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吴进东 《饲料广角》2008,(14):37-39
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1绿汁发酵液作为天然的青贮添加剂,可以提高青贮的品质。试验选用L9(3^4)正交表设计了3因素3水平的正交方案,研究紫云英绿汁发酵液发酵条件优化模式。试验因素为原料加工方法(A)、水草比例(B)、氯化钠添加量(C)。结果表明:绿汁发酵液中氯化钠对紫云英绿汁发酵液的乳酸菌含量、青贮饲料的pH值、费氏评分、氨态氮影响显著;氯化钠最佳添加量为0.5%。原料加工方法、水草比例对上述指标影响不显著。综合得出:紫云英绿汁发酵液的适宜发酵条件模式为榨汁×水草比例2:1×0.5%氯化钠,推荐在生产中使用。  相似文献   

2.
毛苕子(Vicia villosa Roth.)绿汁发酵液作为天然的青贮添加剂,可以提高青贮的品质。试验选用L9(34)正交表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方案,研究毛苕子绿汁发酵液发酵条件优化模式。试验因素为水草比例(A)、葡萄糖添加量(B)、氯化钠添加量(C)。结果表明:葡萄糖、氯化钠添加量对毛苕子绿汁发酵液的乳酸菌含量、青贮饲料的pH值、弗氏评分、氨态氮的影响显著;水草比例对上述指标影响不显著。理论上可以认为:毛苕子绿汁发酵液的适宜发酵条件模式为2:1或5:1或10:1的水草比例+2%或5%葡萄糖+0.5%氯化钠,考虑到生产的实用性,推荐在生产中使用的优化模式为10:1的水草比例+2%葡萄糖+0.5%氯化钠。  相似文献   

3.
苜蓿绿汁发酵液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苜蓿(Medicago sativa)绿汁发酵液作为青贮添加剂,可以提高青贮的质量。在苜蓿绿汁发酵液中添加不同比例的葡萄糖(0%、1%、2%和5%)和氯化钠(0%、0.5%和1%),做3×4正交试验,研究其对绿汁发酵液发酵品质和乳酸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汁发酵液中氯化钠和葡萄糖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pH值、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氨态氮和乙酸含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添加0.5%氯化钠,氨态氮含量和pH值极显著低于0%和1%;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极显著高于氯化钠0%和1%添加水平(P<0.01);苜蓿绿汁发酵液中以同时添加0.5%氯化钠和2%葡萄糖的发酵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4.
苜蓿绿汁发酵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研究加工方法、制汁容器、水草比例、添加白米醋与否对苜蓿绿汁发酵液的影响,以及绿汁发酵液对苜蓿青贮饲料的影响.结果表明,切碎处理绿汁发酵液的pH为3.82,显著低于榨汁(3.97,P<0.05);添加白米醋的绿汁发酵液乳酸菌数对数值为7.90,极显著(P<0.01)低于不添加者(8.15);榨汁或切碎处理中不同水草比及制汁容器绿汁发酵液的pH和乳酸菌数都没有差异.与对照相比,添加绿汁发酵液可显著降低(P<0.05)苜蓿青贮饲料的pH(4.66对应于4.98)和丁酸含量(0.012%对应于0.016%),减少非蛋白氮含量(58.51%对应于70.11%),增加乳酸含量(2.03%对应于1.79%,P<0.05);粗蛋白质含量则以5倍汁处理组最高,为20.99%,对照最低,为20.34%,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为28.83%,绿汁发酵液处理组较高,为30.21%,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分析5种不同原料制备的绿汁发酵液的微生物分布情况,通过Alpha多样性、主成分分析等解明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同时,为探究其微生物与发酵品质的关联性,本试验调制了对照组(无添加)和添加2%绿汁发酵液的5个菌糠青贮处理组,每个处理5个重复。结果表明:5种材料制作的绿汁发酵液样本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共获得548 266条高质量有效序列,经分类学鉴定分属23门,129属,其中丰度大于1%的有9属。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甘蔗梢、玉米秸秆和葛藤绿汁发酵液归为一类,红象草和菌糠绿汁发酵液各自单独一类。5种绿汁发酵液处理组的菌糠青贮料乳酸含量显著(P<0.05)升高,丁酸含量显著(P<0.05)降低,能够提高青贮料的发酵品质。其中,红象草绿汁发酵液处理菌糠的发酵效果最佳,原因是象草绿汁发酵液中与青贮发酵密切相关菌属的分布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采用3×3因子试验设计,应用体外法研究可发酵糖、尿素及其互作对瘤胃发酵及干物质降解率(DMD)的影响.可发酵糖的添加量分别为0、1.5、3 g/L发酵液;尿素的添加量为底物DM的0、0.5%、1%.结果表明:(1)随可发酵糖添加量的增加,显著降低发酵液的pH值、发酵残渣DMD(P<0.05),显著增加细菌氮产量(P<0.05),而氨氮(NH3-N)浓度在可发酵糖添加量为1.5 g/L时最高.(2)随尿素添加量的增加,提高发酵液的pH值、NH3-N浓度(P<0.01)、细菌氮产量(P>0.05),而DMD在尿素添加量为0.5%时降低,1%时达到最高.(3)可发酵糖与尿素的互作对发酵液pH值、NH3-N浓度及细菌氮水平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极显著影响DMD(P<0.01).  相似文献   

