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基本情况 2009年12月7日,哈尔滨市呼兰区李某家养的4岁梅花鹿发生难产。该鹿分娩过程长达8小时,但仍没能将胎儿顺利分娩出,遂要求兽医出诊。  相似文献   

2.
不同饲养条件下梅花鹿母性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8月,以圈养和半散放条件下分娩梅花鹿为研究对象,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行为取样法对梅花鹿母性行为时间分配进行观察,分析仔鹿不同日龄及不同饲养条件下母鹿母性行为差异,探讨梅花鹿母性行为优劣,以指导梅花鹿饲养管理及遗传繁育。结果表明:在统计的5种母性行为中,随仔鹿日龄增加,母鹿母性行为时间分配逐渐降低,且1~7日龄和其它2个日龄段的母性行为都存在显著差异。至仔鹿35日龄时,母鹿母性行为表现很低或不表现。不同饲养条件下,母鹿授乳行为、寻找张望行为及中断哺乳行为差异不显著,而跟随行为、舔舐与修饰行为则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仔鹿1~7日龄时段是母鹿母性行为时间分配的关键时期,母鹿在半散放条件下母性行为优于圈养条件。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饲料添加丁酸钠对离乳期梅花鹿生长性能、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本试验选取48只95±3日龄雄性梅花鹿,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梅花鹿。对照组饲喂梅花鹿基础饲粮,丁酸钠1、2、3(CSB1、CSB2、CSB3)组饲喂含有50、100、200 mg/kg丁酸钠的梅花鹿仔鹿基础日粮。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丁酸钠具有提高离乳期雄性梅花鹿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作用,其中以CSB3组添加量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梅花鹿在人工圈养条件下的饲养和繁殖过程,包括笼舍的环境管理、饲养流程和饲料配比等方面,重点阐述了公母梅花鹿在繁育过程中的行为特点和所需的营养供给,对仔鹿的饲喂量和饲喂方式进行了探讨,以及针对梅花鹿常见的疾病进行预防和保护。梅花鹿的妊娠期为230d左右,种类丰富、营养均衡的日粮有利于梅花鹿的繁殖;母体自然哺育可以提高梅花鹿的繁殖率和成活率,且提前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养殖业也在不断的发展,有越来越多人都投身到养殖业中,其中梅花鹿就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欣赏价值,但是在养殖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疾病,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可能就会导致梅花鹿出现死亡,这就会为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1梅花鹿的养殖技术1.1饲料管理梅花鹿是食草性动物,主要是以青粗饲料对其进行喂养,并且它的营养价值还很高,所以这对于梅花鹿的养殖是比较好的。在饲养过程中应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选用粉碎加工的黄芪、山药、当归、杜仲四种中草药混合制剂,按3:1:1:1的比例在梅花鹿日粮中进行添加,研究中草药混合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对梅花鹿鹿茸生产性能的影响。将60头鹿茸生产性能相近的梅花鹿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15头,试验组A、B、C和对照组D饲喂日粮相同,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1.5%、2%中草药混合制剂的日粮。试验结果表明,与没饲喂中草药混合制剂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2%中草药混合制剂显著提高了梅花鹿头茬茸、二茬茸的产茸量以及缩短了收茸的时间(P0.05)。结论:梅花鹿饲养日粮中按比例添加黄芪、山药、当归、杜仲四种中草药混合制剂,以2%中草药混合制剂增加最明显。  相似文献   

