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余群  张寒丽  柴琦  李章杰  唐世杰 《草业科学》2013,30(9):1338-1343
研究了不同土壤含水量对草地早熟禾品种优异(Poa pratensis cv. Merit)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共设置5个水分梯度,分别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FWC70)、60%(FWC60)、50%(FWC50)、40%(FW40C)和30%(FWC30),通过测定出苗率、苗长、根长、幼苗鲜质量、根鲜质量、根系总表面积、根系平均直径、根系总长及侧根数指标,探讨土壤水分条件对“优异”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时,草地早熟禾的出苗率、苗长、根长、幼苗鲜质量、根系总表面积、根系平均直径、根系总长及侧根数都达到最大值,而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和50%水分梯度条件下效果相同。因此,从节约用水的角度考虑,建议建植草地早熟禾草坪时应保持土壤的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60%。  相似文献   

2.
土壤水分胁迫对新疆大叶苜蓿的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永忠  李广 《草业学报》2014,23(4):213-219
采用盆栽法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胁迫(田间持水量的90%,70%,40%,20%)对新疆大叶苜蓿的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时,苗高、地径、分枝数及侧根数均高于其他处理,叶片、茎、主根鲜生物量和干生物量均最大,最适宜新疆大叶苜蓿生长;土壤水分含量过高(田间持水量的90%)或过低(田间持水量的20%,40%)时,均不利于新疆大叶苜蓿生物量的形成;土壤水分胁迫抑制了新疆大叶苜蓿的生长发育,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苗高和地径生长速度均减慢。该结果为进一步了解新疆大叶苜蓿对水分胁迫的响应规律并为其在干旱区节水灌溉农业中的推广和种植以及为建立持久稳定高产的畜牧业草业生产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间歇性干旱对苜蓿根瘤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拟田间土壤干湿交替及其强度,研究灌溉模式对苜蓿(Medicago sativa L.)根瘤菌有效性的影响,以及间歇性干旱对寒旱区苜蓿根瘤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歇性干旱将影响苜蓿根瘤的正常发育,且周期越长,对根瘤菌的有效性影响越大;不论土壤是否缺水,根瘤均随着生长期的延长不断向侧根转移;当土壤持水量为32.7%,一次灌水达土壤持水量的80%,间歇干旱20 d、30 d和一次灌水达土壤持水量的50%,间歇干旱20 d两种水分控制模式均可保持根瘤菌较高的结瘤能力。  相似文献   

4.
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条件下的桑树幼苗生长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设置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50%、70%~80%、90%~100%的干旱(DH)、正常水分(CK)、渍水(WH)3个处理组,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桑树实生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桑树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变化的适应能力。桑树幼苗在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生长30 d后,幼苗叶水势、根冠比、根表面积、侧根数量、根系活力、受害指数均出现差异:干旱组的叶水势比正常水分组低18.0%,渍水组的叶水势比正常水分组高54.0%;干旱组的根冠比较正常水分组高24.9%,渍水组的根冠比较正常水分组低17.6%;干旱组和渍水组的根表面积分别比正常水分组高45.9%和25.4%;干旱组和渍水组的侧根数量分别比正常水分组高85.8%和43.6%;干旱组和渍水组的根系活力分别比正常水分组低13.9%和78.9%;干旱组和渍水组的受害指数分别比正常水分组高50%和100%。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桑树幼苗叶水势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根冠比呈增加趋势,证实桑树具有适应三峡库区消落带全年干旱和水淹交替的土壤水分变化的能力,尤其具有抗干旱能力。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紫花苜蓿捷达品种在苗期生长过程中受水分影响情况,发现水分的影响作用很大,在种子出苗后,使土壤中有效含水量保持在60%~75%左右,对苜蓿幼苗生长最有利.  相似文献   

