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探讨新疆褐牛不同杂交组合生长发育规律,筛选适宜本地区推广的杂交组合,为新疆褐牛的育种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理论依据,测定了美系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牛(MXH)、德系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牛(DXH)、加系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牛(JXH)0、6、12、18、24月龄的体尺和体重并进行生长曲线拟合分析。结果表明,24月龄MXH的体重极显著高于DXH和JXH(P0.01),6月龄、12月龄和18月龄的体高显著高于DXH和JXH(P0.05),6月龄和18月龄MXH的体斜长显著大于JXH(P0.05);Logistic模型对体重和体尺的拟合效果较佳,拟合度均大于0.95,生长曲线拟合表明MXH的体重、体高和胸围的生长发育要优于JXH和DHX。可以得出,MXH杂交组合在该地区能表现出较高的生产性能,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研究美国瑞士褐牛对新疆褐牛杂交改良的效果。通过引进美国瑞士褐牛可有效改善新疆褐牛体型小的特点,从而提高新疆褐牛群体水平,为今后的新疆褐牛品种改良打下了基础。采用SPSS 19.0分析软件对新疆褐牛、MHF1(美国瑞士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一代)、MHF2(美国瑞士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二代)及MHF3(美国瑞士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三代)体尺体重进行分析比较,Excel 2019计算体尺指数。结果表明,4~5岁母牛个体中,美系各杂交后代体尺体重性状极显著高于新疆褐牛;6~7岁母牛个体中,MHF1代的体高、体斜长、胸围和管围显著高于新疆褐牛,7岁个体体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分析新疆褐牛3种不同冻精来源后裔生长发育、产奶性能的差异,为牧场制定选种选配计划提供理论依据。实验收集了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某牛场2005—2021年新疆褐牛的体尺体重、产奶性能记录,运用SAS 9.2软件对初生重,6、12、18月龄、24月龄及以上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以及305 d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进行最小二乘分析,计算德系、美系、新疆褐牛冻精后裔的绝对生长和相对生长。结果显示:德系冻精后裔6月龄胸围、12月龄体斜长、18月龄体重、18月龄体高高于美系冻精后裔(P<0.01),新疆褐牛冻精后裔的18月龄体重高于美系冻精后裔(P<0.05);产奶性状中,德系冻精后裔的305 d产奶量、乳蛋白率高于美系冻精后裔(P<0.01)和新疆褐牛冻精后裔(P<0.05),德系冻精后裔的乳脂率高于美系冻精后裔(P<0.05)。因此,新疆褐牛育种场可根据育种目标和不同冻精后裔的生产性能特点进行精准选配及制定育种规划,以期提高新疆褐牛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夏季放牧冬季舍饲饲养环境下美国瑞士褐牛、德国瑞士褐牛、加拿大瑞士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F1代(MXHF1、DXHF1、JXHF1)母牛综合生产性能,选取3种F1代母牛各18头,分别测定0、6、12、18、24月龄体尺、体重,计算体尺指数,并测定18月龄肉质性状。结果显示:6月龄DXHF1体斜长显著高于JXHF1(P0.05),12月龄DXHF1体高极显著高于MXHF1和JXHF1(P0.01),12月龄JXHF1胸围显著高于DXHF1(P0.05),18月龄、24月龄MXHF1和DXHF1体高显著高于JXHF1(P0.05),24月龄MXHF1、DXHF1体斜长极显著高于JXHF1(P0.01);DXHF1初生重显著高于MXHF1和JXHF1(P0.05),18月龄JXHF1体重显著高于MXHF1、DXHF1(P0.05),12~18月龄段JXHF1日增重显著高于MXHF1、DXHF1(P0.05);JXHF1各月龄的体长指数、胸围指数均高于MXHF1和DXHF1;18月龄JXHF1眼肌高度、眼肌面积显著高于MXHF1和DXHF1(P0.05)。从体型外貌上看,JXHF1更偏向肉用类型,MXHF1和DXHF1更偏向于乳肉兼用类型,今后可利用美国瑞士褐牛、德国瑞士褐牛选育新疆褐牛乳用类型,利用加拿大瑞士褐牛选育新疆褐牛肉用类型,同时可利用加拿大瑞士褐牛与新疆褐牛进行杂交育肥,以期获得更高的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通过中德畜牧业合作项目的实施,观察引进德国褐牛冻精杂交改良新疆褐牛的效果以及对示范场牛群生产水平的影响。试验测定分析示范场德国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一代母牛(DXHF1)和美系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一代母牛(MXHF1)不同生长阶段体尺、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同时统计分析示范场项目实施以来牛群繁殖水平与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表明:12月龄DXHF1体高极显著高于MXHF1(P0.01),24月龄DXHF1胸围显著高于MXHF1(P0.05);DXHF1初生重极显著高于MXHF1(P0.01),24月龄两者之间体重差异显著(P0.05);24月龄DXHF1日增重显著高于MXHF1(P0.05);24月龄以上,DXHF1体长指数和胸围指数高于MXHF1。