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宜机收玉米品种迪卡517、普通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60 000株/hm2、75 000株/hm2、90 000株/hm2 3个种植密度,通过2020、2021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两品种群体冠层不同层次光分布和干物质转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个种植密度下,迪卡517的透光率、干物质转运量、干物质转移率、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有效穗数、穗粒数均高于郑单958,迪卡517的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千粒重低于郑单958。在75 000株/hm2、90 000株/hm2种植密度下,迪卡517的花后干物质积累率和籽粒产量高于郑单958。迪卡517在90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郑单958在75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由此可见,宜机收玉米品种迪卡517冠层光分布合理,干物质转运和分配特性较好,耐密性较强,高密度下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
创新种植模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生产上推广面积最大的夏玉米品种之一郑单958作为试验材料,在7.5万~10.5万株/hm2的高密度种植下,采用每穴单株对称、单株三角留苗和双株三角留苗3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植株和籽粒干物质积累、穗部等性状的影响及变化趋势。结果筛选出7.5万株/hm2的双株三角留苗新模式下栽培产量最高,为夏玉米创新栽培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半干旱地区玉米最高产量,对郑单958的种植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郑单958密度与产量的回归方程y=-30.11x2+391.09.x+8440.1,通过方程得出郑单958最高产量密度为6.5万株·hm-2,种植密度与群体干物质积累呈正相关,与单株干物质积累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种植密度对郑单958干物质生产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郑单958,丹玉39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对两品种干物质生产、叶面积指数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和丹玉39相比,郑单958叶片、茎秆和雄穗的干物质积累量较高,子粒干物质积累量相对较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两品种子粒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和经济系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均呈上升趋势,郑单958在5 000株/667m2种植密度处理下,叶面积指数均高于丹玉39;和丹玉39相比,郑单958的株高和穗位较矮,穗长和秃尖较短,果穗较细,百粒重较小,在5 000株/667m2种植密度下产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研究一定生态条件下玉米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豫单998和郑单958玉米品种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2个品种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在试验密度范围内,郑单958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豫单998的产量开始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当密度为67 500株/hm^2时,产量达最大(9 375.47 kg/hm^2),当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时,产量反而下降。2个供试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长、行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秃尖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行数和穗粗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玉米品种的耐密性有所差异,郑单958的适宜高产密度为75 000株/hm^2,豫单998的适宜高产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  相似文献   

6.
选用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3种行距配置( R1:行距40 cm,R2:行距50 cm,R3:行距65 cm)和4个种植密度(M1:4.5万株/hm2,M2:6万株/hm2,M3:7.5万株/hm2,M4:9万株/hm2),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下玉米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郑单958在R2种植方式下的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产量等均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种植密度下,郑单958在高密度下各指标均好于其他处理,说明在合理的种植密度下采用R2种植方式能够显著改善玉米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提高群体光合性能,从而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因此,在玉米种植上,种植方式R2优势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夏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行距配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计不同的品种(登海661、郑单958和先玉335)、密度(67 500和90 000株/hm~2)和行距配置(40 cm+80 cm和60 cm+60 cm)构建不同的冠层结构,研究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不同玉米品种冠层结构、功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品种对于密度和行距配置的调控响应不一致。登海661在90 000株/hm~2、大小行种植,郑单958、先玉335均在90 000株/hm~2、等行距种植时形成的冠层较合理,表现为产量、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结论]该研究可为夏玉米的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郑单988’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确定玉米新品种‘郑单988’的适宜种植密度,对不同种植密度下‘郑单988’的植株性状以及产量等进行了分析对比,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郑单988’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郑单988’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减小,群体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达到一定种植密度后而下降,产量随密度加大先增后减,‘郑单988’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种植密度对鲁单981产量及其产量建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高秆大穗型玉米品种鲁单981,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个体产量、主要产量相关性状、单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单株叶面积以及群体消光系数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群体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则呈现升高趋势。高秆大穗型玉米品种种植密度为45000-60000株/hm^2时,可构建较合理的群体结构,群体净同化率高,可获得较高的玉米群体产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郑单22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郑单22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减小。群体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达到一定种植密度后而下降,产量随密度加大而增加,结果表明,郑单22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5000~52500株/hm2。  相似文献   

11.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浚单28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发挥浚单28的产量潜力,探求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浚单28叶面积指数、干物重、叶绿素、植株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浚单28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重增加,叶绿素含量和植株抗倒伏能力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密度为6.00万株/hm2的产量最高,为11662.5 kg/hm2,在实际生产中,推荐浚单28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抗虫棉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1.8万~5.4万株/hm2)对抗虫杂交棉中棉所75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的全生育期会略缩短,株高先降低然后略增高,单株干物重、总果节数和单株果枝台数均减少,而单位面积总干物重却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大,棉株成铃向上部、向内围集中,而且单株成铃数明显减少,铃重、单位面积总铃数和单位面积籽棉产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霜前花率则呈上升的趋势;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3.6万株/hm2,此时籽棉产量最高,达4292.0 kg/hm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生长特性与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以新冬20为供试材料,设置3种种植密度,对其群体、个体生长性状及产量构成进行调查。[结果]随生育进程的发展,总茎数与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干物质积累量则持续增加;最大总茎数在拔节期出现,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最大值在抽穗-扬花期。随密度增加,最高总茎数、株高、单株最大叶面积、群体最大LAI、单株和群体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350万株/hm2密度处理下的总茎数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而65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变化较大,50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且产量构成因素均达到最大,产量最高达8 472.49 kg/hm2。[结论]在南疆地区,为了获得高产高效,冬小麦密度应控制在500万株/hm2时较好。  相似文献   

