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分析我国条斑紫菜主产区紫菜产品中无机砷、栽培海区海水、沉积物中总砷含量在整个生产周期中的变化情况,初步探讨栽培海区环境中砷含量与条斑紫菜中砷含量的关系。于2012-2013年紫菜栽培季节,按实际生产的采收批次,分别采收条斑紫菜原藻、加工品,对样品中的无机砷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并对栽培海区的海水及表层沉积物中总砷进行定量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条斑紫菜原藻样品中无机砷含量为0.22~0.70mg/kg,加工品中无机砷含量为0.12~0.32 mg/kg,原藻及加工品中的无机砷含量随生产阶段的推后呈下降趋势,完全符合国家食品安全限量标准;栽培海区海水总砷含量为0.000 83~0.004 91mg/L,在整个生产周期都低于国家养殖用水水质标准对砷的限量要求,栽培海区海水中的总砷与当地紫菜产品中的无机砷之间总体呈正相关关系;表层沉积物中总砷含量范围为15.435~58.900μg/g,与条斑紫菜中无机砷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李子孟  王范盛  朱剑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186-187,193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浙江省沿海常见海产品中的总砷和无机砷含量进行测定,采集并检测27种775个海产品样品,结果显示,不同种类海产品的总砷含量均值在0.5~17.0 mg/kg,其中总砷含量最高的是紫菜,均值达17.0 mg/kg,其次为甲壳类、头足类和贝类,鱼类总砷含量最低.根据不同种类海产品砷迁移规律和生活习性,推断藻类中总砷含量水平主要与它本身的细胞壁特性相关;贝类中总砷含量对沉积物中砷的富集率为27%~58%,蛤蜊相比其他贝类对砷的富集能力更强,为文蛤、青蛤总砷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甲壳类中日本鲟和中华管鞭虾相对砷含量较高是因为较广的食性范围;鲈鱼为凶猛肉食性鱼类,总砷含量高的主要原因是摄食富集.  相似文献   

3.
砷(As)是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的主要元素,土壤砷污染对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产品质量构成严重威胁。试验以土壤污染调查情况为基础,结合当地高海拔饲用玉米生产实际,采取绿肥-玉米轮作、合理施肥、深翻深耕、病虫害绿色防控、生物有机肥与无机肥混施等措施,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植株砷积累情况和产量。结果表明,处理2(减肥10%)比处理1(常规施肥)实际产量减产2.7%。处理3(生物有机肥和无机化肥配施)比处理1(常规施肥)实际产量减产22.9%。有机肥和无机化肥配施后土壤中砷含量19.2 mg/kg,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作物生长或土壤生态环境风险低。不同处理玉米植株中砷含量为0.0068~0.0085mg/kg,处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指标以下。  相似文献   

4.
海藻中无机砷两种检测方法适用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国家颁布的海藻制品卫生标准和食品中无机砷检测标准方法对海藻中的无机砷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无机砷的超标问题突出。为了探讨海藻中无机砷超标的真实原因,对GB/T5009.11—2003中规定的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和银盐法测定海藻中无机砷含量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两种检测方法所采用的消化处理过程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同一种紫菜经过60℃水浴中消化18h处理后测定的无机砷含量明显高于在70℃水浴中消化1h处理后的无机砷含量,对于干紫菜,前者为后者的1.58~5.17倍;而对于湿紫菜,前者为后者的4.55~5.17倍。同时,试验中用小分子有机砷进行加标试验,结果表明:二甲基胂酸、甲基胂酸二钠等小分子有机砷对两种测定方法的影响很大,会把小分子有机砷作为无机砷检测出来,且检出回收率很高。因此,作者认为,由于海藻食品中小分子有机砷含量较高,GB/T5009.11—2003规定的两种检测方法均不适用于海藻类中无机砷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紫菜中无机砷含量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国标GB19643-2005《藻类制品卫生标准》中测定无机砷的第一法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HG-AFS)对来自我国福建、江苏以及从日本和韩国进口的紫菜样品中的无机砷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使用HG-AFS法测定的紫菜样品无机砷含量均明显超过该标准中规定的无机砷限量值;在不同的酸度3%、8%、20%,添加还原剂或不添加还原剂的条件下对二甲基砷(DMA)产生氢化物的效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HG-AFS法的测定条件下,DMA产生氢化物的效率可达到34.4%。根据实验结果认为使用HG-AFS法测定的紫菜样品无机砷含量超标的原因是按照HG-AFS法的前处理方法处理紫菜样品后,提取液中含有的砷糖降解物二甲基砷(DMA)经原子荧光光度计检测时会产生与无机砷相同的信号,此信号会严重干扰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6.
