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茶谷雨前产量与时段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春园  徐华安 《中国农业气象》1998,19(3):20-22,F003
通过对位于江南茶区的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位于江北茶区的安徽省潜山县糖岭茶场,历年春茶谷雨前产量比重与两地3 ̄4月逐旬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得出3月中、下旬平均气温和3月中旬日照时数,特别是由它们组成的复合时段气象因子与春茶谷雨前产量比重的关系密切;并运用这些复合气象因子建立了可用于春茶谷雨前产量预报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
四川茶园土壤速效钾动态变化及施钾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全  徐泽 《土壤肥料》1996,(2):45-46
通过四年时间的定位研究,探讨了四川茶园几种主要土壤中的速效钾动态变化情况,并结合施钾肥效果研究,认为四川茶区土壤特别是壮年期茶园应适当补充钾肥才能充分提高茶园产量。  相似文献   

3.
在龙州茶区引进茶树新品种金牡丹进行试种.结果表明,在龙州茶区,金牡丹在冬季有保护性栽培措施的条件下,生长良好,产量较高,适制绿茶和乌龙茶.其所制的乌龙茶花香馥郁,滋味醇厚芬芳,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4.
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树既有优良的蓄水保土特性,又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是茶树良种繁育的最佳途径,它既能保持母树的优良特性,又能快速繁育茶树苗木,同时育苗成本也比较低。介绍了适用于贵州省海拔1200m以下茶区的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5.
乌桕——花树套作茶园的小气候特征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乌桕与茶树套作茶园的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乌桕树遮荫下茶园的小气候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计算了茶丛间1m高度热量平衡各分量以及波文比,并与单作茶园作对比。结果表明:乌桕-茶树间作不仅能改善茶园小气候环境,有利于茶叶高产优质,而且能充分利用地力,增加经济收入,是一种值得在茶区大面积推广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6.
根据乌桕与茶树套作茶园的小气候观测资料 ,分析了乌桕树遮荫下茶园的小气候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计算了茶丛间 1m高度热量平衡各分量以及波文比 ,并与单作茶园作对比。结果表明 :乌桕—茶树间作不仅能改善茶园小气候环境 ,有利于茶叶高产优质 ,而且能充分利用地力 ,增加经济收入 ,是一种值得在茶区大面积推广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7.
利用福建省70个气象观测站1971-2020年逐日气温资料及茶树灾情信息,构建基于日最高温气温与持续天数的福建省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统计分析热害发生时空分布特征,开展福建省茶树高温热害危险性区域划分。结果表明:近50a福建省茶树发生轻度、中度热害较多,年际变化幅度大,发生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1世纪以来热害发生频次比20世纪高;茶区由南往北热害发生频次逐渐增加;热害较高和高危险性区域主要分布在鹫峰山脉以北的武夷山脉、杉岭山脉和戴云山脉低海拔地区。在规划茶树种植时可结合具体地理气候条件和热害危险性区划结果,种植耐热、耐旱的品种或减少夏秋茶采摘等种植管理模式,改善茶园小气候,减少夏季高温热害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安徽茶区水土流失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调查研究认为茶区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土壤质地、茶树种植方式和日降雨量等是影响茶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并根据上述影响因子,提出了重视茶园水土保持工作,保护茶区生态环境,加强治理措施,实行立体复合间作等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茶园土壤养分含量状况,为今后无公害茶区的合理施肥提供指导,我们对临沂市茶区的土壤养分进行了取样分析并与1987年分析的结果作比较,探讨了土壤养分变化的规律和原因,提出了今后的对策。1 材料与方法临沂市茶区土壤,多处在山区、半山区,土壤类型为酸性粗骨棕壤和  相似文献   

10.
陕南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陕南茶区土壤重金属的含量特征及其污染现状,对陕南汉中的31个茶区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分析了土壤中的Cu,Cd,Cr,Zn和Ni的含量以及土壤pH值。采用单因子指数法、综合指数法以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陕南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茶区土壤pH值为4.32~6.66,主要呈酸性;Cu,Cd,Cr,Zn和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3.73mg/kg,0.00mg/kg,46.79mg/kg,102.78mg/kg和35.17mg/kg。各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土壤标准。以陕西省土壤元素背景值作为评价标准,以单因子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为评价方法,茶区土壤总体表现为安全清洁,均达到无公害、绿色食品产地环境土壤标准,大部分达到有机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掌握茶园土壤养分含量状况,为今后无公害茶区的合理施肥提供指导,我们对I临沂市茶区的土壤养分进行了取样分析并与1987年分析的结果作比较,探讨了土壤养分变化的规律和原因,提出了今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袁应泽  李金辉 《中国农业气象》2005,26(2):136-138,141
通过对汉中盆地现有茶区生态气候状况的分析及与同纬度东部平原茶区比较,找出了汉中茶区生态气候和品质的比较优势与存在问题,提出:在退耕还茶中宜建生态茶园;生态园、老茶园和林区应根据局地小气候条件合理布局交错种植;宜推广无性繁殖和无污染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3.
闽东地区的产茶历史悠久,是福建省主要的产茶区之一,茶产业发展已成闽东产茶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此,在概述闽东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所面临问题的相关研究之后,从扩大茶叶消费市场这一角度来探讨促进闽东茶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化肥农药减施是实现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分析重庆主产茶区化肥农药使用现状,提出实现重庆茶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4条对策,即:开展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相关技术及装备研究,优化集成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建立相应标准化技术体系,开展培训与示范推广等。  相似文献   

15.
栗茶间作对北方茶树生长及绿茶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观测表明:栗茶间作有效降低了茶园的光照强度,稳定了林间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增加了空气湿度,提高了北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综合经济效益显著,适宜在北方茶区推广。  相似文献   

16.
广西农垦是广西主要产茶区之一,概述了广西农垦有机茶产业的生产现状,提出加速发展壮大有机茶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应用安徽省茶种植区45个气象站点1981−2017年气象资料和1998−2017年茶叶产量资料,选取霜冻害发生综合频率、坡向敏感性指数、茶园面积和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4个因子,利用加权指数求和法构建了茶树霜冻害风险指数,借助ANUSPLIN插值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开展了安徽省茶树霜冻害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安徽省茶树春霜冻害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区域面积为118×104hm2、337×104hm2和 353×104hm2, 分别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14.6%、41.7% 和43.7%。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大别山茶区的金寨县、霍山县、岳西县、潜山县等和江南茶区南部海拔600m以上的高山区域,零星分布在江北茶区北坡地带。中风险区多分布在大别山茶区和江南茶区海拔低于600m的山区,呈斑块状分布在江北茶区的丘陵和低山区。低风险区集中分布在芜湖−宣城−铜陵−池州沿江一带,零星分布在江南茶区的低山区。构建的风险指数总体能客观反映安徽省茶树霜冻害风险水平,可为茶树霜冻害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是茶园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叙述广西百色市西林县古障镇茶区茶园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的基本情况,对该区域今后发展茶园绿色生态有机茶产业和建设基层防控组织寄予希望和建言。  相似文献   

19.
泰安市茶树种植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泰安市5个气象台站1970-2004年的气候资料,结合茶树的生态学特性,探讨了泰安市气候条件对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品质的影响,系统分析了有利和不利的气候因素,由此提出了泰安市茶园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和对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 在我国大部分茶区,冬季茶树的营养芽呈体眠状态,第二年春季再开始萌发生长。影响茶树越冬芽萌发生长期的主要有环境和植物学两类因子。环境因子包括气象条件和土壤条件;植物学因子包括茶树品种特性,农艺措施等。本文在同一环境和农艺措施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