2013—2018年,通过引进德国褐牛冻精,结合实际吸收应用德国养牛技术模式,示范场牛群繁殖水平显著提高,不同生长阶段母牛群体重有增高趋势。因此,通过引进德国褐牛冻精在改良提升新疆褐牛生长发育性能方面比美系褐牛有优势,且中德畜牧业合作项目对示范场提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新疆褐牛在不同饲养环境中体重、体尺之间相关和差异,该试验在巩留县、特克斯县和新源县测定6、12、18、24月龄新疆褐牛体尺、体重,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2月龄时,新源县新疆褐牛体高和管围显著高于特克斯县和巩留县(P<0.05);18月龄时,3个县新疆褐牛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和体重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24月龄3个县新疆褐牛胸围和体重之间差异均显著(P <0.05),胸围和体重为依次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新褐牛牛体尺指标与体重之间均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性,其中胸围与体重的相关系数最大,相关系数为0.987。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新疆褐牛育成母牛(8~18月龄)体尺、体重之间的相关关系,测量其不同月龄育成母牛体高(x_1)、十字部高(x_2)、体斜长(x_3)、胸围(x_4)、腹围(x_5)、管围(x_6)以及体重(y)等基本体尺和体重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褐牛育成母牛体尺体重随月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不同月龄生长发育速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体尺绝对增长在14~16月龄有拐点,其中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管围8-18月龄有下降趋势,体高增长在14~16月龄下降明显;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腹围、管围与体重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新疆褐牛育成母牛体重对体尺的回归模型为y=1.353 x_1+0.468 x_3+1.87 x_4+1.375x_5+4.290 x_6-546.452。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为研究美国褐牛对新疆褐牛杂交改良的效果。[方法]选取伊犁新褐种牛场纯种新疆褐牛母牛30头作为对照组、美新 F1代母牛30头作为试验组,跟踪测定两组0~36月生长发育性能指标,进行体重、体尺对比分析,计算体尺指数,构建体重、体尺生长曲线,分析体重、体尺相对增长曲线。[结果]表明:美新 F1代母牛在18~36月龄体高、体长、胸围和体重等指标极显著高于新疆褐牛母牛(P 〈0.01);新疆褐牛、美新 F1代母牛6~36月龄体重体尺整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且美新 F1代母牛各项指标总体上均高于新疆褐牛母牛;新疆褐牛、美新 F1代母牛在12月龄之前体重、体尺增加速度均较快,12月龄之后增加速度均减慢。[结论]表明两组牛早期生长强度明显高于后期,体重的增加速度和强度一直高于体尺,且美新 F1代母牛6~24月龄体尺指标相对增长值要高于新疆褐牛母牛。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伊犁地区新疆褐牛肉用品系群体选育效果,选取健康状况良好、符合品种特征的新疆褐牛以及新疆褐牛肉用品系一世代、二世代进行了体尺、活体超声波等指标测定。结果:选育后的12、24、36月龄新疆褐牛肉用品系一世代、二世代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胸深、胸宽、尻长、腰角宽和髋宽均极显著高于同月龄新疆褐牛(P<0.01),12、24月龄新疆褐牛肉用品系二世代胸围、体斜长均显著高于同月龄一世代(P<0.05),36月龄新疆褐牛肉用品系二世代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均极显著高于同月龄一世代(P<0.01);10、12、24、36月龄新疆褐牛肉用品系母牛二世代肌间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同月龄一世代(P<0.01);6、12、18月龄新疆褐牛肉用品系公牛二世代肌间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同月龄一世代(P<0.01),且12、18月龄背膘厚度显著低于同月龄一世代(P<0.05)。综上,新疆褐牛肉用品系二世代体尺指标均优于新疆褐牛及一世代,且肌间脂肪沉积能力强于一世代。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在新疆畜牧厅乌鲁木齐种牛场选择新疆褐牛 121 头,对其出生重、体高、胸围、管围、体斜长与产奶性能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新疆褐牛的出生重、体高、胸围、管围、体斜长与产奶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新疆褐牛的初生重对产奶量有显著的影响(P相似文献   

11.
