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12月10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主持完成的"苎麻副产物饲料化与食用菌基质化高效利用技术"通过了农业部科教司组织的成果鉴定。本成果是由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熊和平研究员及岗位专家彭源德研究员率领的两个研究团队在"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和"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资助下共同完成的。通过对苎麻机剥副产物进行青贮饲料加工和食用菌培养研究,以机剥苎麻副产物为原料,将青贮技术和食用菌栽培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苎麻副产物饲料化与食用菌基质化高效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2.
2011年9月29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主办的"苎麻高效种植及多用途现场观摩与研讨会"在长沙召开.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曹兵海教授、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金霞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沼气研究所所长李谦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彭定祥教授、以及来自湖南省农业厅、中国农业大学、湖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重庆市涪陵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浙江省萧山棉麻研究所及江西省麻类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对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研发的"苎麻高产高效种植与多用途关键技术研究"进行了现场观摩与研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麻业》2015,(2):105
<正>《中国麻业科学》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主办,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南方经济作物研究中心协办的麻类作物、麻类纺织科技专业期刊。主要报道苎麻、红麻、亚麻、大麻、剑麻等麻类作物、麻类纺织最新科研成果、试验研究进展、科技动态、麻纺动态和麻类作物基础知识等。辟有"综述"、"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原料生产·生态环保"、"纤维特性·纺织加工"、"新拓展·新用途"、"调查研究"、"麻业  相似文献   

4.
麻类所麻类育种五十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全面回顾了麻类研究所麻类育种工作五十年的历程,较为详尽地阐明了麻类育种工作开展的过程.五十年的麻类育种工作经历了资源的收集整理和评价、鉴定与利用,常规育种技术运用和现代高新技术的引入.基本形成了我国麻类育种技术和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先后收集和整理麻类资源近万余份.选育出新品种30余个,在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红麻品种"7804"、苎麻品种"圆叶青"和"中苎1号"及黄麻品种"湘黄麻1号"等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利用,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益近100亿元.选育了亚麻品种中亚麻1号,结束了我国南方没有自育亚麻品种的历史.现代的麻类育种向多元化育种目标发展,为麻类的不同用途选育出专用品种.  相似文献   

5.
2009年1月20日,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熊和平研究员带领苎麻栽培、病虫害防治和机械收获技术等岗位科学家一行12人,到湖南沅江市明星村进行了苎麻冬培技术现场培训. "苎麻是多年生作物,地下部分俗称"麻蔸",是整个地上部分的营养库,搞好冬季培管是一年的关键".专家们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冬培的关键是深中耕,深施肥和蔸培土.要做到田沟清楚,不渍水,防地下害虫".在苎麻地里,看到了整齐的沟垄,用肥土压实的苎麻蔸和水沟纵横相通的田块.  相似文献   

6.
我国麻类生产的现状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麻类生产的现状:包括苎麻、红麻、黄麻、亚麻、大麻、剑麻的种植和加工;育成品种数量和育种技术;种质资源;麻类作物的多种用途.提出了目前麻类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种麻效益下降;生产技术滞后;品种质量有待提高.着重提出了麻类生产的建议:树立大纤维观念,扩大纺织原料种类;南麻北棉,以麻代棉;苎麻向山坡地、黄/红麻向盐碱地、亚麻向南方冬闲地拓展;加快麻类科技平台建设,加速成果转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麻业》1987,(1):37-38
为适应当前苎麻生产发展的需要,满足读者要求,本刊从1987年第一期起,辟有《苎麻生产技术顾问》专栏,介绍苎麻多种繁殖技术、病虫防治、剥制加工、高产栽培经验等。约请有关苎麻劳模、科技工作者撰稿。本期特清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完所技工叶谱钦同志谈谈苎麻种子繁殖及移栽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8.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精神,"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要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走符合国情、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同时充分发挥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的作用,凝聚和团结全国从事麻类生产机械化方面的技术力量,提升我国麻类生产机械化水平,促进麻类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根据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和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10月28-29日,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设施设备研究室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了"全国麻类生产机械化学术研讨会暨苎麻剥麻机展示会".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苎麻山坡地"248"测产达标为目的,在湖北咸宁嘉鱼县高铁镇八斗村山坡地种植苎麻,简述了山坡地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测产验收程序及测产结果等。2014年经三季麻现场测产,测产结果为原麻259 kg/667 m~2、干麻叶557.6 kg/667 m~2和干麻骨895.2 kg/667 m~2,苎麻纤维、麻叶与麻骨的含水量分别为75.0%、75.7%和77.3%,完成了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下达的任务要求。结果表明苎麻适合在山坡地种植,特形成测产报告。  相似文献   

