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稻合理密植及其优质高产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合理密植是水稻高产优质栽培的重要措施之一,包括合理的每蔸基本苗数、单位面积蔸数和行株距配置三部分。此文从每蔸基本苗数、单位面积蔸数和行株距配置3个方面综述了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水稻高产优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合理的群体结构是水稻产量提高的基础,水稻基本苗是调节水稻群体结构的重要手段。为了研究不同基本苗对粳稻品种‘南粳51’产量的影响,进而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 ‘南粳51’为试验材料,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每穴不同栽插基本苗数下‘南粳51’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株行距统一为13.3 cm×25 cm的条件下,‘南粳51’每穴4苗的实收产量最高,每穴5苗的实收产量最低,不同基本苗处理间实收产量顺序依次表现为4苗/穴>3苗/穴>2苗/穴>5苗/穴。随着每穴苗数的增加,‘南粳51’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结实率逐渐增加,穗粒数逐渐降低,千粒重几乎没有差异。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说明:‘南粳51’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穗粒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糯稻新品种特糯2072分蘖成穗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糯2072的分蘖成穗情况受基本苗影响较大。随着基本苗的增加,最高分蘖期提前,成穗率下降,单穴分蘖和单穴成穗数在单穴栽插1~7苗范围内相应增加。适当提高基本苗数有助于发挥特糯2072的大穗型品种优势,实现分蘖成穗和产量构成因素的最优组合,获得最高产量。在17cm×20cm的栽插密度下,基本苗应控制在138万~188万株/hm2,即每穴栽插5~7苗为宜。  相似文献   

4.
水稻控蘖促根的化调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水稻的群体质量建立高产群体的目的就是要在足穗的基础上形成大穗,实现高产。然而穗数与大穗是一对矛盾。如何协调这对矛盾使之在足穗的基础上又使穗子尽可能大些,就成为水稻群体控制的难题,凌启鸿、苏祖芳等试验研究认为:在获得适宜穗数的前提下,控制无效分率、提高分美成穗率,是协调穗数与大穗两者关系的有效途径。在适宜的穗数范围内,成穗率越高,每穗粒数,群体总颖花量、结实率、千粒重均越高。使产量结构因素在高水平上达到协调统一,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为此,在大面积生产上通常采取:确定合理的基本苗;适当降低大田前…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基本苗与早稻产量的关系,通过采用不同分蘖能力的水稻品种或组合(2个常规品种和2个杂交组合),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栽插基本苗(2苗/穴,3苗/穴,4苗/穴)对湖南双季早稻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对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积累和茎蘖数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随栽插基本苗的增加,早稻产量、有效穂数、总干物质重呈增加趋势,每穗粒数、结实率、收获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千粒重变化不大。出叶速度随栽插基本苗的增加而略有减慢。从茎蘖动态来看,在最高分蘖期(移栽后28天)以前,各个处理的分蘖速度基本相同,处理间的最高苗数表现出较大差异,但是基本苗较少的处理,后期的死亡分蘖数相对较少,至成熟期,各处理间的有效穂数差异较小。综合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早稻的每穴基本苗多,有利于产量形成,较易获得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6.
不同基本苗配置对机插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密穗型水稻扬辐粳7号为材料,在机插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基本苗配置(穴数和本数)对机插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本数对产量的影响大于穴数的影响大于两者互作,不同基本苗处理以A283处理产量最高.不同基本苗配置对机插水稻外观品质影响最大,对稻米胶稠度和声链淀粉含量影响为其次,加工品质受影响最小.随基本苗数的增加,机插水稻垩白率、垩白度增加,胶稠度变长,直链淀粉含量增加.不同基本苗配置对机插水稻RVA谱特征值中的消减值影响最大,热浆黏度其次,峰值时间最小.相同本数不同穴数下,随栽插穴数的增加,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以及糊化温度呈直线增加趋势,崩解值和消减值成直线下降趋势.相同穴数不同本数下,随栽插本数的增加,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以及糊化温度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崩解值和消减值成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综合来看,机插稻扬辐粳7号以25.5×104/hm2,每穴4本左右最有利于机插水稻高产优质形成.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水稻人工栽插的适宜深度,开展了3个栽插深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栽插深度对水稻生育期、穗粒数、千粒重无明显影响,株高穗栽插深度增加而降低,有效穗数随栽插深度增加而减少。单产上则以栽插密度为0.5cm的最高,为541.5kg/667m~2,其次为栽插深度1.5cm,与0.5cm无显著差异,单产随着栽插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说明生产上,水稻适宜的栽插深度为0.5~1.5cm。  相似文献   

8.
水稻合理密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阐述了水稻合理密植(水稻合理栽插密度)研究现状和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合理基本苗(每667m2穴数),合理行株距和每穴苗数的涵义,从高产角度归纳提出了合理基本苗和行株距的标准和计算方法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母本有效穗是构成不育系繁殖产量三大因素之一,而有效穗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母本栽插苗数决定的。实践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母本有效穗随着母本栽插苗数增加而增加,穗总粒数随着基本苗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不同播种期和插秧苗数对‘特优107’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研究杂交水稻新品种‘特优107’获得较高产量的理论依据,通过采用二因子随机区组设计,在早、晚两季探讨不同播期与苗数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播种生育期拉长,特别是早季更加明显;增加基本苗数,可以缩短生育期;播种期与苗数的变化主要引起穗粒数和穗数的变化,对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晚季播种期与基本苗两者的互作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而早季未达显著水平。通过适宜的播期和一定的苗数,在主攻穗数的前提下,增加穗粒数,可以提高生产潜力。‘特优107’在闽南做早、晚季栽培,在中肥水平条件下,早季2月中旬末,晚季7月中旬初播种,每公顷基本苗插56.7万苗左右,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秧龄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以水稻品种扬两优6号为材料,研究大田条件秧苗的秧龄及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秧苗秧龄处于35~55 d和栽插密度处于1.8×105~3.0×105蔸/hm2时,水稻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期叶面积指数随着秧龄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秧龄对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和收获产量存...  相似文献   