[目的]新疆地区通过引进美国瑞士褐牛导入杂交改良新疆褐牛,以提高新疆褐牛品质和生产性能。研究旨在校正约翰逊估测法中系数,准确估测美新杂交褐牛体重,为今后新疆褐牛选育提高和新类型培育中体重测定提供方法。[方法]试验共测定美新杂交褐牛生产母牛283头,包括体重、体斜长和胸围,通过实测体重与约翰逊法估测体重比较分析,校正约翰逊法公式中系数,再进行验证。[结果]结果表明,美新杂交褐牛实测体重极显著低于约翰逊法估测体重(P0.01),对约翰逊法公式中的系数校正,校正后系数为12 300,即经过校正后的美新杂交褐牛体重约翰逊法估测公式为:体重=胸围~2×体斜长/12300,该公式在50头美新杂交褐牛进行验证,实测体重与估测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校正系数后的约翰逊法公式用来估测美新杂交褐牛估测体重可行,但本次试验实测和验证牛群数较少,还需大量不断验证以获得更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为研究新疆塔城种牛场新疆褐牛德系后代(德国瑞士褐牛冻精后代)与美系后代(美国瑞士褐牛后代)早期生长发育性状的差异。计算德系后代和美系后代不同月龄下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各性状的相对生长和绝对生长,运用SAS对不同月龄下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进行最小二乘分析,以及SPSS对体重和体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德系后代在生长发育性状上要优于美系后代,德系后代与美系后代体重与体尺性状之间均存在强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为新疆褐牛通过引进外血来改善群体生产性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探讨新疆褐牛犊牛补饲对其生长发育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新疆褐牛犊牛20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犊牛在哺乳的基础上补饲精料,4月龄断奶,对照组分阶段饲喂,6月龄断奶。同时测定4月龄、6月龄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并计算日增重和经济效益。[结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4月龄试验组在体高、体斜长有着明显的提高,6月龄试验组在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和日增重也有着明显的提高,但均为达到显著水平(P0.05)。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犊牛早期补饲可明显提高农牧民收入,节约饲养成本,相比传统饲喂方式每头犊牛饲养至6月龄可节约成本342元。[结论]综上,早期补饲对可提高新疆褐牛犊牛的生长性能,对改善养殖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收入有着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对新疆褐牛体尺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其生长发育规律并揭示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选取2010~2015年间伊犁昭苏地区8~20月龄新疆褐牛公牛,共计2 794头,测定其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及管围指标数据,绘制生长发育曲线,并对新疆褐牛2010~2015年体尺测定数据进行相关性回归分析及验证。结果表明,新疆褐牛公牛的体长在14~15月龄间增长较快;体重与所测4项体尺指标间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均为极显著(P<0.01),其中与胸围相关性系数最高(r=0.796),与体长的相关性系数最低(r=0.163);获得新疆褐牛公牛体重回归预测方程:Y=-564.607-0.174X1+2.441X2+3.497X3-1.086X4,经过验证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为新疆褐牛的选育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5.