10.
孙进昌 《中国麻业》2004,26(4):169-169
6月26日,麻类所主持承担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种质沅江苎麻圃转移与重建”项目在湖南长沙通过验收。标志着长期以来处在洞庭湖腹地濒遭洪水威胁的国家苎麻种质资源实现了安全转移。由中国工程院官春云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旭教授组成的专家验收组认为,这个项目超额完成了计划任务和考核指标,评定等级为优秀。该项目是在1996年国家种质沅江苎麻圃遭遇毁灭性的重创后、在麻类所屡建屡遭洪水围困的严峻形势下,由科技部立项资助实施的,它的实施,不仅完成了苎麻圃的重建与种质的安全转移,而且还突破实施了项目计划之外的部分内…  相似文献   

11.
2013年10月9日,由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设施设备研究室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和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共同承办的“全国麻类机械化生产技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会议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教授、农业部农机化司王国占处长、湖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王罗方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文学处长等有关领导,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农业部南京机械化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运用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苎麻技术研究所以及东方红剑麻集团等国内从事麻类机械研究与推广的专家4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12.
沅江是闻名全国的苎麻集中产地,享有"苎麻之乡"的美誉.多年来为我国麻纺业的发展和出口创汇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加入WTO日期临近,麻类产品被誉为本世纪的"绿色产品",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麻类产业也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沅江作为全国最大的优质苎麻生产基地,如何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迎接"入世"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我们拟想以生产优质原麻为基础,以市苎麻纺织厂为龙头,形成"产、供、销、科、工、贸"一体化,是我市麻业跻身于世贸交易市场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麻作》1987,(2):30-30
苎麻新产区小李向中国农科院麻类所邝秀明请教苎麻破杆技术。兹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作物种质资源是育种和生产重要的物质基础,种质创新是种质资源研究的核心.通过多年的系统研究,我国麻类种质资源研究已跃居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世界麻类资源大国.但是,麻类种质创新落后、育种材料遗传基础狭窄、可利用资源贫乏的矛盾还十分突出,种质资源研究与育种和生产还有较大的差距.本文报告了麻类种质创新的方法和技术,麻类优异基因源的发掘和利用,"十五"苎麻、红麻、亚麻、黄麻优异种质创新和利用的成果,对今后的麻类种质创新工作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麻业科学》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主办的麻类作物、麻类纺织科技专业期刊。主要报道苎麻、红麻、亚麻、大麻、剑麻等麻类作物、麻类纺  相似文献   

16.
《中国麻业科学》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主办的麻类作物、麻类纺织科技专业期刊。主要报道苎麻、红麻、亚麻、大麻、剑麻等麻类作物、麻类纺  相似文献   

17.
麻类是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作物,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21世纪以来,我国麻业步入强劲的发展阶段:2007年麻类收获面积已达到194万公顷;"十五"期间,麻类单产水平显著提高,苎麻、亚麻、黄/红麻产量分别提高到每公顷4500kg、4500kg和3900kg,同"九五"末相比,增幅分别达100%、60%和70%;每公顷苎麻产值达30000余元,成为了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高效作物;同期,麻纺工业也步入快车道,麻纤维的加工总量达到60万吨,占天然纤维加工总量的8%-10%;麻类出口创汇突破2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8.
《中国麻业》1980,(2):49-49
为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充实和加强麻类生产技术干部队伍,提高其科学技术管理水平,农业部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举办了全国麻类技术干部训练班。训练班已于四月中旬开学,参加学习的有十三个黄、红、苎麻主产省(区)的省、地,县农业技术干部六十多人,学习时间为七个月。  相似文献   

19.
苎麻分子育种与饲料用苎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苎麻遗传育种是提高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育种技术的进步和苎麻新用途的开发,近年来苎麻育种领域发生新的变化.本文对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近年来在苎麻分子育种和饲料用苎麻研究两方面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和重要进展进行了概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由农业部委托举办的第五期全国麻类生产技术干部培训班,于四月二十日在湖南沅江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开学。本期培训班将以三个月的时间,重点学习苎麻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剥制加工、鲜干皮脱胶和分级检验等技术,结合学习黄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