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指导食用菌生产的过程中,发现陕西省汉中市各县(区)黑木耳原种生产成品率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易感染杂菌。主要原因有:①培养料灭菌不彻底。表现为整个培养袋上都长出均匀的杂菌菌落,污染率达90%。②接种过程不规范或菌袋有问题。表现为杂菌在袋口周围或培养袋被刺破的地方形成圆形扩散的菌落,且菌丝稀疏。③菌种本身  相似文献   

2.
在食用菌栽培业中,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杂菌污染,尤其是高温期,轻者造成减产,重者只菇无收。为了防止杂菌污染,我们从食用菌和杂菌生育环境条件方面入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简介如下:(一)处理菌种:如果菌种的生活力弱,则极易污染。因此,对菌种应严格检查,对菌丝细弱无力、萌发慢、吃料差、长势弱、原基形成迟的应及早淘汰。检  相似文献   

3.
在食用菌菌种生产中,经常可见到杂菌污染。特别是高温季节,以麸皮、米糠配合的培养料制作香菇、银耳、黑木耳等菌种时,如果掌握不当,污染率更高。造成菌种污染的原因很多,其中以培养料灭菌过程中瓶口棉塞受潮而导致污染的现象最为常见。受湖的棉花纤维,经高温分解成糖类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的杂交育种,或通过有性单孢子杂交,或通过生物技术的手段,首先要进行单孢分离从而得到大量的单孢,而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尽管采用无菌操作,也难免杂菌污染。单孢分离(菌种分离)常见的杂菌从宏观上大致可分为:有色杂菌和白色杂菌两类。  相似文献   

5.
杂菌污染是食用菌生产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一般来说,在母种斜面试管培育中发生较少,而在原种、栽培种,以及大面积生产上发生较多,夏季为害特别严重。几年来,在防治杂菌污染方面,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科学使用优良菌种:优良菌种是食用菌获得高产优质的先决条件,但对优良菌种亦应重视科学保管和合理使用。从近20年来,我国农村食用菌生产几起几落的情况来看,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让菌种无限制地传代,使其丧失原有优良性状,则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我们建议食用菌母种应  相似文献   

6.
食用菌母种是食用菌产品高产的关键,食用菌前两级菌种必须纯培养,如果污染了杂菌可试用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食用菌栽培已成为一项引人注目的副业。栽培食用菌首先得有菌种,但是许多初栽者由于缺乏菌种的一般知识,不是在购买时上当受骗,就是对买到的菌种保管或使用不善,以致老化或被杂菌污染。因此,在这里向大家谈谈怎样选购和使用菌种。  相似文献   

8.
食用菌的接种方法有多种,混合接种是食用菌速生栽培技术的关键。菌种选育、栽培料制备、接种和发菌又是混合接种技术成败的关键。混合接种技术需要选育抗杂能力强的菌种;制备的培养料既要适合菌丝的生长,又要降低杂菌的密度;混合接种的过程要减少杂菌的污染;发菌温度要因菌种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9.
制作食用菌菌种时,经常遇到的杂菌有青霉、根霉、毛霉、曲霉、木霉、细菌和酵母菌等。1.青霉:青霉是制种中最常遇的杂菌,它分布极广,菌落呈青绿色,其污染后培养基呈现绿色霉斑。青霉主要靠分生孢子繁殖,菌丝有横隔,菌丝顶端产生直立的分生孢子梗,并进一步分化成小梗,其上产生青绿色分生孢子,使整个菌丝呈扫帚状(图1)。  相似文献   

10.
在食用菌栽培中 ,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杂菌污染 ,给生产带来严重损失。为防止杂菌污染 ,常需在培养料中加入化学药剂 ,这些化学药剂在浓度较高的情况下 ,可能会抑制食用菌菌丝的生长。为此作者开展了多菌灵、石灰 2种常规消毒药物对食用菌栽培中较常见的 5种霉菌 (根霉、木霉、曲霉、青霉、毛霉 )的抑菌浓度和效果的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结果。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菌种 霉菌为根霉 (Rhizopus)、木霉(Trichodermaspp .)、曲霉 (Aspergillus)、青霉(Pericilliumspp .)、毛霉 (Mucor)各 1个菌株 ,由塔里木农垦大学食用菌研究所自行分离鉴定。1…  相似文献   

