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养鱼》2004,(10):78-78
十、红腿病 [病原]副溶血弧菌感染引起。 [流行特点]全国都有发生,江苏最为严重。发病时间江苏在7~8月,南方在6—9月。虾各个生长阶段都会发生此病,特别是成虾养殖30~50天就发病,以中国对虾发病率最高,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发病率逐年上升。 [病症]附肢变红色,特别是游泳足呈血红色,头胸甲的鳃区呈黄色,病虾一般在池边缓慢游动,厌食。  相似文献   

2.
三、细菌性疾病1.弧菌病病原:弧菌属中的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等感染引起。症状:发病虾表现为运动能力差、摄食能力下降,身体弯曲、浑浊,体表和附肢刚毛上常有大量污物附着,有时引起眼球溃烂及脱落,并常伴有体色改变。濒死虾可见肝胰腺颜色略深、附肢变红、肌肉浑浊、鳃部呈黄色或黑色、烂眼等症状可初步确诊。  相似文献   

3.
《海洋与渔业》2009,(4):29-29
病名:对虾红腿病 病原:副溶血弧菌 症状:病虾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呈红色,头、胸甲及鳃区呈黄色,病虾一般在池边缓慢游动,厌食。  相似文献   

4.
黑鳃病在对虾养殖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危害程度可大可小,如处理不当,可引起对虾大量死亡。一、对虾黑鳃病的病原、症状及解剖变化1.病原:取病虾鳃丝磨片直接镜检及实验室检验,确定黑鳃病的病原主要为细菌,但池塘底质与水质不良会促使该病的发生。2.症状:病虾在水面慢游,尤其在傍晚及早晨日出之前多见;病虾不摄食,肠道空虚,外观其鳃部发黑;增氧机周围的池底有死虾。3.解剖变化:解剖病虾,可见鳃部发黑,胃、肠空虚;镜检鳃片,可见鳃丝发黑、肿胀及溃烂。病虾往往因鳃部呼吸功能受损、机体严重缺氧而死亡。二、对虾黑鳃病的病因经过大量的病例…  相似文献   

5.
正三、细菌性疾病虾蟹细菌性疾病是虾蟹最常见、危害非常严重的疾病,有虾红腿病、虾蟹肠炎病、虾蟹烂鳃病、虾烂尾病、蟹水肿病、蟹黄斑病、蟹肝坏死病等,其中虾红腿病、虾蟹肠炎病、虾蟹烂鳃病是最常见的几种,现将防治措施介绍如下。1.虾红腿病病原:弧菌或气单胞菌。病症:病虾一般在池边缓慢游动,随后逐渐沉底死亡;厌食或食欲不振,附肢变红,鳃变黄,肝胰腺  相似文献   

6.
《海洋与渔业》2009,(6):24-24
病名:固着类纤毛虫病病原:最常见的为聚缩虫、单缩虫、微孢子虫、吸管虫、累枝虫和钟形虫等。症状:虾类(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青虾等)被固着类纤毛虫附着时,虾体外观呈黑色,体表有灰黑色绒毛。当大量虫体寄生在虾体、鳃、附肢时,轻者病虾活动能力下降,不摄食、不蜕壳,生长缓慢,影响鳃的呼吸,重则与细菌性疾病并发,引起虾的死亡;成虾感染寄生虫后体表粗糙,  相似文献   

7.
一、对虾纤毛虫病纤毛虫病 (Protozoan Epizoism)是绿纤毛虫目的钟形虫和累枝虫附着于对虾体表、眼部、触鞭等处,使虾体得病病虾被一层土褐色的毛状物,且有部分病虾鳃部溃烂或变成黑色,附肢逐渐脱落,尾节腐烂,眼球向两侧突出甚至变瞎,游泳速度慢,严重者  相似文献   

