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浙北水稻双季双直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北水稻双季双直播栽培技术顾掌根杨志根程旺大陆建贤冯兴松(浙江省嘉兴市农科所314016水稻双季双直播,是指连作早、晚稻两季都将已催芽的种子直接播入大田,并进行相应的栽培管理方式。将直播技术用于双季连作稻,是水稻直播技术的又一发展,两季都省去育秧、拔...  相似文献   

2.
双季晚稻机械插秧的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我国在单季稻和双季早稻的插秧机械化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双季晚稻插秧机械化配套农艺技术却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秧苗质量差,生育期推迟,产量不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于2001年开始研究双季晚稻机械插秧的配套栽培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人员通过大田试验,测定了双唑草腈及其与苄嘧磺隆、五氟磺草胺和扑草净混用对双季水稻田杂草的防效,并评价了双唑草腈对水稻及后茬作物的安全性。结果表明,2%双唑草腈颗粒剂(GR)对双季水稻田杂草具有良好  相似文献   

4.
四川双季玉米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永金 《作物杂志》2004,20(3):28-30
简述了四川种植双季玉米的适宜条件,介绍了双季玉米的栽培要点 ,分析了双季玉米的技术经济效果,旨在为四川及南方的作物结构调整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种业导刊》2009,(9):44-44
由辽宁省盘锦市双馥隆科技研发公司研发的北方双季水稻517优良品种在盘锦获得成功,该品种第一季亩产1520斤,第二季亩产1040斤。该技术不但获得了国家专利,创下北方早熟水稻收割的纪录,并且填补了双季水稻北方种植的空白,被农业部大米检测中心检测为国家优质一等米。  相似文献   

6.
水稻双优双抛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学本 《作物杂志》2000,16(1):27-29
1997~1998年我们根据本市的气候条件进行了双优双抛(即优质中熟早稻品种搭配优质早熟晚粳早晚稻均抛秧)的模式试验,其代表品种早稻为嘉育948或嘉早935,晚稻为丙95-59,经三户4块667m2以上的高产攻关试验,平均产量都超过15t/hm2,最高产量18.14t/hm2,1998年还在江藻钲建立了面积为25.07hm2的双优双抛示范方,平均产量16.64t/hm2,使该项技术较大面积上获得成功。1 双优双抛的优点1.1 省工省力一般双优双抛从种到收可比双季常规移栽田省工45~52个/hm2。由于抛秧省去了拔秧、插秧两次弯腰作业,使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也加快了农忙的收种进度,缓和了季节矛盾。……  相似文献   

7.
双季杂交稻高产技术及其理论分析汪履端王忠阁(浙江省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325006)近年来,温州市农科所在苍南县高产稻区和中低产稻区的3个村,进行了双杂超吨粮技术示范研究,总结出一整套技术措施,主要是前期促蘖早生快发,中期水肥双控限制群体,后期保花增……  相似文献   

8.
连作双季玉米生育特性与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江苏双季玉米种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选用优质品种苏玉9号,试验表明,适期播种,管理得当,沿江及其以南地区可以连作,并获得高产,同时省工较多,利于推广。通过对连作双季玉米生育特性的研究,提出了初步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灌阳地处桂北山区,年平均温度17.9℃,水稻生长的起点温度≥12℃至终点温度≥15℃持续天数198天,年平均降雨量1538.4毫米。为了探讨杂交水稻双季高产制种技术。1990年我们在红旗乡仁狮村进行了大面积杂交水稻双季连作制种试验,实现了双季平衡增产。全县早制528.3亩,平均亩产260.7公斤,最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通过品种对比试验,筛选出一批适合长江中下游双季稻主产区机械化种植的优质高效双季早稻品种,为双季早稻机械化种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郭恒德 《作物杂志》2000,16(4):15-16
采用早、晚稻塑盘双抛,能提高种粮效益,尤其是规模经营大户,能缓和生产中劳力、季节矛盾,减少工本,增产增效,是一项多种多收的有效途径。我市1995年开始落实新生镇红旗漾村周阿龙大户进行双抛试验示范,取得了多种增收的良好效果,其中1997~1998年产量均达到吨粮,增效三成,效益显著,并初步明确了高产的技术途径,及其在大户生产条件下的配套技术。现将1997、1998年实施结果分析如下 :1 实施经过周阿龙承包水田面积13.8hm2 。两年早、晚稻双抛面积均为4.8hm2,品种分别选用 :早稻嘉早05、嘉育948;晚稻特早熟丙93-390、中熟秀水……  相似文献   

