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开花期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构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盆栽人工控制水分方法,研究了开花期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湿润处理(H1)水稻千粒重27.1 g,比对照重12.9%,差异极显著(P<0.01),处理H1每盆产量152.1 g,高于对照(146.6 g),但差异不显著;中度水分胁迫处理(H2)每盆产量124.4 g和重度水分胁迫处理(H3)每盆产量118.6 g均低于对照,差异极显著(P<0.01)。水稻开花期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籽粒增重,提高产量又节约水资源。  相似文献   

2.
在宜兴市万石镇开展了水稻不同锌肥用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效锌含量 1.9mg/kg 的情况下,水稻增施锌肥对株高、穗数、千粒重等影响不明显,对增加每穗实粒数有明 显的促进作用;不同锌肥用量下,均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实际产量增幅在1.46%~9.27%之间,以施 用11.25kg/hm2锌肥所获得的产量和净效益最大。  相似文献   

3.
验证单施锌肥以及锌与其他元素配施对烤烟农艺性状、抗病性及产量产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农艺性状方面,锌肥处理和硼、锰、锌肥配施处理相对于对照要有所改善,但差异并不显著;在病害影响方面,锌肥处理和硼、锰、锌肥配施处理相对于对照也有所改善,但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产值产量上,锌肥处理和硼、锰、锌肥配施处理相对于对照也要高;同时,硼、锰、锌肥配施处理对烤烟的改善作用比锌肥处理要大。  相似文献   

4.
生物菌肥对盐碱地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吉林农业科学》2013,(5):32-35
研究盐碱地水稻不同生育期增施生物菌肥对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增施生物菌肥处理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均优于正常施肥处理。全生育期增施生物菌肥的产量最高,比对照高12.5%,底肥增施生物菌肥的处理,比对照高12.4%。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氮磷钾肥的施用对小麦品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小麦优质高产提供参考,于2020-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温室内进行不同氮磷钾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盆栽试验,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A因素为小麦品种,A1:扬麦15号(弱筋),A2:津强6号(强筋);B因素为施肥处理,B1:不施肥,B2:每盆施氮素2 g,B3:每盆施P2O5 2 g,B4:每盆施氧化钾2 g,B5:每盆氮磷钾各2 g。于成熟期取样,测量总小穗数、不孕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并测定籽粒粗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以及各蛋白质组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中,津强6号的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粗蛋白含量、组分含量和产量均高于扬麦15。不同肥料处理中,总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随氮磷钾的配施而提高,且对比不施肥对照平均增幅分别达到9.05%、58.14%、4.39%,增产达到58.1%;蛋白质组分含量也呈增加趋势,其中氮磷钾配施提高了清蛋白、球蛋白(P<0.01%)含量,单施氮提高了醇溶蛋白和谷蛋白(P<0.01%)含量。施肥处理对2个小麦品种的蛋白...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基施锌肥对不同品种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影响机理。采用田间试验,通过基施不同浓度锌肥,对8个水稻(杂交稻和常规稻各4个)的分蘖动态、实际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锌肥会显著降低杂交稻的产量,但是中低浓度锌肥处理能够提升常规稻的产量。施用适量的锌肥能够显著降低常规稻的分蘖速率及无效分蘖数,同时一定程度上提升植株初始分蘖数和分蘖成穗数,以提升稻米产量。但对于杂交稻无太大影响。此外,通过试验还发现,适量锌肥处理可以提升常规稻的穗粒数,但是会对植株结实率造成负面影响。说明中低添加量的锌肥适合应用于结实率较好的常规稻品种的种植中,以最大程度地提升稻米产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江苏省新沂市黑岗土土壤类型上玉米锌肥不同施用量对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为大面积推广玉米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研究锌肥不同施用量对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锌肥能够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施用锌肥处理的玉米在产量及植株性状上均比对照处理明显增加。[结论]玉米产量随锌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当硫酸锌施用量为15.00 kg/hm~2时增产效果最显著,可比对照增产1 074.0 kg/hm~2,增产率达12.41%。  相似文献   