12.
贵州高海拔山区杂交水稻叶龄模式栽培的技术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贵州高海拔(1 660 m)冷凉山区,通过对水稻栽培措施中的栽插密度、单穴栽插基本苗数、生育前后期按不同比例施肥(控制总N量相同)进行田间试验,发现密度为27.0 万/hm^2,生育前后期施N肥比例为6∶4的栽培措施能显著提高单产,而单穴栽插基本苗数对产量贡献不显著.引进杂交水稻按叶龄模式进行大田管理的栽培技术示范,产量增幅在71.0%~214.8%之间,总结出的水稻叶龄模式栽培技术适应贵州高海拔山区.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施肥模式和栽插密度对四川丘区水稻产量及生长的影响,以‘蜀优217’和‘天优湘99’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肥模式,裂区为栽插密度,探究不同处理对四川丘区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侧深施肥能有效提升水稻产量,不同品种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侧深施肥模式下,‘蜀优217’适宜较高的栽插密度,而‘天优湘99’栽插密度过高,穗粒数及结实率大幅下降,成穗率及转运率降低。因此,侧深施肥技术应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栽插密度。  相似文献   

14.
播期和移栽密度对徐稻3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不同播期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中熟中粳品种徐稻 3 号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不同播期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淮北地区徐稻3号的适宜播期范围为5月5日-25日、适宜栽插密度为 3.33×105穴 /hm2,在此条件下可获得适宜穗数和较大的穗型以及较高的产量,且各项稻米品质指标值较好.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稻虾生态种养对太湖区域优良食味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稻虾复合种养模式提供决策参考。选用5个优良食味粳稻品种(系),进行稻虾复合种养和宽窄行两种栽插密度处理,分析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特点。与常规大田栽培比较,稻虾种养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但茎蘖成穗率、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显著降低;稻虾种养显著改善垩白性状,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增加,崩解值和糊化温度升高,消减值降低;降低栽插密度能改善稻米品质;稻虾种养对品质的影响不同品种之间存在差异,种植模式与品种之间互作对稻米品质有显著影响。长期稻虾共作稻田宜选用适宜的优良食味品种,适量减施氮肥和减少栽插密度可以实现水稻安全稳产,改善稻米的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16.
凤大麦7号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帆 《中国种业》2017,(10):47-49
通过对凤大麦7号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凤大麦7号产量构成因素中,与产量相关程度大小顺序为:有效穗数最高茎蘖数基本苗千粒重穗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依次为: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基本苗最高茎蘖数千粒重。根据分析结果,结合云南省生态环境及当前的种植条件,凤大麦7号高产栽培策略应以提高有效穗数为主导,有效穗数的提高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基本苗,合理控制最高茎蘖数等措施来实现,对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不能一味追高,应注意协调好群体与个体的发展,从而达到增加产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以新两优6号为材料,通过对常规湿润育秧条件下不同播种密度和不同秧龄期栽插,以及长秧龄条件下不同基本苗数和不同育秧方式的大田群体数量及产量表现的研究,为安徽省单季稻产区生产提供技术上的支持。结果表明,新两优6号在湿润育秧条件下,秧龄不宜超过40d,45d及更长秧龄的显著减产,随秧龄延长而减产幅度加大;稀播的减产幅度略小,减产的原因主要是秧龄。随着秧龄的延长,群体总茎蘖数、LAI、单位面积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等群体数量递减,而茎蘖成穗率相差不大。长秧龄移栽条件下,增加栽插基本苗数,或采用肥床旱育秧培育长龄多蘖壮秧,是获得理想产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母本秧龄和穴插谷粒数对苗穗结构,穗部性状及制种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母本秧龄对基本苗和上林穗有显著的影响,对穗平着粒数,实粒数有显著影响,对穗平着粒数,实粒数有显著影响;穴插谷粒数对基本苗,上林穗和穗着粒数影响很大,对最高苗也有显著影响。汕优63制种母本穴插3粒谷,插25d左右的秧龄,具有较合理的群体结构和穗粒结构,制种易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不同基本苗对水稻新品种桥科951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不同基本苗对水稻新品种桥科951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品种单位面积收获穗数、齐穗期叶面积指数、齐穗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基本苗数呈正相关;茎蘖成穗率、齐穗期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的百分比、收获指数与基本苗数呈负相关;单位面积颖花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基本苗数呈多元相关。基本苗80.85万/hm2的J4处理获得单产9.49t/hm2,比处理J3、J5、J2、J6分别高1.4%、2.4%、4.4%、5.9%。  相似文献   

20.
浅析杂交水稻制种的产量构成与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建平 《种子》2010,29(12)
分析杂交水稻制种的产量构成与高产制种技术,对提高制种产量,加快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相关试验材料的统计分析,影响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母本的有效穗数,实现高产的主要途径是增穗、保粒、提高异交结实率.夺取高产的主要制种技术措施是应用父母本的时差、叶差合理安排调控播差期,采用1期父本大双行确定适宜的行比,配套培育壮秧,规格分厢插足基本苗,合理进行肥水管理,科学喷施"920",加强病虫害防治和抽穗扬花期适时适度赶粉,确保苗足、穗够、花遇良好、异交结实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