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目前国内袋栽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常用的生产栽培袋规格和方法进行对比试验,通过对比生产周期、商品菇性状、子实体生物学效率、生产成本和利润,综合比较之后得出采用长袋制作菌棒法栽培猴头菇生产效率和收益更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试验对我省主要几个猴头菇菌株在高效栽培过程中的菌丝生长状况、子实体产量和生物学性状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猴头菇Ha是适合在本地区进行高效栽培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3.
以引进和自有保藏的猴头菇菌株共8株,在江苏地区进行品比试验。通过进行猴头菇菌株的菌丝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速度、菌丝液体发酵生物量以及出菇产量和农艺性状的比较.筛选到一株产量较高性状较好的猴头菇品种(中国农科院保藏号CAHHFT一7010),为进行适合本地栽培的猴头菇新菌株诱变选育提供了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4.
对来自全国各地的19个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品种在工厂化条件下栽培并进行品种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猴头菇4916较其他品种在工厂化条件下栽培表现突出,发菌速度快,产量高,商品性能好且栽培周期短,是工厂化条件下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5.
对5个猴头菇菌株在各种培养基上的发菌、工厂化条件下栽培的子实体栽培性状、产量及生物学效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常山菌株表现较好,仅次于对照菌株老常山,其次为鲁猴1号和猴头BJ-5,刺长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6.
在代料香菇栽培的培养料中添加总量10%、20%、30%的烟杆屑,与常规配方在香菇农艺性状、香菇产量等方面进行比较。试验结果,除菌丝满袋时间稍长,在香菇农艺性状、香菇产量上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我县猴头菇产量位居全国之首,栽培方式历来采用玻璃瓶进行栽培。近年来猴头菇产品十分畅销,玻璃瓶栽培猴头已适应不了市场的要求。为此,1990年我们对猴头菇栽培技术进行了改革,使用塑料袋替代玻璃瓶栽培猴头菇的新技术。为了探索袋、瓶栽与猴头菇产、质量的关系以及管理技术等一些实际问题,我们进行了瓶栽与袋栽对比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以织金红托竹荪为试材,采用菌棒覆土栽培的方法,分析菌棒摆放方式和栽培密度对红托竹荪生长、性状、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的影响,以探索适合红托竹荪栽培的菌棒摆放方式和密度。结果表明,菌棒采用双排竖直摆放的方式,栽培密度为18棒/m2时最合理,栽培3~4 d后,菌丝开始萌发,平均30 d形成原基,110 d出菇,菌蛋数量70~90个/m2,产量400~500 g·m-2,栽培周期短,产量可观,且对红托竹荪子实体的性状无显著影响。此方法可减少菌棒用量,降低投入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2019,(6)
以"常山99"为试验菌株,采用室内层架式栽培方法,研究了主料中不同桑枝木屑添加量(0%、30%、40%、50%、60%、70%、100%)对猴头菇菌丝长速、长势、产量和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枝替代传统栎木木屑,当其添加量达到100%时,猴头菇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当添加量达到50%时,猴头菇鲜品产量最高,达0.491 kg/袋。用桑枝屑可替代传统花栎木屑栽培猴头菇,可减少传统林木类原料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0.
吉林地区玉竹栽培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竹为供试材料,探讨不同栽培密度对玉竹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密度为25cm×13cm时,玉竹农艺性状最优、产量最高,667m2产量可达666.67kg。  相似文献   

11.
《食用菌》2021,(3)
目的:筛选适宜在浙北地区栽培的猴头菇优良菌株,明确不同菌株的农艺性状,以满足生产需求。方法:设施化栽培7个猴头菇菌株,比较产量、子实体形态及主要营养成分等。结果:菌株h51的产量最高,为(586.4±5.16)g/袋,生物转化率达(93.08±20.82)%,低、高温季节出菇量较多,单菇质量较高,菇形好,并且粗蛋白含量高,适宜鲜销;菌株h92产量仅次于菌株h51,为(570.8±12.0)g/袋,菇形好,折干率高,适宜鲜售、干销;菌株R和U粗多糖质量分数高,分别为(69.95±1.02)mg/g和(68.23±7.18)mg/g,可用于制备猴头菇多糖。  相似文献   

