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松突圆蚧危害与马尾松胸围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马尾松胸围和松突圆蚧种群数量、枯梢率等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胸围马尾松之间的松突圆蚧种群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胸围马尾松之间受松突圆蚧为害后的枯梢率存在显著差异,马尾松个体对营养和空间的竞争能力并不体现为对松突圆蚧的耐害或抵抗能力,该林分存在胸围越大的个体受松突圆蚧为害(枯梢)越重的趋势;对不同胸围马尾松之间松突圆蚧种群数量和枯梢率进行相关分析表明,马尾松胸围与松突圆蚧种群数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枯梢率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其线性回归式为y=3 7821x-30 0479(y为枯梢率,x为胸围);松突圆蚧种群在树冠上、中、下层之间的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闽粤栲+马尾松、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了闽粤栲+马尾松、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生长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分配率。研究结果表明,闽粤栲+马尾松及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在改良地力、促进马尾松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等方面均优于马尾松纯林;闽粤栲+马尾松混交林改良地力的能力略强于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中马尾松生长量高于闽粤栲+马尾松混交林;各树种干材生物量分配率最大,其次为树枝和树叶;叶的分配率大小为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马尾松纯林>闽粤栲+马尾松混交林,枝的分配率大小为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闽粤栲+马尾松混交林>马尾松纯林。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恢 《福建林业科技》2012,(1):41-44,52
研究马尾松与6种阔叶树行间混交13 a后的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6种混交林相对马尾松纯林而言,土壤物理性质与养分特征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马尾松固氮树种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优于马尾松非固氮树种混交林。土壤容重、坚实度表现为:马尾松杨梅混交林<马尾松南岭黄檀混交林<马尾松江南桤木混交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红锥混交林<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马尾松纯林,土壤孔隙状况则相反;而6种混交林中土壤养分含量则以马尾松杨梅混交林最高,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最低。  相似文献   

4.
两种松树种子发芽率与生活力测定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湿地松和马尾松2种松类树种种子为试材,进行发芽率与生活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湿地松和马尾松种子均以沙床上的发芽率最高,不同发芽床上湿地松种子的发芽率差异较大,马尾松种子的发芽率差异相对较小;湿地松和马尾松种子的发芽率与生活力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31和0.9913;湿地松种子发芽率与生活力的回归方程为y=0.9125x-1.7247,马尾松种子发芽率与生活力的回归方程为y=0.9703x-3.4769。  相似文献   

5.
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不同种源的马尾松的抗病性存在差异.就马尾松对松材线虫病的抗病性差异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目前,马尾松抗病性的研究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①不同树龄与抗病性之间的关系;②不同地理种源马尾松对松材线虫病抗病性的差异;③与种源抗病性有关的主要成分;④马尾松的诱导抗病性;⑤马尾松抗病育种.马尾松的抗病性与多种因素有关系,通常具有抗性的马尾松一般生长状况较好;马尾松的抗病物质很复杂,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了马尾松的一些抗病物质的种类,并对这些物质的结构进行了研究,但对这些抗性物质的产生和马尾松抗病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不同寄主松树对松突圆蚧耐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过冷却点和低温暴露试验,比较不同寄主松树上松突圆蚧的耐寒性.寄生黑松和马尾松松突圆蚧雌成虫的过冷却点比寄生湿地松和火炬松的显著较高,2类过冷却点的平均值相差0.9~2.3℃,但寄生黑松和马尾松的雌成虫之间、寄生湿地松和火炬松的雌成虫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寄生马尾松2龄性分化后雌若虫的过冷却点比寄生湿地松的显著较高(高2.08℃);而2龄性分化后雄若虫则无显著差异.寄生马尾松的初孵若虫、1龄若虫、2龄性分化前若虫、2龄性分化后雌若虫、2龄性分化后雄若虫、雌成虫及种群总体,对低温暴露致死的起始敏感温度和-20℃低温暴露的死亡率,均比寄生湿地松的相应虫态和种群总体更低;寄生马尾松松突圆蚧种群的致死中有效伤害低温累积(LSIT50)比寄生湿地松种群的低;2种寄主松树松突圆蚧各虫态及种群总体在低温暴露下死亡率的变化规律均符合改进后的双变量逻辑斯谛模型.研究结果说明:寄主松树能够影响松突圆蚧的过冷却点和低温暴露死亡率,寄生湿地松种群的耐寒性比寄生马尾松种群的弱.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等种子超干贮藏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试验研究超干马尾松等种子在密封室温状态下贮藏1 a后其生活力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杉木种子在含水率为4%~5%,马尾松种子含水率为5%,木麻黄种子为1%时,种子保持较高活力,说明超干处理有利于马尾松、杉木及木麻黄种子贮存.  相似文献   

