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乳酸菌剂对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的改善效果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为探讨添加乳酸菌对青贮饲料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动态变化、发酵品质及乳酸异性体生成比率的影响,以意大利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为材料草,选用2种乳酸球菌及1种乳酸杆菌进行青贮饲料的添加调制。其结果如下:⑴乳酸球菌添加区,于贮藏初期,乳酸球菌旺盛繁殖;乳酸杆菌添加区,在发酵全过程保持了高水准的乳酸杆菌数,促进了乳酸发酵。⑵添加乳酸菌有效地抑制了与青贮饲料共存的丝状菌(霉菌)、酵母菌及一般细菌的繁殖,其制菌效果,乳酸杆菌大于乳酸球菌。⑶添加乳酸菌使pH值及挥发性氮与全氮(VBN/T-N)比值降低,乳酸含量提高,改善了青贮饲料发酵品质。⑷乳酸菌添加改善了L(+)乳酸的生成比率,与无添加区相比,乳酸球菌添加区和乳酸杆菌添加区分别提高了7%-8%和12%-14%。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豆粕发酵过程中各阶段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2批发酵豆粕中细菌的16SrRNA基因V3-V4高变区序列,比较发酵0、24、48h时细菌群落的差异。结果显示:在属水平上,发酵豆粕中的主要优势菌属(≥1.0%)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乳球菌属(Lactococcus)、乳酸片球菌属(Pediococcus);随发酵进行芽胞杆菌属相对丰度逐渐降低,乳杆菌属相对丰度先升高后趋于稳定;2批豆粕在整个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相似,发酵后期细菌群落结构均趋于稳定;结果表明豆粕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是相对稳定的。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在实验室和工厂环境将椰子水进行自然发酵(FCW)预处理后再灭菌,用于细菌纤维素(BC)生产。结果显示,无论是本地产还是进口原料产的椰子水,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工厂环境进行自然发酵,其BC产量均显著高于未经发酵处理的新鲜椰子水(NCW)。对FCW进行离心除去菌体,发现发酵上清液合成BC的产量与未经离心的FCW无显著差异,初步说明是发酵椰子水的代谢产物起到促进BC合成的作用。通过液相色谱分析比较BC发酵过程中有机酸的变化,发现FCW中乙酸、乳酸、琥珀酸可能对BC合成的贡献较大。将这3种有机酸添加至NCW中进行产BC的验证试验,发现添加0.3%乙酸和0.3%乳酸的BC产量分别达4.12、4.07 g/L,与对照(0.88 g/L)相比促进作用极显著。  相似文献   

4.
张浩  莫海珍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213-4215,4218
苹果酸-乳酸发酵能专一地分解葡萄酒中的苹果酸,提高葡萄酒风味和适口性,并能提高葡萄酒生物稳定性。介绍了引起苹果酸-乳酸发酵的乳酸细菌种类,苹果酸-乳酸细菌的分离培养,生态学以及影响苹果酸-乳酸发酵的环境因素,并讨论了现代发酵工程技术在苹果酸-乳酸发酵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以前期构建的D-乳酸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工程菌LHY02为出发菌株,通过在乳酸盐中对菌株进行驯化的方式来解除乳酸根对菌体的抑制作用;采用葡萄糖分批补加方式缓解高含量葡萄糖的阻遏效应,拟进一步提高大肠杆菌发酵产D-乳酸的产量、生产强度和糖酸转化率。结果表明,驯化后的菌株LHY201在16%的葡萄糖发酵中D-乳酸产量比驯化前提高了36.7%。LHY201结合葡萄糖进行补料发酵(补料方式为8%+8%+4%),乳酸产量、发酵时间、糖酸转化率以及生产强度分别为185.7 g/L、48 h、93.8%、3.87 g/L/h,D-乳酸光学纯度达到99.6%,相比一次性添加20%葡萄糖的分批发酵,乳酸产量和糖酸转化率分别提高了21.1%和21.2%,发酵周期缩短了一半。  相似文献   

