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根据GenBank中Lyc-β基因(X86452)及Lyc-ε基因(Y14387)设计引物,通过高保真PCR从番茄cDNA中克隆到两段长度为302和330bp的Lyc-β基因片段和两段长度为302和288bp的Lyc-ε基因片段。从质粒pCAMBIA-2301(AF234316)克隆出gusA基因长度为168和235bp的2个内含子片段。根据RNAi原理将正、反向序列与内含子连接,之后插入启动子与终止子之间构建成4组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烟草植株,通过PCR鉴定共获得107株转基因植株。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干扰效果,结果显示经4组干扰载体干扰后,转基因植株中目的基因mRNA含量分别为对照的3.4%、16.4%、15.2%和21.8%。进一步用HPLC对应分析转化株的番茄红素含量,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中番茄红素平均增长量分别为3.4、2.1、3.4和2.0μg/g。同时测定转基因植株中的β-胡萝卜素与叶黄素含量,发现它们根据干扰的基因不同呈现对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核农学报》2010,24(3):482-489
根据GenBank中Lyc-β基因 (X86452) 及Lyc-ε基因 (Y14387) 设计引物,通过高保真PCR从番茄cDNA中克隆到两段长度为302 和330bp的Lyc-β基因片段和两段长度为302 和288bp的Lyc-ε基因片段。从质粒pCAMBIA-2301 (AF234316) 克隆出gusA基因长度为168 和235bp的2个内含子片段。根据RNAi原理将正、反向序列与内含子连接,之后插入启动子与终止子之间构建成4组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烟草植株,通过PCR鉴定共获得107株转基因植株。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干扰效果,结果显示经4组干扰载体干扰后,转基因植株中目的基因mRNA含量分别为对照的3.4%、16.4%、15.2%和21.8%。进一步用HPLC对应分析转化株的番茄红素含量,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中番茄红素平均增长量分别为3.4、2.1、3.4和2.0μg/g。同时测定转基因植株中的β-胡萝卜素与叶黄素含量,发现它们根据干扰的基因不同呈现对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明确番茄红素-β-环化酶(LYC-b)反义基因在番茄转基因后代的遗传表现,在已成功获得转LYC-b反义基因植株的基础上,本实验通过对反义LYC-b基因的检测、果实番茄红素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以及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田间观察,进一步对2个转LYC-b反义基因的番茄(Lycopersicum esculentum)品种的T1和T2群体进行遗传及作用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从T1阳性植株获得的T2植株均检测出了LYC-b反义基因的存在和表达,表明目的基因在世代之间能够稳定遗传。LYC-b反义基因对果实番茄红素含量的影响在不同品种、不同世代以及同一世代不同单株之间均有差异。T1转基因植株番茄红素含量比对照提高24%~72%;T2转基因植株番茄红素含量平均值比对照提高24.5%~105.3%。两个品种不同世代转基因植株的每序花数和每序果数均低于阴性对照;转基因番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不同世代以及不同单株之间均有不同层度的变化;T2有一株生长习性由无限突变为有限生长型。研究结果为获得具有稳定表型的能够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的转基因品系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加强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sy)基因的表达和通过RNAi抑制番茄红素β-环化酶(Lcy)基因(该基因是调控番茄红素转化为其他类胡萝卜素的主要的基因)的表达是培育高番茄红素品种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GenBank中拟南芥的Psy基因序列(NM-121729),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从拟南芥的cDNA中扩增出了长1296的Psy基因。根据GenBank中番茄的Lcy基因序列(X86452)和Pds启动子序列(U46919)分别设计特异引物从番茄中扩增出了Lcy基因的高度保守的长302bp的DNA片段和长1790的Pds启动子片段。根据RNAi的原理,将Lcy基因的长302bp的DNA片段以正反两个方向通过一段内含子序列连接在一起形成RNAi片段插入到抗Kan的pVCT2020的表达载体中,并通过具有果实特异性特点的启动子——八氢番茄红素去饱和酶基因(Pds)启动子控制该干扰片段的表达,同时将Psy基因在Pds启动子调控下插入到同一载体中,从而构建成了能同时加强Psy基因的表达和抑制Lcy基因表达的植物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5.
