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通过寄主反应、抗性鑑定、交互保护反应試驗証明,大白菜僵叶病毒是屬于黄瓜花叶病毒的一个株系。其致死温度为60℃,体外存活期为3—4天,稀释限点为1:1,000—3,000。本病第一次传染来源主要是黃瓜、西葫芦和甘兰的春夏季发病植株,由桃蚜、蘿卜蚜传播到秋白菜上。不同的白菜品种对僵叶病的抗病力有較显著的差異,抗孤丁病的品种也抗僵叶病。  相似文献   

2.
关于引致大白菜孤丁病的环斑型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9年在北京春季留种白菜叶的黄色斑驳中分离到一个毒原,编号为59—1号,这个毒源可以用汁液摩擦接种,但桃蚜接种不成功,接种在胶州白菜上产生花叶、抽心等孤丁病,在油青菜上产生黄绿色花叶,在黄苗榆烟上产生系统性花叶及环斑,在三生烟上产生系统性花叶及坏死斑,在心叶烟叶上产生局部黑褐色边的圆形坏死斑,在蔓院蘿叶上产生枯斑,不侵染黄瓜。致死温度为70℃,稀释终点为1∶10,000—1∶100,000,体外存活期为11—13天。这一病毒相近于 Valleau 及 Johnson 的番茄环花叶病毒(Tomatoring mosaic),不过致死温度较低。根据寄主反应特性,应该是烟草普通花叶病毒(TMV)的一个株系,从白菜孤丁病的毒源来排列,称之为白菜孤丁二号。1960年秋从北京黄花烟的环斑中分离到一个毒源编号61—12,从白菜孤丁中分离到一个毒原编号61—20。这两个毒源虽然来源不同,但表现的寄主反应及其他特性完全一样,因此是同一个株系,它们都可以用汁液摩擦接种,不能用桃蚜传布,接种在胶州白菜上发生花叶,缩叶,坏死斑等孤丁症,在油青菜上发生深浅绿花叶,在黄苗榆烟叶上只有局部黑色边缘,近圆形的坏死斑,无系统侵染,在三生烟上发生系统性花叶及坏死性蚀纹及环斑,在心叶烟上产生局部深褐色边缘的圆形坏死斑,在蔓陀蘿上产生枯斑。致织死温度在90℃以上,稀释终点达1,000,000体外存活期在32天以上,在干燥低温下,在组中经42天仍保持其活力。这个毒原与典型 TMV 的抗血清起反应,因此认为是 TMV 的一个株系,但与59—1号显然有所不同,按白菜孤丁毒原的排列,称之为白菜孤丁3号。目前在北京地区已经发现的有白菜孤丁一号(芜菁花叶病毒),二号及三号(TMV)。一号是由蚜虫传布的,二号及三号不能由蚜虫传布,二号发现于,春季留种菜上,三号发现于秋季大白菜及烟草上,这些株系的相应关系及其自然传布方式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华东地区油菜和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及华东地区的油菜与十字花科蔬菜普遍发生花叶病。病原病毒經抗性(失毒温度、稀释終点、体外保毒期)測定和寄主反应測定,认为可以分作三大类型:分别为芸苔病毒2号,黄瓜病毒1号与烟病毒1号的株系。前两种病毒都能为害油菜、大白菜、白菜、芥菜、蘿卜等,但不为害甘蓝型的蔬菜,并都能引起菠菜和茼蒿的花叶,和在烟上引起局部枯斑。第一型在烟农特400号和心叶烟上不引起花叶,而第二型在烟和心叶烟上都能引起系統性花叶。第一型不为害心叶烟,而第三型可在心叶烟上引起小枯斑。第一型与凌立、楊演的油菜花叶病毒相近似,而和范怀忠、柯冲从十字花科蔬菜中所分离出的分离物1号最为相象。与裘維蕃、王祁楷在白菜上所发現的孤丁病毒的差别,在于不能侵害甘蓝类的蔬菜。第二型病毒与范怀忠、柯冲的分离物3号相近似,但与典型的黃瓜花叶病毒仍具有一定的差异。这些病毒在油菜上所引起的症状却沒有明显的差別。  相似文献   

