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70年代以前,小麦叶枯病只在河南省部分地区偶尔发生。1979—1985年我省引种春播小麦,根腐叶枯在春小麦上普遍发生,引起严重的叶枯和穗腐,减产一般在30%以上。1990年河南省小麦叶枯病发生650万亩,仅尉氏县西部沙丘陵发生11万亩,产量损失平均30—40%。1991年全省发生此病1000多万亩,其中周口、商丘、驻马店和南阳地区的发生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小麦叶枯病成为严  相似文献   

2.
1 小麦据13个省、市、区统计,今年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7亿亩次,属中等偏轻发生年。其中病害发生面积3亿亩次,除小麦纹枯病外其他病害均轻发生,虫害发生面积4亿亩次,麦蚜、麦蜘蛛、吸浆虫均为中等发生年.小麦条锈病发生421万亩,为轻发生年。条锈病常发区湖北省仅在荆州地区局部田块见病,后期也未能流行,越夏基地甘肃省发病面积170万亩,是1991年发生面积的10%。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7832万亩,轻于去年,发生期偏晚,病指低,为害程度较轻。小麦赤霉病发病面积3867万亩,与常年相似。赤霉病今年主要在江淮流域、陕西关中地区发生,江苏、湖北为中等偏轻年,四川为偏重发生年,发生面  相似文献   

3.
阿克苏地区小麦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55.6%,小麦产量占粮食总产的53.5%,小麦是我区人民生活主食,而近年小麦条锈病发病流行频率较高,对产量威胁很大。一、1990年条锈病发生情况1990年小麦条锈病在全地区发生面积64.4万亩,占小麦面积的34.86%。其中严重发生  相似文献   

4.
猪殃殃(Galium aparine)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麦田主要恶性杂草,发展蔓延较快,发生量和危害面积较大,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据最近两年的调查,除湖南省麦田面积较小,猪殃殃发生量较少外,其他六省市麦田程度不同地遭到猪殃殃危害,发生面积4895万亩,占六省市小麦播种面积13620万亩的35.94%。其中四川省发生面积1000万亩,占全省小麦面积的33.33%;湖北省发生面积1300万亩,占全省小麦面积的48.15%;安徽省发生面积1500万亩,占全省小麦面积的50%;江苏省发生面积1000万亩,占全省小麦面积的25%;浙江省发  相似文献   

5.
麦茎叶甲(Apophylia thalassinaFald),俗称小麦钻心虫、小麦金花虫。山西南部至甘肃平原一带发生较重,曾有报道,在沧州地区从未造成严重为害,但1982年以来为害日趋严重,1986年全区发生2万亩,其中1千余亩绝收。 形态识别:成虫为翠绿色甲虫,体长  相似文献   

6.
小麦秆黑粉病在沧州地区暴发成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沧州地区1990年有小麦445万亩,其中,有58.3万亩感染了小麦秆黑粉病,减产20~30%的34.88万亩,减产30—40%的6.99万亩,减产40—50%的10.49万亩,减产50—70%的5万亩,绝收的0.3万亩,按全区平均亩产190公斤计算,损失小麦2199.1万公斤。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汉中地区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生不断加重.1988年全区发病面积17.07万亩,平均病穗率1.28%;1989年发病面积增加到57.66万亩,平均病穗率为2.96%,严重田块达17%,每亩损失小麦10公斤左右,全区约损失小麦500多万公斤。为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生,从1989年秋播前开始,全面推行《汉中地区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方案》,到1992年夏收前,3年全区共  相似文献   

8.
杨永洲  张涛 《植物保护》1991,17(3):54-54
1990年小麦条锈病在西安共发生180多万亩,占全市小麦面积的47.4%,其中受害严重的面积近40万亩。虽属中度流行,也是20多年来少有的。因该病损失小麦一亿一千多万公斤,占上年小麦总产的12.27%,减少收  相似文献   

9.
邵开勋 《植物保护》1985,11(3):46-46
小麦白粉病是我县小麦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自1979年以来,随着小麦品种退化、密度加大和偏施氮素化肥,加之气候适宜,小麦白粉病连年严重发生。1981年,108万亩小麦,发生白粉病面积达40多万亩,成灾面积近10万亩左右,千粒重降低4.25%。82年全面推行小麦白粉病综合防治措施,使84年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减少到2.1万亩,  相似文献   

10.
小麦梭条花叶病(WSSMV)是春季小麦田中见病较早的一种新发生的土传病毒病。在我国长江、黄河中下游,西起四川、陕西,东至江浙和山东一带均有分布,危害逐年扩大。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七十年代初为零星发病,没有引起重视,1975年发生5.4万亩,1977年扩大12万亩,到八十年代,历年均发生15—20万亩,一般田减产20—40%,最高田减产70—80%。特别是1991年发病35万亩,造成损失的有17万亩,绝收的有5万亩。1970—1991年累计发生面积210万亩,综合防治面积15万  相似文献   

11.
我省每年种植小麦2000~3000万亩。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小麦腥、散黑穗病回升较快,发病率一般在6~20%,个别地方发病率高达30%以上,据初步统计,每年约减产小麦1.5~3亿公斤,影响小麦质量,降低农民收入.一、发生动态据我省1949~1959年统计资料分析,当时每年小麦播种面积在1200万亩左右,而小麦腥、散黑穗病每年发生面积700~1000万亩,其中,腥黑穗发病率5~20%,严重的达30%以  相似文献   