12.
选择香菇作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架栽、立栽、地栽和林下覆土栽培共4种栽培方式进行比较试验,通过测定并分析出菇后菌棒中的灰分、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香菇菌棒养分利用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4种不同的香菇栽培模式,出菇后的菌棒中营养元素都有所剩余,菌棒越靠近地面,其氮和磷的生物转化率越高。除有机质外,林下覆土栽培模式下的香菇菌棒中残留的营养元素最少,生物转化率最高。从菌棒养分转化方面考虑,推荐使用林下覆土栽培模式栽培香菇。  相似文献   

13.
玉米芯不同配方栽培猴头菇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玉米芯进行了不同配方的栽培猴头菇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芯占65%和55%的配方具有发菌快、菌丝长势好,子实体品质、产量和生物效率高等优点,是栽培猴头菇的适宜配方。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出适合广东南雄地区烟草育苗大棚闲置期网纹甜瓜最佳栽培方式,以网纹甜瓜美琪为试验材料,设置了海绵、营养钵、穴植、槽植4种不同栽培方式,探讨了对网纹甜瓜农艺性状、叶片的生理性状及果实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槽植栽培下的甜瓜果形、果肉厚度、单果质量、成果率及产量均最优;营养钵栽培的甜瓜品质次之,其次为穴植栽培。而海绵栽培的甜瓜长势最差,品质最坏,产量最低。对试验结果综合分析认为,槽植是最适用于南雄烤烟育苗大棚闲置期甜瓜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5.
绣球菌工厂化栽培优良菌株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不同绣球菌菌丝培养特性和出菇情况,筛选获得优良的栽培菌株。比较不同绣球菌菌株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农艺性状和产量情况,其中绣12菌丝生长势最佳,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短,子实体农艺性状佳,产量高,平均单产量为198.4 g。试验结果表明绣球菌菌株绣12为优良栽培菌株。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木薯加工废弃物转化有机肥料(ZH-2)在茄子栽培上的施用效果,以瑞丰3号茄子为研究对象,设单施无机肥、单施有机肥、有机无机混合施用3个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分别对茄子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3个施肥处理在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方面均比对照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有机无机肥混合施用处理对茄子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效果最好,说明有机肥ZH-2和无机肥配合施用,能够有效提高茄子长势,从而为茄子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白酒糟、大豆秸秆和玉米秸秆为试验材料,设计配方栽培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以菌丝体生长状况、子实体产量和子实体主要营养成分为指标,筛选栽培猴头菇的可行性配方。结果表明,配方5(大豆秸秆40%、白酒糟40%、玉米秸秆18%、石膏1%、轻质碳酸钙1%)栽培猴头菇的菌丝体生长状况较好,子实体产量和生物学效率较高,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也较为理想。配方5为栽培猴头菇菌株的适宜配方。  相似文献   

18.
针对陇东林下闲置的空间资源和自然环境条件的现状,于2013年~2015年连续3年在陇东地区开展林下黑木耳栽培料的配方试验研究,经实地观测菌丝生长状况和菌耳的外观性状,并对产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各个栽培料配方试验中均有菌丝长出,但从其生长状况、外观性状和产量等方面综合分析,在本地气候环境条件下,杂木屑60%、棉籽壳20%、玉米芯10%、麦麸8%、石灰1%、石膏1%是进行林下黑木耳袋料栽培的适宜配方,平均每个菌棒产黑木耳58.4 g,比对照高出13.6%。  相似文献   

19.
从栽培措施角度研究了生姜周年高效栽培模式对不同生姜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莱芜大姜周年高效栽培模式比普通栽培模式产量提高60%,莱芜小姜提高40%。地温24℃和在地温24℃下加热层与姜种距离5 cm处理的生姜生长均优于其他间距(15 cm和10 cm)和不同地温,该条件下生姜产量高,且生长量大,生长势强,品质良好,生姜株高、有效叶数、根茎鲜质量、茎粗、分枝数等农艺性状明显增加;周年3茬次栽培的产量最高。周年高效栽培模式对生姜生长的影响主要是为生姜提供适宜的生长因子尤其是地温条件,从而打破生姜自然休眠障碍,提高长势,实现周年生产,且对不同品种增产效应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郑明海  余维良  邵云华  程国林 《食用菌》2011,33(3):36-36,38
为了筛选栽培金针菇的优良配方,笔者设计了桑枝屑、杂木屑两组12个配方进行金针菇出菇对比试验。通过对不同配方的金针菇农艺性状和商品性状的比较分析,筛选出栽培金针菇适宜高产配方。现将金针菇配方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