8.
应用RT-PCR技术,对福建南部养殖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自然暴发的急性传染病病原进行了检测。结果检出桃拉综合征病毒。对231bp的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并与Genbank桃拉综合征病毒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其同源性超过97.O%。临床观察也表明,虾体表发红、有的虾体表散布有一些灰白色病灶,附肢及尾扇发红,还有一些病虾体表散布大量黑色不规则病灶,为桃拉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典型症状。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病虾体表、附肢、鳃等组织的表皮上皮有许多坏死病灶,结缔组织细胞与相邻横纹肌纤维基底部也有病变。病变细胞嗜酸性颗粒增多,细胞核固缩或破裂。部分病虾肝胰腺出现脂肪化和空泡变性。  相似文献   

9.
颜超群 《淡水渔业》2000,30(1):40-40
近几年来 ,内陆省份的罗氏沼虾养殖业发展迅猛 ,各地养虾产量也不断上升 ,养虾效益很高。但许多生产户还不了解虾病的病症及防治方法 ,对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对此 ,笔者据我公司近 6年的养虾实际经验 ,将几种典型常发虾病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 甲壳溃疡病[病症 ]病虾体表甲壳有斑点状黑褐色的溃疡 ,溃疡的中部凹陷 ,边缘呈白色 ,褐斑大小不定 ,在虾体的各个部位都可发生 ,在头胸甲和腹部前三节的背面发生较多 ,有时触角、尾扇和其他附肢也有褐斑和烂断 ,在断痕处也呈褐斑 ,严重影响虾的生长蜕壳。[病因 ]虾体在运输过程中碰伤 ,水质不好 ,营…  相似文献   

10.
五、黑鳃病 其病原主要是柱状曲桡杆菌感染引起。病虾鳃呈桔黄色或褐色,后逐步变暗,最后变成黑色,故称黑鳃病。开始一般由细菌、真菌感染,造成组织病变,呼吸困难,然后水流带来许多有机碎片附着鳃丝上,加之寄生聚缩虫等,更加重了呼吸困难,使虾体消瘦,游动停滞至死亡。病虾浮于水面,不久即死,主要危害对虾幼体。  相似文献   

11.
我国对虾病毒性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我国养殖对虾主要有10种病毒性疾病。1 对虾托拉病 对虾Taura综合症病毒(Taura syndromevirus,TSV),又称“红尾病”或“黑斑病”。1.1 病原 细小RNA或罗达病毒科,无囊膜,球状,有包涵体。发病于上皮组织和鳃、附肢、前肠、后肠的皮下组织。  相似文献   

12.
一、红腿病1.症状①病虾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变红,鳃区呈黄色或浅红色,尾扇浅红而后深红,步足红点渐多。②甲壳变硬,体表无黑斑。③病虾最初表现为食欲不振,食量大减,胃部仅有少量食物或完全无食,而后离群独游,行动呆滞,不能控制行动方向,或在水面打转或在池边爬行,重者伏在池边2~4小时开始死亡。2.病原副溶血弧菌侵入虾体血液而引起全身性疾病。多发生在清淤不彻底、消毒不严格,水中理化因子恶化或变化频繁的池塘。14~31℃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常呈急性型暴发,死亡率高达90%。3.预防①放养前必须对池塘彻底清淤、严格消…  相似文献   

13.
7月份以来,高邮、江都地区陆续发生罗氏沼虾急性死亡现象,具体症状:病虾靠边、侧卧、甲壳较软(多数为刚蜕壳的虾),附肢完整、体表无创伤,鳃上有蓝绿藻附着,体色发黑、部分虾的体节肌肉有白浊现象。死虾多数是软壳虾,死亡量每个塘口从几斤到几十斤不等,特别是动网拉虾后死亡量能  相似文献   

14.
青虾红头黑鳃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虾是倍受市场青睐的养殖品种,随着青虾养殖蓬勃发展,以及养殖密度、产量的提高引发的虾类疾病也愈来愈多,其中尤以青虾的红头黑鳃病为甚,对青虾危害最为严重,直接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现将该病的防治方法分述如下,供养殖户参考。一、种类按病原可分为两大类:1寄生性红头黑鳃病:该病通过镜检发现虾鳃病灶处寄生有大量的纤毛类原虫,类似饼形虫。该病传染慢易于治疗。2细菌性红头黑鳃病:镜检无寄生虫,鳃部残缺糜烂,类似鱼类的鳃霉病,该病蔓延速度快,死亡率高,较难治疗。二、症状病虾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早期鳃部出现红色,后期转为黑色并糜…  相似文献   

