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灰色关联分析在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文章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20个玉米单交种的8个产量基本性状进行了分析,探讨各性状与单株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关联度大小为百粒重〉穗粒数〉行粒数〉稳粗〉穗长〉穗行数〉出籽率〉秃尖。说明在本生态区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的主要手段在于有效地提高百粒重,增加穗粒数和行粒数等因子,育种上可以把长穗型和大粒型作为高产品种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2.
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2003~2004年和2004~2005年参加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玉米农艺性状(生育期、株高、穗位高、成株叶片数、穗长、穗行数和百粒重)与其产量和营养品质(粗蛋白、粗脂肪、粗淀粉和赖氨酸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年度和品种间,对东北早熟春玉米产量的影响较大,且较稳定的农艺性状为株高,而对粗蛋白、粗脂肪、粗淀粉和赖氨酸含量影响较大且较稳定的农艺性状则分别为穗长、生育期、生育期和穗位高、穗长。因此,在东北早熟玉米育种过程中,应当侧重株高、穗长、生育期和穗位高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不同农艺性状对玉米产量影响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胡铁欢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6):20-21,45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0个玉米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组合的产量是由多种因素控制的,农艺性状影响产量的因素顺序为穗长〉穗粗〉行粒数〉出籽率〉生育期〉穗位〉株高〉穗行数〉秃尖。  相似文献   

4.
[目的]计算玉米(Zea mays L.)千粒重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并进行排序,为玉米育种性状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玉米杂交种的行粒数、抽丝期、株高、穗行数、穗长、穗粗、秃尖长、雄穗1级侧枝数目和穗位比率9个主要农艺性状与千粒重的关系。[结果]秃尖与千粒重的灰色关联度最大,其次是雄穗1级侧枝数目,再次是穗粗,穗位比率和千粒重的灰色关联度最小。[结论]玉米育种工作在保证穗行数较多、穗较长、较粗的基础上,应主攻秃尖小,雄穗1级侧枝数目多,并协调各穗粒性状。  相似文献   

5.
选取黑龙江省中、晚熟玉米对照品种及杂交组合共160份,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玉米营养品质(脂肪、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关联程度差异不大,最大关联度均小于0.9;同一农艺性状与不同品质性状关联程度不同,穗粗与脂肪和淀粉含量关联序相同,均排在第二位,但关联度存在一定...  相似文献   

6.
通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玉米杂交组合品质性状和穗部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百粒重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其次是籽粒容重,它们的灰色关联度分别是0.702 3和0.689 9;然后对产量影响的性状依次是粗脂肪含量、行粒数、粗淀粉含量、赖氨酸含量、粗蛋白含量和出籽率,它们的灰色关联度分别是0.632 6、0.624 4、0.605 8、0.595 5、0.593 0和0.537 0。  相似文献   

7.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新疆2008区试中晚熟组的各年度材料的8个产量性状,研究了玉米主要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性状对产量影响的大小依次为:生育期,穗行数〉株高〉行粒数〉穗位高〉穗粒重〉百粒重〉穗长。优质高产育种中应选择生育期较长、大穗品种的材料做亲本。  相似文献   

8.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高密植条件下14个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9个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穗粒重、百粒重、生育期、穗长、行粒数、穗粗、穗行数、轴粗、秃尖长。在育种工作中,应首先选择单穗粒重、百粒重高的杂交种,在产量相当的情况下生育期短、穗长长、行粒数多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密度夏玉米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灰色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给夏玉米的育种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夏玉米2个品种(郑单958和豫单998)和3个种植密度的产量性状与籽粒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玉米产量与各产量性状的关联度依序为出籽率>穗轴重>穗粗>穗长>千粒重>行粒数>穗行数>穗粒数>穗粒重,出籽率与产量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10.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玉米杂交组合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组合不同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关系最近的是玉米穗部的行粒数,其灰色关联度为0.282 5;然后是出籽率和穗位,其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360 0、0.304 5;穗粗、百粒重、穗长、株高和秃尖长等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较远一些。  相似文献   