4.
引起辣椒黄白花叶、内卷的一个病毒分离物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石河子地区辣椒病毒病株上分离到一株病毒PV分离物。测定表明能侵染6科34种植物,引起辣椒局部褪绿斑和圆环,系统白色至黄色花叶,内卷和矮化。桃蚜不能传毒;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4~10-5,体外保毒期3个月以上;病毒颗粒杆状,大小258×16nm;外壳蛋白分子量18.0 KD;琼脂双扩散和交互保护反应测定PV与烟草花叶病毒(TMV)关系密切;电镜下观察到辣椒病组织中含有病毒粒子的集结体、假晶体、叶绿体内的网膜状结构和分散的病毒粒子。初步认为该分离物是TMV,但寄主反应、粒体大小、致死温度和异常内含体与文献报道的TMV各分离物有所不同,可能是TMV普通株系的变异体。  相似文献   

5.
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花叶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豆花叶病在北京相当严重,病株达10-40%。病株分离物用常规汁液摩接法接于赤豆幼苗,初生透明褪绿小点或轻微斑驳,后表现花叶及疱斑,重者叶扭折畸形,叶缘缺刻,株矮,荚小而少。同一病毒接种于豇豆(Vigna sinensis L.)上,与赤豆上的症状无明显的差别。这个病毒的物理属性为:致死温度60-65℃ 10分钟,稀释限点1:3000-1:4000,体外存活仅24小时。病株所结种子有传毒能力,视寄主不同而有所差异,赤豆种子发病率仅1.6%,而豇豆种子发病率为17.2%。桃蚜、豆蚜、棉蚜及菜缢管蚜皆能传播此病毒。寄主范围为多种豆科作物,如豇豆、藊豆、大豆、蚕豆及芸豆、豌豆,黎科的菠菜,十字花科的桂竹香、紫罗栏等。除在桂竹香上生褪绿小点外,余均表现系统花叶症。但不侵染紫云英、绿豆、山扁豆、三叶草、苜蓿、黄瓜、南瓜、烟草、藜、千日红、苋及芹菜等。据此,作者等认为它不是黄瓜花叶病毒的株系,亦不同于日野的赤豆花叶病毒(豇豆花叶病毒的一个株系),与典型的长豇豆花叶病毒有较多的共同点,因此认为是长豇豆花叶病毒(AbMV)种羣中的一个新株系。  相似文献   

6.
花生矮化病毒(PSV)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3年7月,从山东薛城的花生上分离到一个病毒分离物PS-34,以汁液摩擦接种测定了9科48种植物,PS-34可侵染6科15种植物,在苋色藜上表现系统花叶。由桃蚜、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病。体外抗性测定,失毒温度50-55℃,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治期3-4天.提纯后经电镜观察,病毒粒体呈球形,直径±29nm.提纯病毒的抗血清和花生矮化病毒日本株系(PSV-J)的抗血清交互测定,都与PS-34有明显的沉淀线反应。故将病毒分离物PS-34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组的花生矮化病毒(PSV)。因苋色藜和昆诺藜上表现为系统花叶,与在寄主反应上明显不同.因此,确定其为一种新的花生矮化病毒PSV-C株系.  相似文献   

7.
侵染苜蓿的豇豆花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苜蓿矮缩花叶病株上分离到一种病毒分离物G-14,在测定的9科40种植物中,此分离物可侵染6科19种植物,易由汁液摩擦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棉黑蚜(A.atrata)和苜蓿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rondoi)等不传毒,可由首蓿叶象岬(Hypera variabilis)传毒;致死温度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期21天;病毒粒体球状,直径约28nm。电镜观察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晶格状排列的病毒粒体。经琼脂双扩散血清学测定,该分离物与豇豆花叶病毒(CP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由此鉴定G-14为CPMV。提纯病毒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有3个蛋白组分。分子量分别为44800,24500,22400道尔顿;琼脂糖电泳测得有二个核酸组分。  相似文献   