6.
<正> 桑树的生长主要是由水、肥、气、热和光照等条件所决定的。当其他条件都能适合桑树生长时,夏秋期的干旱就成为影响桑树生长的主要障害因子。因此,要获得桑叶的优质高产,必须重视桑园在干旱季节的水分补充。我们鉴于这一目的,结合桑园管理对桑园的灌溉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一、土壤含水量与桑树生长的关系桑树生长及其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水分是从土壤中供应的。土壤的水分是在不断变动的,过多过少都会影响桑树生长。我们在夏秋干旱季节,对砂质壤土的桑园,调查了灌水前后的土壤含水量及芽条的生长速度,结果如图一。从图一可以看出,灌水后16小时的土壤含水量为21%,接近田间最大持水量。灌水前二天的土壤含水量在12%之下,芽条生长很缓慢。灌水后2~4天,土壤水分在14%以上,即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70%时,芽条生长速度达2厘米/日左右。当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7.
水分胁迫对王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王草生长和生理响应的机制,为王草生产上水分的合理施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王草的鲜重、干重、组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都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王草叶片的水分饱和亏缺及体内的游离脯氨酸则出现上升的趋势。王草生长的最佳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5%~75%,土壤田间持水量为55%~95%时王草均能正常生长,而使王草生长受限的为5%~45%及淹水状况。  相似文献   

8.
不同土壤田间含水量对紫云英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设置5个不同的田间含水量(25%~30%,50%~55%,75%~80%,95%~100%田间持水量和浸水)研究紫云英生长及生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结果表明,75% ~80% 田间持水量下植株生长最好,株高、茎粗、叶面积、生物量等都优于其他处理,且植株的养分含量及其积累量也最高,是适合紫云英幼苗生长的最佳土壤田间含水量;与75%~80%田间持水量处理相比,25%~30%田间持水量和浸水处理下,SOD、POD、CAT 和MDA 含量均明显上升,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小荧光产量(Fo)上升,最大荧光产量(Fm)、可变荧光产量(Fv)、Fv/Fm 和Fv/Fo均下降,表明植株受到逆境胁迫,生物量和养分含量显著下降,养分积累量明显减少,不利于紫云英幼苗生长;而50%~55%,75%~80%和95%~100%田间持水量3个处理的植株叶片SOD、POD、CAT、MDA 分别为12.0,11.0,15.6U/(mg蛋白·min),673,668,725U/(mg蛋白·min),2.08,1.77,2.07U/(mg蛋白·min)和14.21,12.41,15.32mmol/g,处理间未出现明显的差异,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分别为0.828,0.837,0.826,也未出现明显的差异,说明在50%~100%的田间持水量条件下,紫云英幼苗能够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9.
以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广泛种植的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生长季刈割后维持不同干旱2周再复水,通过对株高和产量的观测,研究科尔沁沙地不同品种苜蓿的抗旱性。结果表明:生长季刈割后不同干旱处理条件对不同品种苜蓿的影响不同,‘WL298’品种的抗旱能力最强,只有在当田间持水量的15%~20%的干旱处理条件下,其干物质含量才显著的低于对照处理,最多比对照降低了53.5%。‘骑士T’根颈对水分变化最为敏感,水分充足时‘骑士T’表现出最佳的生长及再生能力,所有干旱处理后的干物质含量均显著的低于对照处理,降低值最高达57.8%。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多年生黑麦草‘爱神特’(Lolium perenne cv.Accent)种子为材料,土壤设3个水分梯度,分别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30%(FWC 30)、50%(FWC 50)、70%(FWC 70),模拟重度干旱、水分适宜、水分充足的土壤水分条件。同时设4个浸种处理分别为0(CK)、0.05%、0.1%、0.2%浓度的乙烯利溶液浸种24 h,通过测定出苗率、苗长、根系总表面积、根系总长度和侧根数等指标,探讨各乙烯利浸种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苗期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多年生黑麦草生长的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30%~50%之间,过多的灌溉水并不利于多年生黑麦草的生长。0.05%~0.1%浓度乙烯利浸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土壤水分因素的差异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造成的影响,但相比乙烯利浸种处理,土壤含水量对多年生黑麦草苗期生长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
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和植株密度是栽培草地管理的关键因子.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土壤水分(85%~90%、75%~80%、60%~65%、35%~40%的土壤饱和含水量)和植株密度(10、15、20株·盆?1)互作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植株性状和叶片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株高、分枝数、根颈...  相似文献   

