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鹅副粘病毒病是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症状和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去年该病在我县多个乡镇呈多发态势,给许多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预防此病发生,提高广大养殖户对该病的认识,现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刘洋 《当代农业》2011,(15):43-43
一、症状鹅副粘病毒病是一种以消化道症状和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发病急、死亡快,主要以拉稀、腺胃粘膜肿胀、糜烂为特征。雏鹅死亡率可达95%以上,而且年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3.
焦旭  毕玉海 《河南农业》2007,(20):18-19
鹅副粘病毒病是1997年以来在我国新发生的一种以消化道症状和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在全国许多省市的鹅群中流行,给鹅场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已成为我国养鹅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主要感染60日龄以下雏鹅,尤以15日龄以下雏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流行于春季和夏季,各个品种的鹅均具有易感性,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随着日龄的增长,易感性有所下降,为了研究鹅副粘病毒病的致病机理、免疫机理以及特异性的诊断和防治,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在病原的分离与鉴定、流行病学、病理变化的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鹅副粘病毒病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以拉灰白色稀便、肠道粘膜溃疡或痂块为特征的鹅急性传染病,该病的发生流行给养鹅业造成了很大损失。临诊工作中,作者应用鸡新城疫卵黄抗体成功治疗了一例鹅疑似副粘病毒病。本文对其治疗过程及治疗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鹅副粘病毒病是一种以腹泻、呼吸困难、神经症状为特征的鹅的急性传染病,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消化道,呈现消化道粘膜出血、溃疡等病变。不同日龄的鹅群都具有易感性.日龄越小易感性越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越高。严重制约着养鹅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鹅副粘病毒病(GMP)是由禽Ⅰ型副粘病毒(APMV-1)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对养鹅业危害极大。该文从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几个方面对鹅副粘病毒病(GMP)作出诊断,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鹅副黏病毒病是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症状和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是鹅病当中危害较严重的疾病之一,其特点是不同日龄鹅群都具有易感性,日龄越小易感性越高,传播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具有大面积爆发,难以控制等特点的流行性传染病,给养鹅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养禽业的发展,一些常见病、易发病严重影响到养殖业健康生产,给养禽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下面就鹅副黏病毒病的防治技术报道如下: 鹅副黏病毒是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症状和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对鹅危害较大,常引起大批死亡,尤其是雏鹅死亡率可达95%以上。给养鹅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目前鹅病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禽Ⅰ型副粘病毒(APMV-1)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对养鹅业危害极大,文章从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几个方面对鹅副粘病毒病作出诊断,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正>鹅副黏病毒病(GPM)又称鹅类新城疫,是由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1)引起鹅的一种以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目前该病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特征性病变为肠道呈现糠麸样溃疡,并有大量的纤维性结节,脾脏、胰腺肿胀而且表面有灰白色、大小不等的坏死灶。鹅、鸭、鸡、鸵鸟等为禽副黏病毒Ⅰ型的易感禽类,其中鹅最易感。不同日龄的鹅均易感,日龄越小越容易  相似文献   

11.
<正>鹅副粘病毒病是由副粘病毒引起,经消化道传染,四季均可发生并多发于20日龄左右雏鹅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15日龄内雏鹅发生此病,死亡率高达100%。  相似文献   

12.
正(续第1期第1 7页)二、鹅副黏病毒病鹅副黏病毒病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消化道症状以及肠道黏膜出现结痂样溃疡为主要特征,对鹅危害较大,常引起大批死亡,尤其是雏鹅死亡率可达95%。本病对各年龄段的鹅都具有较强的易感性,日龄愈小,发病率、死亡率愈高,2周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1997年以来 ,在江苏、广东、上海、浙江、江西、山东、安徽等地的鹅群中发生了一种以整个消化道粘膜结痂、溃疡、出血、坏死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对鹅业生产造成威胁 ,后经确诊为副粘病毒感染引起的鹅副粘病毒病。目前我省也有发生 ,应对这种新疫病引起高度重视。1 流行特点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和流行 ,各种日龄的鹅均有易感性 ,日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不同日龄鹅的发病率为 30 %~10 0 % ,平均 6 0 %左右 ;死亡率 30 %~ 10 0 % ,平均 40 %左右。 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 10 0 % ,11~ 15日龄雏鹅为 90 %…  相似文献   

14.
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导致幼龄番鸭高传染性、高死亡率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由于该病主要发生于1~3周龄的雏鸭。故又被称为“三周病”,是近年来在国内外番鸭养殖中普遍流行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下痢、喘气、脱水和迅速消瘦;特征病变以消化系统为主,表现为肠道和胰脏的炎症和充血。该病传播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达40—50%以上。现将一起番鸭细小病毒病的诊治情况及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1997年以来,江苏、广东、上海、浙江、江西、山东、安徽等地的鹅群发生了一种以整个消化道粘膜结痂、溃疡、出血、坏死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对鹅业造成威胁,后经确诊为副粘病毒感染引起的鹅副粘病毒病。我省今年也有发生,应该对这种新疫病引起高度重视。1 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和流行,各种日龄的鹅均有易感性,日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不同日龄鹅的发病率30%~100%,平均60%左右,死亡率30%~100%,平均40%左右。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11~15日龄雏鹅为90%以上。随鹅群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  相似文献   

16.
鹅副粘病毒病是各种年龄鹅都易发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达98%,已成为养鹅业危害极大的传染病。1临床症状患病鹅发病初期拉灰白色稀粪,病情加重后粪便呈水样,带暗红色、黄色、绿色或墨绿色,患鹅精神萎顿和衰弱,眼有分泌物,眼睑周围湿润,蹲地,有的单脚时时提  相似文献   

17.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NGVEV)是继发现小鹅瘟(GPV)和鸭瘟病毒(DPV)后能够引起雏鹅感染发病的一种新的禽腺病毒,于1993年由四川农业大学程安春在四川省内首次发现,且于1998年首次报道,是雏鹅的一种卡他性、出血性、纤维性渗出及坏死性肠炎,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非常相似。通过对该病的病毒分离、鉴定、病原学特性的研究,证明了雏鹅新型病毒性肠是由雏鹅的一种新的腺病毒引起的、不同于小鹅瘟的新传染病。  相似文献   

18.
<正>鹅的副粘病毒病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病,属烈性传染病,对鹅具有极强的致病力。1.流行情况。从14日龄至13月龄均可发病,发病率一般为10%~80%,死亡率为10%~50%,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就越高。2.临床症状。仔鹅发病初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小鹅瘟、禽流感、禽霍乱、大肠杆菌病、鹅副黏病毒病、水禽里默氏杆菌病共6种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进行综述,以期为鹅的科学养殖和疾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养鹅以其生长快、周期短、抗病力强、养殖效益高、市场价格稳定,颇受广大养殖户欢迎.2000年本县养鹅数量明显增加,预计可达250万只.但近一段时间以来,鹅的一种新的传染病(副粘病毒病)严重困扰着养鹅业的发展,给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经济损失.据调查,6月份鹅副粘病毒病在圩区流行,致使60%左右的鹅不同程度发病,死亡近6万只,直接经济损失30多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