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地棉不同铃期和不同铃位单铃重杂种优势遗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了陆地棉(GosypiumhirsutumL.)12个亲本及其17个F1组合两年不同花铃期及不同铃位单铃子棉重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8月13日前各花铃期单铃重的平均优势在5.9%~10.6%之间,其中8月7日单铃重平均优势达极显著水平,8月13日后各花铃期单铃重正向优势很小,8月31日甚至出现一定的负向优势。各果枝的第1果节位及下部果枝的各铃位单铃重平均优势不显著,其余各铃位单铃重平均优势均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棉花应用养分平衡诊断与调节施肥技术,3年来经10项次41次重复的小区试验和780.77hm^2上60对条田的大田示范,均取得了一致的增产效果。小区试验平均666.7m^2增产皮棉9.56kg,增产率为8.37%。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增加单株结铃0.31个,提高衣分0.31%,其它单铃重,衣指,绒长也有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早熟陆地棉新陆早8号3年单株定点观察结果的分析,探索其生育规律及栽培技术,新陆早8号全生育期125天左右,所需≥10℃有效积温1691.2~1801.4℃,4月中旬播种,6月初现蕾,6月下旬开花,花铃期60.1~67.0天,单株成铃率35%,第1果节成铃率65%,内围中下部第1果节为优质结铃部位,8月下旬吐絮,吐絮杨快集中,生殖器官生育节奏表现为同位快于邻位,内围快于外围,吐絮快于开花。  相似文献   

4.
棉花超高产群体质量与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试验结果表明,皮棉产量在1875kg.hm ̄(-2)以上时,必须保持较高的群体质量。其中果节量为225~322.5万个·hm ̄(-2),富照期成铃强度在21600个·hm ̄(-2)·日以上,晚秋桃形成期成铃强度在10982.7个,hm ̄(-2)·日以上。株型较紧凑,最大LAI在3.87~4.45范围内,成熟期(9月15日)LAI保持在2.35~2.57,叶铃比3.55~4.11:1,叶面积载铃量在32个·m ̄(-2)叶以上。  相似文献   

5.
棉花铃病发生关键因子及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研究通过在不同生态棉区定点系统调查和定株观察表明,棉花铃病发生的关键因子是8月份降雨量,当月雨量180mm以上,其中连续5天日平均雨量达到或超过10mm,铃病发生严重、并出现明显的烂铃高峰,其病铃一般占总烂铃60%以上。综合南北棉区4个试验点的1980~1993年历年棉铃发病率与当年7、8、9三个月降雨量、雨日、温湿度等气象因素的相关性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烂铃病发病程度的预测模型,即Y=0.08971x+5.2797(x为8月份雨量),应用这一模型,根据当年8月份的天气预报及结合本地棉花长势,可以预报当年棉花铃病发生轻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不同黄萎病级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3个抗枯耐黄棉花品种(系),在病圃研究了不同黄萎病级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病级的棉花黄萎病株使单株子棉产量降低4.82%~85.66%,单株结铃数减少3.38%~84.01%,单铃重减轻2.67%~16.74%,在分损失0.82%~7.57%。在产量各因素中,单株结铃数受病级影响最大,其次是铃重,再次是衣分。同时建立了各品种病级与单株子棉产量和单株结铃数的直线回归方程。黄萎病主要是对纤维的细度、强力、主体长度及成熟度有明显影响。病株与健株比较,病株纤维细度变细,强力降低,主体长度明显变短。  相似文献   

