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杨林  刘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4069-14071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与总目标出发,结合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完善了包括粮食商品率、农村恩格尔系数等21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这一指标体系对绵阳市刘家镇桃子园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程度进行了实证,验证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与实用性,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尤其是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深入开展农村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以行政村为对象的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具体化,便于各级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进展状况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构建了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5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5个行政村村容整洁与管理民主状况较好,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3个方面实现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4.
从新农村建设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出发建立3套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平均值法、德尔斐法与差异系数结合法3种权重确定方法,运用灰色关联度法、综合指数法,对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近30年来,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水平经历了很差、较差、中等、良好4个阶段,2012年其数值达到了0.6441;然而,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水平现状仍滞后于全国多数省份,且其内部各地市间新农村建设水平差距明显。最后,提出城乡统筹发展视域中加快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天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天津农村的特点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讨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确定新农村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德尔斐法确定考核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利用该考评体系对天津市新农村建设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为主要目标,以山西省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实际情况作为现实依据,充分考虑体系的适用性及数据的可获取性,构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绩效测度指标体系,力图对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晓林  张军  王乐乐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1):4928-4932
以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生活务件,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建立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联系,分析了指标构成及其内涵,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土地整理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要评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程度,首先要建立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参考有关科研部门和专家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置了5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的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江苏省(包括苏南、苏中、苏北)新农村建设的实现程度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9.
首先构建了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五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五个行政村村容整洁与管理民主状况比较好,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三个方面实现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建立了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给出了单指标、子目标、总目标达标度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设计了各子目标协调性、达标度增长持续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东部地区各省份(除港澳台地区)2013—2018年数据为依据,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基础保障四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各个体指标结合实际情况和目标要求赋予参考值,对中国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当前中国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但是东部地区各个省份新农村建设发展水平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2.
城乡统筹发展思路下的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我国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所做出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思路逐步具体化的过程。与以往的乡村建设运动相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更加鲜明的特征和深刻的内涵,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向和路径选择。本文在对新农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参考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比较分析、典型试验示范等方法,通过深入分析黑龙江省省情和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综合研究外省、市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综合性与系统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可比性可操作性原则、全局性与阶段性原则,构建体现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的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对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25项指标进行评价,得出黑龙江省2006年新农村建设得分为55.9,即实现程度为55.9%。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3):176-179
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参考相关文献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北省襄阳市的部分新农村试点进行抽样调查,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了新农村建设对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的正面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已经6年了,课题组通过大量调查,设计了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来评估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实现程度。其中"生产发展"指标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就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发展"指标进行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6.
刘道辰  王振健  迟英华  尚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2076-2078,2109
以山东聊城为例,采用系统理论的分析方法构建了欠发达地级市新农村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权数决策方法和mapinfo技术等分析方法,对聊城6县1市1区新农村建设综合能力及各子系统新农村建设能力进行了评价和空间特征分析,探讨了各县市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障碍因子及新农村建设能力的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聊城市新农村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推进至关重要,对其进行绩效评价必不可少。以兰州市"五区"新农村建设为实例,在构建了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其建设绩效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深入探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相关理论,构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龙岩市礼邦村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指标体系有助于研究者分析和评价新农村建设成效,为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提出新型农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型农民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AHP法(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以期为建设新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动态发展的过程,文章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出发,构建了一套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新农村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最后得出东兴试验区新农村建设进程良好且水平高于全广西水平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