7.
添加绿汁发酵液对苜蓿青贮料发酵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未预干和预干的开花初期的苜蓿原料草,添加绿汁发酵液及将其稀释调制成的绿汁发酵液,探讨绿汁发酵液对青贮料发酵品质的影响,发见,除了未预干草中的dPFJ20绿汁发酵液的添加之外,其它的绿汁发酵液都明显改善了苜蓿青贮料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绿汁发酵液、四蚁酸铵及绿汁发酵液+四蚁酸铵对“大力士”饲用甜高粱青贮品质的影响,以“大力士”饲用甜高粱全株为青贮原料,设对照、绿汁发酵液、四蚁酸铵和绿汁发酵液+四蚁酸铵4个处理,常温下贮存60 d后取样,测定其发酵品质与化学成分。结果显示:添加绿汁发酵液、四蚁酸铵及绿汁发酵液+四蚁酸铵,均可显著降低“大力士”饲用甜高粱青贮饲料的pH和气体损失率(P<0.05),提高干物质回收率、粗蛋白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P<0.05)。表明添加绿汁发酵液、四蚁酸铵及绿汁发酵液+四蚁酸铵均可显著改善“大力士”饲用甜高粱的青贮品质。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绿汁发酵液和纤维素酶对灵芝菌糟发酵饲料品质和发酵过程的影响,为利用菌糟生产优质发酵饲料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分为4处理组,以添加蒸馏水为对照组,灵芝菌糟中分别添加2mL/kg绿汁发酵液(FGJ组)、添加纤维素酶2000U/kg(CEL组)、复合添加绿汁发酵液2ml/kg与纤维素酶2000U/kg(MIX组)。每个处理组12个重复,常温下贮存7d、14d、30d和60d各分别开封3个重复,测定灵芝菌糟发酵饲料的化学成分和发酵品质。结果表明:绿汁发酵液降低灵芝菌糟的pH,降低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氨态氮,提高碳水化合物。纤维素酶降低灵芝菌糟的pH、氨态氮及气体损失率,提高碳水化合物含量,且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效果越显著。与FGJ组相比,MIX组的水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著提高(P0.05),氨态氮(AN)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CEL组相比,MIX组的水分、WSC含量显著提高(P0.05),NDF含量显著降低(P0.05)。总之,单独添加绿汁发酵液、纤维素酶和复合添加绿汁发酵液与纤维素酶均能改善发酵品质和化学成分,以复合组的添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绿汁发酵液和脱氢乙酸钠对水稻秸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试验设计4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鲜水稻秸秆,试验Ⅰ组:鲜水稻秸秆+绿汁发酵液(2 L/t),试验Ⅱ组:鲜水稻秸秆+脱氢乙酸钠(1 kg/t),试验Ⅲ组:鲜水稻秸秆+绿汁发酵液(2 L/t)+脱氢乙酸钠(1 kg/t)4个组。45 d后对水稻秸青贮进行感官评定和实验室评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水稻秸青贮中添加绿汁发酵液和脱氢乙酸钠可显著提高饲料的CP及乳酸含量,显著降低其中的pH值、氨态氮/总氮值、乙酸、丁酸、中性洗涤纤维及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P<0.05);由此可见,绿汁发酵液或脱氢乙酸钠有助于提高青贮品质,且同时添加绿汁发酵液和脱氢乙酸钠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4种豆科牧草抗寒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通过对紫花苜蓿、鹰嘴紫云英、红豆草、百脉根越冬前后形态、生理指标比较,研究4种豆科牧草抗寒能力。结果表明,各牧草的抗寒性能与牧草的根茎直径、越冬芽数量呈显著正相关。最后通过对各牧草各项指标作出了综合性价:紫花苜蓿、百脉根抗寒性能明显高于红豆草和鹰嘴紫云英,同时提出可溶性糖含量可作为几种牧草在本区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不同紫云英品种物候期及主要经济性状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福建省对15个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品种(系)生长生育过程的特征和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选育并正在扩繁的8个品种(系)8410441、8324411、84471031、8428121、84341022、8487711、闽紫6号和8454311表现中熟,生长性状表现良好,各项指标优于从外省引进的品种,特别是盛花期鲜草产量都比引进种常德种有显著的提高,说明这8个品种(系)可以进行大规模扩繁鉴定,为紫云英育种提供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13.
紫云英青贮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蔡阿瑜  陆恒 《草业科学》1995,12(3):14-18
就不同含水量及添加物种类对紫去英青贮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云英青贮含水量以70%左右为宜,品质好,干物质和精蛋白质损失亦少;米糠、禾本科牧草、稻草粉、甲酸、甲醛等作青贮添加物,可降低青贮料PH值,减少干物质和粗蛋白质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紫云英绿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栽试验,通过对紫云英翻压后不同时期的水稻播秧和不播秧土壤样品进行测定,研究了紫云英翻压后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紫云英翻压第1年能提高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增加幅度不大.水稻生长前期紫云英腐熟,养分没有释放出来,所以翻压紫云英田块前期应该施足氮肥,水稻进入旺盛生长期仅仅依靠...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紫云英(A stragalus sinicus)收获期茎秆贪青晚熟影响机械化收获的问题,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敌草快催枯及其对紫云英种子产量的影响,并对其施用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敌草快施用6d后紫云英含水率显著降低,中部和顶部茎秆含水率下降至30% ~40%,底部茎秆下降至54% ~61%,显著低于喷施清...  相似文献   

