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了解利用日本方头甲(Cybocephalus nipponicus Endrdy Younga)控制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的可能性以度日本方头甲对松突圆蚧不同虫态的控制作用和捕食潜能.[方法]研究了日本方头甲成虫对不同虫态和不同密度松突圆蚧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和最佳寻找密度.[结果]日本方头甲对松突圆蚧不同虫态的捕食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对松突圆蚧雌成虫、2龄和1龄若虫的日极限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1.15、71.32和185.36头;当松突圆蚧虫口密度低时,日本方头甲对雌成虫的寻找效应高,当松突圆蚧虫口密度高时,日本方头甲对1龄若虫的寻找效应高;日本方头甲对松突圆蚧雌成虫、2龄和1龄若虫的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5、8和17头.[结论]日本方头甲对松突圆蚧不同虫态具有很大的捕食潜力,可作为防治松突圆蚧的天敌加以繁殖利用.  相似文献   

2.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的引种与利用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pitysophilaTakagi是一种危险的森林检疫性害虫,严重影响松树的生长.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azumaiTachikawa是有效防治松突圆蚧的重要寄生性天敌.我们在借鉴广东省20世纪80年代引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的经验基础上,于2002年5月再从日本引进花角蚜小蜂,共收到花角蚜小蜂种蜂5718只,经过1年多的林间释放和扩繁,已成功定殖,为松突圆蚧的生物防治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李德伟  蒋学建  赵程劼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918-17919
对玉林市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危害区的松树进行捕食性螨类采集调查和室内鉴定,结果表明,在该市受松突圆蚧危害的松树上采集到捕食性螨类14种,分别属于7科、10属;不同季节捕食性螨类主要优势种不同。  相似文献   

4.
蒋学建  李德伟  常明山  何锦华  何容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86-10887,11004
[目的]了解利用日本方头甲(Cybocephalus nipponicus Endrdy Younga)控制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的可能性以及日本方头甲对松突圆蚧不同虫态的控制作用和捕食潜能。[方法]研究了日本方头甲成虫对不同虫态和不同密度松突圆蚧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和最佳寻找密度。[结果]日本方头甲对松突圆蚧不同虫态的捕食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对松突圆蚧雌成虫、2龄和1龄若虫的日极限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1.15、71.32和185.36头;当松突圆蚧虫口密度低时,日本方头甲对雌成虫的寻找效应高,当松突圆蚧虫口密度高时,日本方头甲对1龄若虫的寻找效应高;日本方头甲对松突圆蚧雌成虫、2龄和1龄若虫的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5、8和17头。[结论]日本方头甲对松突圆蚧不同虫态具有很大的捕食潜力,可作为防治松突圆蚧的天敌加以繁殖利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松突圆蚧生防菌在林间防治松突圆蚧的最适喷施次数和用量。[方法]2014—2015年在广西玉林市玉州区松突圆蚧疫区,开展了松突圆蚧生防菌不同喷施次数(0斤0次、每年7.50 kg/hm~2喷1次、每2年7.50 kg/hm~2喷1次)与不同喷施量(0、7.50、11.25、15.00 kg/hm~2)对松突圆蚧的防治试验。[结果]每年喷施1次7.50、11.25、15.00 kg/hm~2松突圆蚧病原真菌制成的菌粉均能有效防治松突圆蚧的发生,且它们之间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松突圆蚧生防菌粉每年喷施1次,每次7.50 kg/hm~2,即能在松突圆蚧盛发期对其进行有效防治,可在松突圆蚧防治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虫生广布拟盘多毛孢GH10菌株对松突圆蚧的致病力,明确其对松突圆蚧致病力的影响因素,为深入研究广布拟盘多毛孢致死松突圆蚧机理及开发利用广布拟盘多毛孢防治松突圆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前期研究中分离得到的对松突圆蚧有较高毒力的广布拟盘多毛孢GH10菌株为研究对象,设5种GH10菌株孢子悬浮液浓度(1×104、1×105、1×106、1×107和1×108个孢子/mL)、5种温度(15、20、25、30、35℃)及4种湿度(65%、75%、85%、95%),测定不同孢子浓度、温度和湿度下GH10菌株对松突圆蚧的致病力.[结果]以1×107个孢子/mL孢子浓度下对松突圆蚧的致病力最强,接种10d后松突圆蚧的校正死亡率达48.72%;1×107个孢子/mL孢子浓度下,温度在25℃时,接种10d后松突圆蚧的校正死亡率较高,为87.52%,湿度为95%时的校正死亡率最高,为90.52%.[结论]在25℃、湿度>95%条件下,孢子浓度为1×107个孢子/mL的虫生广布拟盘多毛孢GH10菌株悬浮液对松突圆蚧的致病力最强,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对朱砂叶螨具有增效作用的炔螨特与苯丁锡混剂的最佳配比,以玻片浸渍法测定各配比混剂对朱砂叶螨的杀螨活性,并以共毒因子法和共毒系数法评价其增效程度。炔螨特、苯丁锡对朱砂叶雌成螨处理后24 h的LC_(50)分别为435.38、93.26 mg/L,二者混剂的增效配比介于1∶0.09~0.83之间,SPSS拟合出其混剂的共毒因子(y)与混剂中炔螨特含量(x)的数学模型,为y=-1 231.14x~2+1 616.29x-378.46(F=13.47,P=0.01,r=0.90),进一步确定其最佳的质量浓度配比为33∶17,该配比的致死中浓度(LC_(50))为102.90 mg/L,共毒系数为188.28,其对朱砂叶螨的毒力是炔螨特的4倍以上。炔螨特与苯丁锡以质量浓度比为33∶17混合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松突圆蚧是严重危害马尾松等松属树种的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具有危害隐蔽、传播方式特殊、扩散速度快、大发生期集中、适应力强等特点,近年呈不断扩散蔓延的趋势,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是有效防治及控制灾情的基础.文章介绍了松突圆蚧的发生、分布和危害情况,较为系统地归纳和评述了国内外有关松突圆蚧的生物学特性、扩散和传播途径、与环境的关系等基础研究,以及营林、检疫、化学和生物防治技术等研究成果,并对松突圆蚧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利用生防菌防治松突圆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松突圆蚧异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 Tachikawa是松树上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 phila Takagi的重要寄生蜂,广东省自1986年以来从日本冲绳引进以防治松突圆蚧.在引进的材料中还获得短索蚜小蜂属Archenomus的1新种.笔者对这2种蚜小蜂作了描述,新种模式标本分藏福建农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和植物保护系.  相似文献   