鸡β-防御素基因的克隆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RT-PCR扩增出鸡β-防御素Ga1-1、Ga1-2和Ga1-3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大小分别为198、195和297bp。利用PCR技术扩增出鸡β-防御素Ga1-1、Ga1-2和Ga1-3基因组DNA部分序列,大小分别为1176、1053和2454bp。经分析发现,2个内含子将鸡-β-防御素Ga1-1、Ga1-2和Ga1-3基因的编码区分成3个外显子部分。第1个外显子编码绝大部分信号肽序列;第2个外显子编码信号肽羧基端极小部分序列、原片段序列与大部分成熟肽序列;第3个外显子编码小部分成熟肽序列。扩增到的鸡β-防御素Ga1-1、Ga1-2和Ga1-3基因的两个内含子长度,分别为482和496bp,183和675bp,980和1280bp。鸡β-防御素基因编码区结构的这种组成与哺乳动物的β-防御素基因的不同,在哺乳动物中为1个内含子将β-防御素基因编码区分成2个外显子部分。Blast比较发现,鸡β-防御素Ga1-1和Ga1-2基因位于鸡的3号染色体连续克隆群Contig42.182上,并且这2个基因转录方向相反。Ga1-3基因位于鸡的3号染色体连续克隆群Contig42.181和Contig42.182上,转录方向与Ga1-1基因相同。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保真PCR技术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基因组中分离了β-肌动蛋白(β-actin)基因片段(GenBank登录号:EF026001)。序列分析显示该片段包括长为1643bpβ-actin基因5'端侧翼区的启动调控区和90bp的部分转录区序列。启动调控区包括一段长为108bpβ-actin基因上游调控序列、β-actin基因不翻译的第1个外显子和第1个内含子。上游调控序列中含有与转录活性密切相关的作用元件:CAAT box,TATA box和CArG box,分别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的-92、-29和-62处。将尼罗罗非鱼β-actin基因的启动调控区定向克隆到不含启动子的红色荧光表达载体pDsRed2-1中,构建了重组荧光表达载体。重组载体经EcoRⅠ线性化后,采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其注射到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的受精卵中,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外源基因增强型红色荧光蛋白基因(DsRed2)在唐鱼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在荧光显微镜下以及普通解剖镜下均可观察到红色荧光,说明本实验分离到的罗非鱼β-actin基因启动子序列具有有效的驱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水稻OsHsfA7基因RNA干扰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水稻热激转录因子基因OsHsfA7的功能及其在水稻耐热育种方面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构建水稻OsHsfA7基因RNA干扰载体获得功能抑制变异材料,从反向遗传学进行基因的功能分析。扩增OsHsfA7c DNA3'编码区470bp片段,分别以反向和正向插入到中间载体pBSK连接的GUS片段两侧,然后将得到的RNA干扰片段克隆到改造的植物表达载体p1301M,构建以CaMV35S启动子驱动表达的水稻OsHsfA7基因RNA干扰表达载体。将该载体转入根癌农杆菌EHA105后,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了水稻日本晴品种的遗传转化,获得了23株具有潮霉素抗性的转基因植株,其中12株经GUS染色呈蓝色并且DNA检测10株已插入目的片段,RNA检测其中6株OsHsfA7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甚至未检出。结果说明本研究构建的OsHsfA7基因RNA干扰载体对该基因表达沉默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保真PCR技术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基因组中分离了β-肌动蛋白(β-actin)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显示该片段包括长为1643bp的β-肌动蛋白(β-actin)基因5,端侧翼区的启动调控区和90bp的部分转录区序列。启动调控区包括一段长为108bp的β-actin基因上游调控序列、β-actin基因不翻译的第一个外显子和第一个内含子。上游调控序列中含有与转录活性密切相关的作用元件:CAAT Box,TATA Box和CArG Box,分别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的-92,-29,-62处。将尼罗罗非鱼β-actin基因的启动调控区定向克隆到不含启动子的红色荧光表达载体pDsRed2-1中,构建了重组荧光表达载体。重组载体经EcoRⅠ线性化后,采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其注射到唐鱼的受精卵中,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外源基因增强型红色荧光蛋白基因(DsRed2)在唐鱼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在荧光显微镜下以及普通解剖镜下均可观察到红色荧光,说明本实验分离到的罗非鱼β-actin基因启动子序列具有有效的驱动功能。该实验为下一步进行转自源基因尼罗罗非鱼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甜橙β-胡萝卜素羟化酶cDNA克隆及其瞬间反义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已报道的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β-胡萝卜素羟化酶(BCH)cDNA序列(AF296158),设计1对引物,以华盛顿脐橙(C.sinensis)成熟果实cDNA为模板,采用PCR扩增出1条长为1057bp的cDNA片段,将此片段克隆入pUCm—T载体,测序结果表明,所得序列与已报道序列同源99.62%,表明所获得的基因是BCH基因。将该基因反义插入到pBI121中构建成反义植物表达载体,其正确性得到测序的鉴定。含有该植物表达载体的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在脐橙白皮层中诱导了β-胡萝卜素积累。  相似文献   

10.
