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小麦EMS突变体的创制与性状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MS(甲基磺酸乙酯)诱变育种技术是利用EMS处理种子,使其发生基因突变,在短期内获得有价值的突变体,为育种工作提供丰富遗传变异的一项技术。本研究利用EMS诱变处理小麦品系山农666-2和山农861的种子,在M_1代分别收获203、306个单株,种成M_2株行;在M_2代,每一行收获一个代表性单株,同时收获有明显变异的单株,最终,山农666-2及山农861各收获290、412个单株,种成M_3株系。对M_3代进行了株高、抽穗期、白粉病、条锈病等性状的调查分析。在山农666-2中,株高变异明显,变异范围为40~80cm,获得一些高秆、矮秆变异株系;鉴定出一些高抗条锈病或高感白粉病的株系;发现较野生型最早提前2天或最晚延迟14天抽穗的株系。在山农861中,同样获得高秆、矮秆变异株系,株高变异范围在25~85 cm;鉴定出一些高抗白粉病或高感条锈病的株系;抽穗期变异从最早提前3天抽穗至延后11天抽穗。本次诱变处理获得的突变体变异丰富,这为小麦农艺性状相关基因及抗病基因的发掘、克隆及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同时也为小麦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种质来源。  相似文献   

2.
用低能离子束介导,将大豆全DNA分别导入中育5号、淮阴9628、温优1号、济麦1号4个小麦品种,获得高蛋白(>18.5%)单株5个,最高株蛋白质含量为21.44%;低蛋白(<11.5%)单株3个,最低株蛋白质含量为10.96%。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小麦受体基因型的转化效率明显不同,介导时间对转化效率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降低啤饲大麦株高,减少大麦倒伏,增加产量,用不同浓度的烯效唑拌种和喷施麦壮灵处理啤饲大麦。结果表明,每千克种子用20mg、30mg、40mg、50mg烯效唑拌种,大麦株高分别降低4.4cm、5.2cm、5.9cm、6cm,达极显著水平;穗节间分别缩短1.2cm、2.2cm、3cm、3.7cm;倒伏面积分别减少18.3个百分点、23.3个百分点、23.3个百分点、283个百分点;产量分别增6.72%、7.23%、12.94%、21.51%。大麦抽穗前每公顷喷施麦壮灵300ml、375ml、450ml、575ml,大麦株高分别降低6.3cm、6.6cm、11cm、14cm,达极显著水平;穗节间分别缩短3.9cm、4.1cm、5.1cm、6.7cm;倒伏面积分别减少25个百分点、31.7个百分点、31.7个百分点、40.7个百分点;产量分别增17.14%、10.42%、1.18%、0.84%。生产上可采用抽穗前每公顷喷施麦壮灵375ml或每千克种子用50mg烯效唑拌种来降低大麦株高,减轻倒伏,增加产量;也可采用抽穗前喷施麦壮灵525ml/hm。,以大幅降低株高,减轻倒伏。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壳聚糖对小麦出苗及体内活性物质的影响,为壳聚糖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以淮麦33为研究对象,采用浓度为0%、0.1%、0.2%、0.3%、0.4%、0.5%的壳聚糖溶液进行浸种处理,考察分析不同浓度壳聚糖溶液对小麦发芽、出苗、长势及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浸种使小麦的发芽势增加0.7百分点以上,株高增加0.6 cm以上,根长增加1.1 cm以上,单株干质量增加0.018 g以上,叶绿素含量增加0.012 mg/g以上,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0.05 mg/g以上、可溶性糖含量增加1.87 mg/g以上、脯氨酸含量增加0.05μg/g以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加0.84 U/(g·min)以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8.00 U/g以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加0.50 U/(g·min)以上,丙二醛含量降低0.27μmol/g。说明壳聚糖浸种对小麦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并能提高小麦幼苗体内抗氧化酶活性,进而提高小麦苗期的抗性。综合各方面指标分析,浓度为0.4%的壳聚糖溶液浸种有利于促进小麦苗期生长和提高小麦苗期抗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打顶对甜荞产量的影响,进行了晋荞麦3号打顶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打顶(CK)相比,盛花期主茎、侧枝顶端均打的甜荞产量提高17.9%;株高降低12.8cm;一级分枝增加0.8个、二级分枝增加3.6个;单株花减少297.5朵,单株粒数增加41.6粒,单株结实率提高9.2个百分点,单株粒质量提高53.57%。  相似文献   

6.
