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应用生物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 ,对 2块危害程度不同的柏木林分中的鞭角华扁叶蜂滞育幼虫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受中度危害的柏木林分中的鞭角华扁叶蜂滞育幼虫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 ,其变程为 15 77m ,半方差函数模型为指数型 ;受重度危害的柏木林分中的鞭角华扁叶蜂滞育幼虫则表现纯粹周期性变化的空间现象 ,其周期性为 6 80 6 2。同时对鞭角华扁叶蜂滞育幼虫种群的空间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鞭角华扁叶蜂滞育期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郑永祥崔相富吴道圣杨胜利陈绘画关键词鞭角华扁叶蜂、滞育期幼虫、空间分布、抽样技术鞭角华扁叶蜂[Chinolydaflagelicornis(F.Smith)]属膜翅目(Hymenoptera)、扁叶蜂科...  相似文献   

3.
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和空间趋势面分析方法对鞭角华扁叶蜂滞育幼虫的数量与其所处的空间位置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创建鞭角华扁叶蜂滞育幼虫空间数量分布的BP网络模型和三次趋势面模型,结果表明:建立的BP网络模型模拟不同空间位置的鞭角华扁叶蜂滞育幼虫数量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当隐层神经元数为12个时,其平均模拟精度为96.90%,预留的20组样本的平均预测精度为92.35%;而三次趋势面模型的平均模拟精度为93.01%,预留的20组样本的平均预测精度为93.24%。  相似文献   

4.
鞭角华扁叶蜂发生量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地研究柏木鲜叶量,鞭角华扁叶蜂幼虫种群食叶量及各虫态种群数量幼态变动的基础上,利用柏木的失叶量2估计鞭角华扁叶蜂入土老熟幼虫虫口密密,进而预测来年的发生量,结果表明,利用柏木失叶量预测发生量,预测准确达90%。  相似文献   

5.
鞭角华扁叶蜂滞育幼虫空间型测报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鞭角华扁叶蜂滞育期幼虫通过空间分布型参数Kuno指数,聚集指标1、m/X^-指数,扩散型指标lσ及α、β值分析结果,滞育期幼虫呈聚集分布,个体群。  相似文献   

6.
鞭角华扁叶蜂自然种群消长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鞭角华扁叶蜂是柏木、柳杉林中和重要食叶害虫,自1998年以来浙江、四川、湖北、福建等省柏木、柳杉产区成灾,导致中幼林乃至上百年大树被害致死。自1991~1997年间进行了鞭角华扁叶蜂自然种群消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林间幼虫期逐期残存率占期总和的60.4%,回归系数r值0.9629,b值0.6559,其中,危害期幼虫回归系数b值0.5673,滞育幼虫b值0.3409;卵期b值0.3027,r值0.7  相似文献   

7.
用紫外荧光法测定鞭角华扁叶蜂末龄幼虫及滞育预蛹血淋巴中多胺的动态.结果表明:鞭角华扁叶蜂血淋巴中含有8种多胺,其中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尸胺(Cad)为普遍存在的多胺,其发育的不同阶段,多胺的种类和含量均发生变化;在滞育预蛹的血淋巴中Spm一直保持较高的含量,并在整个滞育期间存在2个峰值;在滞育的前5个月中血淋巴中不存在Spd,之后Spd突然出现,且含量迅速升高;Cad的代谢较平稳,在化蛹前稍有下降;Put的含量除在滞育后3个月左右有较大的峰值外,其余阶段的含量均较高,并在化蛹前有升高的趋势.总之,多胺可能参与鞭角华扁叶蜂预蛹滞育过程.  相似文献   

8.
鞭角华扁叶蜂保幼激素滴度的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测定了鞭角华扁叶蜂 (Chinolydaflagellicornis)末龄幼虫及滞育预蛹血淋巴中保幼激素 Ⅲ (JHⅢ )的滴度。结果表明 ,末龄幼虫血淋巴中JHⅢ的滴度虽呈明显下降趋势 ,但仍保持较高的水平(17ng·mL- 1 ) ;滞育预蛹血淋巴中JHⅢ的滴度达 2 0ng·mL- 1 左右 ,而在化蛹前一天则可达 30ng·mL- 1 以上。表明JH对鞭角华扁叶蜂预蛹滞育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鞭角华扁叶蜂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鞭角华扁叶蜂严重为害柏木林分。在综合防治技术上,总结出以预测预报为依据,结合防治指标划分防治区域,并以化学防治为应急,生物防治、天敌保护为重点,物理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技术,是防治鞭角华扁叶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云阳县鞭角华扁叶蜂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的分析,详述了鞭角华扁叶蜂发生与危害的现状,探讨了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本地的环境条件提出了综合防治虫害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油茶尺蛾(Biston marginata Shiraki)已成为广东省中山市阔叶混交林的重要害虫。通过对油茶尺蛾幼虫在林间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7种抽样调查方法均可用于油茶尺蛾幼虫虫口密度的调查,其中z字形法为最佳的抽样方法。坡位、坡向、树种和树冠方位对幼虫的分布有显著影响。上坡的幼虫密度显著高于中坡和下坡;南坡的幼虫密度显著高于其它坡向。油茶尺蛾幼虫在林间的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空间分布属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以1wao回归模型为基础,确定了最佳的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12.
桦树星天牛幼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分析法、马占山"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对危害桦树的星天牛幼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星天牛幼虫在桦树林内呈聚集型分布状态,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又保持一定的排斥距离;用马占山关于"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分析得出,星天牛幼虫的种群类型归属于"聚集度逆密度制约型"。根据聚集度指标确定理论抽样数,并估计种群密度。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武平县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 xiaoi Zhang在武平县2 a发生1代,以幼虫、成虫、蛹越冬,主要危害松属树种,可造成松树枯死.其发生与坡向、坡位、坡度、树种、胸径、林分结构、林龄、郁闭度、林相和海拔有一定相关关系.采用人工挖掘捕杀幼虫、蛹,翌年松林中萧氏松茎象的虫口密度可减少70%~90%.如第2年再次进行人工挖掘捕杀幼虫和蛹,效果会更好,但必须掌握好挖掘的时间,7-8月为最佳.  相似文献   

14.
性信息素引诱监测预报马尾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橡胶诱芯和船形诱捕器对马尾松毛虫成虫进行林间诱捕和幼虫虫口密度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幼虫低虫口密度、成虫低诱捕量时(幼虫虫口密度100条/株以下,成虫诱捕量在65只以下),成虫诱捕量与幼虫虫口密度有较明显的相关性,可以用模拟的幂函数In(T)=2.278×1n(p)-2.521进行监测预报;幼虫高密...  相似文献   

15.
浙江栉蝠蛾幼虫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模型分析法等方法对浙江栉蝠蛾幼虫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栉蝠蛾幼虫在竹林间的空间格局呈聚集型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运用Iwao法确定了林间最适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6.
采用聚集度指标的方法,对德清真片胸叶蜂幼虫在竹林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测定了幼虫个体群大小,分析了引起聚集分布的原因,同时根据Iwao方法,制订了幼虫序贯抽样表,为林间抽样、密度估算及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扩散型指数Iδ、聚集度指标I和CA、平均拥挤度与平均密度的比值(X*/)、Taylor的b指数、Iwao的X*—回归检验和聚集均数λ检验,探讨了兴安落叶松鞘蛾幼虫在落叶松纯林中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鞘蛾幼虫在林间树冠不同方位都呈聚集分布。造成聚集分布的原因是该虫本身的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