《畜牧与兽医》2017,(2):10-14
为了解新疆褐牛生长发育规律,利用1~16月龄新疆褐牛公牛(1 059头)和母牛(1 276头)的体尺与体重测定数据绘制了生长发育曲线,并应用SPSS 16.0软件分析了各项体尺指标(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与体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新疆褐牛犊牛期各项体尺指标的生长速度低于育成期,犊牛期体重的生长强度大于育成期,生长速度小于育成期,整个生长期内各项体尺指标均与体重存在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构建新疆褐牛不同生长阶段体尺体重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模型,估计新疆褐牛生长发育性状的遗传参数,为新疆褐牛育种目标性状的确定和综合选择指数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以1983-2017年收集的4个新疆褐牛核心育种场81头公牛后代的2 504条新疆褐牛体尺体重数据为研究材料,以初生及6、12和18月龄阶段的体重、体高、体斜长和胸围性状为研究对象,通过DMU软件构建多性状动物模型,以场、出生年份、出生季节和性别为固定效应,以加性效应和母体效应为随机效应,估计各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结果显示,新疆褐牛初生至18月龄阶段体重遗传力估计值为0.22~0.61,体高遗传力估计值为0.43~0.46,体斜长遗传力估计值为0.29~0.52,胸围遗传力估计值为0.35~0.61。相同和不同生长阶段新疆褐牛各体尺体重性状间均呈现正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其中相同生长阶段各体尺体重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11~0.92,表型相关系数为0.05~0.92;不同生长阶段各体尺体重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08~0.92,表型相关系数为0.01~0.72。18月龄与其他各生长阶段间体尺体重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较高,且均属于中高遗传力性状。因此,在制定新疆褐牛综合选择指数时,应重点考虑18月龄阶段的体尺体重性状,从而进一步提升新疆褐牛生长发育性状的遗传进展。  相似文献   

17.
《畜牧与兽医》2020,(1):11-15
旨在探讨非遗传因素对新疆褐牛体尺性状的影响。根据伊犁地区3个牧场2013—2017年间544头新疆褐牛的体尺性状记录,分析不同年份、胎次、场、季节对新疆褐牛体高、体斜长、胸围、腹围、胸底宽、尻宽、尻长、坐骨端宽、后腿宽度、后腿厚度、后腿高度、后腿半围共12个体尺性状的影响,并进行了多重比较。结果:GLM一般线性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份对新疆褐牛12个体尺性状均影响极显著(P<0.01);不同场对新疆褐牛胸围、腹围、胸底宽、尻宽、后腿宽度、后腿厚度、后腿半围影响极显著(P<0.01);不同季节对新疆褐牛胸围、尻宽、坐骨端宽、后腿宽度、后腿厚度、后腿高度影响极显著(P<0.01);不同胎次仅对后腿高度影响极显著(P<0.0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年份对新疆褐牛的尻长、后腿厚度、后腿半围影响极显著(P<0.01);不同场对新疆褐牛体高尻长、坐骨端宽、后腿厚度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不同胎次对新疆褐牛后腿高度、后腿半围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不同季节对新疆褐牛尻宽、后腿宽度影响极显著(P<0.01);4个非遗传因素对新疆褐牛体高、体斜长、胸围、胸底宽、尻宽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新疆褐牛犊牛生长发育规律,本文以新疆塔城地区种牛场出生于2005—2016年的1—6月龄新疆褐牛犊牛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软件进行体尺指标与体重的相关性分析,并绘制了生长发育曲线。结果表明:新疆褐牛公犊牛与母犊牛各体尺指标在1—6月龄间都呈现增长的趋势,但性别不同生长速度不同,公犊牛的生长速度大于母犊牛;新疆褐牛公犊牛和母犊牛的体重与体高、体斜长、管围和胸围都存在极显著相关,其中体重与胸围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64和0.959。本研究结果为新疆褐牛选种选育以及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塔额垦区黑安格斯牛对哈萨克牛与新疆褐牛体尺、体重方面的品种改良效果,试验筛选体况健康、品种特征明显的相应品种公牛、母牛,分别进行初生、6月龄、12月龄与24月龄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的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安哈F1较哈萨克牛的体尺、体重改良效果明显,差异显著(P0.05),安褐F1与新疆褐牛在不同月龄阶段均有个别不同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安哈F1的体尺、体重指标改良增幅优于安褐F1,安褐F1体尺、体重水平优于哈萨克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旨在为今后新疆褐牛品质选育提高工作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伊犁新褐种牛场和伊犁尼勒克县牧强新疆褐牛种畜场的牛群进行体型外貌鉴定,测定1~10岁纯种新疆褐牛和美国瑞士褐牛冻精冷配改良后代母牛关新F1、F2代的生长性能指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美新F1、F2代不同生长阶段各生长性能指标均显著(P<0.05)或P<0.05的高于纯种新疆褐牛.[结论]美国瑞士褐牛优良基因对提高新疆褐牛体尺和体重等指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