按照国标GB19643-2005《藻类制品卫生标准》中测定无机砷的第一法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HG-AFS)对来自我国福建、江苏以及从日本和韩国进口的紫菜样品中的无机砷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使用HG-AFS法测定的紫菜样品无机砷含量均明显超过该标准中规定的无机砷限量值;在不同的酸度3%、8%、20%,添加还原剂或不添加还原剂的条件下对二甲基砷(DMA)产生氢化物的效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HG-AFS法的测定条件下,DMA产生氢化物的效率可达到34.4%。根据实验结果认为使用HG-AFS法测定的紫菜样品无机砷含量超标的原因是按照HG-AFS法的前处理方法处理紫菜样品后,提取液中含有的砷糖降解物二甲基砷(DMA)经原子荧光光度计检测时会产生与无机砷相同的信号,此信号会严重干扰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7.
锦州地区部分海产品中汞砷含量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集锦州地区海鲜市场销售的8种海产品(黄花鱼、鲭鱼、鲅鱼、带鱼、海虾、扇贝、牡蛎、海蟹),分别采用冷原子吸收法和银盐法对其体内有害物质总汞含量和砷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鲅鱼和扇贝体内汞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577和0.597mg/kg,均超出《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对无公害海产品中汞的限量标准(≤0.5mg/kg);8种海产品中砷含量的平均值为0.07~0.09mg/kg,符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对无公害海产品中砷含量的限量标准(≤0.1mg/kg)。  相似文献   

8.
液相-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食品中无机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准确测定食品中的无机砷。[方法]采用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LC-AFS)以及砷形态快速分析Princen柱和在线氢化物反应系统对食品中的砷进行检测。[结果]该方法对检测质量浓度为5μg/L的As(III)和As(V)标样,系统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检出限可以分别达0.98和2.88μg/L。该方法在5.0~100.0μg/L范围内的无机砷检测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可为0.999以上,加标量为10μg/L的回收率在95%以上。[结论]该方法是测定食品中无机砷含量的一种高效、低消耗的方法,在实际样品的无机砷检测中也表现出良好的效果,非常适合无机砷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对草海不同区域沉积物上覆水及孔隙水、附近河流和雨水中砷的含量与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一维孔隙水扩散模型估算了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草海出口砷含量为1.59μg·L~(-1),明显高于流入草海的水体端元(平均值0.32μg·L~(-1))和雨水(0.37μg·L~(-1))中砷浓度;草海上覆水中砷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挺水植物区(2.99~3.45μg·L~(-1))沉水植物区(1.79~2.34μg·L~(-1)),垂直分布上无明显变化,挺水植物区上覆水体中的砷以As(Ⅲ)(H_3AsO_3)形态存在,沉水植物区上覆水体中的砷以As(Ⅴ)(HAsO~(2-)_4)形态存在;而沉积物和孔隙水中总砷含量垂直方向上波动较大,规律与上覆水相似,均表现为挺水植物区沉水植物区,其中挺水植物区沉积物砷含量为19.86~36.45 mg·kg~(-1),平均值27.84 mg·kg~(-1),沉水植物区沉积物砷含量为13.05~32.32 mg·kg~(-1),平均值19.79 mg·kg~(-1);草海挺水植物区和沉水植物区三处取样点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分别为73.84μg·m~(-2)·d~(-1)和18.99、11.45μg·m~(-2)·d~(-1),均表现为沉积物孔隙水中的砷向上覆水释放,揭示沉积物可能是草海水体中砷重要的输入源。  相似文献   

10.
