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颤蚓扰动对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运移的作用,探讨底栖环节动物在水层-底栖界面耦合过程中的生物扰动作用和机制。[方法]以化学性质稳定的玻璃珠作为示踪颗粒,对比分析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运移在有/无颤蚓活动时的差异。[结果]颤蚓扰动10d后,沉积物表层示踪颗粒有41.3%向下迁移,最大迁移深度为9.4cm,垂直迁移率为1.370×10-3(g.cm2.d)。6cm深处的示踪颗粒分别有25.8%和17.3%在扰动后向上和向下迁移,向上和向下最大迁移距离分别为5.2和2.7cm,垂直向上和向下迁移率分别为8.557×10-4和5.738×10-4(g.m2.d)。[结论]颤蚓通过自身的活动,使水田表层和深层沉积物颗粒在垂直方向上发生运移,改变了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2.
孙刚  房岩  汪爱武  丛大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275-20276,20279
[目的]研究颤蚓扰动对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运移的作用,探讨底栖环节动物在水层-底栖界面耦合过程中的生物扰动作用和机制。[方法]以化学性质稳定的玻璃珠作为示踪颗粒,对比分析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运移在有/无颤蚓活动时的差异。[结果]颤蚓扰动10 d后,沉积物表层示踪颗粒有41.3%向下迁移,最大迁移深度为9.4 cm,垂直迁移率为1.370×10-3/(g.cm2.d)。6 cm深处的示踪颗粒分别有25.8%和17.3%在扰动后向上和向下迁移,向上和向下最大迁移距离分别为5.2 cm和2.7 cm,垂直向上和向下迁移率分别为8.557×10-4/(g.cm2.d)和5.738×10-4/(g.cm2.d)。[结论]颤蚓通过自身的活动,使水田表层和深层沉积物颗粒在垂直方向上发生运移,改变了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3.
底栖鱼类对水田上覆水中磷素动态的扰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刚  房岩  汪爱武  严永菊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171-18172,18189
[目的]研究底栖鱼类泥鳅对水田上覆水中磷素动态的扰动效应,探讨生物扰动机制。[方法]基于模拟试验,使用离子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对比分析上覆水中磷素含量在有/无泥鳅活动时的差异。[结果]扰动组的TP、DTP和PP浓度在试验开始阶段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试验中、后期显著高于对照(P〈0.05)。扰动组的PP/TP高于对照组,扰动组中TP浓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PP的增加。扰动组的D IP/DTP在试验中、后期显著高于对照(P〈0.05)。[结论]底栖鱼类对水田上覆水中的磷素产生了扰动作用,增加了水稻生长可利用的磷素养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水田土壤养分对泥鳅扰动的响应。[方法]通过野外定期取样,采用常规理化方法测定在养鱼水田和对照水田中土壤有机质、氮素、磷素、钾素的含量。[结果]养鱼水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速效氮含量、土壤速效磷含量在0.0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水田。养鱼水田土壤全氮含量、土壤全磷含量、土壤全钾含量和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对照水田间不存在差异。[结论]底栖鱼类泥鳅改善了水田土壤养分状况,尤其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氮和土壤速效磷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苹果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以10年生‘富士’苹果为材料,设置不同有机肥施用量,研究其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和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75kg·株^-1施肥处理下0~20、20~40cm和4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6.85、13.23、9.17g·kg^-1,分别比CK增加37.89%、31.12%、16.96%,且该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100kg·株-1处理无显著差异;75kg·株^-1施肥处理下0~20、20~40cm和40~60cm土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为73.50、54.83、35.00mg·kg^-1,分别比CK增加65.80%、80.78%、87.47%;在0~20cm土层,75kg·株^-1施肥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为85.03mg·kg^-1,与100kg·株^-1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50、25kg·株^-1处理和CK,比CK增加25.90%。在0~20、20~40cm和40~60cm土层,75kg·株-1施肥处理的蔗糖酶活性分别为16.35、13.00、8.56mg·g^-1·d^-1,分别比CK提高21.92%、34.85%、28.92%,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50kg·株-1和25kg·株-1处理和CK;在0~20cm和20~40cm土层,75kg·株-1施肥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分别为1.42、0.55mg·g^-1·d^-1,分别比CK提高115.15%、44.74%,脲酶活性显著高于50、25kg·株^-1处理和CK,但与100kg·株^-1处理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比较,施用有机肥75kg·株^-1对提高土壤综合肥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底栖鱼类对水田土壤微生物的扰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勇军  孙刚  房岩  韩国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96-12498