6.
研究菠萝皮渣发酵饲料的发酵特性及发酵对其营养的改善。对发酵过程中水分含量、可溶性固形物、酒精度和酸度的研究表明,菠萝皮渣发酵饲料在发酵过程中水分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分别升高2.7%和0.16Brix°,发酵过程中酒精度和酸度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分别提高了1.01%和0.94%。发酵后,饲料酸度和酒精度均为1.2%左右。对纤维素(中性洗涤纤维素和酸性洗涤纤维素)含量、粗蛋白含量、 TCA蛋白含量和有机酸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纤维素含量降低,其中中性洗涤纤维素含量降低了8.3%,酸性洗涤纤维素含量降低了6.9%;粗蛋白含量由6.1%降低至5.4%,三氯乙酸(TCA)蛋白含量由0.54%提高至0.86%;乳酸含量急剧升高,其余有机酸基本维持稳定。发酵过程提高了菠萝皮渣的利用率,提升了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7.
蔬菜的腌渍不但能保存蔬菜的鲜味及营养物质不受腐败细菌的危害,且能进一步改善蔬菜的风味,酸香爽口,有增进食欲、助消化、清理肠胃的功效。我国制作腌菜酸菜等食品的历史十分久远,有文字记载者已有二千余年。然对发酵机制的了解,对作用微生物的研究,在国内迟至四十年代才有正式报道。现根据现有资料对这一问题作一简要的介绍。一、常见的乳酸细菌及其主要性状能产生乳酸的细菌很多,我们通常所说的乳酸细菌是指那些发酵产品为乳酸的细菌。在蔬菜腌渍过程中常见的乳酸细菌主要有: 1.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细胞球形,呈链状排列。糖类经双磷酸巳糖途径降解,产生右旋乳酸,为正型乳酸发酵。多来源于动物及其制品。常见的种有乳脂链球菌(S.Cremoris)、乳链球菌(S.lactis)。2.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细胞球形,呈链状排列。糖类经单磷酸巳糖途径降解,产生左旋乳酸,为异型乳酸发酵。多来  相似文献   

8.
从腐烂食物中分离到1株乳酸高产菌株TD175,该菌株在含100 g/L葡萄糖的发酵培养基中,经72 h发酵,可产生78.56 g/L的乳酸.根据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将菌株TD175初步鉴定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sp.)的细菌,其16S rDNA序列与乳杆菌MR2菌株、植物乳杆菌(L. plantarum)和戊糖乳杆菌(L. pentosus)的相似性最高,均达到99%.菌株TD175经过耐酸选育,得到的新菌株TD175-1发酵葡萄糖的乳酸产量提高了10.7%.菌株TD175-1能促进食物垃圾的乳酸发酵,厌氧发酵48 h,产生29.65 g/L的乳酸,比不接种的自然发酵高34.3%.  相似文献   

9.
从自然发酵的油茶籽提取废液中发现1种产乳酸的细菌.以一定时间内产乳酸量的多少和耐酸性强弱为指标,经分离纯化、鉴定后初步确定为乳酸杆菌属微小乳杆菌种变种.采用接种量3%,发酵时间48h,发酵温度38℃的发酵条件测试此菌种的发酵产酸量及活菌数,其48h产酸量可达2.02%,生长稳定期活菌密度达1011cfu/mL,为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优良乳酸菌种.  相似文献   