14.
错株增密种植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增密是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往往会造成群体郁闭,光能利用率下降。因此,本研究探索通过改变种植模式削弱增密后对植株产生的负面效应。【方法】试验于2018和2019年,以登海605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67 500株/hm2、82 500株/hm22种密度,以常规对株种植为对照,研究错株种植和密度对夏玉米产量与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探明错株种植与密度的互作机理,提出高产夏玉米适宜的种植模式。【结果】增密降低了群体整齐度,穗位叶净光合速率(Pn)、光合关键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有所下降;光合关键酶活性在高密度下随生育期推进降幅更大,表明增密会使叶片衰老速率增大,不利于植株的光合作用。错株种植模式下群体整齐度提高,茎叶夹角增大,叶片更为平展,光能截获率增大,Pn、光合关键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提高,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及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增大,进而显著提高了产量,错株种植较对株种植2个品种平均增产3.8%—6.1%。错株种植在保证群体数量的前提下削弱了群体内个体植株间对光温资源的竞争,保证玉米个体发育潜力的充分发挥,使玉米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结论】错株种植能显著改善群体冠层结构,优化群体的光照条件,增强其光合性能及物质生产能力,提高玉米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分析认为,82 500株/hm2密度条件下错株种植的模式表现最好,可为创建玉米高产栽培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对黑芝麻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密植是芝麻高产优质栽培的重要措施。以黑芝麻品种赣芝6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12万株/hm2、14万株/hm2、16万株/hm2、18万株/hm2和20万株/hm2)对黑芝麻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黑芝麻植株生物学性状如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单株侧根数、根重,以及经济性状如单株蒴果数、每蒴粒数、结蒴部位、千粒重、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黑芝麻植株个体性状变化总趋势是逐渐变差,株高和最低结蒴部位提高,单位面积群体的叶面积、侧根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产量也增加。但种植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如再增加密度,则产量降低。种植密度对黑芝麻产量的影响极为显著,黑芝麻最适宜种植密度为18万株/hm2,该密度下产量最高为1 825.0 kg/hm2。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密度下新葵18号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产量和含油率,分析种植密度对新葵18号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调查不同种植密度下新葵18号的生长数据,计算不同处理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并测定含油率.[结果]种植密度对新葵18号的生长发育有着显著影响,低密度处理(4 000株/667 m2)的单株叶面积较高,高密度处理(5 500株/667 m2)的叶面积指数较高,产量、含油率和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方面以处理5 000株/667 m2的值最高.产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是密度超过5 000株/667 m2后,产量则表现出减少的趋势.[结论]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调节新葵18号个体发育,最大发挥群体效应,在新疆5 000株/667 m2是新葵18号的适宜种植密度,可以取得较高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7.
黄淮海区群体效应对夏玉米性状指标·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书强  许海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5900-15901,15910
[目的]明确黄淮海区玉米品种的合理群体密度。[方法]以郑单958夏玉米为试材,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群体密度4.5万、6.0万、7.5万和9.0万株/hm24个处理,研究不同群体密度对夏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干物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在4.5万~9.0万株/hm2群体密度范围内,6.0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表明适宜群体密度为6.0万株/hm2。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增大,地上干物重呈现降低趋势,株高、产量呈现先增后降趋势。[结论]玉米品种群体密度为6.0万株/hm2,可构建较合理的群体结构,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8.
先玉335适宜栽培密度与性状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寻求先玉335合理的种植密度,明确种植密度对玉米性状指标的影响。[方法]以优质高产豫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材,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方式,设4种种植密度(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研究不同密度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指标的影响。[结果]在大垄双行种植备件下,先玉335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加大呈降低趋势,在6.75万株/hm^2密度时,产量较高,玉米群体具有合理的株高和冠层结构,棒三叶叶绿素相对含量也较高。对株高、穗位高度以及LAI垂直分布的研究表明,该试验条件下,种植密度的增加会使玉米群体的抗倒伏能力降低,单株叶面积减少,群体LAI有所增加,LAI最大值出现的层次有所上升,玉米群体适宜高产的LAI在5.7左右。[结论]在试验条件下,先玉335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IAI最大值出现的层次随着密度的增加上移。  相似文献   

19.
扩行缩株对夏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明不同密度下扩行缩株(扩行距缩株距)栽培模式对黄淮海夏玉米产量和群体结构的调控效应。【方法】2018—2019年以密植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行距,即60 cm(B1)、80 cm(B2)、100 cm(B3)等行距;2个种植密度,即67 500株/hm2(D1)和82 500株/hm2(D2),采用裂区设计形成不同的栽培模式。【结果】与D1密度相比,D2密度能显著提高夏玉米群体叶面积和光合势,改善群体的光能利用,增加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产量的增加。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扩行缩株对夏玉米群体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在67 500株/hm2密度下,扩行缩株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在82 500株/hm2密度下,B2处理较B1和B3处理2年平均增产9.45%和11.48%,主要是由于行粒数增加引起的穗粒数增加。在此密度下,B2处理较B1处理显著提高花后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显著延缓中下部叶片衰老,增加花后夏玉米群体光合势,茎叶夹角增大,叶向值减小,穗位叶层和底层透光率明显增加,消光系数减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花后干物质转移量降低。表明高密度条件下,80 cm扩行的等行距模式有利于构建高效的光合群体结构,延缓叶片衰老,增加夏玉米群体干物质生产与积累,从而提高产量。【结论】黄淮海平原夏玉米通过增加种植密度并适当扩行缩株可实现光能资源高效利用和产量协同提高,本试验条件下,推荐82 500 株/hm2密度搭配80 cm等行距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