[目的]研究底栖鱼类泥鳅对水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生物量、生理群)的扰动效应。[方法]通过田间定位定量试验,采用平板表面涂抹法和稀释法进行分析。[结果]试验水田的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中,细菌数量最多,其次是放线菌和真菌。养鱼水田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对照水田,分别达到显著(P〈0.05)、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养鱼水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N明显高于对照水田,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养鱼水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P也高于对照水田,但未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底栖鱼类促进了土壤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硝化细菌、硫化细菌和氨化细菌的生长,抑制了反硝化细菌和反硫化细菌的繁殖。[结论]底栖鱼类对水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生物量和生理群具有重要影响,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提高了土壤肥力和生化活性,有助于增加土壤N、P、S等养分元素的供给能力和养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底栖鱼类对水田土壤微生物的扰动效应(摘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底栖鱼类泥鳅对水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生物量、生理群)的扰动效应。[方法]通过田间定位定量试验,采用平板表面涂抹法和稀释法进行分析。[结果]试验水田的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中,细菌数量最多,其次是放线菌和真菌。养鱼水田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对照水田,分别达到显著(P〈0.05)、极显著(P〈0.01)、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养鱼水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N明显高于对照水田,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养鱼水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P也高于对照水田,但并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底栖鱼类促进了土壤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硝化细菌、硫化细菌和氨化细菌的生长,抑制了反硝化细菌和反硫化细菌的繁殖。[结论]底栖鱼类对水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生物量和生理群具有重要影响,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提高了土壤肥力和生化活性,有助于增加土壤N、P、S等养分元素的供给能力和养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肠黏膜蛋白的合成对饲粮苏氨酸添加量敏感,这表明消化道对苏氨酸的需要可能在整个机体需要中占重要比例。试验采用连续灌注的消化道环模型及腔内灌注剂量技术,选择6头仔猪,研究苏氨酸在不同腔内对肠黏膜蛋白和黏蛋白合成所产生的急剧影响。将完全氨基酸混合物连续灌注到分离的环中、持续120min,其中含30min的3H-苯丙氨酸灌注量,该氨基酸混合物中苏氨酸含量为0、21或56mg·^-1,苏氨酸在整个机体中的需要率为28mg·g^-1。通过分析3H一掺入苯丙氨酸测定总黏膜蛋白和黏蛋白的片段合成率。与灌注苏氨酸含量为0、21mg·g^-1混合物的环相比,灌注苏氨酸含量为56mg·g。混合物的环中,总黏膜蛋白合成片段速率高(P〈0.05),三者分别为42±9%·d^-1,53±6%·d^-1,66±4%·d^-1。灌注苏氨酸含量为0、21、56mg·g^-1混合物的环间,黏蛋白合成片段速率差异显著(P〈0.05),三者分别为323±72%·d^-1,347±49%·d^-1,414±31%·d^-1。除此之外,蛋白水解产物中总脯氨酸和苏氨酸浓度随着腔内苏氨酸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表明含苏氨酸和脯氨酸丰富的蛋白质增加。黏膜蛋白和黏蛋白新生合成对腔内苏氨酸浓度极其敏感,这证实了供应到消化道蛋白质代谢的饲粮氨基酸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过氧化氢-鲁米诺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甲基毒死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曾启华  刘焱  金茜  赵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598-15599
[目的]建立测定甲基毒死蜱的新方法。[方法]在NaOH介质中,过氧化氢氧化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甲基毒死蜱对该发光反应有增强作用且发光强度-与甲基毒死蜱的浓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基于此性质,用过氧化氢-鲁米诺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甲基毒死蜱。[结果]在该试验确定的优化条件下,测定甲基毒死蜱的线性范围为3×10^-7~3×10^-5g/ml,检出限为3.8×10^-6g/ml,对浓度1×10^-6g/ml的甲基毒死蜱进行11次平行测定,其RSD为2.83%。[结论]研究了体系的化学发光光谱及紫外可见光谱特性,提出了发光反应可能的机理。将该法用于合成样品中甲基毒死蜱的测定,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0.