8.
在对千岛湖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群落野外调查基础上,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基于2×2联列表的x2检验、联结系数及共同出现百分率的方法,分析了群落主要种群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群落中马尾松的生态位宽度最大,杉木的生态位宽度最小,生态位较大的物种间生态位重叠值也较高,马尾松与黄檀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要明显高于其他种群的,Schoener指数为0.750 3。马尾松与其他种群之间的联结性较显著,而且多数为正联结。种间正联结性越强,其对环境要求越接近,生态位重叠值越大。结合联结系数及共同出现百分率指标对其种间联结性的程度测定显示:各项指标对马尾松群落主要种群之间联结性关系总体上反映了大致相同的结果,但不同的测定方法可以相互弥补由于单一方法分析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对福建省政和县杨源乡相似生境下5年生的马尾松、湿地松幼树凋落物生物量、热值及养分元素之间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春季生物量为马尾松小于湿地松之外,马尾松幼林夏季、秋季、冬季凋落物生物量均高于湿地松幼林;不同养分元素的平均含量,两者的C含量差别不大,而N、P、Mg含量为马尾松大于湿地松,K含量除秋季马尾松小于湿地松外,其他三季马尾松均大于湿地松,Ca含量马尾松春季和冬季均小于湿地松,夏季和秋季均大于湿地松;两种造林树种不同季节的平均干质量热值,马尾松均高于湿地松;春季和秋季马尾松凋落物热值与C养分质量分数呈显著相关,与其他养分质量分数相关均不显著;春季湿地松凋落物热值与C质量分数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毛红椿混交林生长效果和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马尾松毛红椿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生长量和土壤肥力状况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毛红椿混交林中马尾松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总蓄积量均高于马尾松纯林。混交林中马尾松和毛红椿的生长量呈现出马尾松毛红椿混交比例4∶1>3∶1>2∶1的规律。马尾松毛红椿混交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优于马尾松纯林,营造马尾松毛红椿混交林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由于毛红椿生长快于马尾松,营造混交林以带状混交为佳,且毛红椿比例宜小。  相似文献   

11.
探究贵州省黎平县典型马尾松混交林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为该地区混交林经营及改造提供理论依据。以黎平县马尾松混交林中的马尾松为研究对象,根据混交树种及混交比例将研究区典型马尾松混交林划分为7种林分类型,分别是马尾松占40%(类型A)、50%(类型B)、70%(类型C)的与多种阔叶混交的针阔混交林,马尾松占30%(类型D)、50%(类型E)、70%(类型F)的与杉木混交的针叶混交林以及马尾松纯林(类型G),采用角尺度、胸径大小比数、树高大小比数、混交度和空间结构综合评价指标,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区中:1)7种林分类型中,马尾松均为轻度聚集分布状态,趋向于随机分布格局;2)类型F中,马尾松的树高、胸径处于中庸状态,其余类型中,马尾松的树高、胸径均处于亚优势状态;3)马尾松混交林的树种混交程度较高,通常在中度混交强度以上,而马尾松纯林处于弱度混交,接近于零度混交;4)林分综合评价排序为类型A>类型D>类型E>类型B>类型F>类型C>类型G;5)典型马尾松混交林中,马尾松的角尺度、胸径大小比数、树高大小比数之间无明显差异性,其空间结构的差异主要...  相似文献   