10.
从自然发酵的泡菜中分离到两株耐酸性乳酸细菌BL1和BL2。两种乳酸菌在MRS发酵培养基中发酵24 h,发酵液pH值可以降到3.5以下。根据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将两种乳酸菌初步鉴定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sp.)的细菌。采用PCR技术,分别克隆了菌株BL1和BL2的16S rDNA基因,然后递交到NC-BI网站,获得NCBI核酸序列号HM800503和HM800504。经BLAST序列比对,结果表明BL1和BL2分别与乳杆菌L.perolens和L.rhamnosus的同源性最高,均达到99%。菌株BL1和BL2混合培养时,可以互相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11.
不同乳酸菌发酵对桂圆肉中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不同乳酸菌种发酵对桂圆肉(干制的龙眼果肉)中游离态、结合态酚类物质含量和单体酚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为开发营养保健的乳酸菌发酵龙眼新产品提供参考。【方法】将桂圆肉打浆(料水比为1﹕1.5)后作为发酵基质,进行高温湿热灭菌,再分别接入7种不同乳酸菌(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戊糖片球菌、明串珠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和干酪乳杆菌,菌浓度:8.0-9.0 lg CFU/mL),接种量为1%,在30℃下静置发酵48 h(pH 4.0-4.2),然后对发酵前后桂圆肉中游离态和结合态总酚、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单体酚类的组成及含量的变化,采用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bi1ity of plasma,FRAP)和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ption capacity,ORAC)两种方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差异。【结果】7种乳酸菌发酵均能不同程度增加桂圆肉中游离态总酚和总黄酮含量,降低结合态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与发酵前相比,发酵后桂圆肉游离态总酚含量增加0.4%-11.9%,结合态总酚含量下降14.4%-41.4%;游离态总黄酮含量增加2.8%-19.6%,结合态总黄酮含量下降19.6%-70.6%。但不同菌种对其影响存在差异,其中植物乳杆菌释放桂圆肉中结合态酚类物质的能力最强,使游离酚含量增加11.9%,结合态酚含量下降41.4%,游离态总黄酮增加19.6%,结合态总黄酮下降70.6%。不同乳酸菌发酵对桂圆肉中单体酚(没食子酸、丁香酸、表儿茶素、高儿茶酚、原儿茶酸、对香豆酸和异槲皮苷)含量影响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发酵后的游离态的没食子酸和高儿茶酚含量分别增加8.6%-69.8%和0.4%-29.5%,结合态的没食子酸和高儿茶酚含量分别下降80.0%-88.3%和45.6%-73.9%。而乳酸菌发酵后,桂圆肉游离态FRAP和ORAC抗氧化能力与发酵前相比也有显著提高(P<0.05),其中植物乳杆菌发酵后,游离态FRAP和ORAC抗氧化能力分别提高11.8%和59.1%。【结论】乳酸菌发酵能提高桂圆肉中游离态酚类物质含量,降低结合态酚类物质含量,同时提高其抗氧化能力。植物乳杆菌在发酵桂圆肉的过程中,其释放结合态酚类物质的能力明显优于其他乳酸菌,其发酵后桂圆肉的抗氧化能力也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寻各种乳酸菌在黑枸杞汁中的发酵能力和特性,选取新鲜黑枸杞汁,采用巴氏杀菌法灭菌,接种于不同乳酸菌进行发酵,对发酵过程中乳酸菌菌群成活数、pH值、花青素含量、总酚含量、黄酮含量、抗氧化能力以及感官评测等的变化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各种乳酸菌能在黑枸杞汁中良好生长,活菌数均突破10~8CFU/mL;发酵48 h后,4种乳酸菌发酵的黑枸杞汁的pH值均低于3.5。与未经发酵的黑枸杞汁相比,经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后的黑枸杞汁中花青素含量与黄酮含量提升最大,其中花青素提升了33.84%、黄酮提升了68.82%;鼠李糖乳杆菌发酵后,黑枸杞汁的总酚含量提升最多,提升了61.25%;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后,黑枸杞汁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提升最高,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提升了163.50%、羟自由基清除率提升了59.44%;鼠李糖乳杆菌发酵后,黑枸杞汁有着最强的DPPH自由基去除能力,清除率为89%。经乳酸菌发酵后的黑枸杞汁口感上佳,保加利亚乳杆菌的发酵能力要强于其他3种乳酸菌。该研究结果可为黑枸杞汁的益生菌发酵和益生菌果汁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试验利用固态发酵技术对豆粕进行发酵,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酶解能够明显提高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及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与未发酵相比,发酵48h时,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提高6%,游离必需氨基酸含量提高24倍,游离总氨基酸含量提高45倍。  相似文献   

14.
香菇浸提液对乳酸菌生长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香菇浸提液对乳酸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香菇浸提液对酸奶中的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均有促进作用。 1%添加量使发酵 7h的酸奶混合菌比生长速率提高了 3 3% ,球菌提高了 5 5 % ,杆菌提高了3 2 %。  相似文献   

