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免耕抛栽水稻的根系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5—2007年连续3 a定位试验,在双季稻田研究了免耕抛秧水稻的根系特性。结果表明:免耕抛秧水稻根系干重低于翻耕移栽稻,根系大部分分布在表层(0-5 cm土层)土壤。水稻单穴根系固持力表现为翻耕移栽〉翻耕抛秧〉免耕抛秧,且随着免耕年限的延长,这种趋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推广水稻免耕栽培技术提供依据,进行了早稻免耕抛秧与全翻耕抛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抛秧与全翻耕抛秧相比,有效穗有所增加,结实率提高2.7%,但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会有所下降,产量增加405kg/hm2,每公顷可节支增收1179.00元。文中还讨论了免耕抛秧栽培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草还田有利于免耕抛秧稻根系生长、早分蘖、低节位分蘖,可提高有效穗、成穗率、实粒数、结实率,进而提高产量。多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栽培平均单产7.88 t/hm2,比常规翻耕抛秧栽培增产7.69%,稻草不还田免耕抛秧平均单产7.72 t/hm2,比常规翻耕增产5.47%。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免耕抛秧增产原因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免耕抛秧和翻耕抛秧的分蘖动态,经济性状,茎叶夹角、叶面积大小及根系进行调查,初步分析了免耕抛秧栽培的增产原因,并简单介绍了其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免耕抛秧与翻耕抛秧同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抛秧栽培技术具有一定的增产优势。对免耕抛秧不同秧龄、不同密度及不同施肥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初步分析了免耕抛秧栽培技术增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 ,是在翻耕抛秧栽培的基础上 ,将免耕和抛秧结合起来进行组装配套的最新栽培技术。免耕抛秧改“翻耕晒垡 ,大水泡田 ,耙平耙绒、浅水抛秧”为“板田免耕、化学除草、泼施底肥、均匀抛秧、湿润灌水” ,不打乱土层 ,不破坏结构 ,从而保持了水稻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 ,通过湿润灌溉创造了“以水调温、以水调肥、以水调气”的水肥气热因子协调良好的水稻生长环境 ,使水稻早生快发 ,增穗、增粒、增重 ,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推广 ,进一步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大大缓解了畜力机械耕田、生产…  相似文献   

7.
吴爱明 《作物研究》2009,23(1):22-23
以岳优360为试验材料进行晚稻免耕抛栽试验,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和经济效益。与翻耕抛秧比较,免耕抛秧栽培产量增加21kg/hm^2,纯收入增加643.5元/hm^2。免耕抛栽技术操作简单.省工节本,稳产增效,切实可行。同时探讨了该技术在具体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水稻的直播与免耕直播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49,自引:11,他引:49  
综述了国内外水稻直播、免耕和免耕直播栽培技术的发展概况.免耕稻田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及生物特征.免耕直播稻栽培的技术特点和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及适合于我国水稻免耕直播栽培的模式:即冬水田水稻免耕直播、油菜等冬作物田水稻免耕直播、双季稻快速清茬免耕直播的技术特点。免耕直播稻与翻耕移栽稻具有同样的产量潜力.省工节本增效的效益显著。是我国水稻低成本高效益栽培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以D优52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不同施钾量对水稻钾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翻耕插秧利用穗粒数的优势实现最高产量10.71t/hm2,比常规翻耕抛秧、免耕抛秧和免耕高桩抛秧分别高3.62%,1.58%和1.88%,其中常规翻耕插秧与常规翻耕抛秧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随着施钾量的增加,稻谷产量和钾素积累总量增加,钾素干物质生产效率、钾素稻谷生产效率和钾素收获指数下降,农学钾素利用效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双季晚稻冷浸田免耕抛秧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孟旭 《杂交水稻》2001,16(5):46-47
冷浸田免耕抛秧3a栽培表明,免耕抛秧栽培技术具有降低成本,节约用水,提高劳动生产率,早生快发,有效穗多,增产增收等优势,对双季晚稻冷浸田免耕抛秧采用的高产栽培措施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通过试验初步认为,免耕抛秧和稻草还田免耕抛秧的病虫发生差异小,且不会重于常耕抛秧栽培。免耕抛秧、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和常耕抛秧在不同的肥水管理条件下,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发生差异各有不同,在科学肥水管理情况下,稻飞虱、纹枯病轻于常耕栽培,特别是稻草还田免耕抛秧,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发生推迟,发生危害明显减轻。但不论肥水管理如何,免耕抛秧的病虫危害总体轻于常耕抛秧栽培,在同等条件下,肥水管理较差的田块还轻于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免耕抛秧和稻草还田免耕抛秧稻因具有发根早、根系发达粗壮、长势旺盛、群体结构协调等特点而增强了植株的抵抗力,从而减轻了稻飞虱、纹枯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是一种新型栽培技术 ,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 ,70年代我国的部分地区已大面积推广应用。根据前茬作物的不同水稻免耕抛秧栽培又可细分为油菜茬、空闲田和花草田免耕抛秧栽培。从产量表现、劳力投入、效益结果来看 ,水稻免耕栽培表现较强优势 ,是水稻软盘抛秧轻型栽培的再深入 ,是水稻耕作上的再变革 ,节本增效 ,推广价值大、前景广。2000年以来 ,安徽省广德县植保站开展了油菜茬、空闲田、花草田的免耕抛秧和直播大田试验示范 ,现将试验总绍如下。一、不同类型免耕抛秧技术的关键步骤处理免耕的关键在于除草 ,如处理…  相似文献   

