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源饲料中添加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AKG)对松浦镜鲤肌肉成分、血清氨基酸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饲料分为豆粕蛋白源、鱼粉与豆粕复合蛋白源两种,在不同蛋白源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AKG(0和1.5%)。选取400尾初始体重为(217.93±0.78)g的松浦镜鲤,随机分成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试验为期10周。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AKG显著降低松浦镜鲤肌肉中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显著增加粗蛋白质含量(P0.05)。豆粕蛋白源显著降低肌肉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P0.05)。蛋白源和AKG对肌肉粗灰分具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对其他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AKG显著提高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降低尿酸(UA)和甘油三酯(TG)含量(P0.05)。复合蛋白源显著增加白蛋白(ALB)含量(P0.05),显著降低尿素氮(BUN)含量(P0.05)。蛋白源和AKG对ALB和UA含量具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AKG显著提高血清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半必需氨基酸(H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P0.05)。试验结果说明,饲料中添加AKG能够提高松浦镜鲤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促进松浦镜鲤对饲料蛋白的吸收利用,提高鱼体蛋白质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谷氨酰胺及其前体物对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肌肉成分、氨基酸组成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影响,分别用谷氨酰胺(Gln)、谷氨酸(Glu)、α-酮戊二酸(AKG)、L-鸟氨酸-α-酮戊二酸(OKG)、L-精氨酸-α-酮戊二酸(AAKG)、α-酮戊二酸钠(2Na-AKG)替代基础饲料中1.5%的葡萄糖,配制成6种等能等氮饲料,并设空白对照,共7个组,进行了8周的松浦镜鲤(初始体质量为40.27 g±3.96 g)养殖试验。结果表明:OKG组鱼体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处理组(P0.05);2Na-AKG组鱼体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处理组(P0.05);不同处理组鱼体粗脂肪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OKG组和AAKG组鱼体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OKG组和AAKG组鱼体肌肉苏氨酸显著高于对照组和AKG组(P0.05),而Glu组缬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除2Na-AKG组外)(P0.05);Glu组、AKG组和2Na-AKG组肌肉必需氨基酸(EAA)总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处理组中鱼体肌肉非必需氨基酸(NEAA)、呈味氨基酸(DAA)和总氨基酸(TA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AKG组和2Na-AKG组鱼体前肠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处理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Glu组鱼体肝脏的AKP活性显著提高(P0.05),而血清中的AKP活性在各处理组间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1.5%的OKG能显著提高松浦镜鲤鱼体肌肉粗蛋白质及苏氨酸含量,同时能显著降低鱼体肌肉水分含量;饲料中添加1.5%的AAKG和2Na-AKG能够显著提高鱼体肠道AKP活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敞口池塘(敞池组)和遮阴池塘(遮阴组)养殖的美洲鲥当年鱼种鱼体营养成分的差异,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2种养殖模式的美洲鲥当年鱼种鱼体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遮阴组美洲鲥当年鱼种鱼体水分含量(69.22%)显著低于敞池组(70.68%)(P0.05),粗脂肪含量(10.79%)显著高于敞池组(7.48%)(P0.05),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在2组间未有显著差异(P0.05)。在检测到的18中氨基酸中,有7种氨基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的含量为敞池组显著高于遮阴组(P0.05),其余11种氨基酸(苏氨酸、甘氨酸、缬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色氨酸、胱氨酸)的含量在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敞池组的氨基酸总量(total amino acid, TAA)、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 NEAA)和鲜味氨基酸(delicious amino acid, DAA)占鱼体干质量百分比均显著高于遮阴组(P0.05);2组的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 EAA)、半必需氨基酸(half-essential amino acid, HEAA)占鱼体干质量百分比及EAA/TAA、EAA/NEAA、DAA/TAA未有显著差异(P0.05),遮阴组和敞池组的鱼体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es, EAAI)分别为76.49和76.46。敞池组鱼体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总量(35.91%)显著高于遮阴组(27.70%)(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总量(13.66%)显著低于遮阴组(21.35%)(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MUFA)和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DHA)总量在2组间未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敞口池塘养殖的美洲鲥当年鱼种鱼体蛋白质品质略优于遮阴养殖,而遮阴池塘养殖的美洲鲥当年鱼种鱼体的脂肪酸品质更优,建议优化配合饲料脂肪酸结构,提高PUFA含量,尤其是EPA和DHA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添加酵母核酸对肉鸡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320羽Avian雏鸡按饲养试验要求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羽),设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酵母核酸0.05%、0.1%和0.2%,42日龄时,进行屠宰试验, 每组16羽(每个重复4羽), 共64羽, 采集胸肌肌肉样品,测定有关肉质的指标.