11.
以引入的优质甜玉米品种亚当系列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青苞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与青苞产量的关联度大小排序为行粒数>丝前日数>穗行数>穗粗>株高>穗位>穗长>百粒重。行粒数、丝前日数、穗行数是影响青苞产量最高的3个因素,百粒重对青苞产量的影响最小。该结果与前人进行的普通玉米的分析结果不完全一致,出现差异可能与品种、环境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2.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13个饲用玉米品种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与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饲用玉米生物学产量与主要性状间的关联度顺序为:株高>穗位高>成熟期保绿度>穗行数>行粒数>结实长>吐丝期>穗长>穗粗>籽粒产量>千粒重;籽粒产量与主要性状间的关联度顺序为:千粒重>穗长>结实长>行粒数>穗粗>行数>生物产量>株高>穗位高>成熟期保绿度>吐丝期。  相似文献   

13.
玉米自交系单株产量与相关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过去40年国内选育的37个骨干玉米自交系的单株籽粒产量与其主要相关农艺性状,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单株籽粒产量与其主要相关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行粒数>穗粗>穗行数>穗长>出籽粒>株高>穗位高>千粒重>秃尖.指出在自交系选育过程中应注重对中大穗类型的选择,同时要求具有较高的出籽率和适当的株高和穗位高.为了进一步挖掘玉米自交系的产量潜力,应广泛采用高密度选系手段,通过创造适当的逆境以筛选无秃尖的自交系.  相似文献   

14.
食用向日葵杂交种主要性状与产量间的灰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8个食用向日葵三系杂交种进行了9个主要性状与产量间的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性状对产量的关联顺序依次是:盘径>茎粗>结实率>生育期>单盘粒重>株高>粒长>百粒重>粒宽;明确了各性状因素对产量的主次关系,为选育高产食葵杂交种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相关和通径分析,对宁夏种植和自育的60个杂交种(组合)的9个主要性状与单株产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数量性状的变异范围均较大;穗粗、百粒质量、穗长、穗行数和穗位高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通过通径分析得出,单株产量与其相关性状的直接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百粒质量>行粒数>穗行数>穗粗>穗长>穗位高>株高>茎粗>秃尖长,确定百粒质量是影响宁夏玉米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行粒数和穗行数.宁夏高产稳产玉米品种应注重选择百粒质量高、行粒数多和穗行数多的品种,同时要求适宜的株高、穗位高和茎粗.  相似文献   

16.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对大庆盐碱地区玉米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关联性表现为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行粒数出籽率株高穗位高秃尖长度。  相似文献   

17.
不同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及产量的灰关联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综合评价16个玉米引种品种在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适宜性,通过大田栽培试验采集穗部性状及产量因子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分析9个穗部性状及产量的灰关联度,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参试的16个玉米品种作综合比较。结果表明,穗粗与出籽率、行粒数与出籽率、单穗粒重与单穗重是灰关联度最大的3对性状;与产量关联度最大的3个性状是出籽率>行粒数>百粒重;灰关联权重模型评价排名前面的品种为‘浚单29’>‘先玉335’>‘晋单55’>‘郑单958’>‘浚单26’,且加权关联度评价模型和平权模型表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在玉米育种实践中,应在保证出籽率、行粒数、百粒重三个性状优良的基础上协调其他各穗部性状综合筛选玉米新品种。灰关联综合评价分析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数据统计手段,应用于玉米新品种引种及适地栽培推广实践,从而能更科学地服务于当地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单株粒重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黑龙江省中、晚熟玉米对照品种及杂交组合共160份,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玉米产量(单株粒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玉米单株粒重相关的农艺性状中,穗粗、百粒重和穗长最为重要,整体关联度排序为:穗粗>百粒重>穗长>生育期>行粒数>吐丝期>散粉期>穗位>株高>穗行数>出苗期>出籽率,这说明目前玉米新品种选育应以果穗粗、长,百粒重大且穗行数多为主,以其他农艺性状适中为目标,协调各相关因素,提高产量。本试验利用大量品种(组合)明确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贡献,为选育高产玉米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