13.
黄清云 《作物研究》2007,21(2):104-107,110
分析了稻田养鸭生态种养模式的生态服务功能,并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对免耕抛秧养鸭、免耕抛秧不养鸭和翻耕抛秧不养鸭3种种植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既能充分发挥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又能较好地克服免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不同栽培方式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早稻两优287和常规早稻鄂早18为材料,研究手工直播、机械精量穴直播、免耕抛秧、翻耕抛秧及移栽等5种栽培方式对早稻生育进程、茎蘖动态、叶面积系数变化、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采用翻耕抛秧,其群体消长快,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相对较多,产量高,但穗型整齐度稍差;采用机械精量穴直播,分蘖发生早,个体生长健壮,成穗率高,有效穗多,穗型整齐度好,产量高;采用移栽,生育进程合理,成穗率高,稳产性好;采用免耕抛秧,群体消长相对平稳,产量构成因素协调,产量较稳;采用手工直播,分蘖发生快,苗峰高,全生育期缩短,有效穗数多,穗粒数少,产量低。  相似文献   

15.
土壤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土壤耕作方式对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2015年以‘陵两优211’与‘威优46’为早、晚稻供试品种,在湖南湘潭开展了双季免耕、双季翻耕、双季旋耕、早旋晚免、早翻晚免等5种土壤耕作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早稻产量表现翻耕旋耕免耕的趋势;晚稻产量以双季翻耕处理最高,双季旋耕处理最低,3个晚季免耕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两季总产量以双季翻耕处理最高,早翻晚免处理次之,其他依次为双季免耕、早旋晚免与双季旋耕处理。翻耕处理产量最高的原因在于分蘖较多,有效穗数较高,生育后期叶面积、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较高。与双季翻耕处理相比,早翻晚免处理产量有所下降(降幅7.29%),但其具有省工省力、节约能源等优点,可在南方双季稻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免耕抛秧等三种栽培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对杂交稻组合岳优9113进行了晚稻免耕抛秧、耕翻抛秧、耕翻插秧3种不同栽培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生育期一致。免耕抛秧稻分蘖力强,生长量大,其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均比耕翻插秧稻多,产量增加12.1%。耕翻抛秧稻分蘖能力亦比耕翻插秧稻强,生长量大,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均高于耕翻插秧稻,产量增加7.7%。免耕抛秧栽培在3种不同耕作栽植方式中是一种省工、高效的轻简栽培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氮量对免耕抛秧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为了探讨水稻免耕抛秧配套技术,在广西针对不同栽培因素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试验结果表明,在磷钾肥施用量相同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有利于免耕抛秧稻早生快发,早够苗,增加粒数和有效穗以及总颖花量,提高产量。一般氮肥施用量比常耕抛秧增加10%-20%有利于免耕抛秧稻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8.
为节省红麻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本试验以水稻-红麻轮作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免耕与翻耕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红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时,免耕与翻耕的3级根数差异显著,免耕多,分别为737.80条和584.80条;免耕与翻耕的单株根、茎、叶的鲜重和干重同样存在显著性差异,均是免耕的重,免耕与翻耕的单株干生物产量差异极著性,分别为3.34 g和1.92 g。免耕与翻耕的土壤容重差异显著,其均值分别为1.3354 g/cm3和1.1888 g/cm3。免耕的土壤水分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翻耕的土壤水分含量呈上升趋势,但免耕与翻耕的均值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33.24%、32.43%。免耕与翻耕在不同时期、平均值的土壤孔隙度差异显著,其中它们均值分别为49.61%、55.14%。免耕与翻耕的小区干皮重差异极显著,分别为5.79 kg、5.29 kg。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近年来免耕栽培对超级稻在高产生理和产量方面的影响,指出免耕栽培有利于水稻根系和分蘖生长、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连年免耕栽培与翻耕栽培比较产量有增无减。根据现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指出了今后在实行免耕除草、施肥、水分管理及连续免耕持续时间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抛秧田病虫发生总体重于插秧田。其中稻纹枯病发生从重到轻次序是:常规抛秧→免耕抛秧→常规插秧;稻飞虱的发生从重到轻次序是:常规抛秧→常规插秧→免耕抛秧;稻纵卷叶螟以常规抛秧发生最重,常规插秧和免耕抛秧相当。对3种栽培方式病虫发生的特点及其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