7.
<正> 梅花鹿是一种偶蹄复胃的药用动物。对仔鹿人工哺乳驯化是达到放牧的关键。研究母鹿分娩、仔鹿吮乳行为,对提高成活率,增强驯顺程度,提高梅花鹿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养鹿大国 ,驯养梅花鹿具有悠久历史 ,目前驯养梅花鹿约 35万头。解放以来 ,梅花鹿育种取得了巨大成就 ,先后培育出了具有鹿茸高产优质等特点的双阳梅花鹿品种 (1 986年 )、长白山梅花鹿品系 (1 993年 )和西丰梅花鹿品种 (1 995年 ) ,为促进我国养鹿业的发展做出了具大贡献。1 双阳梅花鹿双阳梅花鹿是以双阳型梅花鹿为基础 ,采取大群闭锁繁育的方法 ,历经2 3年 ,培育出的我国第一个茸用梅花鹿品种 ,品种形成时鹿只数为 372 5只 ,已被引种到全国各地上万只 ,现存栏 2万余只。1 1 体质外貌特征 双阳梅花鹿体型较大 ,成年公鹿体高 1 …  相似文献   

9.
梅花鹿在每年分娩的季节里,经常遇到个别母鹿扒仔、咬仔、弃仔或无乳,以及仔鹿弱生、不能站立,吃奶困难。各种原因造成仔鹿吃不上奶的约占仔鹿总量的2%~3%,同时,梅花鹿胆小易惊,对周围环境反应剧烈,很容易造成各种各样的应激反应。特别是难产和初产梅花鹿,弃仔现象时有发  相似文献   