8.
锌硅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品种淦鑫602为材料,进行锌、硅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基施锌肥有利于水稻分蘖,基施硅肥对水稻分蘖数影响不明显,但基施锌、硅肥均能显著增加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水稻产量分别较不施肥增产64.0%、63.0%。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水肥耦合对水稻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盆栽试验中,以杂交中稻两优培九为材料,设4种土壤水势(淹水、0、-30和-60 kPa)和5种氮肥水平(0、1.5、2、2.5和3.0 g/盆),研究水肥耦合对水稻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土壤水势与氮肥水平对水稻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不施氮时,各水分处理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施氮量为1.5 g/盆时,0 kPa水势下水稻产量最高。其他氮肥水平下,水稻产量均随土壤水势的降低而降低;在相应土壤水势下增施氮肥可增加水稻的株高、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植株各部分干重,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增加产量。但施氮量过多,则造成水分胁迫,不利于增产。[结论]水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明显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0.
刘永会 《农技服务》2014,31(8):108-108
为探讨水稻施用锌肥的效果与用量,开展了水稻大田施用锌肥试验,结果表明,施锌对水稻生育期、经济性状和产量影响明显,施用锌肥可提早水稻分蘖和抽穗,改善水稻经济性状,明显提高产量水平,水稻株高增加2.3~3cm,有效穗增加6.59%~6.82%,结实率提高1.9%~2.7%,千粒重增加1.2~1.3g,单产增加53.4~62.3㎏/667㎡,增产9.8%~11.4%。水稻大田生产中锌肥施用量1.5㎏/667㎡较为适宜,增产增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开展多个因素集成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为水稻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栽培模式提供技术途径。【方法】在南方双季稻区,设置4种栽培模式,分别为不施肥模式(早、晚季基本苗62.5和50.0万/hm2,不施氮肥,CK),当地农民模式(在N0模式的基础上早、晚季分别施纯氮150和165 kg·hm-2,基肥:蘖肥为7:3,FM),高产高效模式(在FM模式的基础上早、晚季基本苗增加1倍以上,早、晚季施氮量分别减少20%和增加27%,基肥:蘖肥:穗肥比5:3:2,锌肥作基肥施入,T1)、再高产高效模式(在T1模式的基础上早、晚稻基本苗增加20%以上,增施有机肥,晚季施氮量增加14%,基肥、蘖肥和穗肥比例为4:3:3,垄厢栽培,T2),研究这些栽培模式对“早籼晚粳”双季稻光氮利用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T2处理的平均周年产量为15.1 t·hm-2,显著高于T1和FM处理,与FM处理相比,T2处理的早籼稻和晚粳稻产量分别提高了13.3%和24.9%;与FM处理相比,T2处理显著增加了早籼稻和晚粳稻公顷穗数,使得群体颖花数显著提高。T1处理平均周年产量为13.3 t·hm-2,高于FM处理,表现为晚粳稻产量平均提高了9.5%、早籼稻产量略有下降。早稻季,T2处理成熟期干物质为12.30 t·hm-2,显著高于T1和FM处理,群体生长速率高于T1和FM处理,表现为移栽—齐穗期群体生长速率显著提高;晚稻季,T2处理成熟期干物质为17.96 t·hm-2,显著高于T1和FM处理,齐穗—成熟期群体生长速率显著高于CK,高于T1处理,且2018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FM处理相比,T2处理的早、晚季辐射利用率分别为1.05和1.25 g·MJ-1,分别显著提高了31.7%和63.4%;T2处理早、晚季的氮肥农学利用率(AEN)分别为28.8、14.7 kg·kg-1,分别显著提高了61.6%和31.9%。【结论】 基于南方双季稻生态特点,以“定苗定氮”、垄厢增氧、其他措施增强灌浆活性为主集成了再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实现了产量与光氮利用效率协同提高10%—20%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青浦地区水稻种植品种苏香粳为材料,在等量氮肥条件下,设置全有机肥(OT)、全无机肥(CT)、混合施肥(MT)及无肥区4种不同施肥处理的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生长、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以有机肥搭配氮化肥施用的混合施肥处理有助于促进水稻生长和产量提高。水稻株高较全有机肥处理和全无机肥处理提高2.2%和3.1%、有效分蘖数均提高18.3%,地下部分干重提高9.1%和26.8%;全有机肥处理在烤田期的有机质指标比混合施肥处理和全无机肥处理分别提高11.7%和13.7%;同时混合施肥处理的水稻产量为8 028.6kg/hm2,较全有机肥处理和全无机肥处理分别提高9.0%和9.5%。而全有机肥处理的水稻地上部分干重较混合施肥处理和全无机肥处理则提高9.9%和43.6%。  相似文献   