鉴于含砷添加剂潜在的健康和环境风险,加强有机砷使用的监督、控制此类砷制剂应用的呼声越来越高。调查分析了北京市近郊养殖场的粪便废弃物及周围环境中砷的含量及存在形态,采集的北京近郊猪场和鸡场粪便总砷含量的范围为0.16~2.20 mg/kg,土壤总砷范围为0.80~9.55 mg/kg,水样总砷范围在0.08~23.14μg/L之间。粪便无机砷含量的范围为68.04~2 501.40μg/kg,土壤无机砷范围为429.15~2 836.77μg/kg,水样无机砷均低于13.50μg/L。调查结果表明采样养殖场可能未使用有机砷添加剂,说明本地区养殖业的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为初步了解本地区养殖业对环境砷污染的现状提供了数据。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砷污染土壤的客土修复效果,利用在农业部岳阳实验站的微区试验,研究不同客土比例与方式对砷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其对大豆生长、吸收砷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染土壤与客土不同比例混合后能使土壤的砷含量不同程度降低,且其含量降幅与客土比例正相关,相应地,大豆对砷的吸收和累积量随客土比例的增加而减少。与对照(即污染土壤)相比较,污染土壤和清洁土壤比例为60∶40时,大豆地上部总生物量(含茎、叶、荚和籽粒)达到最大值,且根、茎、叶、荚和籽粒的砷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30.1%、45.3%、39.8%、66.9%和82.8%;其他不同客土比例处理下,大豆各部位的砷含量均与客土比例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合适比例的客土可以降低土壤和大豆砷含量,并促进大豆生长。  相似文献   

12.
Seven inorganic amendment materials were added into arsenic(As) contaminated soil at a rate of 0.5%(w/w); the materials used were sepiolite, red mud, iron grit, phosphogypsum, ferrihydrite, iron phosphate, and layered double oxides(LDO). Plant growth trials using rape(edible rape, Brassia campestris L.) as a bio-indicator are commonly used to assess As bioavailability in soils. In this study, B. campestris was grown in a contaminated soil for 50 days. All of the inorganic amendment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uptake of As by B. campestris. Following soil treatment with the seven aforementioned inorganic ammendments, the As concentrations in the edible parts of B. campestris were reduced by 28.6, 10.5, 8.7, 31.0, 47.4, 25.3, and 28.8%, respectively, as compared with the plants grown in control soil. The most effective amendment was ferrihydrite, which reduced As concentration in B. campestris from 1.84 to 0.97 mg kg–1, compared to control. Furthermore, ferrihydrite-treated soils had a remarkable decrease in both non-specifically sorbed As and available-As by 67 and 20%, respectively, comparing to control. Phosphogypsum was the most cost-effective amendment and it showed excellent performance in reducing the water soluble As in soils by 31% and inhibiting As uptake in B. campestris by 21% comparing to control. Additionally, obvious differences in As transfer rates were observed in the various amendments. The seven amendment materials used in this study all showed potential reduction of As bioavailability and influence on plant growth and other biological processes still need to be further explored in the long term.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有效治理As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模式,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比较了不同混合改良剂和水分管理对As污染土壤中水稻吸收积累As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以及水稻籽粒、茎叶和根系中的As含量在不淹水条件下较低,在淹水条件下较高,在孕穗期至灌浆期淹水条件下处于前两者之间。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添加Si+Mo使籽粒As含量降低4.8%~19.9%,茎叶As含量降低16.9%~56.3%;添加Fe+Ca使籽粒As含量降低26.6%~50.6%,茎叶As含量降低40.3%~81.2%。添加改良剂还能降低水稻根系向茎叶和籽粒转运As的能力。综合而言,不淹水+Fe+Ca处理降低水稻As含量的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为揭示铜藻(Sargassum horneri)细胞壁在砷(As)生物吸附中的作用,以铜藻幼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As胁迫浓度(50、100、150、200、250μmol·L-1)下细胞亚组分中的As含量变化,并对细胞壁的吸附动力学、细胞壁多糖As吸附效果以及细胞壁多糖傅里叶红外光谱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浓度(50μmol·L-1)As胁迫时,50.0%的As分布于细胞壁,明显高于其他组分;而在高浓度(≥150μmol·L-1)As胁迫时,As优势分布由细胞壁转向细胞可溶组分,细胞壁中的As比例下降至36.4%~37.3%。随着As胁迫浓度升高,细胞壁As含量呈上升趋势,当As胁迫浓度超过100μmol·L-1时,细胞壁As含量上升趋于平缓。细胞壁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酯化改性和甲基化改性可降低细胞壁As吸附的平衡容量,其降幅分别为68.5%和42.9%,同时细胞壁多糖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也表明羟基、氨基、羧基、硫酸盐基等官能团为细胞壁As吸附提供了结合位点。细胞壁多糖体外吸附实验表明随着多糖浓...  相似文献   

17.