12.
紫花苜蓿根系生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根据2003-2004年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清水县气象站紫花苜蓿Medicage sativa 2年栽培试验资料,分析了紫花苜蓿的根系生长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生育期所需用的气象资源与建植时间长短有关,建植1年的植株在播种-结荚期需用的光照、热量资源都高于建植2年的植株;结荚期以后,建植1年的植株生长速度加快,生育期时间缩短,需用的气象资源接近或少于建植2年的植株。根系的伸长速度与地上枝叶的生长速度关系密切,生长最快的时段是在地上枝叶停止生长或生长缓慢的冬、秋季节,最缓慢的时期是分枝到刈割的枝叶旺盛生长期。根系生物量与10 cm地温≥0 ℃积温呈非线性关系,在积温≥3 500 ℃后生物量开始迅速增长;根系的含水量在10 cm土层地温≥0 ℃积温达到1 580~1 815 ℃及5 344~5 941 ℃时达到最大。在相同的时段内,紫花苜蓿的土壤水分利用能力远强于粮食作物,其100 cm 土层内的水分累积消耗量比麦田偏高30%,地下土壤干层迹线比麦田深40 cm,持续的时间比麦田长约120 d。  相似文献   

13.
在吉林省4个生态类型地区采集了74株不同建植年限苜蓿的根瘤,调查了"公农1号"紫花苜蓿根瘤菌株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苜蓿根瘤多数分布在根部10cm以下的须根;根瘤数量、重量受苜蓿建植年限、不同生态类型及土壤类型的影响较大。分离纯化所得的81株根瘤分离物经"公农1号"苜蓿水培回接结瘤试验,得到bc8,gzl59和da80等8个优良根瘤菌株;在温室条件下,对回接试验筛选出的8个菌株进行土壤盆栽复筛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合"公农1号"苜蓿生长的高效根瘤菌株。结果表明,根瘤分布在植株根部10~30cm处;在所有供试菌株中,菌株bc18、yj34、bc94和gzl59表现较为优良。菌株yj34和bc94对茎长和叶片数影响最大,茎长分别增加60.17%和59.86%,叶片数分别增加97.92%和95.92%;菌株gzl59对根长影响最大,根长增加64.32%;菌株gzl59和bc94对提高植株干重贡献最大,其中,菌株gzl59比对照增产288.24%;供试菌株对根瘤数的影响也很显著,接种菌株yj34的苜蓿根瘤数相比其他菌株较高,达104.24%。综合分析,发现根瘤菌株gzl59、bc94和yj34较其他菌株表现突出,是吉林省"公农1号"苜蓿的高效根瘤菌株。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研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生物量、水分生理状态以及叶片形态对水分胁迫的响应并确定参试紫花苜蓿品种的御旱能力。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对3个品种的紫花苜蓿进行了4个梯度的水分胁迫处理,测量了根干重、茎干重、叶干重、叶水势、相对叶片含水量、叶长、叶宽、叶面积以及相关指标的胁迫指数。结果显示:紫花苜蓿根、茎、叶的干重对水分胁迫的响应依品种和胁迫程度的不同而不同;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根冠比呈增大趋势;叶水势、叶片相对含水量、根系含水量胁迫指数以及叶片含水量胁迫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叶片变短变窄,叶面积变小,比叶面积胁迫指数呈下降趋势。3个紫花苜蓿品种中‘敖汉’的根冠比最大且比叶面积胁迫指数最小,其御旱能力最强,‘中苜1号’次之,‘三得利’最弱。  相似文献   

15.
营养水平对紫花苜蓿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峥  张昆  唐海洋  沈益新 《草地学报》2015,23(5):951-956
为明确施肥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根系生长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分析了5种营养浓度(0.1,0.2,0.3,0.4和0.5倍Hoagland营养液)水平对紫花苜蓿(品种:标杆、WL-525HQ、超音速和WL-903)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0.1和0.2倍Hoagland营养液处理的平均根长、根尖数、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均大于0.4和0.5倍营养液浓度处理;但是平均根直径、根干重,及株高和茎叶干重均随营养液浓度的提高而显著增加(P<0.05);根冠比受营养水平差异的影响较小。分析结果说明,高营养水平虽不利于紫花苜蓿苗期侧根的发生和生长,但显著促进紫花苜蓿小苗地上部的生长,并增加了根系的干物质积累。  相似文献   