结果表明,酵母核酸显著提高了胸肌粗蛋白含量3.21%~3.80%(P<0.05),粗脂肪含量则呈下降趋势(P>0.05),干物质、灰分各组之间无明显影响;添加酵母核酸显著提高肌肉肌苷酸和腺苷酸含量,分别为22.16%~35.03%(P<0.05)、41.44%~55.86%(P<0.05), 次黄嘌呤含量各组之间无明显的影响;具有提高肌红蛋白含量的趋势(P>0.05);添加酵母核酸显著提高了胸肌中甘氨酸、酪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其中,试验组1甘氨酸提高了44.97%(P<0.05),试验组2亮氨酸提高了17.67%(P<0.05),试验组3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必需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分别提高了37.34%(P<0.05)、29.24%(P<0.05)、17.39% (P<0.05)、14.44%(P<0.05)、10.94%(P<0.05).添加酵母核酸对肉鸡胸肌中常量和微量元素含量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IPRA)与常规池塘养殖模式(UPA)鱼类生长及肌肉品质的差异,以大口黑鲈为试验对象,通过分析2种养殖模式大口黑鲈的生长指标、形体指标和肌肉的品质差异,科学评价IPRA养殖效果,以期为进一步优化该模式和研发专用配合饲料配方提供参考。试验共设2个组,每组3个重复,从2017年9月5日开始至2017年12月4日结束。结果表明:IPRA养殖组相比UPA养殖组,大口黑鲈成活率显著提高(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IPRA养殖组大口黑鲈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显著低于UPA养殖组(P0.05); IPRA养殖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UPA养殖组(P0.05),但粗蛋白显著高于UPA养殖组(P0.05);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显示,IPRA养殖组大口黑鲈必需氨基酸与氨基酸总量比值(EAA/TAA)和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总量比值(EAA/NEAA)显著高于UPA养殖组(P0.05),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略高于UPA养殖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氨基酸评价表明IPRA养殖组肌肉营养价值显著优于UPA养殖组(P0.05);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IPRA养殖组饱和脂肪酸显著低于UPA组(P0.05),但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UPA养殖组(P0.05)。综上所述,IPRA养殖模式对于提高大口黑鲈成活率和营养品质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野生和养殖鲤鱼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常规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野生鲤鱼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养殖鲤鱼(P<0.01),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鲤鱼(P<0.05)。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野生鲤鱼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养殖鲤鱼(P<0.05),鲜味氨基酸总量差异不显著。脂肪酸组成测定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鲤鱼肌肉中均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UF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95.63%和87.96%,野生和养殖鲤鱼肌肉脂肪酸组成有较大差异,野生鲤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总量显著低于养殖鲤鱼(P<0.01);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量显著高于养殖鲤鱼(P<0.01)。同时,野生与养殖鲤鱼肌肉中n-3和n-6族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有较大差异,野生鲤鱼n-3和n-6族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显著高于养殖鲤鱼(P<0.01),表明鲤鱼饲料配方中n-3和n-6族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添加量可能不足。总的来说,野生鲤鱼肌肉的营养价值稍优于养殖鲤鱼。  相似文献   

7.
温度和饲料脂肪水平对松浦镜鲤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温度(16、23、30℃)与不同饲料脂肪水平(5%、8%、11%、15%)对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 mirror幼鱼(体质量为5.51 g±0.05 g)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试验在36个盛水150 L的循环水族箱中进行,共饲养70 d.结果表明:1)16℃时,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而降低,低脂组(5%、8%)显著高于高脂组(11%、15%)(P<0.05);15%脂肪组肝胰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8%脂肪组(P<0.05),低脂组(5%、8%)脾脏MDA含量显著高于15%脂肪组(P<0.05).2)23℃时,肝胰脏溶菌酶(LYZ)活性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15%脂肪组肝胰脏LYZ活性显著低于8%脂肪组(P<0.05),5%和15%脂肪组肝胰脏SOD活性显著低于8%和11%脂肪组(P<0.05);肝胰脏MDA和脾脏SOD、MDA均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3)30℃时,15%脂肪组肝胰脏LYZ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5%脂肪组血清IgM质量浓度显著低于11%脂肪组(P<0.05).4)各温度下,饲料脂肪水平对松浦镜鲤幼鱼脾脏LYZ、血清ALP、C3、c4以及脾脏CAT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5)各饲料脂肪水平下,温度都对松浦镜鲤幼鱼免疫和抗氧化指标均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综合以上结果,从鱼体免疫角度推测松浦镜鲤幼鱼在16℃和23℃时饲料脂肪添加量分别不宜超过8%和11%.