16.
牧草生物学特性差异导致牧草生物量和结构的差异,结构的差异表现出品种间对时空的利用各不相同。Ladino白三叶(Trifoliumrepens)密度试验,其生物量表现出株行距小的窄行定植a大于株行距大的窄行定植c,中行定植c的生物量介于二者之间,同密度试验的雅安白三叶(T.repens),其生物量和抗草害的能力较低。180天的不同物候期的盖度与密度的大小为正相关。且经三年的盆栽封闭性试验得以证实。几种豆科牧草地上部的倒“”字结构和地下部的半“T”字型结构中:无性繁殖的Ladino白三叶生物量大于雅安白三叶;种子直播的金花菜(Medicagohispida)、紫云英(Astragalussinicus)和苕子(Viciacoracca)与两种白三叶都分别表现出地下部0~10cm与0~40cm的根产量关系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紫云英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发芽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不同温度下紫云英种子的发芽试验发现,紫云英的发芽率在20℃时达最大值88.3%,其发芽适宜温度范围为15~25℃,低温和高温都不利于种子的发芽。种子发芽指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20℃达最大值,与发芽率相一致。在25℃下,紫云英的胚芽和胚根均生长良好,种苗全重也达到最大值0.030 29 g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合理的亚热带地区冬季牧草高产、高品质种植模式,本研究通过将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分别与4种豆科牧草苕子(Vicia dasycarpa)、豌豆(Pisum sativum)、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进行混播,测定不同组合的生产性能和营养特性指标。结果表明,混播组合均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和鲜草产量以及良好的营养特性;在刈割3次的情况下,多花黑麦草+紫云英、多花黑麦草+豌豆、多花黑麦草+白三叶、多花黑麦草+苕子和多花黑麦草+苕子+紫云英组合的鲜草总产量分别为44 863.33、43 923.33、47 003.33、46 470.00和37 970.00 kg·hm-2,豆禾比分别为0.076、0.198、0.085、0.116和0.137;在品质方面,多花黑麦草+苕子和多花黑麦草+白三叶组合的营养产出量较优,但前者粗蛋白总产量最高,各项营养产出量中,多花黑麦草+豌豆组合与多花黑麦草+紫云英组合较接近,但稍低于多花黑麦草+苕子和多花黑麦草+白三叶两个组合。综合分析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产量和品质,以多花黑麦草+苕子和多花黑麦草+豌豆两个组合为最佳。  相似文献   

19.
4种豆科牧草总黄酮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芦丁为标准品,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对波长、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进行了检测。并且利用微波辅助萃取技术,对鹰嘴紫云英、红豆草、百脉根和小冠花4种豆科牧草的总黄酮进行了提取。结果表明,此方法简便易行,精密度高,重现性好,在20-40 min,吸光度较为稳定。这4种牧草均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且茎、叶、花、全株总黄酮含量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整个生育时期,总黄酮含量均为叶高于茎。在分枝、孕蕾、初花、盛花和结荚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小冠花和百脉根总黄酮含量的变化相近,随植株生长而不断升高,在盛花期达到最高。鹰嘴紫云英的总黄酮含量呈“V”型变化,初花期最少,只有8.71 mg/g。红豆草叶的总黄酮含量呈缓慢升高,结荚期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