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陆永霞  王武  李佳佳  潘见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607-7608
用嗜酸乳杆菌在MRS培养基中转化亚油酸(LA)生成共轭亚油酸(CLA)。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在MRS培养基中(pH值4.0),38℃下,添加0.025%(V/V)LA诱导亚油酸异构酶产生,接种1.5%(V/V)、LA浓度1.8%(V/V)的条件下,CLA的总产量较大。  相似文献   

2.
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产亚油酸异构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游庆红  尹秀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193-8193,8271
[目的]优化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发酵产亚油酸异构酶工艺。[方法]以亚油酸为诱导物,考察不同因素对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产亚油酸异构酶的影响。[结果]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产亚油酸异构酶的最佳工艺为:在底物添加量1.5‰、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35h时,亚油酸异构酶酶活可达21.67U/ml。[结论]以亚油酸为诱导物应用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产亚油酸异构酶,工艺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3.
以鼠李糖乳杆菌UV3-4为出发菌株,进行鼠李糖乳杆菌转化亚油酸生产共轭亚油酸转化条件的优化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发酵pH和底物亚油酸(LA)添加量对CLA产量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建立CLA产量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二次回归方程模型,获得最佳转化条件:发酵温度38℃,发酵时间23.4 h,pH 6.5,底物LA添加量为0.76 mg/m L,此条件下CLA的产量为37.28μg/m L。  相似文献   

4.
采用盐析、Sephacryl S-200HR凝胶过滤层析、DEAE Sepharose F.F.离子交换层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建立了来源于费氏丙酸杆菌谢氏亚种(P. feudenreichii ssp. shermanii)和植物乳杆菌(L. plantarum)的亚油酸异构酶的分离提取步骤。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亚油酸异构酶在纯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洗脱特性,P. freudenreichii ssp. shermanii亚油酸异构酶的分子质量约为56 kDa, L. plantarum亚油酸异构酶的分子质量为50.65 kDa。不同来源亚油酸异构酶的分离纯化方法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乳酸菌菌种中提取出的亚油酸异构酶进行了酶学性质的比较。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亚油酸异构酶的最适p H为6.5,最适温度为30℃,以亚油酸为底物时酶的米氏常数Km为18.99mmo L·L-1,Vmax为1.58μg·m L-1·min-1;植物乳杆菌CGMCC 1.557亚油酸异构酶的最适p H为6.5,最适温度为45℃,以亚油酸为底物时酶的米氏常数Km为14.83 mmo L·L-1,Vmax为1.75μg·m L-1·min-1;植物乳杆菌3-9亚油酸异构酶的最适p H为6.5,最适温度为45℃,以亚油酸为底物时酶的米氏常数Km为14.26 mmo L·L-1,Vmax为1.94μg·m L-1·min-1。  相似文献   

6.
以植物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为复合发酵剂,研究了发酵温度、氮源、亚油酸浓度和缓冲液等因素对发酵牛乳生成CLA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发酵剂在39℃,添加0.3%的酪蛋白酸钠作为氮源、亚油酸浓度为0.075%和添加缓冲液的情况下亚油酸转化为共轭亚油酸的效率最高,为0.37g/L.  相似文献   

7.
亚油酸异构酶作用玉米油脂生产共轭亚油酸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油脂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主要为亚油酸和油酸。亚油酸可以经过亚油酸异构酶作用转变为功能性物质-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共轭亚油酸具有抗癌、减肥、调节免疫等许多生理功能。文章主要研究亚油酸异构酶作用玉米油脂生产共轭亚油酸的条件,提高共轭亚油酸的生成量。通过试验确定其最适条件为:玉米油乳浊液浓度2%,40℃条件下反应,酶与其作用比例1:5,反应时间150min。CLA产量较高,达25.7μg·mL-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超临界CO2中利用嗜酸乳杆菌亚油酸异构酶转化亚油酸、合成共轭亚油酸(CLA)的可行性。[方法]以嗜酸乳杆菌亚油酸异构酶为研究对象,在考察底物溶解性、酶粉经超临界CO2处理后活性变化的基础上,研究超临界CO2温度、压力、酶粉的记忆pH和水分活度对共轭亚油酸合成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底物亚油酸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随压力和温度而改变,当压力超过15 MPa时,底物开始具有较好的溶解性;酶粉经超临界CO2处理后的活性随压力和时间产生较大变化;超临界CO2压力、温度、酶粉的记忆pH和水分活度均对CLA产率产生影响,单因素试验所得的较好条件是压力为15 MPa,温度为37℃,pH值为4.0,水分活度为0.4~0.5。[结论]初步研究表明,在超临界CO2中酶法合成CLA是可行的,但催化反应的条件优化、酶在体系中的选择性等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从微生物共轭亚油酸异构酶基因的克隆,重组共轭亚油酸异构酶基因在原核和真核细胞中的表达等方面对共轭亚油酸异构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应用基因重组表达技术将一个推定的植物乳杆菌亚油酸异构酶基因(pli18)克隆到pET-30a载体的T7启动子的下游,构建pET30-pli原核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和低温培养20h后,在其宿主菌E.coliBL21(DE3)中成功表达了可溶性的PLI18重组蛋白。通过Ni-NTA亲和层析纯化和酶反应产物的气相色谱检测表明,PLI18重组蛋白具有亚油酸异构酶活性,从而证明pli18基因为1个新的亚油酸异构酶基因。为亚油酸异构酶的进一步研究及其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碱异构化法制备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工艺,得到高转化率的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为辣椒副产物综合利用及制备共轭亚油酸的新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共轭亚油酸转化率为指标,以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碱油比和溶油比为主要影响因素,运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CCD),分析不同因素对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转化率的影响,研究辣椒...  相似文献   