人参果是以营养器官繁殖为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连年种植易造成多种病毒病积累。为了寻求一种能同时抵御多种病毒病的方法,本试验以危害人参果的3种主要病毒为研究对象,根据GenBank中烟草花叶病毒(TMV)P126基因、马铃薯M病毒(PVM)CP基因和黄瓜花叶病毒(CMV)2b蛋白基因序列,利用E-RNAi网站提供的分析软件,筛选出含有较多有效小干扰RNA[siRNA,19 nt]的长dsRNA(Long dsRNA)片段作为RNAi的靶序列。用重叠延伸PCR方法将三个靶标片段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一种具有内含子(intro)的反向重复结构和嵌合基因的植物RNAi表达载体pCEIHFR。将pCEIHFR通过冻融法导入农杆菌LBA4404并转化人参果,经过草甘膦筛选和PCR检测,确认其中的24株为转基因阳性植株。  相似文献   

11.
番茄ACO基因的克隆及其RNAi对乙烯释放的抑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筛选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幼苗cDNA文库获得与番茄抗性相关的克隆E11,设计引物,利用RT-PCR方法从受到病原侵染的番茄叶片中获得长1018bp的候选片段,同源性分析发现该片段与其它作物上发表的ACO基因序列高度同源,同源率83%~99%,推断该基因为番茄ACO基因家族的新成员。在此基础上,用BP克隆的方法构建该基因的RNA干涉(RNAi)载体pD311,对番茄进行遗传转化,获得卡那霉素抗性植株27棵,分子检测证实外源片段成功导入番茄基因组中。对获得的转基因植株的乙烯生成量测定结果表明,RNAi结构的导入大大抑制了内源ACO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乙烯的生成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2.
水稻钙依赖型蛋白激酶(CDPKs)是一个响应逆境胁迫并在植物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激酶。我们采用RT—PCR从水稻品种日本晴(Oryza sativa L.CV.Nipponbare)中克隆了OsCPK9基因靠近翻译起始位点下游的一段280bp的特异基因片段。将该片段以正、反向分别连接到来源于小麦TAK14基因的548bp内含子片段(NCBIaccessionnumber:AF325198)两侧,从而获得pSK.OsCPK9-RNAi的中间表达载体。进而将其克隆到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CAMBIA1301中,构建shRNAi表达载体pCAMBIA.05CPK9一RNAi。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后,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通过抗性筛选和标记基因hyg和gus进行PCR鉴定,筛选到20株转基因水稻植株,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部分转基因植株OsCPK9的表达受到显著抑制。  相似文献   

13.
利用PCR方法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品种Columbia的基因组中扩增出低温诱导基因cor15a的启动子片段并插入克隆载体。序列分析表明,克隆的启动子长900bp,与目前已经发表的启动子序列完全一致。将此启动子插入pBI121的gus基因及NOS终止子上游构成表达载体pLB,通过直接法导入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LBA4404,并转化马铃薯(Solarium tuberosum)获得转化再生植株。再生植株PCR检测和PCR-Southern鉴定结果证明,cor15a基因启动子已经成功地转入到马铃薯植株基因组中。GUS组织染色证明拟南芥cor15a启动子在马铃薯中也同样具有低温诱导表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选择标记基因的剔除是转基因植物商品化种植的重要基础.为建立小麦(Triticum aestivum)低温诱导的位点特异性标记基因删除体系,本研究以小麦西农928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得小麦低温诱导表达wcs120启动子,序列分析表明,该序列与GenBank中序列AF031235相比有一段21 bp插入,与AY493570.1序列完全一致.以含有CinH/RS2单向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的植物表达载体pXL5513为框架,成功构建了包含有抗旱相关性基因PYL5(pyrabactin-resistance like gene 5)表达框的低温诱导的位点特异性重组植物表达载体pXL5513-fwcs-RDA;并对小麦绵阳19(M19)幼胚愈伤组织进行基因枪转化,1 745块愈伤组织经筛选分化共获得9株转基因植株,经PYL5基因特异引物PCR检测,6株为阳性植株,低温春化处理后经删除引物PCR检测,6株阳性植株初步证实成功删除了选择标记基因.本研究为利用低温诱导的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进行小麦无标记基因转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分子的亚基之一,与MHC-Ioα链非共价结合构成MHC Ⅰ分子.本实验通过反转录PCR(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克隆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β2m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及基因组序列,并对cDNA多态性、mRNA组织分布及感染链球菌后表达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共获得尼罗罗非鱼2条β2m基因cDNA,全长分别为900和906 bp.两cDNA均包括351 bp的ORF,共编码116个氨基酸残基,还包含68 bp的5'非编码区(5'-UTR)和486(492) bp的3'-UTR.两条cDNA对应各自不同的基因组序列.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β2m基因含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尼罗罗非鱼β2m基因推测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的β2m基因相似性在39.20%~89.80%之间.β2m基因cDNA多态性分析表明,尼罗罗非鱼中共有2种不同类型的β2m cDNA,每种类型cDNA又有3种不同的亚型.定量PCR分析表明,β2m基因在尼罗罗非鱼脾脏、心脏和肾脏中表达量最高,鳃与肠中的表达量较高,在皮肤和肌肉中的表达量最低.腹腔注射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后,尼罗罗非鱼β2mmRNA表达量在4个所检测组织(鳃,肾脏,心脏和脾脏)中均出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本实验结果表明,β2m基因可能参与尼罗罗非鱼的免疫应答,在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功能.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尼罗罗非鱼的免疫调节机制和更好地理解鱼β2类m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6.