15.
寄生纤毛虫病:主要症状是附肢、额剑、尾扇等处有受伤处。镜检伤口、血液及鳃内有大量纤毛虫。治疗可将病虾用300ppm的福尔马林浸洗3分钟。固着类纤毛虫病:主要症状是虾鳃外观黑色。镜检有大量虫体(钟虫、聚缩虫、累枝虫、单缩虫等)附着。治疗方法可用25ppm福尔马林全池泼洒,24小时后换水。  相似文献   

16.
《科学养鱼》2004,(11):76-76
十四、虾蟹固着类纤毛虫病[病原]聚缩虫、累枝虫、钟形虫、拟单缩虫、单缩虫及杯体虫等。[症状]危害虾蟹的卵至成体。严重时体表有绒毛状物,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呼吸困难,将病蟹提起时,附肢吊垂,螯足不夹人,手摸体表和附肢有滑腻感,对低溶氧敏感,常引起幼体大量死亡。[防治方法]1.彻底清塘,加强饲养管理,投喂优良饲料,保持良好水质,提高机体抗病力。2.疾病早期可加大换水量,投喂鲜活饵料,促使幼体脱壳。3.疾病严重时,用10~15克的茶籽饼,或0.3~0.5克甲壳宁全池泼洒,保持24小时,促使脱壳后再大换水。十五、蟹奴病(河蟹)[病原体]由蟹奴寄生于…  相似文献   

17.
对虾红腿病     
病原:副溶血弧菌或鳗弧菌病症:病虾个体消瘦,甲壳与肌肉间空隙较大;头胸甲心区上方由原来的青色透u变为白色,后期变为淡橘红色。其主要症状是附肤变红,游泳足最早变红,以后步定及尾胶呈鲜红色。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附胶变红是由于红色素细胞扩张,头胸甲的鳃区呈黄色,第三触角鳞片呈黄色。附肢、肝胰腺、肌肉、肠、鳃等组织器官中有大量细菌。肝胰腺萎缩或呈白色,软化。病虾活动力减弱,在池边水面缓慢游动,或沉底不动,有时作旋转游动或垂直游动,对外界的惊扰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或停止吃食。流行:该病在全国各养虾地区都有流行…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国养殖对虾主要有6种寄生虫病。1 微孢子虫病(原虫病)1.1 病原 国外报道有:奈氏微粒子虫[Ameson(=Nosema)nelsoni]、对虾匹里虫[(Pleisttphorapenaei]、桃红对虾人孢虫[Agmasoma=Theloha-nia duorara]、对虾八孢虫(A.penaei)。我国发现几种微孢子来鉴定。1.2 传播途径 可能由于:①摄食病虾的蜕壳  相似文献   

19.
虾、蟹纤毛虫病是虾、蟹养殖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疾病,危害海、淡水中养殖的各种虾、蟹的卵、幼体和成体,其中尤以对虾、蟹的幼体危害为大。少量寄生时一般危害不大;但当水中有机质含量多,技水量少时,该虫大量繁殖,充满鳃、附肢及体表各处,在水中溶氧低时,可引起大批死亡,残存的商品价值也大大降低。引起纤毛虫病的病原体很多,最常见的为聚缩虫。累枝虫。少量寄生时,外表没有明显症状;但当大量寄生时,病虾外观鳃区呈黄色或灰黑色;虾蟹的体表有许多绒毛状物,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呼吸困难,将病置提起肘,附肢吊垂,螫足不…  相似文献   

20.
对虾高密度养殖过程中常会发生鳃病,有许多养殖户由于没有正确诊断病原或病因,常采用错误的防治方法而给生产带来较大的损失。笔者总结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由弧菌引起 病虾浮在水面游动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