12.
文冠果FAD2的序列与功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脂肪酸脱饱和酶2(fatty acid desaturase 2, FAD2)基因是油脂合成代谢的关键酶基因,其编码的蛋白催化油酸(18∶1)进一步脱饱和形成亚油酸(18∶2)。本研究以富含油酸和亚油酸2种优质不饱和脂肪酸的文冠果种胚为试材,采用简并引物策略结合RACE技术,克隆了文冠果FAD2的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文冠果FAD2除具有植物FAD2特有的3个组氨酸区和N端的芳香族氨基酸区外,还具有3个N—糖基化位点和多个磷酸化位点。通过农杆菌介导,将文冠果FAD2转入拟南芥fad2突变体中进行表达分析。气相结果表明,拟南芥fad2突变体缺失亚油酸,而转入文冠果FAD2的拟南芥fad2突变体的种子油中产生了亚油酸,这表明所克隆的文冠果FAD2基因编码的酶具有催化油酸(18∶1)脱饱和成为亚油酸(18∶2)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王振强  申森  樊欣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334-5335,5376
[目的]采用微波法,研究利用玉米胚芽油制备共轭亚油酸(CLA)的最佳工艺。[方法]选择微波作用功率、微波作用方式、催化剂用量、溶剂用量进行单因素试验,然后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催化剂用量、溶剂用量和微波作用时间进行正交试验,以确定由玉米胚芽油制备CLA的最佳工艺。并对天然玉米胚芽油和微波异构化产物进行紫外吸收光谱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结果]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催化剂用量为油重的0.6倍、溶剂用量为油重的3倍、微波作用10 min;在最佳条件下进行试验,CLA含量为56.3%,转化率为99.47%。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微波能促进亚油酸的非共轭双键发生异构化,转变为共轭双键亚油酸。[结论]该研究为人工合成CLA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云南及部分国外烤烟多元酸和高级脂肪酸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2004年39份云南烤烟样品及2份国外烤烟样品的多元酸和高级脂肪酸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1份样品可聚为3类.第1类:昆明、保山、临沧、昭通(威信除外)等州(市)的烤烟样品;第2类:玉溪(华宁除外)、大理、思茅等州(市)的烤烟样品及2份国外烤烟样品;第3类:曲靖的烤烟样品;楚雄、红河、文山等州(市)的烤烟样品随种植区域不同变化较大,分别属第1、2类.第1类样品的苹果酸、柠檬酸、亚油酸含量中等;第2类样品的苹果酸、柠檬酸含量较低,亚油酸含量较高;第3类样品的苹果酸含量最高,柠檬酸含量较高,亚油酸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商品化β-葡聚糖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共同水解甘薯淀粉加工废渣(简称甘薯渣)制备复合寡糖的最佳条件,并利用复合寡糖诱导大豆生成大豆抗毒素,为复合寡糖的工业化生产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用商品化β-葡聚糖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水解甘薯渣,以温度、pH、底物浓度、酶添加量和反应时间为条件开展单因素试验,利用TLC和HPLC对酶解产物进行测定,分别以纤维二糖得率、果胶二糖和果胶三糖总得率为指标得到单因素试验的最佳条件,再通过复合酶共同水解甘薯渣制备复合寡糖,并对纤维寡糖、果胶寡糖以及复合寡糖这3种寡糖产物进行诱导大豆抗毒素活性评价。【结果】纤维寡糖制备的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当温度40℃、pH3.5、底物浓度1%、β-葡聚糖酶添加量6.9×103 U•g-1甘薯渣膳食纤维、反应时间7 h时酶解效果最好,寡糖产物以纤维二糖为主,纤维二糖得率为100.6 mg•g-1(纤维二糖质量/甘薯渣膳食纤维质量),纤维二糖转化率为22.37%(纤维二糖质量/甘薯渣膳食纤维中纤维素质量)。果胶寡糖制备的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当温度40℃、pH2.5、底物浓度1%、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添加量1.42×104 U•g-1甘薯渣膳食纤维、反应时间4 h时酶解效果最好,寡糖产物以果胶二糖和果胶三糖为主,果胶二糖和果胶三糖总得率为17.43 mg•g-1(果胶二糖与果胶三糖的总质量/甘薯渣膳食纤维质量),果胶二糖和果胶三糖总转化率为29.9%(果胶二糖与果胶三糖的总质量/甘薯渣膳食纤维中果胶质量)。