16.
中苜1号紫花苜蓿高效共生根瘤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8株根瘤菌对"中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Zhongmu No.1)的接种效果。结果表明:8株根瘤菌接种效果差异明显;接种后干草重、根瘤数、干根重、粗蛋白质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3.8%~26.12%、2.9%~41.43%、5.8%~41.38%和2.39%~8.5%;筛选出与中苜1号最佳共生匹配的根瘤菌ACCC17544,该菌株能增强其共生固氮效果,既提高干草产量,又增加粗蛋白质含量,具有一定的生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渍水胁迫对不同磷水平下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本试验通过沙培研究了渍水对低磷(LP,0.1 mmol·L-1 NaH2PO4)、中磷(NP,1.0 mmol·L-1 NaH2PO4)和高磷(HP,2 mmol·L-1 NaH2PO4)下紫花苜蓿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水分下,与NP水平相比LP和HP均抑制了苜蓿的生长;在渍水胁迫下,NP和HP水平下苜蓿的生长速率、地上部干重、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尖数等指标显著低于正常供水,而LP水平下苜蓿的生长速率和地上部干重则高于正常供水,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尖数等指标在短期渍水(2 d)时高于正常供水,在长期渍水(11 d)时则显著低于正常供水。综上所述,渍水能缓解LP对苜蓿的伤害,主要是通过维持根系的生长,而渍水则对HP下苜蓿的生长不利。因此,在我国南方多雨和地下水位高的土壤中栽培苜蓿,适当少施磷肥既可减少磷的流失,又有利于提高苜蓿的耐渍性。  相似文献   

18.
苜蓿沙土盆栽试验的水分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室进行沙土盆栽试验,研究WL-323、Siriver和固原苜蓿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耗水特征、生理指标、生物学性状、产草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苜蓿在生育期的耗水特征因水分条件和品种而异;水分胁迫值(PMS)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供试苜蓿叶绿素含量与土壤含水量相关不显著;株高、分枝数、分枝总长、叶片数、根数、主根长、根颈粗和干根重等性状均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根冠比则呈下降趋势;WL-323的根系发达、植株发育良好,产草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高,对沙土的适应性最优;Siriver的干根重和根冠比高,抗旱性能较好,产草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居中;固原苜蓿对沙土的生态适应性最差;研究结果对沙化土地区苜蓿品种的合理布局与水分调控具有科学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紫花苜蓿为材料,通过盆栽砂培的方法,设置接种(40 mL 含有印度梨形孢菌丝体的菌剂)+干旱(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15%~20%)、未接种(40 mL无菌水)+干旱、接种+正常供水(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5%~80%)、未接种+正常供水4个处理,研究印度梨形孢真菌与紫花苜蓿共生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度梨形孢真菌在紫花苜蓿根部定殖率较高,达87.4%;与未接种+干旱处理相比,接种印度梨形孢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地上部和根系有明显影响,其中,地上部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及叶片数分别比未接种处理显著增加了63.4%,69.2%,12.5%,17.1%和5.7片,根系鲜重、干重、主根长及侧根数分别增加了33.3%,57.1%,5.1 cm和5条(P<0.05);与未接种+干旱处理相比,接种后的紫花苜蓿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SS)含量明显增强,分别是未接种处理的1.71,1.27,1.22,1.49和1.48倍(P<0.05),而超氧阴离子()与丙二醛(MDA)含量大幅度降低。因此,印度梨形孢真菌与紫花苜蓿共生可以促进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生长,主要是通过刺激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累积来抵抗干旱逆境。而在正常供水条件下,接种印度梨形孢没有明显的促进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孟季蒙  李卫军 《草业学报》2012,21(1):291-295
为了提高苜蓿种子产量和效益,把地下滴灌引入苜蓿种子生产试验,通过对地下滴灌的水盐分布、苜蓿生长特性和种子产量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地下滴灌应用于苜蓿种子生产的可行性和效果。结果表明,在田间相对持水量的65%~80%(W1)水量下,湿润体的体积最大,水平最大湿润半径均为50 cm。垂直最大湿润半径为20 cm。水分能够到达40 cm×80 cm宽窄行播种方式下苜蓿的根系位置;W1处理所得根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为25.09 g,显著高于其他试验处理(P<0.01),根重顺序为W1>CK>W2>W3。并且,W1处理种子产量最高,为909.62 kg/hm2,极显著高于对照的种子产量(611.39 kg/hm2)(P<0.01)。说明地下滴灌应用于苜蓿种子生产,能够起到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