15.
为优化乳酸菌发酵杨梅果酱工艺条件,并分析发酵对其风味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法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杨梅果酱中8种有机酸含量,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SPME-GC-MS)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杨梅发酵果酱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试验结果表明,杨梅果酱工艺优化后的条件为:乳酸菌添加量1.0%,蔗糖添加量10.5%,发酵时间10.3 h,护色剂添加量1.0%(柠檬酸与异抗坏血酸钠复配1∶1),增稠剂添加量0.4%(果胶与卡拉胶复配1∶1)。与未发酵杨梅果酱相比,乳酸菌发酵显著增加了果酱中乳酸、柠檬酸的含量。挥发性物质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乳酸菌发酵,增加了(E)-2-庚烯醛和蛇麻烯等特征风味成分,使果酱的口感较未发酵果酱更加醇厚,改善了杨梅果酱风味品质。乳酸菌发酵可以显著增强有机酸,改善风味,用于加工开发一种新型风味独特的杨梅果酱产品。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天然乳酸菌菌株中筛选出对甘薯淀粉分离起主要作用的菌种。[方法]利用MRS培养基从自然发酵的甘薯酸浆中分离出13株乳酸菌菌株,通过发酵试验筛选出1株分离效果良好的乳酸菌菌株,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结果]根据菌落形态、个体形态及生理生化反应结果,初步鉴定筛选出的沉淀淀粉能力较好的菌株为乳杆菌,表明乳杆菌菌体本身或由其产生的代谢产物对淀粉具有絮凝作用。从发酵液的乳酸菌总数、pH值来看,乳酸菌总数偏高的发酵液,pH值一般较低,分离效果也较好,表明分离效果与乳酸菌总数及酸浆的pH值有关。[结论]该研究为实现甘薯酸浆的人工发酵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不同添加剂对籽粒苋与油菜秸秆混合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72%籽粒苋与28%油菜秸秆的混合青贮中分别添加糖蜜、乳酸菌、纤维素复合酶、糖蜜+乳酸菌、糖蜜+纤维素复合酶、乳酸菌+纤维素复合酶、糖蜜+乳酸菌+纤维素复合酶和水,青贮30d后开包取样,并分析各项指标。结果表明:籽粒苋与油菜秸秆混合青贮时,与对照组和非添加糖蜜组相比,单独或组合添加糖蜜均能显著降低籽粒苋与油菜秸秆混合青贮的pH值、乙酸含量、洗涤纤维含量,并能显著提高其V–Score评分、粗蛋白含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籽粒苋与油菜秸秆混合青贮中单独添加糖蜜即可保证青贮品质效果。  相似文献   

18.
纯种发酵技术对发酵甘蓝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Lactobacillus pentosus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为发酵剂分别发酵甘蓝,自然发酵甘蓝作为对照,测定甘蓝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纯种发酵甘蓝中亚硝酸盐含量比自然发酵低2倍多,且未形成“亚硝峰”。纯种发酵甘蓝中导致亚硝酸盐形成的肠杆菌及乳酸菌之外的需氧嗜温菌数量显著低于自然发酵(P<0.05),乳酸含量高于自然发酵,且发酵第2~5天达到差异显著(P<0.05)。从纯种发酵甘蓝卤中分离122株菌株,其中6种乳酸菌占分离菌株总数的90.16%。这6种乳酸菌消耗亚硝酸盐的能力均比对照高2倍多,消耗亚硝酸盐均超过96%,最高达到99.623%,远高于自然发酵(31.580%)。纯种发酵方法能够抑制肠杆菌及乳酸菌之外的需氧嗜温菌生长,抑制“亚硝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陈晖  杨晓聪  张玲玲  陈龙  朱静 《现代农业科技》2023,(16):192-195+199
本文以10株小米发糕源乳酸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层平板划线法和96孔板法筛选出对黑曲霉具有较好抑制效果的乳酸菌株,并以乳酸菌对黑曲霉菌落的抑菌率为指标,研究不同pH值、温度、酶处理下乳酸菌对黑曲霉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菌株1-6-2X抗黑曲霉效果最好,抑菌率达到87.78%,在pH值3.0~5.0时仍保持抑菌性,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经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处理后抑菌率显著下降,可作为开发抗黑曲霉乳酸菌的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