根据上述单因素试验结果优化复合寡糖制备条件,在温度40℃、pH2.5、底物浓度1%、β-葡聚糖酶添加量6.9×103 U•g-1甘薯渣膳食纤维、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添加量1.42×104 U•g-1甘薯渣膳食纤维、反应7 h时,复合寡糖产物中以纤维二糖、果胶二糖和果胶三糖为主,纤维二糖得率为136.97 mg•g-1,纤维二糖转化率为33.57%;果胶二糖和果胶三糖的总得率为25.96 mg•g-1,果胶二糖和果胶三糖总转化率为44.53%,与单一寡糖制备结果相比均有明显提高。利用甘薯复合寡糖作为外源诱导剂诱导大豆生成大豆抗毒素,当复合寡糖浓度为1%,大豆在无菌水中浸泡5 h,诱导温度25℃、湿度50%、黑暗中培养4 d时,大豆抗毒素生成量达到最高,为1.21 mg•g-1干豆重。而在相同条件下纤维寡糖和果胶寡糖诱导得到的大豆抗毒素生成量分别为0.80和0.46 mg•g-1干豆重。结果表明,甘薯复合寡糖对大豆抗毒素的诱导效果优于单一寡糖。【结论】甘薯渣成本低廉,可作为制备复合寡糖的优良原料,试验得到制备复合寡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以其制备的复合寡糖对大豆抗毒素的生成与积累具有极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王冬梅  郭书贤  刘凤霞  薛刚  王莹  冯建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5999-6000,6002
[目的]测定共轭亚油酸及部分非共轭脂肪酸的紫外吸收,研究共轭双键对脂肪酸紫外吸收的影响。[方法]测定多种脂肪酸及其混合物的吸光度,并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组分含量。[结果]当加入少量的共轭亚油酸时,混合脂肪酸的紫外吸收曲线表现出明显变化。[结论]共轭双键对脂肪酸在230~240nm范围内的紫外吸收有显著影响,从而为共轭成分的存在提供了检测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共轭亚油酸(CLA)是一类含有亚油酸各种几何与位置异构体的多不饱和脂肪酸,通过瘤胃微生物氢化作用生成,主要从乳制品等反刍动物食品中获得.动物试验发现CLA能够显著影响机体的能量和脂肪代谢,也能够引起机体的脂肪肝和胰岛素抵抗.因此本文综述了CLA对于动物机体的能量消耗、脂肪细胞的分化及肝脏细胞氧化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缺刻缘绿藻(Myrmecia incisa Reisigl)是一种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球形单细胞淡水绿藻。在脂肪酸合成途径中,脂肪酸去饱和酶与脂肪酸酰基结合载体结合进行脂肪酸去饱和反应。为探究与缺刻缘绿藻中?15脂肪酸去饱和酶(fatty acid desaturase,FAD)结合的脂肪酸酰基结合载体,选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INVSc1和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PCC7942分别验证?15 FAD与酰基辅酶A(酰基-CoA)或酰基载体蛋白(酰基-ACP)结合的脂肪酸去饱和过程。根据缺刻缘绿藻的?15 FAD基因构建双源表达载体pYES2-?15 FAD和pCAMBIA1300-?15 FAD,通过电穿孔法将重组表达质粒分别转入酿酒酵母INVSc1和聚球藻PCC7942中,筛选得到转基因菌株。取相同细胞数的转基因酵母和转基因聚球藻,培养时分别添加等量的底物亚油酸(linoleic acid,18:2?9,12,LA),以LA作为酰基受体,使其进入转基因酵母和转基因聚球藻的生物合成途径中,培养36-72 h。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对总脂肪酸的各组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转基因实验组中检测到LA和?-亚麻酸(?-linolenic acid,18:3?9,12,15 ,ALA)的存在,空白实验则未检测出相应的产物。通过计算,转基因酵母催化LA生成ALA的效率29.31%,转基因聚球藻催化底物LA生成ALA的效率为30.86%。根据结果证明无论是酰基-ACP还是酰基-CoA,与缺刻缘绿藻中的?15 FAD结合进行反应的效率相近,不存在偏好性,由于?15 FAD是特异性蛋白,因此证明缺刻缘绿藻中的?15 FAD属于脂酰基结合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