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敏 《农民致富之友》2014,(20):169-169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马铃薯栽培种植的优生区域。从1996年开始进行了相关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总结了栽培技术要点。本篇文章主要讲述陕北马铃薯水地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营养丰富,是粮菜兼用的食物,适应性强、生长期短、抗灾能力强,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特性是喜凉、分枝、再生等,神木市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地带,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比较适宜马铃薯生产。本文重点探讨了神木市马铃薯的主要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秦安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地带,年均气温10.40℃,年均降雨500mm,气温适宜,光照充足,黄土层深厚、松软,非常适宜马铃薯生长。马铃薯作为全县三大主栽作物之一,年播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但近年来,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呈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生产,为了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就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应用黄土高原典型区域马铃薯晚疫病观测资料,分析了气象因子与马铃薯晚疫病扩散流行的关系,建立了马铃薯晚疫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率与环境湿度、大气降水量、空气温度成正相关关系,与光照时数、风速成负相关关系,持续阴雨天气有利于晚疫病扩散流行。本研究建立了马铃薯晚疫病扩散流行预测预报模式,以期为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西吉县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坡耕地约占95%,马铃薯是主栽作物之一.由于耕作粗放,杂草危害十分严重,杂草与作物争夺水分、养分、空间和阳光,直接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为了有效地防除马铃薯田杂草,现将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地处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陕北是种植马铃薯的优质区域,科学的、合理的运用马铃薯栽培技术展开马铃薯选种、播种等,可以使马铃薯生长良好,满足广大消费者食用需求。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为了提高陕北地区马铃薯产量与质量,有必要研究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本文参考陕北地区马铃薯种植情况,就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马铃薯结束多年"薯贱伤农"的历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马铃薯畅销,给我国的甘肃省定西市打开了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虽然定西市地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经济落后,但海拔高、气温低、温差大,雨季降水相对充足,正好适合种植高质量的马铃薯。过去,定西人靠马铃薯填  相似文献   

8.
应用黄土高原典型区域马铃薯晚疫病观测资料,分析气象因子与马铃薯晚疫病扩散流行的关系,建立马铃薯晚疫预测模式。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率与环境湿度、大气降水量、空气温度呈正相关,与光照时数、风速呈负相关。持续阴雨天气有利于晚疫病扩散流行。当农业生产及作物栽培管理可控条件一定时,气象因子是马铃薯晚疫病扩散流行的关键因素。建立了马铃薯晚疫病发扩散流行预测预报模式,为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模型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
临洮地处甘肃省中部,属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势整体较为平坦,适宜种植农作物与发展畜牧业。本文对临洮县马铃薯种植技术流程进行了简要概括,并从人员、设备和技术3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马铃薯产量和质量提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马铃薯结束多年"薯贱伤农"的历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马铃薯畅销,给我国的甘肃省定西市打开了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虽然定西市地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经济落后,但海拔高、气温低、温差大,雨季降水相对充足,正好适合种植高质量的马铃薯。过去,定西人靠马铃薯填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解马铃薯光合生理特性及生长的适宜气象条件,以高效利用宁夏农业气候资源提高马铃薯品质与产量,大力发展宁夏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方法]利用CIRAS-Ⅰ型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马铃薯光合生理要素日变化,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宁夏西吉县马铃薯生理因子与气象因子日变化规律,研究作物生长关键期(开花期、块茎膨大期)气温、湿度、CO2浓度、光强等气象因子对马铃薯生理各要素日变化的影响。[结果]①马铃薯试验田间的空气湿度呈"U"型余弦曲线形式变化,而光合有效辐射和气温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②田间CO2浓度与马铃薯叶片细胞间隙CO2浓度成正相关性,二者日变化均呈"W型双峰"曲线;③马铃薯生长季内,在空气相对湿度较为适宜的晴天,其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生理要素的日变化与环境因子太阳辐射的日变化规律是一致的,都表现为"M型双峰"曲线形式,且有明显的"午休"现象;④光照过强引起叶片光合作用出现的"午休"现象通常与气温最高值和湿度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同步。[结论]该研究可为宁夏地区马铃薯的大规模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光合生理因子日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马铃薯光合生理特性及生长的适宜气象条件,以高效利用宁夏农业气候资源提高马铃薯品质与产量,大力发展宁夏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方法]利用CIRAS-Ⅰ型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马铃薯光合生理要素日变化,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宁夏西吉县马铃薯生理因子与气象因子日变化规律,研究作物生长关键期(开花期、块茎膨大期)气温、湿度、CO2浓度、光强等气象因子对马铃薯生理各要素日变化的影响。[结果]①马铃薯试验田间的空气湿度呈"U"型余弦曲线形式变化,而光合有效辐射和气温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②田间CO2浓度与马铃薯叶片细胞间隙CO2浓度成正相关性,二者日变化均呈"W型双峰"曲线;③马铃薯生长季内,在空气相对湿度较为适宜的晴天,其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生理要素的日变化与环境因子太阳辐射的日变化规律一致,都表现为"M型双峰"曲线形式,且有明显的"午休"现象;④光照过强引起叶片光合作用出现的"午休"现象通常与气温最高值和湿度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同步。[结论]该研究可为宁夏地区马铃薯的大规模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生长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是继玉米、小麦和水稻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其生产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马铃薯生长模型广泛用于指导马铃薯产量差缩减、水肥利用效率提升、栽培管理措施优化以及气候变化适应等方面,本文系统综述了马铃薯生长模型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及发展前景。马铃薯生长模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将马铃薯生长发育过程表达为数学模型,主要包括生育期和干物质积累模块,该时期马铃薯生长模型多用于马铃薯生产潜力的评价;20世纪90年代为马铃薯生长模型发展和完善阶段,土壤水氮模块逐步加入马铃薯生长模型,该时期马铃薯生长模型开始应用到农业生产系统分析中,具备了优化马铃薯水氮管理措施的性能;21世纪后马铃薯生长模型在第二代模型的基础上,从农业生产系统的角度出发,考虑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将马铃薯生长对CO2的响应模块加入到生长模型中,其机理性进一步加强。此后,马铃薯生长模型的应用更加深入,包括马铃薯产量差解析和缩差措施的提出、品种和播期等栽培管理措施优化以及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适应等。尽管马铃薯生长模型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在胁迫条件下的模拟精度需进一步评价。其次,马铃薯生长模型不能有效模拟马铃薯的大小薯比例,而商品薯的多少显著影响马铃薯的生产价值。此外,当前的马铃薯生长模型普遍缺乏对马铃薯生产有显著影响的病虫害模块。未来,应基于全球大数据、田间和控制试验,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生长模型的机理性,同时加强马铃薯生长模型在育种、管理和环境耦合分析中的应用,并结合遥感数据和功能结构模型,发展新一代马铃薯生长模型,实现马铃薯生产智慧型管理。  相似文献   