10.
黄曲条跳甲成虫防治药剂增效配方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杀甲丹、辛硫磷、虱螨灵、毒死蜱和氟虫腈5种药剂对黄曲条跳甲成虫12 h、24 h和48 h的LC50.根据LC50,用等效线法相加作用线的六等分点设置配比,共毒因子法选择复配组合,结果表明,杀甲单与辛硫磷混用增效作用明显.共毒系数法测定最佳配比表明:杀甲单与辛硫磷为15:14时,24 h后LC50为19.43 μg/mL,增效作用最大,共毒系数达到414.78.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毒死蜱和百菌清的单剂毒性和联合毒性,以斑马鱼为受试生物,采用静态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毒死蜱和百菌清单剂,以及二元组合时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和对斑马鱼幼鱼性腺轴相关基因的影响。结果显示,毒死蜱和百菌清对斑马鱼胚胎分别表现为中等和高等毒性,96 h-LC50(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139 mg·L-1和0.353 mg·L-1。毒死蜱和百菌清联合作用类型为协同作用,联合暴露时,对斑马鱼胚胎的96 h-LC50分别为0.38 mg·L-1和 0.063 mg·L-1。中浓度(26.7 μg·L-1)和高浓度(106.7 μg·L-1)的毒死蜱可以诱导斑马鱼幼鱼体内芳香化酶基因(CYP19α)、卵黄蛋白原基因(VTG1、VTG2)和雌激素受体基因(ERαERβ1、ERβ2)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低浓度(1.1 μg·L-1)百菌清诱导斑马鱼体内VTG1、VTG2、ERβ1和ERβ2基因的上调表达;低浓度(6.7 μg·L-1毒死蜱+1.1 μg·L-1百菌清)二元组合会引起斑马鱼体内VTG1、ERβ1、ERβ2和ERα基因下调。说明毒死蜱和百菌清对斑马鱼幼鱼具有雌激素内分泌干扰效应,但毒死蜱和百菌清二元组合对斑马鱼幼鱼的雌激素内分泌干扰效应降低。在评估农药对水生生物的危害时,应充分考虑复合污染时的联合效应。  相似文献   