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人工养殖云南光唇鱼的营养需求、饲料配制及鱼肉的加工利用提供参考,对人工养殖及野生云南光唇鱼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养殖云南光唇鱼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为18.40%,显著(P0.05)高于野生云南光唇鱼;粗脂肪含量为0.80%,显著(P0.05)低于野生云南光唇鱼。两者的脂肪酸组成一致,人工养殖云南光唇鱼的不饱和脂肪酸总量(63.775%)显著(P0.05)低于野生云南光唇鱼(65.191%),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30.93%)显著(P0.05)高于野生云南光唇鱼(14.06%);两者间饱和脂肪酸总量无显著差异(P0.05)。人工养殖和野生云南光唇鱼的氨基酸组成一致,均含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分别为76.43%和73.30%,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37.39%和34.43%,鲜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9.61%和19.81%,必需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分别为48.92%和46.97%,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95.77%和88.58%,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75.01和70.63。云南光唇鱼经过驯化养殖及人工驯养的营养价值得到提高,更适合人体对氨基酸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高脂饲料中添加蛋氨酸、半胱氨酸及牛磺酸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脂肪代谢的影响,在高脂(16%)基础饲料(对照组)中分别添加1.5%的蛋氨酸、半胱氨酸和牛磺酸制成4种等氮等脂饲料。试验选用平均初始体质量为(7.98±0.02)g的大菱鲆幼鱼为研究对象,每组饲料投喂3个重复桶,每桶30尾鱼;在室内流水系统中进行为期56d的摄食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在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肝脏粗脂肪含量在牛磺酸组最低,显著低于半胱氨酸组(P<0.05)。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在牛磺酸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饲料中含硫氨基酸的添加降低了鱼体EPA含量,牛磺酸升高了鱼体C18:2n-6和C18:3n-3含量。饲料中含硫氨基酸的添加显著影响了大菱鲆肝脏脂代谢基因表达,蛋氨酸升高了脂肪酸从头合成相关基因(FAS)的表达;半胱氨酸升高了甘油酯生成相关基因DGAT1的表达,而牛磺酸降低了脂肪合成相关基因(ACACβ、FAS、SREBP1、PPARα1、PPARγ和LXRα)的表达。生长方面,终末体重在牛磺酸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但各处理组间成活率、肥满度、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在大菱鲆高脂饲料中添加蛋氨酸、半胱氨酸及牛磺酸对大菱鲆脂代谢具有调节作用,牛磺酸具有降低肝脏脂肪含量的作用,而半胱氨酸具有升高肝脏脂肪含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密度和常规密度养殖模式下刀鲚幼鱼营养成分的差异,评估高密度养殖刀鲚幼鱼是否存在环境拥挤胁迫。【方法】采用池塘高密度(108 240 尾/hm2)和常规密度(62 505 尾/hm2)模式养殖刀鲚0+龄幼鱼,测定鱼体鲜样中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及干样中常见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采用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及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等评价幼鱼肌肉的营养品质。【结果】高密度模式养殖刀鲚幼鱼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4.07%和2.50%)均较常规密度养殖模式(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5.16%和3.97%)显著降低(P<0.05),而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高密度养殖模式的精氨酸和色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而组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其余15种氨基酸的含量在两模式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刀鲚幼鱼干样中常见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半必需氨基酸(H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鲜味氨基酸(DAA)、EAA/TAA、EAA/NEAA和DAA/TAA在两模式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2种养殖密度模式下刀鲚幼鱼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和F值均非常接近。在检测到的28种脂肪酸中,有22种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在两模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要脂肪酸中,高密度养殖模式的C18:1n9c、C16:1、C18:3n3、C20:2和C20:5n3(EPA)相对含量均显著低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而C18:0、C22:2、C20:4n6、C22:5n3(DPA)和C22:6n3(DHA)的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高密度养殖模式的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n6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显著低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结论】池塘高密度养殖不会造成刀鲚幼鱼鱼体蛋白质品质的下降,但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刀鲚幼鱼鱼体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和MUFA显著下降,PUFA和n3PUFA/n6PUFA显著升高,说明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刀鲚幼鱼已经受到环境拥挤胁迫,因此刀鲚幼鱼的池塘养殖密度以不超过108 240 尾/hm2为宜。  相似文献   

11.