小麦-长穗偃麦草7E抗赤霉病易位系培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将二倍体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导入主栽小麦背景,培育小麦-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抗赤霉病易位系,为小麦抗赤霉病遗传改良利用外源优良基因提供新种质。【方法】利用中国春-长穗偃麦草7E代换系DS7E(7B)与扬麦16杂交的F_2种子进行~(60)Co辐射(30 000 rad)和种植,表现型选择收获存活M_1植株的种子,从M_2连续通过表型农艺性状选择、单花滴注法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和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或染色体臂特异分子标记PCR扩增筛选,最后在M_4代对中选材料以长穗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证实。【结果】M_1选择了赤霉病发病率不同的13个单株进行繁殖。利用前期开发的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和7EL、7ES特异标记检测13株的后代M_2单株,获得含有长穗偃麦草7EL片段7株和7ES片段14株;对21株M_2衍生的222个M_3植株进行特异标记检测,共选择含有长穗偃麦草7EL片段13株和7ES片段3株;利用来自12株M_3的后代(M_4)进行GISH,共9株M_3的后代具有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染色体,体细胞染色体2n=42。2株M_3的后代显示附加2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短臂,体细胞染色体2n=44。连续多年多途径的筛选,获得4份材料,3份材料均为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长臂易位系,命名为TW-7EL1、TW-7EL2和TW-7EL3。1份为7E染色体短臂附加系,命名为W-DA7ES,最后所获得的材料是源自M_1代2个单株。连续3年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长穗偃麦草7EL易位系抗性高,发病率明显低于中国春和扬麦16,与苏麦3号相当,而7ES附加系的赤霉病抗性明显较低,发病率明显高于7EL易位系。【结论】通过赤霉病抗性鉴定、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和GISH证实相结合培育了小麦-长穗偃麦草7EL抗赤霉病易位系,长穗偃麦草易位片段鉴定快速和准确。二倍体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长臂中含有抗小麦赤霉病的基因。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采用花粉管通道法转大豆DNA的玉米在自交选育2-3年后.玉米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大豆DNA可影响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含量。3个选出的玉米材料1DA5、5DB2和26DC1的总蛋白含量均比对照提高了3个百分点以上,使玉米籽粒的总蛋白质含量分别达到13.44%、12.84%、13.83%,且材料5DB2的醇溶蛋白在其总蛋白中所占的比例较对照降低了1.7%,而材料1DA5和26DC1的醇溶蛋白在其总蛋白中所占的比例均较对照明显提高。这说明,大豆DNA的转入引起玉米发生了不同的可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8.
T1代收获2241株,选出蛋白质含量>15%的单株占样本总数的2.76%,湿面筋含量>35%的单株占样本总数的0.54%。对T2代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分析发现,T2代的高蛋白植株明显增加。T2代湿面筋含量>35%的优良单株占样本总数的4.36%。表明离子束介导大豆DNA对小麦的蛋白质、湿面筋含量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24h DNA温育有可能是离子束介导大豆DNA导入小麦的理想条件。  相似文献   

9.
在武威灌区用 9个豌豆品种与玉米套种的试验结果表明 ,以豌豆品种 Q15折合产量最高 ,为 5 736 .2kg/hm2 ,比对照品种武威白豌豆增产 6 2 .9% ,其株高较对照降低 2 9cm,单株荚果数较对照减少 2 .0个 ,每荚粒数较对照增加 2 .4粒 ,百粒重较对照增加 0 .5 g,经济系数较对照增加 3.4个百分点 ;MESSIKE次之 ,折合产量为5 349.4 kg/hm2 ,比对照增产 5 1.9% ,其株高较对照降低 4 6 cm,单株荚果数较对照增加 0 .9个 ,每荚粒数较对照增加 2 .2粒 ,百粒重较对照增加 3.8g,经济系数较对照增加 10 .1个百分点。这 2个品种的综合性状优良 ,适宜在武威沿风沙区、提黄灌区及同类地区与玉米套种种植 ,宜大面积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绿肥翻压和减氮对烤烟养分累积、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绿肥翻压及减施氮量对当地气候条件下烟株养分累积、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翻压紫花苕子可以明显促进烟株对氮、磷、钾的吸收,从而增加烟株的生物量,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翻压小麦且每公顷减氮45.0 kg使产量和产值均明显降低.翻压绿肥可以使烟叶的钾含量上部平均增加0.20个百分点、下部平均增加0.16个百分点、中部平均降低0.15个百分点,翻压紫花苕子烟叶的含钾量较翻压小麦高.翻压小麦处理使中、上部烟叶还原糖有降低的趋势,而下部烟叶有增加的趋势.总体上翻压绿肥有改善烟叶质量的作用,特别是对降低中、上部烟叶烟碱含量、降低氯含量、提高钾含量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离子注入在小麦诱变育种上的应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不同剂量不同能量的离子处理小麦新品种豫麦 39和优质小麦品种豫麦 47、陕优 2 2 5、兰考 90 ( 6 ) - 4,PH82 - 2 - 2和一些高代品系 ,发现出苗率、株高等性状的变异相差很大 .结果证明 ,用 30keV ,3× 10 17N+·cm-2 离子注入豫麦 39效果最佳 .M1代株高比Ck(未处理的本品种 )降低 12~ 2 9cm .M2 代共选 18株 ,株高 6 7~ 83cm ,平均 76 8cm ,克服了豫麦 39植株偏高的缺点 ,保留了该品种的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12.