7.
4.2.5液肥是根据农一师垦区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需肥规律,利用麦饭石,旱地龙以及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肥料为原料,研究出的适合于不同土壤,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的系列液体肥。经多年经验,示范推广结果:对棉花具有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增加叶面积系数和叶绿素含量,早开花,提高结铃性,增加铃重,提高纤维品质,产量较对照增加10% ̄20%,投入产出比达1:10 ̄20,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显性无腺体与隐性无腺体陆地棉品种间杂种二代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4个隐性低酚棉品系为母本,5个显性无腺体品系为父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20个组合,利用亲本、F1和F2材料采用ADAA模型研究表明,衣分以加性效应为主,其余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以显性遗传效应为主。子棉产量和铃重有较低的上位遗传效应。纤维品质性状中,绒长与整齐度以显性遗传效应为主,绒长还存在少量上位效应;比强度与伸长率仅存在显著的加性遗传效应,麦克隆值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F1皮棉产量、第一次收花率、单株铃数、铃重和衣分的群体超亲优势平均值分别为:27.9%、18.7%、16.2%、9.7%和1%,F2分别为:10.8%、5.1%、4.5%、4.6%和-1.2%。F1绒长的群体平均优势为2.5%,比强度和伸长率为-1.8和0.8%,麦克隆值和整齐度分别为-0.2%和-2.7%。F2绒长略呈下降趋势,比强度、伸长率和麦克隆值F2与F1相近,整齐度F2略优于F1。表明了显性无腺体基因的杂种优势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棉花新品种石远345系石家庄市农科院与中科院遗传所协作育成。最后组合为冀棉8号×(陆×中),属种间杂交陆地棉型新品种。1999年2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 石远345株高95cm左右,出苗快,苗齐,苗壮,茎淡紫色为光秆,叶片较小,叶色淡绿,叶脉稍呈紫色,果枝较细,果节较短,株形较松散,株间通透性好,结铃集中,铃较大为椭圆形,铃5室,吐絮畅而集中,朵大易采摘。全生育期128天,比对照中棉所12早1天,属中早熟品种。单铃重5.4g,子指9.8g,衣分40.5%。丰产性 1997…  相似文献   

10.
1997 ̄1999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pH值黄泥土施用磷石膏50kg/667m^2,100kg/667m^2,150kg/667m^2,pH4.30黄泥土玉米产量比对照增产7.8% ̄22.9%,pH5.01黄泥土增产8.5% ̄17.1%,pH5.65黄砂泥土增产7.5% ̄11.5%,pH6.07砂石黄泥土增产5.9% ̄8.3%,投产比值在1:2.7以上。土壤pH值随石膏用量增加而提高,土壤水解酸含量随磷石膏用量增加而降低。磷石膏适宜用量为50 ̄100kg/667m^2与农家肥、氨、磷、钾肥配合作底肥施用。可以认为磷石膏是一种改良酸性黄泥土的新型调理剂。  相似文献   

11.
“农大棉6号”是河北农业大学棉花遗传育种研究室选育的棉花杂交种,2004年经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正式定名为农大棉6号。该品种生育期128天,早熟性好。生长后期单株结铃性强,且前、中后期铃重变化小,铃较大,铃重6克左右,衣分40.8%,子指10.8克左右;吐絮肥畅,容易采摘,茎秆较硬,抗倒伏。  相似文献   

12.
棉属8个野生种2个二倍体栽培种对陆地棉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74~1993年间,用棉属8个野生种两个二倍体栽培种作父本与陆地棉进行种间杂交,从其后代出,选育出10个具有丰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系和128个各具优良性状的种质材料,其中6个已参加了省级上区试,它们分别属于8种类型:高衣分(44%~48%),长绒(36.0~40.6mm),高强纤维(25.3~33.3g/tex),大铃(7.08~9.30g),最佳麦克隆值(3.7~4.0),抗棉蚜(I-II级  相似文献   

13.
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产量品质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研究探讨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在长江中游棉区的杂种优势表现。试验涉及10个陆地棉亲本和10个海岛棉亲本及其33个杂种,分别于1989年(16个杂种)、1991年(9个杂种)和1992年(8个杂种)进行。陆地棉种问杂种的产量、铃数、子指、株高和纤维品质的中亲优势十分明显,与双亲平均值比较,皮棉产量平均高出83.8%,成铃数增加39.9%。但与陆地棉对照品种比较;种间杂种产量严重降低,平均下降32.8%。陆海杂种结铃性强,成铃数比对照高出86.1%,但许多青铃在后期不能正常成熟。采用早熟陆地棉与适应性较好的海岛棉杂交,产量下降幅度小,在秋季雨水少、降温迟的年份甚至出现增产的少数组合。大多数种间杂种纤维长度>34mm,比强度>25g/tex,麦克隆值<3.7,中亲优势均超过10%,大多数杂种竞争优势超过15%,甚至优于海岛棉,表现超显性遗传,而纤维整齐度降低幅度很小(-1.2%)。  相似文献   