12.
两广马尾松的引种栽培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我局从广东茂名调种栽培的马尾松已有25年。实践证明,马尾松南种北调不仅可以成林成材,而且可以增产。现将两广马尾松(以下简称两广松)的栽培情况汇报如下。一、引种经过广东马尾松(以下简称广东松)于1956年首次引种到湖北。那年湖北松种减产,为满足造林需要,从广东调进大批种子,分到我太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植物种群结构与动态能够反映种群的生存状态以及植物与环境的适应性,对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贵州省西北地区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其群落进行调查,应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和匀滑技术,以胸径大小级为基础,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和生存函数曲线,分析马尾松人工林结构及数量特征,同时运用种群动态量化方法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研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结果】马尾松种群的径级结构呈不规则的倒"J"型,主要集中在Ⅱ~Ⅳ龄级(个体数量占55.42%),高度结构呈不规则的单峰曲线,冠幅结构呈非典型的倒"J"型;种群数量动态指数VPi和V′Pi均大于0,种群结构呈增长型,但是种群的演替过程存在波动性;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Ⅱ型,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分别在第Ⅰ、Ⅹ龄级出现高峰;生存函数分析表明,生存率和累计死亡率二者互补,呈单调下降和上升趋势,马尾松种群具有前期锐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动态变化特征;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种群未来老龄个体逐渐增多,幼苗更新不足,若不及时抚育幼苗,种群将难以保持稳定。【结论】在今后的森林经营中,针对马尾松种群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应采取不同的抚育措施,人为促进马尾松幼苗、幼树生长,保证种群的正常更新,为马尾松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沿海丘陵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生产力和改土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年在马尾松林采伐迹地上开展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 (1∶1和 1∶2 )和马尾松纯林对比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 :马尾松马占相思 1∶1和 1∶2混交林生长快于马尾松纯林 ,经方差分析 ,混交林与纯林之间马尾松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差异达显著水平。马尾松马占相思 1∶1混交林单位面积生物量高于 1∶2混交林 ,1∶2混交林生物量又高于马尾松纯林 ,林木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表现出干 >枝 >叶 >根 >根桩 ,而枝叶生物量总和大于主干生物量 ;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土壤容重低于马尾松纯林林地土壤 ,而持水量、孔隙度、通气度均高于纯林林地土壤 ;混交林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纯林土壤。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混交林生长及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马尾松杜英混交林、马尾松闽粤栲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生长状况、林分植被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与杜英、闽粤栲混交后,树高、胸径生长量增加明显,蓄积量增大;马尾松混交林下植被种类和数量都增多,生物多样性比马尾松纯林丰富;马尾松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樟树混交林土壤肥力状况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马尾松×樟树混交林、马尾松纯林的土壤理化性状分析,探讨混交林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樟(Cinnamomum camphora)树混交,比马尾松纯林土壤结构疏松,孔隙度发达;(2)马尾松×樟树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等养分含量明显优于对照马尾松纯林,马尾松、樟树混交林有较好的培肥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 马尾松是我国松类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主要用材树种,也是荒山绿化造林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先锋树种。在马尾松分布的南方十四个省(区)内,气侯、地貌、土壤等生境条件差异显著,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不同生产力的各类马尾松种群。通过马尾松种源试验,广泛收集种源资源,  相似文献   

18.
电场对马尾松种子活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电场强度、处理时间、浸种时间3个因素处理马尾松种子进行正交实验,采用α-淀粉酶活性、电导率、TTC定量法测定马尾松种子的活力,研究电场对马尾松种子活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马尾松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测定结果的对比研究表明:马尾松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存在正相关关系,推导出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60.816 6 1.637 8X,并经过估计标准误分析,证明此公式的估计标准误为4.27。即:马尾松种子生活力每提高1%,发芽率平均提高1.637 8%;用马尾松种子生活力来预测发芽率有一个4.27%的误差。对于马尾松新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结果相差较小,用生活力预测发芽率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20.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生长、生物量及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10年生马尾松+马褂木、马尾松+光皮桦和马尾松+乳源木莲混交林生长、生物量及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马褂木、马尾松+光皮桦和马尾松+乳源木莲总蓄积量分别比马尾松纯林增加了103.6%、51.5%和1.5%,总生物量分别比纯林增加了122.0%、39.7%和5.0%.马尾松混交林与纯林生物量空间分布模式类似,均为干>根>枝>叶.马尾松混交林的营建有效改善了土壤肥力状况,其中马尾松+马褂木效果最佳,尤其是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