10.
为表达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梅花鹿干扰素β1(IFN-β1),本研究通过PCR扩增梅花鹿IFN-β1基因,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中,构建重组质粒p ET-IFNβ1,并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中,经IPTG诱导后,得到高效表达。SDS-PAGE与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梅花鹿IFN-β1重组蛋白的分子量大小约为24 ku,表达产物主要为不溶性的包涵体,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59.02%。将Ni柱纯化的p ET-IFNβ1诱导表达产物复性后,细胞病变抑制法检测表明表达产物具有抗病毒活性,其抗病毒活性可以达到10×53.81U/0.1 m L。梅花鹿INF-β1的表达为梅花鹿INF-β1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单宁水平对育成期雄性梅花鹿生长发育、角基萌发和初角茸生长的影响。选用24头体况相近的育成期雄性梅花鹿,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设计,分为4组,每组6头。对照组饲喂不添加单宁的基础日粮,Ⅰ、Ⅱ、Ⅲ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2%、4%单宁。预试期4d,正试期140d。结果表明,Ⅱ组梅花鹿体重、体高的平均日增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体长、管围的平均日增长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Ⅰ、Ⅱ、Ⅲ组梅花鹿角基萌发时间早;Ⅰ组梅花鹿初角茸左、右支茸长均高于对照组和Ⅱ、Ⅲ组,其中Ⅰ组梅花鹿初角茸右支茸长显著高于Ⅲ组(P0.05),Ⅰ、Ⅱ、Ⅲ组梅花鹿初角茸左、右支茸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单宁能促进梅花鹿的生长发育,提前角基萌发时间,同时提高初角茸的产量;育成期雄性梅花鹿日粮中单宁的适宜添加量为2%。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介绍了怀胎梅花鹿发生难产的主要原因、临产预兆及正常顺产时的分娩情况,阐释了判定可疑性难产母鹿的主要常见征兆,提出了母鹿难产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生茸期梅花鹿日粮中铜的最适宜添加范围,将20只2岁雄性梅花鹿随机分成A、B、C、D共4组,每组5只。A组饲喂不添加铜的全价颗粒料,B、C、D组在全价颗粒料的基础上分别添加15、40、80 mg/kg蛋氨酸螯合铜。结果:梅花鹿生茸期日粮加铜,改善了营养物质消化率,除干物质外,对其他营养物质消化率影响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5或P<0.01),变化趋势40 mg/kg时发生改变;梅花鹿生茸期日粮中添加铜对血液生化指标有影响,其中对血清铜蓝蛋白活性影响最为显著(P<0.05),当日粮铜添加量为40 mg/kg时,其活性达到最大值;梅花鹿日粮加铜,对血清及毛中铜含量影响显著(P<0.05);梅花鹿鹿茸产量随日粮加铜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日粮铜添加量为40 mg/kg时,茸产量达到最大值;梅花鹿鹿茸氨基酸含量随日粮加铜量的增加而增加,鹿茸含铜量随铜水平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状态。综合各项指标,梅花鹿生茸期日粮铜的适宜添加量为40 mg/kg。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梅花鹿BST-2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使用特异性引物扩增梅花鹿BST-2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梅花鹿BST-2序列进行分子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梅花鹿BST-2基因CDS区为480 bp,编码159个氨基酸,其氨基酸序列与人,马、牛、羊、猪等物种BST-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37. 8%、30. 1%、67. 3%、74. 2%和53. 1%。梅花鹿BST-2蛋白含有两个跨膜结构,胞外段具有两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和三个潜在的二聚化位点。构建真核表达质粒,在其胞外段插入HA标签,转染293T细胞发现梅花鹿BST-2蛋白能在细胞中正确表达,并且可定位在细胞膜上。对其潜在的糖基化位点进行突变可见糖基化现象减弱。本研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梅花鹿BST-2蛋白的抗病毒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获取优质高产鹿茸,提高鹿茸的生产能力。本文根据梅花鹿各时期生理特点,详细阐述梅花鹿饲养管理过程中营养供给、日粮搭配、喂饲方法、鹿茸收割、环境控制和消毒防疫等方面内容。以期为从业者提高梅花鹿科学管理饲养水平、提高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借鉴,更好地促进养鹿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蛋白质水平配合日粮对雄性梅花鹿消化率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14头1岁雄性梅花鹿随机分成4组,分别饲喂4种不同蛋白质水平的配合日粮(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0.27%、14.26%、15.61%和18.60%)。通过饲养试验和消化试验,测定并分析仔鹿干物质采食量、体重、营养物质采食量及消化率、蛋白质采食量及消化率、料重比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岁雄性梅花鹿配合日粮适宜蛋白质水平为18.60%。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添加复方中草药对育成期梅花鹿生产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直肠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12头1岁龄体况良好的育成期雄性梅花鹿,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鹿。对照组(YC组)梅花鹿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YT组)梅花鹿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 g/(头·d)复方中草药的日粮。预试期7 d,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与YC组相比,YT组梅花鹿的茸重显著提高(P<0.05),粗蛋白质、粗脂肪、有机物和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提高(P<0.05),直肠菌群门水平上拟杆菌门和属水平上理研菌科RC9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门水平上厚壁菌门和属水平上瘤胃球菌科_UCG_005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日粮添加复方中草药有利于提高育成期梅花鹿的生产性能和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对直肠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吉林省长春市双阳某鹿场所饲养的57只成年雌性梅花鹿,34只于2012年8月陆续出现以消化紊乱和神经症状为特征的疾病,其中3只因治疗不及时死亡,发病率59.65%,病死率8.82%。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验,诊断为梅花鹿霉玉米中毒。1发病情况该梅花鹿饲养场以玉米为主要精饲料原料,因储存不当,玉米部分发生霉变。饲养场对霉变玉米进行了晾晒与蒸煮处理后,不定量添加到梅花鹿日  相似文献   

19.
1961年1月1日某养鹿场送到北京市联合诊断室死亡公梅花鹿一头,请求化验。经病理剖检及细菌学检查诊断系死于结核病。发病简史:死亡之公梅花鹿五岁,为该场自繁  相似文献   

20.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又称弓形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它的病原体为弓形虫,是一种球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2008年,长春市乐山镇养鹿专业户麻某饲养的梅花鹿暴发弓形虫病,7 d死亡母鹿38只,其经济损失严重,经实验室检验确诊为梅花鹿弓形虫病。现将情况报道如下。1发病及死亡情况2008年11月12日麻某养鹿场一号鹿舍内的5只母鹿发病,13日早晨死亡4只。15日又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