14.
王莉 《种子世界》2013,(4):46-47
1品种特性新陆中35号棉花生育期130d左右。植株筒形,叶片中等,叶色深绿,茎秆硬,抗倒伏,耐旱,耐盐碱。铃卵圆形,壳较厚。果枝始节7.3,高度21.4cm,空果枝比例19.1%,营铃脱落率53.9%,双铃率12.6%,果枝台数7.9台,单株结铃7.1个,单铃重5.3g,畸形桃比例3%-5%。衣分42%左右,籽指11g。  相似文献   

15.
侯燕  李厚英 《种子》1997,(2):38-39
父母本于9月上、中旬育苗移栽,较好的水平管理,抽苔现蕾后,通过连续两次摘苔可延迟开花20天以上,盛花期微粉减少到1.3 ̄1.4级,杂种不育株率下降到8% ̄15%,制种每公顷可达到900.0 ̄1350.0kg。  相似文献   

16.
简化栽培棉叶枝的补偿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发育追踪法,相关和回归分析法,研究了叶枝对棉株生育性状及产量的补偿效应。结果表明:留叶枝后能提高株株在6、7、8月分的现蕾、开花强度,增结伏桃和旱秋桃;且能增加棉株的果枝数、果节数、提高主茎的铃枝比和成铃率。叶枝对生育性状的补偿作用最终表现为对产量的补偿效应,即增加公顷成铃数。经回归分析表明,叶枝铃贡献率与全株成铃数呈二次曲线关系。当叶枝铃贡献率达理论最适值,留叶枝简化栽培棉的hm^2成铃数比对照增加显著。在高产条件下,叶枝铃最适贡献率一般为20% ̄25%。而当棉株具有3个叶枝时,叶枝铃贡献率接近理论最适值,全株成铃数较多。因此在生产上可通过培育带有3个叶枝的棉株群体,来实现显著增产。  相似文献   

17.
不同年代棉花品种产量构成、纤维品质及其系谱分析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对50年来我国自育的有代表性的棉花品种20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单产呈递增趋势,90年代棉花品种比50年代品种皮棉增产17.73%,平均每年增产皮棉3.384kg·hm-2,产量增加主要是衣分和单株结铃数增加所致,衣分呈递增趋势,年均递增0.1002个百分点;单株结铃数增加1.6个。新品种的子指变小,衣指变大;棉花衣分与皮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7003**),衣分对棉花产量贡献最大( P3y=0.5810),单株铃数次之(P1y=0.2858),铃重最低(P2y=0.1326)。棉花纤维品质逐步得到改良,绒长变长,纤维强度变大;棉花遗传基础狭窄。  相似文献   

18.
不同植物营养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籽粒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睿 《小麦研究》1996,17(2):18-20
小麦孕穗期叶面喷施植物营券生长调节剂MS增抗剂,PCR和906,有促粒增重,缓解灌浆期小穗间籽粒营养竞争,穗粒数提高1.4 ̄2.1粒,穗重提高49.1mg ̄3.0mg增产作用显著,顷净增产349 ̄949.5kg,增幅8.9% ̄24.1%。  相似文献   

19.
陆地棉芽黄品系在棉花杂种优势上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室以陆地棉芽黄突变品系作为指示性状,对品种间F_1杂种优势利用效应的研究已连续进行了三轮四次试验,都表明芽黄品系与常规品种间的杂种F_1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F_1的产量结构和常规品种的相类似,铃数、铃重和衣分等三个主要产量构成因素中,铃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其次是衣分和铃重。7月15日~8月10日间的棉铃脱落率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有一定影响。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特殊配合力高的杂交组合有较高的杂种优势,而特殊配合力效应伍与一般配合力有密切相关关系,即双亲一般配合力高的,杂种F1优势也高。试验结果证明,陆地棉芽黄品系在杂种优势利用中有一定增产作用,并有其标记基因效应。  相似文献   

20.
1中杂29号生育特点 1.1生长特性 中杂29号生育期135~140d,Ⅲ式果枝,叶片中等,结铃性强,早熟,吐絮畅,铃重5.2—5.3g,衣分40%。出苗快,苗壮,早发,前期生长势较强,蕾铃期生长稳健,后期管理不当易早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