11.
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提出一种食用菌冷链物流中杂菌交叉污染风险控制措施。研究乡村产地构建微型冷库,分析预冷后的食用菌储藏模式,构建由订货系统与配送系统构成的食用菌冷链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实现食用菌冷链的产品即时配送,缩短配送时间,降低杂菌交叉污染风险。集成无线传输、电子地图、温度检测、GPS技术,形成开放式食用菌运输定位监控平台,对食用菌冷藏车资源实施定位跟踪管理;在食用菌的冷链物流中,结合使用多种保鲜技术并对该食用菌冷链物流中杂菌交叉污染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分析,比较实施措施后与实施措施前猴头菇冷链物流的杂菌交叉污染几率,试验结果证明实施食用菌冷链物流中杂菌交叉污染风险控制措施能够有效控制食用菌冷链物流中杂菌交叉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2.
在食用菌栽培中,有时会遇到下种后因菌丝不萌发或吃料慢,杂菌乘虚而入造成栽培失败。造成菌种不萌发或吃料慢的原因有:菌种培养基营养失调,菌种培养时因温度过高而烧菌,细菌污染,菌种老化以及其它病害引起的菌种干散等。初学者对菌种污染后期易产生色素的杂菌(如木霉、黄曲霉)等容易看出,而对上述的劣种不易鉴定。笔者经试验后摸索出一点经验,同行们不妨一试。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杂菌污染是造成减产甚至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何将杂菌污染的损失降至最低,现总结如下(以黑木耳为例),以供读者参考。1试管母种(斜面培养基)在菌种分离或继代扩繁时,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培养基受杂菌污染,早期发现可采取如下处理。1.1种接前发现细菌污染早期表现在斜面培养基周围的乳白色糊状物。不论面积大小,应立即淘汰被污染试管,之后将剩余  相似文献   

14.
用塑料袋取代玻璃瓶生产菌种,是食用菌制种技术一大改革。然而,若应用不当,往往严重污染杂菌,甚至成批报废,造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栽培中,往往采用小麦、谷粒等做菌种。但价格较贵,而在山区荞较多且价格低,荞只是小麦的一半价。通过几年的制种实践,发现用荞做菌种具有以下优点:污染率极低,一般不易感染杂菌,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对于局部污染的菌砖一般是采用表面撒生石灰或蘸洒精的办法。这样只能抑制表面的杂菌,对于已侵入到菌砖内部的杂菌作用不大,杂菌还会再度在表面出现,而且撒有石灰处很难再形成菇蕾,会影响产量。笔者摸索出一种用菌种  相似文献   

17.
李红枝 《食用菌》1993,15(1):36-37
脉孢霉(Neurospora)又叫链孢霉、串珠霉或红色面包霉,它是食用菌菌种生产及代料栽培中最易污染的杂菌之一,一旦被污染,将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从1982年开始对多种食用菌菌种的制作和代料栽培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到了脉孢霉侵染的一些原因及防患措施。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从原种栽培种培养过程中出现污染的时间、污染部位、污染杂菌的种类入手,进行分析判断造成原种栽培种生产过程中污染的原因,针对污染原因及时进行菌种生产改进,进一步加强规范操作、规范生产,从而降低原种栽培种生产中的污染率,保证菌种生产正常进行,为食用菌栽培提供优质可靠的生产用种。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由菌种退化、菌种老化、品种混杂和杂菌污染等问题引起的各种纠纷时有发生。浙西(衢州)地区主栽的食用菌品种是金针菇和秀珍菇。从品种特性来看,金针菇菌种生产比较稳定,多年来没有出现菌种退化现象,即便使用有点老化的菌种,也不会出现大面积的质量事故。但是秀珍菇的稳定性比较差,很容易出现霉变、吐黄水、菌丝萎缩等现象。  相似文献   

20.
陈天泰  马福义 《食用菌》2004,26(5):44-45
长期以来,由木霉所引起的绿霉病在国内外食用菌菌种生产及栽培中普遍发生,不同程度影响菇体质量和产量,甚至绝收。由于此菌大量形成分生孢子后,菌落颜色呈绿色,栽培者叫它绿霉病。实际上,它确切名称应叫木霉病,这样便于和另一种污染杂菌,青霉属中的青霉菌和绿霉菌加以区别。笔者在制种和栽培实践试验过程中经过五年观察,对其发病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