以鱼粉作为对照,用黄粉虫、蚕蛹干粉半量和全量替代鱼粉,配制5组等蛋白质水平(40%)的饲料,对黄颡鱼幼鱼进行36 d的饲养.结果表明:对照组幼鱼的增重率、蛋白质消化率和饵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黄粉虫和蚕蛹全量替代组的增重率显著低于半量替代组(P0.05);全黄粉虫组幼鱼的蛋白质消化率与2种半量替代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蚕蛹组的蛋白质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替代组;除半量黄粉虫组幼鱼的饵料系数与对照组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全量替代组和半量蚕蛹组的饵料系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机体含水率外,各替代组幼鱼机体的粗蛋白含量只有全蚕蛹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而全蚕蛹组和半量蚕蛹组幼鱼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除半量黄粉虫组幼鱼的粗灰分含量与对照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3组间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幼鱼肝胰脏、胃、肠道的蛋白酶活性均最高,除胃蛋白酶活性与半量黄粉虫组间的差异显著外(P0.05),肝胰脏和肠道的蛋白酶活性与半量黄粉虫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2种全量替代组(P0.05).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河南黄河鲤鱼的种质资源保护以及肉质的改良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以人工养殖的河南黄河鲤鱼和野生黄河鲤鱼为研究对象,分为野生组、养殖组,测定这两组鱼的肌纤维直径和密度以及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机体必需微量矿物质元素钙和磷的含量以及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野生组黄河鲤鱼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组(P0.05),粗脂肪以及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养殖组(P0.05);养殖组黄河鲤鱼7种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均略高于野生组(P0.05);野生组黄河鲤鱼的磷含量略高于养殖组(P0.05),钙含量低于养殖组(P0.05)。肌纤维特征分析表明,两个群体黄河鲤鱼的肌纤维直径平均值差异显著(P0.05),肌纤维密度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3.
将初始体质量(37.44±0.18) g的试验用中华鳖分为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分别用不添加(对照)或分别添加5%、8%、10%的螺旋藻所制成的饲料连续投喂12周,研究螺旋藻对中华鳖生长、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8%螺旋藻的中华鳖的成活率、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的(P0.05),其他各处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添加8%螺旋藻的中华鳖的粗脂肪、总氨酸、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与对照相比,饲料中添加了螺旋藻的中华鳖的粗蛋白含量均上升,添加5%螺旋藻的中华鳖血清中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均为最高,且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饲料中添加螺旋藻,中华鳖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随添加量的增加,总胆固醇含量逐渐降低。可见,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螺旋藻可提高中华鳖的体质量增长率、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提高营养水平和风味,螺旋藻添加量为8%时,促生长效果最好,肌肉中的氨基酸含量最高,能提高中华鳖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降低粗灰分含量和血清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有利于中华鳖体内蛋白沉积,改善中华鳖的品质,有利于降低血脂;螺旋藻添加量为5%时,中华鳖血清的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最高,谷丙转氨酶活性最低,有助于改善肝功能。本研究条件下,中华鳖饲料中螺旋藻适宜添加量为5%~8%。  相似文献   

14.
肌醇对团头鲂幼鱼生长、血清生化及组织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初均重为(3.40±0.07)g的团头鲂幼鱼为研究对象,分别配置含肌醇水平为0 mg/kg、100 mg/kg、200 mg/kg、400 mg/kg、800 mg/kg、1 600 mg/kg的6组等氮等能饲料,每组3个重复,连续投喂90 d后通过测定其生长指标、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和肌肉中的脂肪含量来评价饲料中的肌醇水平对团头鲂幼鱼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400 mg/kg肌醇添加组的末均重(FAW)、增重率(WGR)和特定增长率(SGR)显著增大(P〈0.05);而饵料系数(FCR)却显著性降低(P〈0.05);存活率,肝体比(HSI)、脏体比(VR)及肥满度(CF)差异不显著(P〉0.05);(2)800 mg/kg试验组的血清葡萄糖、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P〈0.05);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无显著性差异(P〉0.05); (3)400、800 mg/kg试验组的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肌肉中的水分、粗灰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鱼体特定增长率和饵料系数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到团头鲂幼鱼饲料中肌醇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294.4 mg/kg和284.9 mg/kg。  相似文献   

15.