8.
1983年9月,从新疆石河子豇豆病毒病植株上分离到1株病毒分离物Cp-1。汁液摩擦接种试验的结果证明,它可以侵染3种豆科植物和2种藜科植物。在豇豆上引起系统花叶,叶片皱缩下卷,并有疱疹等症状;在绿豆上表现为局部棕褐色环纹;在苋色藜、昆诺阿藜上引起局部病斑。体外抗性测定,失毒温度为55—60℃,稀释限点为10~(-3)—10~(-4)。体外保毒期3—4天。Cp-1易汁液摩擦接种,桃蚜、棉黑蚜均可传毒,可通过种子传毒,种传率为10.6%。病毒粒体线条状,大小为12—15×700—750毫微米。病株叶片细胞内有风轮状及环状内含体。该分离物与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ABMV)的抗血清形成明显的沉淀线。根据以上性状,分离物Cp-1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的豇豆蚜传花叶病毒。在新疆各地采取21个标样,经血清学和寄主范围测定,有13个标样属该病毒,约占62%。说明豇豆蚜传花叶病毒在新疆种植的豇豆上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广州地区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第三类病原病毒的物理性质与TMV基本相似:失毒温度86—90℃之間,寄主体外存活期限37个月以上,稀释終点1:10000—50000之間。本病毒易由液汁接触传染,可由斜纹夜盜蛾、菜粉蝶和甘蓝夜蛾的2—3龄幼虫、普通紅蜘蛛以及中国菟絲子传染。但不能由桃蚜、蘿卜蚜、黃条跳(虫甲)成虫以及感病蔬菜的种子传染。在含新鮮病菜組織的土壤中移植蔬菜,可引起部分蔬菜感染发病。本病毒的寄生范围較广。在供試植物20科49屬93个种和品种中,能侵染十字花科、茄科、菊科、藜科、莧科、車前草科和石竹科植物等7科18屬54种和品种。交互保护試驗結果,TMV(毒株23号)对本病毒只有小部分的保护作用。但根据周家熾、田波等試驗結果認为本病毒与TMV有一定的血清学关系,因此暫把此病毒列入TMV类羣中,作为一个远缘的毒株。  相似文献   

10.
引起辣椒花叶、枯顶的一个病毒分离物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河北望都辣椒地分离到一株辣椒病毒分离物.测定表明能侵染茄科、苋科、豆科、菊科、藜科的25种植物,不能侵染葫芦科和十字花科等13种植物.桃蚜(Myzus persicae)非持久性传毒;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4—10-5体外保毒期6天(20—22℃);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25nm;ISEM测定它与蚕豆萎蔫病毒(BBWV)关系密切;电镜下观察到BBWV所特有的长管状内含体和布纹状结晶体,认为该分离物是BBWV.但寄主范围和寄主反应与文献报道的BBWV各分离物有所不同,可能是另一毒株。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聚类分析结果,提出了研究区地貌侵蚀发育类型划分方案及结果,并进一步进行了向塬侵蚀类型的划分和侵蚀强度的分级。  相似文献   