我国含磷肥料中镉和砷土壤累积风险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磷矿石和磷肥中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这些重金属会随肥料的施用进入土壤,从而对土壤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探讨含磷肥料中镉、砷的土壤累积风险,通过文献查阅和样品采集,分析了我国含磷肥料中重金属镉和砷的含量,并借助情景分析解析了不同重金属含量的磷肥在不同施用量的情景下对土壤镉和砷累积速率的影响,同时比较了我国磷肥镉含量与进口磷肥的差异。结果表明,含磷肥料的镉含量均值±标准偏差为0.91±2.39 mg·kg-1,中位数为0.26 mg·kg-1。镉分布于痕量~27.17 mg·kg-1,其中95%的值低于3.60 mg·kg-1。砷含量的均值±标准偏差为19.83±11.37 mg·kg-1,中位数为19.57 mg·kg-1。含量范围为0.025~90.10 mg·kg-1,95%分位值为35.63 mg·kg-1。依据《肥料中砷、镉、铅、铬、汞生态指标》(GB/T 23349—2009)标准限值,镉和砷含量的超标率仅为0.6%和1.9%。和国外相比,我国磷肥中镉含量较低。在小麦、玉米和水稻三种种植模式下,按照95%含量分位值计算,磷肥表层土壤(20 cm)镉年输入速率为0.673、1.0 0.824、0.693μg·kg-1·a-1;而砷则分别为17.49、21.37、17.90μg·kg-1·a-1。可见我国含磷肥料中镉、砷含量相对较低,对土壤累积的环境污染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不同水平外源磷(P)输入对挺水植物香蒲在不同梯度砷(As)污染底泥中的生长指标及其对砷累积与迁移的影响,为砷污染湿地生态恢复区的建设和日常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试验模拟0 mg/L(PCK)、0.2 mg/L(P0.2)、2 mg/L(P2)和20 mg/L(P20)4种不同水平的外源磷输入0 mg/kg(As0)、150 mg/kg(As150)和600 mg/kg(As600)3种不同程度砷胁迫生境,分析香蒲的生长指标和其对砷的积累特征.[结果]底泥砷处理为As0时,P0.2处理下香蒲有最大生物量积累(95.57 g/株),根部耐性指数(TI)和香蒲单位面积砷迁移总量(W)最高,分别为110.18%和2.68 g/ha;P20处理下香蒲PSⅡ光合系统最大光合潜力(Fv/Fm)、PSⅡ光合系统电子转运效率(ETo/RC)和植株间转运系数(TF)最大,分别为0.81、1.16和0.50,此时香蒲对底泥中砷去除率(Rc)、固定率(Rs)及提取量(EX)最高,分别为32.96%、33.12%和717.06μg.底泥砷处理为As150时,P0.2处理下生长于污染底泥中的香蒲生物量积累、TI和TF均最高,分别为100.20 g/株、120.16%和0.08,此时Rc、Rs和EX也最高,分别为32.45%、35.35%和1921.98μg;P2处理下Fv/Fm、ETo/RC和W最大,分别为0.84、1.25和8.29 g/ha.底泥砷处理为As600时,P0.2处理下香蒲Fv/Fm、Rc和Rs最大,分别为0.80、56.99%和52.73%;P2处理下香蒲生物量积累、ETo/RC和W最高,分别为96.23 g/株、1.07和20.43 g/ha;P20处理下香蒲地上部对砷BCF和TF最大,分别为0.58和0.24.[结论]当底泥处于中重度砷污染(<150 mg/kg)时,较高磷水平(0.2 mg/L)处理可获得更好的香蒲生态修复砷污染效果;当底泥处于严重砷污染(150~600 mg/kg)时,高浓度磷水平(2 mg/L)处理使香蒲对砷生态修复效果最优.实际应用中适当提高供磷水平可改善香蒲生态修复砷污染湿地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