12.
水稻免耕抛栽示范效果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免耕抛栽水稻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轻型高效、增产增收栽培新技术,以其省工、省时、节约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解决耕牛不足等优点而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为了促进稻田免耕抛栽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探索免耕栽培模式,2007年开展了水稻免耕抛栽示范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徐龙  周春和 《耕作与栽培》1994,(6):17-18,25
小麦塑盘育苗抛栽技术试验徐龙(江苏省海安县农业局)226600周春和(江苏省农林厅)为探索小麦新的种植方式,江苏省农林厅于1992~1993年在全省布点试验探索小麦塑盘育苗抛栽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海安县在海南乡江河村一组进行的小麦塑盘育苗抛栽...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明确种植甬籼15等早熟早籼稻品种对双季稻生产的贡献,在浙江省双季稻主栽区以早熟早稻品种甬籼15、中熟早稻品种中早39和连作晚稻品种甬优1540、浙粳96为材料,研究分析不同熟期早籼稻品种搭配相同连晚品种的双季产量及效益。结果表明,同期播种的甬籼15成熟期比对照品种中早39早3~8d,甬籼15+双季模式较对照中早39+双季模式每667m2平均增产稻谷44.5kg、增效135.9元,种植甬籼15等早熟早籼稻品种可实现双季的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5.
双季糯高粱间作大豆田间配置方式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减轻双季糯高粱连作障碍,优化双季糯高粱、大豆田间配置结构,提高两季作物产量效益,以常规双季糯高粱‘国窖红1 号’、‘南豆12’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田间配置方式对糯高粱、大豆复合种植、净作模式下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复种模式下作物总产量、总产值均高于双季糯高粱、大豆净作模式,头季糯高粱产量、千粒重、穗粒重和穗长随厢宽的增加而降低,再生季糯高粱、大豆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双季糯高粱总产量最高的为1.7 m开厢处理,达8352.9 kg/hm2,大豆产量最高为1.8 m开厢处理,达1888.95 kg/hm2,两作物总产值、净收益以1.7 m 开厢处理最高,分别为47293.92 kg/hm2、29976.42 kg/hm2,其次为1.8 m开厢处理,以上两处理为最优田间配置方式。产投比以净作双季糯高粱最大,净作大豆最低。  相似文献   

16.
吴洁远 《中国种业》2014,(10):70-71
桂南稻作区是广西主要的双季超级稻主产区。超级稻的大面积推广,为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高超级稻生产技术水平,根据多年来系列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实践,制订了桂南稻作区双季超级稻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规程规定了桂南稻作区双季超级稻品种标准化栽培的技术指标,并给出了各项技术指标的技术方法。经生产实践证明,该规程在广西桂南稻作区推广应用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袁道仁 《耕作与栽培》2002,(6):24-24,36
阐述晚稻软盘抛栽应用中问题难点,提出选择品种、适时播抛、精整苗床、高质播种、管好水肥、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水稻旱育抛植的密肥运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旱育抛植的密肥运筹技术邱泽森,刘学良,曹文武(江苏省农林厅作栽站南京210009)(江苏省六合县大圣乡农技站)水稻旱育抛植技术克服了塑盘抛秧限制秧龄的弊端,同时节省了秧盘费用,是旱育稀植与抛秧有机结合的新技术。该技术具有早发、快发和高产、高效的优...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土壤微生态对稻-油系统周年耕作方式的响应机制,利用湘北洞庭湖区长期免耕直播土壤,设置稻-油轮作试验,通过比较双免耕双直播和旋耕抛栽土壤中酶活性、微生物数量、群落多样性和菌群功能等指标的差异,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宏基因组测序表明,细菌群落在2种耕作方式下组成相似,双免耕双直播下细菌多样性更高;真菌群落在不同耕作方式下有不同的真菌类型,但旋耕抛栽下真菌多样性更高。菌群功能分析显示,需氧和兼性厌氧原核微生物相对丰度在双免耕双直播中较高;与氮代谢相关的原核微生物相对丰度在双免耕双直播中较高,而与碳代谢相关的原核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在旋耕抛栽中较高。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测定表明,免耕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和硝化细菌的数量都较旋耕极显著降低,而氨化细菌数量极显著增加。酶活性分析表明,双免耕双直播土壤中的脲酶活性比旋耕抛栽提高了58.12%,而转化酶、磷酸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分别降低了28.57%、11.00%和57.73%。本研究表明稻-油轮作双免耕双直播的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土壤中细菌的多样性、需氧和兼性厌氧原核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有利于土壤中氮的转化和利用,为洞庭湖区稻-油系统合理耕作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水稻塑盘育秧抛栽”轻型栽培,具有省工、省本、高产高效的优点,目前已在我国单季稻和双季稻的早稻上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大效果。由于适宜抛栽的水稻秧苗不能过大,秧龄不能过长,而塑盘育秧播种密度大对于晚稻应用该技术是一个制约因素。为了能在晚稻使用该技术,晚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