低能氩离子束介导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低能氩离子束介导将改良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mGFP4)导入小麦栽培品种皖9210和皖麦32号的成熟胚细胞。在含有100 ̄140m/L巴龙霉素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后,获得了一批抗性愈伤组织。经过分化培养,皖9210获得5株再生苗,皖麦32号获得32株绿苗,对照的200枚成熟胚未获得再生苗。对再生苗进行PCR检测,均扩增出600bp的nptⅡ基因片段。取4株长势好的绿苗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3.
彭家成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788-1788,1799
对油菜品系优3进行了N+诱变处理研究,结果表明:N+诱变处理后,油菜品系优3 M2代产生1株乳白花突变体(正常黄花突变为乳白色花),自交后M3代表现白花∶乳白花∶黄花为1∶2∶1的分离比;用白花个体测交,后代表现白花∶乳白花为1∶1的分离比;用黄花个体测交,后代表现乳白花∶黄花为1∶1的分离比,表明油菜白花性状和黄花性状均受一对纯合基因控制,白花对黄花为不完全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14.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螺旋藻总DNA导入4个小麦品种9411、955159、96266、鲁麦21中,并对转基因D1代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与对照相比,各处理转基因种子的发芽率降低6.25%~20.21%;9411和鲁麦21的转基因D1代平均株高比对照分别降低5 cm、4.6 cm;在955159和鲁麦21转基因D1代中,发现麦穗的无芒变异;转基因D1代根尖细胞中均发现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和染色体落后及染色体桥的类型,其变异率均在5%左右;各处理中种子粗蛋白含量表现不同程度的降低;9411和鲁麦21转基因D1代高分子量亚基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15.
Plant height and fertility are two important traits of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whose mutants are ideal materials for studies on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stem and floral organ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 we identified a dwarf, multi-pistil and male sterile(dms hereafter) wheat mutant from Zhoumai 18.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marker assay with 181 primer pairs showed that only one locus of GWM148-2B was divergent between Zhoumai 18 and dms. There were three typical phenotypes in the progeny of dms, tall(T; ca. 0.8 m), semi-dwarf(M; ca. 0.6 m) and dwarf(D; under 0.3 m) plants. Morphological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internode length of M was shortened by about 20–50 mm each; the internode number of D was 2 less than that of T and Zhoumai 18, and its internode length was shorter also. The pollen vigor and hybridization test demonstrated that dms mutant was male sterility. Segregated phenotypes in progeny of M suggested that the multi-pistils and sterility were controlled by one recessive gene locus which was designated as dms temporarily, and the plant height was controlled by a semi-dominant gene locus Dms. Therefore, progeny individuals of the dms had three genotypes, Dms Dms for tall plants, Dmsdms for semi-dwarf plants and dmsdms for dwarf plants. The mutant progenies were individually selected and propagated for more than 6 generations, thus a set of near isogenic lines of T, M and D for dms were developed. This study provides a set germplasms for studies on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wheat stem and spik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6.
矮败小麦的芽鞘长度与成株高度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576**),短芽鞘苗成长为矮秆不育株,长芽鞘苗成长为高秆可育株,依自然群体芽鞘长度预测成株期育性的准确率为72.2%.GA3处理可明显扩大矮败小麦幼苗在芽鞘长度、幼苗高度及叶长、叶色等形态上的差异,从而可将幼苗区分为GA3反应敏感型与不敏感型,2类幼苗比例为11.GA3处理体积分数以1×10-5~1×10-4为宜,处理时期自萌芽期至二叶期均可.幼苗GA3反应与成株期株高相关,与育性分离结果基本一致.依GA3反应判别育性的准确率,室内试验为95.50%,田间试验达95.15%.较高的温度也可以扩大幼苗间的差异,在16~30℃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可育株的芽鞘长和苗高明显增加,而不育株则变化不大.较高温度还可增大GA3处理的效果,提高苗期预测育性的准确性.对矮败小麦幼苗GA3反应的生理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转Bcl和Rip基因小麦的鉴定和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转Bcl、Rip基因小麦的T1、T2和T3代植株进行了分子检测和抗病性鉴定,并根据检测结果对其遗传行为做了探讨与分析。T1代检测结果表明,选择标记基因nptⅡ的分离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功能基因Rip的分离比2.62∶1,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功能基因Bcl的分离比为4.50∶1,偏离了孟德尔遗传规律。T1代植株South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功能基因Bcl和Rip已经稳定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上,多数植株为单拷贝整合。T2代纯合稳定植株South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功能基因Bcl和Rip在小麦染色体上多为双拷贝整合。白粉病和全蚀病鉴定结果表明,功能基因对白粉病和全蚀病均有一定的抗性。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除了株高外转基因植株其它农艺性状与受体品种一致。  相似文献   

18.