13.
基于Meta分析中国水稻产量对施肥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定量分析近30年施肥对中国水稻产量的综合效应和影响机制,为水稻种植区域肥料的科学施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全国水稻土长期监测点为平台,将相应的监测数据按照种植区域、试验时间、种植制度、作物类型、施肥类型、土壤质地、土壤pH、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缓效钾含量进行分组,以不施肥处理作为对照,利用Meta-analysis方法探究施肥对水稻产量的综合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近10年(2008—2017)以来,无论施肥与否,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1988—1997和1998—2007年对应的水稻产量。与不施肥相比,施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其提高幅度平均为80.8%。在西南地区施肥对水稻产量的提高幅度最高(98.5%),显著高于华北地区(70.3%)。不同试验时间下,施肥比不施肥处理在1988—1997年对水稻产量提高的幅度(99.1%)高于1998—2007年(84.2%)和 2008-2017年(78.1%)。不同种植制度下,施肥较不施肥处理能显著提高一年三熟水稻产量(92.0%),且提高幅度均高于一年一熟(76.2%)和一年两熟(81.9%)。与不施肥相比,双季稻施肥对水稻产量的提高幅度(85.9%)高于单季稻区(75.9%)和水稻-其他作物(79.5%)。与不施肥相比,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对水稻产量提高幅度(88.3%)高于化肥单施处理(76.6%)。施肥较不施肥处理能显著提高黏质土壤水稻产量(92.0%),提高幅度显著高于砂质土壤(58.0%)和壤质土壤(77.5%)。随着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的增加,施肥较不施肥处理水稻产量提高的幅度呈降低趋势。在较高的土壤pH(>7.5)、较低土壤全氮(<1.5 g·kg -1)和缓效钾(<150 mg·kg -1)情况下,施肥较不施肥处理水稻产量提高的幅度较高。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施肥对水稻产量提高幅度主要受水稻种植区域、土壤全氮和种植制度的影响。此外,肥料的农学效率与施肥对水稻产量增产幅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 虽然当前施肥对水稻产量增加的趋势在降低,但是适量的肥料投入(尤其是西南地区)是提高和维持水稻高产的重要措施,尤其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增产效果更加显著。同时,在种植制度的基础上,各水稻种植区域应结合土壤质地、土壤氮素和钾素等方面作为肥料投入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20%猪粪代替20%的化学氮肥处理、施10%的猪粪型生物有机肥代替10%的化学氮肥处理和施20%沼肥代替20%的化学氮肥处理的水稻产量较高,分别较不施肥处理提高了103.49%、81.62%和74.64%,较纯化肥处理提高了38.67%、23.77%和19.02%.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翻压紫云英、不同化肥减量水平对水稻生长、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紫云英翻压后,若不配合施用化肥,后茬水稻产量、经济效益降低;在翻压紫云英、化肥减量40%~60%的条件下,后茬水稻产量、经济效益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其中紫云英+60%化肥处理水稻产量、经济效益最高,与纯化肥处理相比,水稻增产6.3%,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不同品种肥料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以H优7601为参试品种,以湖南金叶众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肥料为参试材料,研究不同肥料对水稻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众望”牌肥料能明显改善水稻农艺性状,延长生育期增加水稻产量。在水稻产量方面,以掺混肥效果最佳,达7720.8kg/hm2,其次是有机无机复混肥,达7498.80kg/hm2,复合肥处理下的产量相对较低为7459.20kg/hm2,比CK增产25.2%-29.%;经济效益方面,比常规施肥相比,净增加值最大为掺混肥,达1607.37元/hm2,其次是复合肥,达到1237.14元/hm2,常规处理下的增加值最低为46.29元/hm2。[结论]“众望”牌不同品种肥料在水稻上应用能显著提高水稻产质量,不同品种肥效表现为掺混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复合肥>常规施肥>CK。  相似文献   

17.
以水稻品种“特优458”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置不同氮肥水平处理,研究不同氮肥水平对水稻生物性状、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氮肥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在低氮条件下,施用氮肥能显著提高水稻株高、千粒重、结实率、产量等生物性状;但当氮肥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株高、千粒重、结实率、产量等指标随着...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不同有机肥氮素占总氮投入的百分比处理对双季稻区早稻和晚稻各个生育时期植株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系统分析了无N对照(M0)、施用化肥N(M1)、30%有机肥N(M2)、50%有机肥N(M3)、100%有机肥N(M4)5个不同施肥处理双季水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M1、M2、M3和M4处理均提高了植株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降低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脯氨酸(proline,Pro)含量。其中,M1和M2处理植株叶片SOD、POD和CAT活性均显著高于M0处理,而MDA和Pro含量均显著低于M0处理。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M1、M2、M3和M4处理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片气孔导度均显著高于M0处理。2017和2018年两年的早稻产量均以M1和M2处理最高,分别比M0处理显著增加2 0408和1 9728 kg·hm-2;晚稻产量分别以M1和M4处理最高,分别比M0处理显著增加2 1724和2 0060 kg·hm-2。采取不同有机肥氮素占总氮投入百分比施肥处理均有利于提高双季水稻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为水稻获得高产奠定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小麦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施肥对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测定了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小麦生育期、产量构成因素、产量、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等,结果表明:施肥促进了小麦增产,不同施肥处理产量高低顺序依次为NPK>NK>NP>PK>CK。施用氮、磷、钾化肥分别增产69.1%,7.8%和27.7%;每kg N、P2O5和K2O分别增产小麦15.4kg、3.3kg和14.1kg。不同施肥处理小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及地上部干物质重大小顺序依次为NPK>NK>NP>PK>CK。不施肥和不施氮会导致小麦提早成熟,生育期缩短,不施磷导致小麦成熟延迟,生育期延长,千粒重下降。氮磷钾平衡施用时N、P2O5和K2O的养分利用率分别为39.6%、14.3%和56.4%;生产100kg小麦吸收N、P2O5和K2O分别为3.04kg、1.38kg和2.71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