12.
麦类检疫对象——毒麦和小麦腥黑穗病(部分省市补充检疫对象),近几年在南京地区发生越来越严重。江宁县、江浦县1984年进行全县毒麦普查,江宁县27个乡,乡乡发生毒麦,发生毒麦面积23.78万亩, 占小麦总面积40.21%,发生严重的田块,毒麦株率高达30%以上;江浦县发生毒麦面积2.65万亩,占小麦面积10.71%,全县11个乡,仅有一个乡未发现毒麦。1982年江宁县种  相似文献   

13.
近年由于干旱少雨,我市山区土蝗为害加重。1986年发生3000亩;1987年达5500余亩,造成春作物改种500亩;1988年,山区进一步严重,部分山下平原和沿运低洼稻区也大发生。全市14余万亩受害,毁苗改种1万亩;幼果树、林木树叶被吃光2万余株。  相似文献   

14.
小麦丛矮病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一种主要病害。七十年代,河北省发生普遍而严重,八十年代初,我省的部分地区发生较重。1983年聊城地区发病面积达60余万亩,近8万亩绝产,对小麦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自1982年我省将丛矮病列为主要测报对象之一。小麦丛矮病的病原为小麦丛矮病毒,该病毒寄主范围广,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多种禾本科杂草,它的传毒介体是灰飞虱[Laodelphex striafellus(Fallen)]。小麦丛矮病的测报主要依据灰飞虱的带毒率和丛矮病  相似文献   

15.
麦茎谷蛾 Ochsencheimeria taurellaSchrank 为夜蛾科,是随我省平原小麦进入高产系列以来1987年新发生的害虫,蔓延很快,全省已达40余万亩。为提出有效防治措施,对其发生范围,危害情况,发生规律和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1 发生与为害1987年河北省赵县始发现,经调查石家庄、邯郸两地市有发生,1993年石家庄地区发生14.2万亩,防治7万亩,挽回损失27万kg,仍损失小麦3.6万 kg。其发生特点:1.1 蔓延快以晋州市为例,1987年仅东里庄、南小吾发生,面积不足7hm~2(垧),1988  相似文献   

16.
野燕麦(Avena sp)属禾本科燕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性农田恶性杂草。目前我国约16个省,计5800万亩农田遭受野燕麦危害,每年损失粮食达20亿斤以上。我省小麦常年栽培面积6500万亩,是我国小麦主要产区之一。六十年代初,由于缺乏严格的植物检疫制度,在引进小麦良种中野燕麦夹带传入我省。野燕麦适应性强,繁殖量大,加之发生初期未注意控制,致使野燕麦在我省蔓延成灾。1979年据全省重点县,国营农场的调查,发生面积达1600万亩,其中严重发生面积300万亩左右,一般减产1—2成,重的在  相似文献   

17.
何一诚 《植物保护》1990,16(6):49-49
1990年濮阳市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全市种植小麦275万亩,发生条锈病203.1万亩,其中病株率100%,严重度50—80%的重病田47万亩,病株率80%左右,严重度20—50%的约125万亩。发生特点是:来势猛、流行快、范围广、危害重。4月下旬只个别麦田极少叶片发生,5月10日前后则全面大流行,高感品种全田普遍发病,以旗叶最重,从上往下发展,数日内叶片由黄变枯,形成40年来罕见的严重灾害。  相似文献   

18.
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与测报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小麦纹枯病是南阳地区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病害,1983年首次记录,发生面积38万亩,1987年扩大到126.5万亩,1991年达444.5万亩,重病田病茎率100%,平均减产20%以上,成为影响本地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1984年以来,我们对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消长规律及测报技术进行了一些研究。一、小麦纹枯病发生消长规律从1987年秋开始,选择本地主要品种宛7107三块,进行病情系统调查。方法是小麦出苗后3天调查一次,见病株后定点,每隔10天调查查一次,每块田5点取样,每样点50株,3月1日后每点改为30茎,记载  相似文献   

19.
洛阳地区小麦秆黑粉病历年病株率平均在1%左右。1980年以来,危害日趋严重。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全区发生4.65万亩,1984年发生11.5万亩,1987年上升到59.44万亩。一般病株率在10%左右,严重者40—50%,个别地块高达80%以上。损失小麦1189万公斤。分析其危害加重原因是:(1)土壤菌源积累量大。小麦秆黑粉病主要以土壤带菌为主,且病菌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3—  相似文献   

20.
一、农田野燕麦的发生和危害野燕麦是世界性的农田恶性杂草。在60至80年代曾在欧洲、北美等地严重发生。在我国于60年代初期开始,在青海、甘肃、宁夏和黑龙江严重发生,每亩有野燕麦几十至上百万株,使小麦减产达20~30%,重者50%以上,甚至毁种弃耕。约经20余年,野燕麦迅速传播蔓延,东侵南犯。至80年代中期,全国野燕麦发生危害面积达7500万亩,其中严重危害面积约2400万亩,每年减产粮食约17.5亿千克。其中河南省野燕麦发生面积达1600万亩,陕西省野燕麦受害面积达500万亩,新疆野燕麦危害面积约420万亩,每年损失粮食约1.5亿千克。内蒙古野燕麦危害面积350万商,每年损失粮食1.5亿千克以上。在江苏省,野燕麦危害迅速加重,仅扬州地区发生面积已达104万亩。在云南、湖北等省野燕麦危害也很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