向日葵种子特异性启动子Ha ds10G1的克隆及其功能验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PCR技术从向日葵基因组DNA中克隆了Lea蛋白基因家族中Ha ds10 G1基因上游1414bp的调控序列,序列分析表明-1—1414bp与报道序列同源性为100%,将其与GUS基因融合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后,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NC89,PCR扩增初步证明目的片段已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转基因植株的GUS活性检测表明,在茎、叶中无GUS活性,GUS活性只存在于种子中,因此,Ha ds10 G1启动子具有种子特异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摘要:传统的纯化外源基因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多代自交,该方法耗时长,效率低。通过对转基因材料中外源基因T-DNA区域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分析,本文开发了筛选纯合转基因植株的新方法。首先,利用酶切连接接头的PCR方法,我们在番茄转基因植株中扩增外源基因Avr3a的两翼序列并测序;然后通过该序列设计的引物在转基因植株中验证,得到的两翼序列通过与SGN数据库比对分析,发现外源基因的插入位点有40bp的碱基缺失;最后利用侧翼序列和边界序列设计的引物,成功在转基因T1代植株中筛选出纯合单株,并在T2代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8.
依据中国野生葡萄(Vitis pseudoreticulata)抗黑痘病(Sphaceloma ampelinum)基因RAPD标记OPS03-1354的全长序列,设计合成了两个寡聚核苷酸R1(5'-CAGAGGTCCCTAGCTAAT-3')和R2(5'-ACA ATCACCCAACTCCTC-3')作为引物.首先对获得该RAPD标记的种间杂交组合白河-35-1(V.pseudoret-iculata clone Baihe-35-1)×佳利酿(V.vinifera cv.Carignane)亲本及其F2 51株进行PCR分析,其中寡聚核苷酸R2能在抗黑痘病植株中扩增出约1100 bp的DNA片段.进一步用R2对另一种间杂交组合广西-1(V.pseudoreticulata clone Guangxi-1)×京可晶(V.vinifera cv.Jingkejing)F1 339株进行PCR检测,R2能在抗病植株中扩增出约1100 bp的DNA片段.最后用R2对48份葡萄资源包括中国野生葡萄、美国野生葡萄和欧洲葡萄进行了PCR检测,在抗病株系和品种中也能扩增出这一片段.结果表明,获得的约1100bp特异片段为葡萄抗黑痘病基因的序列特异性扩增区(SCAR)标记,凡扩增出该SCAR标记的植株即是抗黑痘病基因的携带者和抗黑痘病性状的表达者.将该SCAR标记克隆与测序,其实际长度为1110 bp,命名为SCS03-1110.获得该SCAR标记的18 bp寡聚核苷酸R2(5'-ACAATCACCCAACTCCTC-3')具有检测葡萄抗黑痘病基因的DNA探针作用.  相似文献   

19.
鸡、猪BPI氨基端的基因克隆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克隆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P I)N端cDNA,构建重组体pM D 18-T-BP I,并进行序列鉴定,应用RT-PCR技术,参照G enB ank报道的预测序列,从鸡多形核白细胞(PM N)mRNA中扩增出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P I)氨基端95个氨基酸的基因片段,并与pM D 18-T连接,构建BP I氨基端的基因重组体,进行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从猪PM N的总mRNA中扩增出BP I氨基端48个氨基酸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鉴定。获得鸡BP I N端长度为285 bp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证实该片段中有3个点突变,但均不在活性中心;获得猪BP IN端长度为146 bp的基因片段。成功克隆出BP I N端基因,经序列测定,确认为BP I基因,为进一步表达该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以"三月红"荔枝基因组DNA为模板,用Cu*ZnSOD基因特异寡聚核苷酸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特异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pGEMT载体上,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TG1中,对转化子中重组pGEMT上的Cu*ZnSOD基因片段的PCR扩增检测和序列分析,表明克隆成功;该基因片段有478个核苷酸,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外显子由234个核苷酸组成,编码78个氨基酸;该基因片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水稻、玉米、番茄、大白菜和松树的Cu*ZnSOD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79.5%、73.1%、73.1%、71.8%和7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