以基础饲料中添加5%、10%、15%、20%羽毛肽粉的配合膨化饲料饲养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稚鱼60d,研究其肌肉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羽毛肽粉添加水平在20%范围内时,瓦氏黄颡鱼肌肉常规营养成分(蛋白质、灰分、脂肪、水分)无显著性变化(P0.05)。10%羽毛肽粉添加组黄颡鱼肌肉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儿童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和呈味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添加组(P0.05),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中添加10%羽毛肽粉黄颡鱼肌肉的E/T、E/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其他添加组(P0.05)。羽毛肽粉添加水平达到10%时,瓦氏黄颡鱼肌肉的Lys比值、EAAI值、AAS和CS评分值均最高,而接近于对照组。当饲料中添加10%羽毛肽粉时,瓦氏黄颡鱼肌肉棕榈酸的相对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添加组与对照组(P0.05)。当羽毛肽粉添加水平在15%范围内时,瓦氏黄颡鱼肌肉的SFA含量和顺式油酸的相对含量随着添加比例的升高而显著下降(P0.05)。当饲料中添加10%羽毛肽粉时,瓦氏黄颡鱼肌肉的DHA+EPA、HUFA、PUFA和(n-3)P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添加组与对照组(P0.05)。可见,在瓦氏黄颡鱼饲料中适量添加羽毛肽粉,可以显著提高瓦氏黄颡鱼肌肉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6.
把1980羽1日龄河田鸡按照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2个处理,即对照组和试验组,每处理3个重复,每重复330羽.对照组各阶段日粮采用中国黄羽肉鸡( NY/T 33-2004)氨基酸模型及粗蛋白质水平,试验组日粮采用NRC (1994)氨基酸模型并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降低粗蛋白质1个百分点,饲养至105 d,于28、42、75、...  相似文献   

17.
试验选用99只1日龄雄性东北大白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亚麻脱脂粕组在日粮中添加亚麻脱脂粕粉2.0 g.kg-1,提取木脂素组在饮水中添加木脂素提取液0.1 mL.L-1,试验8周。结果表明,试验组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组分别增加8.77%和11.22%(P>0.05);试验组平均日采食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9.26%和14.35%(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料肉比差异不显著(P>0.05);鹅血清胰岛素含量较对照组增加4.70%和8.19(%P>0.05);鹅甲状腺素(T4)含量较对照组提高11.23%和19.67%(P>0.05);而胸腺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29.55%和33.57%(P<0.05);试验组鹅血清中白介素-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20.75%和23.64%。试验结果提示亚麻木脂素对鹅生长性能效果不显著,但可提高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猪垂体前叶细胞无血清单层培养细胞分泌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生长激素(CH)的影响。[方法]24头140日龄、体重17 kg的母猪被分成高、中、低3个能量组,利用无血清单层培养垂体模型,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液促卵泡素、促黄体素和生长激素浓度。[结果]在不同能量水平上,胰岛素对单层无血清培养垂体细胞FSH、LH及GH释放能力的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高能组较高,低能组较低。[结论]首次研究了在初情期前母猪体外培养垂体细胞中添加胰岛素对垂体细胞分泌激素的影响,证实代谢激素在初情期前母猪下丘脑-垂体-卵巢水平上调节生殖机能。  相似文献   

19.
将初始均质量(8.26±0.81)g的鳡(Elopichthys bambusa)300尾,随机分为5组,分别投喂5种脂肪水平(A组:3%、B组:6%、C组:9%、D组:12%、E组:15%)的等氮(45.64%±0.20%)、等能(16.82±0.11MJ/kg)饲料56d,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鳡幼鱼生长、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SGR)先升后降,B组显著高于A、E组(P<0.05),回归分析得出,饲料脂肪含量为7.71%时SGR最高;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饵料系数先降后升,B组显著低于A、D、E组(P<0.05),蛋白质效率先升后降,B组最高;肝体比(HSI)随饲料脂肪含量增加而升高,A组显著低于C、D、E组(P<0.05);鱼体脂肪、肝脏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同HSI,体蛋白含量先升后降;随饲料脂肪水平上升,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力及总胆汁酸含量呈上升趋势,总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呈降低趋势。经分析认为,鳡最适饲料脂肪含量为7.71%,含量过高使鳡生长缓慢,脂肪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放牧与圈养对南江黄羊生长发育及胴体品质的影响,选择4月龄南江黄羊48只,分别设放牧组、圈养1组、圈养2组,相应采用传统放牧加补饲混合精料、圈养饲喂粗料加补饲混合精料、圈养饲喂全价颗粒料等3种养殖模式,试验期180d,10月龄屠宰。结果表明,圈养2组6~10月龄体重、胸围、4~10月龄总增重和平均月增重均极显著高于放牧组和圈养1组(P0.01),而放牧组与圈养1组两者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各组的胴体重、GR值、净肉重和屠宰率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圈养2组净肉率、肉骨比值均显著高于圈养1组(P0.05)。圈养2组肌肉pH值小于放牧组,色差值a大于放牧组,两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试验各组的肌肉含水率、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色差值L与b,差异均不显著(P0.05)。圈养2组肌肉总氨基酸含量,以及其中的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蛋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圈养2组每只羊月均毛利比放牧组、圈养1组分别高9.6元、6.3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