12.
6种杀虫剂对茶角盲蝽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种不同杀虫剂防治茶角盲蝽的效果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高渗吡虫啉、阿维菌素、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多杀霉素、鱼藤酮均是防治茶角盲蝽的有效药剂,其中以吡虫啉的总体防效最好。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室内浸渍法,将三唑磷与甲氰菊酯、三唑磷与三氟氯氰菊酯各以5种不同比例混配,对棉蚜进行了增效作用研究。经测定,三唑磷与甲氰菊酯以5∶5,7∶3,9∶1混配,共毒系数分别为451.81,312.3和217.4;三唑磷与三氟氯氰菊酯以7∶3,9∶1,20∶1混配,共毒系数分别为120.7,177.7,138.8。此结果表明,这几种药剂以适当比例混配对棉蚜具有增效作用,为加工生产混剂和使用提供必要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4.
过氧化氢降解有机磷农药的研究Ⅲ.去除残留农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过氧化氢降解田间农药,并对过氧化氢降解农药的室内生物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经H2O2处理后田问农药残留量明显下降,经10mL/L H2O2处理1d后,甲胺磷和毒死蜱的残留量下降率分别为10.57%和16.95%,处理3d后残留量下降率分别为39.62%和30.49%,而处理7d后则为45.21%和64.05%.室内生物测定表明,H2O2溶液浸泡处理60min内,对植物表面的甲胺磷、毒死蜱和久效磷的毒力有微弱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药对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种防治松突圆蚧常用农药对花角蚜小蜂成蜂的接触毒性测定结果表明,25%喹硫磷、4.5%高效氯氰菊酯、40%喜蚧束和40%毒死蜱对花角蚜小蜂成蜂均有很高的毒性,而10%吡虫啉对其毒性相对较低;试验表明,喷药3 d后各农药对成蜂有很大的杀伤力,喷药10 d后各农药对成蜂基本没有毒性;5种农药对花角蚜小蜂出蜂的影响表明,40%喜蚧束、40%毒死蜱和25%喹硫磷对花角蚜小蜂的影响最大,未见成蜂羽化,而10%吡虫啉的影响相对较小,出蜂数约为对照组的1/2。林间试验表明,40%毒死蜱1 500倍液对花角蚜小蜂林间定殖及其种群数量影响较大;10%吡虫啉1 000倍液对花角蚜小蜂林间定殖及其种群数量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松突圆蚧重度发生的林分,应在施药后10 d放蜂;在花角蚜小蜂已定殖的松突圆蚧重度发生林分施药,应选用适当浓度的10%吡虫啉,避免对花角蚜小蜂定殖及其种群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鑫 《现代农业科技》2011,(23):216+218
为筛选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最佳药剂,针对5种药剂采取叶面喷雾施药方法对四(2)代稻纵卷叶螟幼虫进行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7 d后防效最好的是20%氟铃+18%辛硫磷乳油,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分别为93.22%、96.16%;其次是480 g/L毒死蜱乳油,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分别为79.31%、88.28%。因此,建议旌德县选用这2种农药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  相似文献   

17.
稻飞虱是宁乡市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化学防治目前仍然是防治稻飞虱最常用的方法。为了掌握常用化学农药对田间稻飞虱的相对防效,延缓和避免稻飞虱对常用农药产生抗药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目前市场上几种常用化学农药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呋虫胺、烯啶虫胺、毒死蜱、敌敌畏和吡蚜酮对稻飞虱的速效性较好;噻虫嗪、呋虫胺、吡蚜酮和氟啶虫酰胺对稻飞虱的持效性较好;而呋虫胺和吡蚜酮对稻飞虱既有较强的速效性又有较好的持效性,值得在宁乡市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改进的ELLMAN法测定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脑神经节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活性,确定其适宜测定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测定对虾不同组织AChE活性,比较毒死蜱、敌敌畏、辛硫磷和乙酰甲胺磷4种有机磷农药对凡纳滨对虾脑神经节ACh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35 ℃,磷酸缓冲液pH 7.5时,凡纳滨对虾的AChE活性最高,保温时间对酶活性影响很小;对虾AChE活性存在着明显的组织分布差异性,脑神经节AChE活性最高,为(49.73±8.42) nmol/(min·mg),分别是鳃、肌肉和肝胰腺的3倍、15倍和19倍;对虾AChE 对敌敌畏最为敏感,IC50为0.19 μg/mL,对毒死蜱和辛硫磷敏感性较强,IC50 分别为7.20 μg/mL和9.39 μg/mL, AChE对乙酰甲胺磷敏感性最弱,IC50 为136.77 μg/mL。由此可见,对虾养殖中应注意防范敌敌畏、毒死蜱和辛硫磷等有机磷农药的毒性危害。  相似文献   

19.
15种杀虫杀螨剂对皮氏叶螨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玻片浸渍法,对15种杀虫杀螨剂对香蕉皮氏叶螨的室内毒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药剂中以阿维菌素对皮氏叶螨的雌成螨的毒力为最高,LC50为0.0055mg/L,其次为鱼藤酮,LC50为0.0173mg/L,毒力最低的为吡虫啉,LC50为113.1014mg/L;15种供试药剂对皮氏叶螨的毒力大小顺序依次为:阿维菌素〉鱼藤酮〉唑螨酯〉哒螨灵〉毒死蜱〉辛硫磷〉高氯苯〉联苯菊酯〉功夫〉螺螨酯〉甲氰菊酯〉丙溴磷〉敌敌畏〉炔螨特〉吡虫啉。  相似文献   

20.
不同农药混配组合对稻飞虱防治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明确杭州地区防治稻飞虱主要常用农药的确切药效,并筛选出防治稻飞虱的高效混配剂。对12种防治稻飞虱的常用农药进行了混配试验,从37个不同用量及混配组合中筛选出一些优良的混配剂。25%扑虱灵分别与40%异稻瘟净、3.3%天丁乳油、20%好年冬混用后可显著提高对成虫的防效,其中以25%扑虱灵750 g/hm2与20%好年冬750 ml/hm2混用的效果最佳,用药后3,7 d对成虫的防效分别达到95.0%和98.3%。吡虫啉已对褐飞虱产生了严重抗药性,不宜继续在水稻上使用。20%速灭威不同剂量分别与25%扑虱灵、5%锐劲特Regent、40%好劳力混用的7个混配组合对若虫的防效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