过量表达蔗糖转运蛋白基因增强转基因小麦的耐旱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创制过量表达TaSUT1A的转基因小麦,分析TaSUT1A在转基因小麦中的遗传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应答反应,选育抗旱的转基因小麦新种质。【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TaSUT1A表达载体,利用基因枪介导法将该载体转入小麦品种科农199,通过Bialaphos筛选、转化植株基因组DNA PCR验证获得转基因T0植株;利用RT-PCR检测TaSUT1A在转基因T3植株中的表达情况,在此基础上,对3个转基因系的T4转基因植株进行抗旱性鉴定和抗旱相关生理指标分析,验证其抗旱能力。【结果】经PCR检测和RT-PCR验证,获得了转TaSUT1A小麦阳性植株,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20%PEG胁迫处理显著诱导了转基因株系根叶组织中目标基因TaSUT1A的上调表达。抗旱鉴定和抗性生理分析显示,在20%PEG胁迫处理下,转基因株系的萌发率比非转基因对照平均提高了32.8%,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对照,并促进初生根的萌发和生长,初生根长和胚芽鞘长比非转基因对照平均增加了81.72%和170.77%;在20%PEG胁迫处理下,转基因植株叶组织中的蔗糖和可溶性糖平均提高了42.95%和36.56%,根中蔗糖和可溶性糖平均提高了58.01%和43.01%,均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对照植株;与未胁迫处理相比,20%PEG胁迫处理后非转基因植株叶中的SOD活性由105.4 U·g-1FW升高到139.1 U·g-1FW,而转基因植株的活性由107.7-115.3 U·g-1FW提高到168.2-211.6 U·g-1FW,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对照,同时,转基因小麦株系的MDA的产生较非转基因对照平均降低了37.47%,显著减少了MDA的产生。【结论】TaSUT1A在参与植物的逆境应答反应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促进逆境胁迫中小麦的萌发和生长,超量表达TaSUT1A可显著提高转基因小麦的耐旱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激发子可以诱导寄主植物的系统获得抗病性,具有有效性、持久性和广谱性的特点。研究旨在明确新型激发子寡糖·链蛋白(oligosaccharins·plant activator protein)对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的免疫诱抗作用,为该激发子的研究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用小麦黄花叶病感病品种‘矮抗58’,在室内将消毒的小麦种子播种于自感病田带回的病土中,在(27±2)℃下培养。5叶期叶面喷施稀释1 000倍的6%寡糖·链蛋白。喷施7 d后,将麦苗置于(12±1)℃培养箱中接种培养。30 d后取出麦苗,分别测量小麦株高和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在田间,同品种小麦种植于小麦黄花叶病常发地块,小麦返青后每周喷施1次6%寡糖·链蛋白,连续喷施3次。每周测量小麦株高和叶绿素含量,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并于调查期间,每小区取20片植株最上部第一片完全展开的叶片,通过q PCR检测小麦植株内WYMV-CP基因拷贝数。在小麦收获时测定千粒重和穗粒数,测算产量。【结果】低温培养30 d后,经寡糖·链蛋白喷施处理的小麦较对照组的株高没有显著差异,但叶绿素含量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处理组的病情指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防治效果达到63.32%。田间经寡糖·链蛋白处理后,小麦株高和叶绿素含量较对照没有显著差异。小麦返青期,喷施1周后病情指数与对照没有显著变化;而2周后病情指数显著降低,防治效果可达46.67%。小麦收获时调查发现,经寡糖·链蛋白处理后小麦穗粒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小麦产量明显升高(P0.05)。病株内WYMY-CP基因拷贝数在喷施1周后抑制率达到69.30%,2周后达到85.50%,3周后最高达到99.20%。【结论】寡糖·链蛋白可诱导小麦植株对小麦黄花叶病毒的抗性,显著降低小麦植株内WYMV-CP基因拷贝数;在田间可以减轻小麦黄花叶病的危害,减少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20.
为了建立利用小麦生产禽流感口服疫苗的方法,选择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表面抗原HA基因,与谷类作物启动子构建小麦表达载体,经基因枪法转入我国小麦栽培品种郑9023幼胚,在含5 mg/L草铵膦愈伤诱导培养基和分化培养基及含4 mg/L草铵膦生根培养基上筛选后,PCR鉴定获得转HA基因植株,Southern杂交分析转基因T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