12.
大豆花叶病种子带毒及介体传播在流行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植株的生育时期,对大豆花叶病的发展程度和危害性,有明显的影响。单叶期最感病,抗性随着生育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单叶期潜育期最短、发病率最高,危害性最大。开花、结荚期后感病,对植株生长影响不大,黑龙江省大豆田出现的蚜虫中,大豆蚜、桃蚜、玉米蚜、棉蚜均能传播SMV,蚜虫最早出现于6月上中旬,高蜂为7月中下旬,大豆花叶病田间传播主要发生在7月中旬以后,8月为传播盛期,观察圃病害传播初期,病株有明显的梯降分布。与对照区呈鲜明对比,说明除早期形成的病苗外,没有其他的自源侵染,病害传播距离不远,多数在5-15米内,少有超过25米的,垅间和逆风向传播距离更短,种子带毒形成的病苗,在流行中起主导作用。蚜虫传播发生晚,主要引起种子斑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使用了有关冰川面积、融水量、气温及地表迳流等实测数据,对博格达峰区南坡晚更新世晚期冰水河的出山地表迳流进行了估算。估算表明,其迳流量高达5.7亿m~3左右,是现在迳流量的2.1倍。同时还表明,利用现代冰川同冰融水的相关性,估算其古冰期的地表迳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R. J. HANCE 《Weed Research》1965,5(2):108-114
Summary. A series of adsorption experiments wa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determine if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mpetition for adsorption sites between diuron and water. Adsorption of diuron was much lower on hydrophilic materials such as cellulose, chitin, aluminium oxide and a soil mineral fraction than on the less hydrophilic ion exchange resins, lignin, carbon and a soil organic fraction. Methylation with methanolic HCL or diazomethane increased adsorption by the soil organic material, but methylation with dimethyl sulphate did not.
The soil mineral fraction adsorbed considerably more diuron from petroleum spirit solution than from aqueous solution, but the organic matter preparation adsorbed more from aqueous than from petroleum soluti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competition between water and diuron for adsorption sites and that diuron is a more effective competitor at soil organic matter surfaces than at soil mineral matter surfaces.
Observations sur la relation entre l'adsorption du diuron el la nature de l'adsorbant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甘肃景泰灌区为例,讨论了干旱灌区地下水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为灌溉入渗成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出源,强烈的蒸发作用又是地下水排泄的重要形式,因而导致了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水质恶化两个水文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我国进境原木上截获的主要害虫类群;总结了目前进境原木害虫的检疫处理技术;重点介绍了斯氏线虫Steinernema sp.对钻蛀性害虫的防治研究,探讨了斯氏线虫在进境原木害虫检疫处理上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应用斯氏线虫防治进境原木害虫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了阐明谷瘟病菌侵入谷子植株及生长对营养条件的要求,利用高抗的毛谷和易感的铁耙子品种作试验材料。用生理生化方法:①用小兰子法测定呼吸强度。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诸大河沿岸的天然草地及其人为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盆地诸大河沿岸分布的天然草地,受河水流量及河床变化的支配,表现出隐域性、中生性、不稳定性和群落类型单调的特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河水流量时空分配的人为控制,以及对植被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很多天然草地被毁或造成严重衰退。对现有草地应善加保护和合理利用,对其改善和根本治理,有赖于各大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整治及其实施。  相似文献   

19.
玉蜀黍赤霉对小麦品种致病力的测定方法和致病力的分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Schw) Petch]的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对麦穗的致病力相同。以1-2个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接种麦穗即能引起穗腐,将孢子的接种量增加到10个以上,侵染效率也能达100%。菌丝体接种的侵染速度要比孢子快。小麦扬花期离体接种小穗,记载病原菌侵入小穗轴和主穗轴的程度,是鉴定小麦品种抗扩展的可靠方法。
根据对在小麦感病品种矮秆早或抗病品种苏麦三号小穗接种测定的结果,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56个菌株的致病力强弱不同。从强菌株F69分离到的37个单子囊孢子菌株其致病力有显著差异,但致病力的强弱不稳定。从同一个子囊分离到的单子囊孢子菌株,它们的致病力也有分化。菌株的致病力虽然有不稳定性,但不同品种的抗性还是明显的。试验证明玉蜀黍赤霉是同宗配合的,因此关于它的变异问题有待从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株的空间分布及其抽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五种聚集度指标测定和Taylor,Iwao法检验,细菌性基腐病株在一切密度下都呈聚集型,属一般负二项分布。病株空间结构以疏松个体群形式存在,个体群间是聚集的,个体群内是随机的。个体群平均大小为0.1~0.2m2。利用分布型参数K、α、β值,分析了病株聚集的原因;探讨了平均密度与k值的关系;确定了理论抽样数。比较几种顺序抽样方法,以平行线法效果最佳。依X=41.5032Pe1·2603关系可由病丛率来估计病株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