14.
定西市发展马铃薯产业的综合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世福 《农学学报》2011,1(5):44-49
为了研究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优势支撑,增强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信心,分析区域内在自然和基础条件方面的优势,国内马铃薯消费、加工和国际贸易量的增加拉动需求变动、以及实现马铃薯单产增加的可行性和马铃薯相对其他粮食作物比较效益突出的现实表现等情况。结果表明,定西市境内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特殊合时的气候特征、充裕肥沃的耕地资源是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优势所在;方便快捷的区位交通是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基础优势所在;国内消费和加工需求持续增加、国际贸易快速增长以及比较效益突出带来的机遇将成为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后发优势所在。这些优势组合后所形成的优势合力,必将成为推动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世界各地种植马铃薯的地区,都有晚疫病的发生,不同地区晚疫病发生因素不尽相同,损失程度也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作者结合部分试验结果,论述了气候条件、种植品种、田间管理和药剂防治四方面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影响。其中气候条件对马铃薯晚疫病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在回顾中国学者关于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对农业影响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概括分析了近50年东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和灾害的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特征。近50年东北地区升温明显,生长季热量资源增加;农业可用水资源和光能资源呈不同程度减少趋势,且时空分布不均。霜冻害、低温冷害、寒潮、洪涝、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减少,旱灾增加。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总体有利,表现为作物适宜生育期延长,发育进程加快,全生育期缩短;积温增加且积温带北移东扩明显,主栽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扩大;作物品种由中晚熟替换早中熟;作物种植格局的变化为玉米、水稻、马铃薯等喜温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春小麦种植面积减小。在水分为非限制因子的农区,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和产量为增加趋势。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有必要针对农业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等开展系统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农业科学学报》2023,22(8):2441-2455
Global food security is threatened by the impacts of the spread of crop pests and changes in the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crops and pests under climate change. Schrankia costaestrigalis is a newly-reported potato pest in southern China. Early-warning monitoring of this insect pest could protect domestic agriculture as it has already caused regional yield reduction and/or quality decline in potato production. Our research aimed to confirm the potential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s (PGDs) of S. costaestrigalis in China under different climate scenarios using an optimal MaxEnt model, and to provide baseline data for preventing agricultural damage by S. costaestrigalis. Our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the accuracy of the optimal MaxEnt model was better than the default-setting model, and the minimum temperature of the coldest month, precipitation of the driest month, precipitation of the coldest quarter, and the human influence index were the variables significantly affecting the PGDs of S. costaestrigalis. The highly- and moderately-suitable habitats of S. costaestrigalis were mainly located in eastern and southern China. The PGDs of S. costaestrigalis in China will decrease under climate change. The conversion of the highly- to moderately-suitable habitat will also be significant under climate change. The centroid of the suitable habitat area of S. costaestrigalis under the current climate showed a general tendency to move northeast and to the middle-high latitudes in the 2030s. The agricultural practice of plastic film mulching in potato fields will provide a favorable microclimate for S. costaestrigalis in the suitable areas.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early warning and monitoring of S. costaestrigalis in order to prevent its further spread in the main areas in China’s winter potato planting regions.  相似文献   

18.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马铃薯气候产量预报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准确预测马铃薯气候产量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利用1980—2015 年山西省大同市马铃薯产量及同期国家基准观象台观测到的气候资料,选用传统的统计回归方法和BP神经网络方法分别建立马铃薯产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通过二次函数曲线和最小二乘法确定马铃薯敏感期的气候因子是气温、日照和降水,其中降水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最大。通过改进的气候产量算法可以更好地反映气候要素与作物单产之间的函数关系。在Matlab 平台上训练精度设为0.005、学习率0.01 的BP神经网络方法可以很好地逼近非线性函数。用大于1/3 样本进行预报检验表明,在预报精度和拟合精度上,BP神经网络模型都明显优于传统的回归模型,BP神经网络方法在马铃薯产量预报中有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晏振国 《北京农业》2012,(21):178-179
分析了郸城种植红薯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由此发现郸城县的气候因素十分适宜发展红薯产业,开展地膜覆盖技术适时早栽、合理密植是提高红薯产量和品质的有效生产措施.  相似文献   

20.
根据平潭县冬种马铃薯种植生产获得高产所需气候条件要求及1981~2010年的气候资料,分析了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对冬种马铃薯生产的影响。在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上提出有针对性地利用气象因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