,大棚内的湿度明显高于外界,其中,3月,从17:00开始至次日6:00,棚内相对湿度基本都维持在100%;4-5月,棚内湿度虽然有所降低,但仍远高于外界。3-5月塑料大棚的平均光强透过率达50%以上,棚内光强高于喜温蔬菜的光补偿点和喜凉蔬菜的光饱和点的时间为6-8 h。[结论]该研究为北方农民合理安排春季塑料大棚农事活动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21年2—8月在武汉市群力大队观测的阳光玫瑰葡萄设施促早栽培数据,分析大棚内小气候特征,并建立不同天气状况下的小气候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在观测期内,棚内外气温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气温最低值均出现在5:00左右,棚内、外气温最高值分别出现在12:00—13:00和15:00—16:00,气温日较差为晴天>多云>阴天,同一时刻的气温值为晴天>多云>阴天;3种天气状况下棚内相对湿度最高值均出现在5:00前后,晴天时最低值出现在下午15:00,阴天和多云时最低值出现在12:00—13:00,相对湿度日较差为晴天>多云>阴天,同一时刻的相对湿度为阴天>多云>晴天;棚内小气候与棚外当天及前一日的诸多气象因子相关性显著,建立的棚内日均气温模型误差小于3℃,日均相对湿度模型误差小于5%,大部分结果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逐小时气温模型误差小于7℃,相对湿度模型误差小于14%,拟合结果均通过0.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预报结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