电化学法测定废水中对苯二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雪梅  王书民  董文举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356-11357
[目的]研究循环伏安法制备的聚对氨基苯磺酸修饰电极测定废水中对苯二酚含量的效果。[方法]利用循环伏安法制备聚对氨基苯磺酸修饰电极,研究其对对苯二酚的电催化作用,并探索其催化机理。[结果]对氨基苯磺酸修饰电极对对苯二酚有明显的电催化作用,将该电极用于对苯二酚的定量测定,发现其氧化峰电流与对苯二酚的浓度在1.0×10^-6~8.0×10^-5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894,检测限为5.0×10^-7mol/L。其最佳测量条件:采用pH值5.59的磷酸缓冲溶液为支持电解质,电压范围为-0.1—0.3V。该修饰电极可将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很好地分开。[结论]建立了一种电化学法测定废水中对苯二酚的方法,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泥鳅的人工养殖提供理论数据。[方法]通过室内饲养试验,测定不同温度(15、20、25、30℃)及不同pH值(5、6、7、8、9)下泥鳅的存活率及摄饵量。[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泥鳅的存活率及摄饵量均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pH值的升高,泥鳅的存活率及摄饵量的变化均也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结论]泥鳅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6~28℃,最佳pH值为6.6~7.2。  相似文献   

12.
泥鳅消化道6种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The study was to immunohistochemical localize the endocrine cells from digestive tract of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Method] Using six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 antisera, the endocrine cells from digestive tract of M.anguillicaudatus was immunohistochemical localized.[Result] The 5-hydroxytryptamine immunoreactive(5-HT-IR) cells distribute in oesophagus, foregut and midgut;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was determined to be forepart of foregut> oesophagus and hindpart of foregut>gut,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three density gradients reached significant level. Like PP-IR, SS-IR cells were observed mostly in oesophagus, followed by hindpart of foregut, least in forepart of foregut, but never found in gut and hindgut. The three kinds of immunocompetent cells Gas-IR, Glu-IR and SP-IR were not detected in each part of digestive tract. [Conclusion] This study may provide basic data for studying the nutritional and digestive physiology, as well as the preparation of meridic diets for M.anguillicaudatus.  相似文献   

13.
氨氮胁迫对泥鳅不同组织SOD和GSH-PX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氨氮胁迫对泥鳅肌肉、肝脏、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生态毒理学方法,在淡水中分别添加NH4Cl 0、50、150、250、450 mg/L,并分组。测定21 d内泥鳅肌肉、肝脏、鳃组织中的SOD和GSH-PX活性,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低浓度组(50、150 mg/L)在氨氮胁迫2 d和7 d时,泥鳅肝脏、鳃SOD和GSH-PX活性,随胁迫浓度的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14 d和21 d时,逐渐降低。但250 mg/L组和450 mg/L组SOD和GSH-PX活性随胁迫浓度的升高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与肝脏和鳃组织相比,肌肉组织内SOD和GSH-PX对氨氮胁迫的反应比较滞后。[结论]氨氮对泥鳅3种组织的SOD和GSH-PX活性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泥鳅胃肠道内分泌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方法]应用6种胃肠激素抗血清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5-HT-IR细胞分布在泥鳅消化道的食管、前肠和中肠。以前肠前段密度最高,食管和前肠后段其次,中肠最少,分布差异显著;SS—IR和PP—IR细胞相同,主要分布于食管和前肠,食管段最多,前肠后段较少,前肠前段最少,中肠和后肠中未见分布;Gas—IR、Glu—IR和SP—IR3种免疫活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未分布。[结论]泥鳅消化道内这6种内分泌细胞分布和其他鱼类比较,既显示了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分布的共性,又显示了一定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5.
柴毅  黄栋才  李罗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7981-17982
[目的]探讨泥鳅精子在不同浓度K~+、Na~+、Ca~(2+)、Mg~(2+)溶液中的活力并确定泥鳅精子激活液的理化因子的最佳浓度参数。[方法]用挤压法采精,通过观察和比较泥鳅精子在不同试验溶液中的活力,研究了几种化学因子对泥鳅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在KCl溶液浓度为0.5%时,其中的泥鳅精子活力达到最高,为246 s,此后随KCl溶液浓度的增大而陡降。在NaCl溶液浓度为0.4%时,其中的泥鳅精子活力达到最高,为100 s,低于精子在KCl溶液中的最高活力,此后随NaCl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快速降低。在CaCl_2溶液浓度为0.4%时,其中的泥鳅精子活力达到最高,为27 s,在MgCl_2溶液浓度为0.3%时,其中的泥鳅精子活力达到最高,为20 s,此后精子活力随二者浓度的增加均表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结论]在鱼类的人工授精过程中,应避免使用高浓度Ca~(2+)、Mg~(2+)水配制精子激活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