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政府最初推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的原因,并分三个阶段回顾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进程.初期和大发展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做得比较稳妥,主要动因是经济因素,但在第二阶段后期,政治动因日益明显;在第三阶段,蜕变成一场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最后,从三个方面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了反思。单一的经济体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形成的人口倒流是逆现代化潮流的;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今天仍是必要的,但要有正确的结合方式,使知识分子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广阔天地     
《新农业》2017,(8)
<正>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在一份批示中写道:"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句话先被收进1955年出版的《农村社会主义高潮》,后被广泛用于六七十年代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主题宣传,"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被几代人传颂。本世纪初兴起的大学生村官活动,是新时代的知识青年再次上山下乡。两个"上山下乡"被半个世纪分隔,目的似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正从去年开始,全国大中城市70岁左右年龄的人群纷纷聚会,许多年轻人都不解,这些人在干啥?告诉大家,这些人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的一批初、高中生,他们是年纪轻轻就离开各自的城市,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简称为"知青"。他们卷入了中国历史上声势最浩大、涉及人数最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今天的聚会,是为了追忆和纪念他们上山下乡的50周年。我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当年去了遥远的黑龙江。  相似文献   

4.
周旺东 《农业考古》2012,(3):315-317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由政府组织倡导的,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影响最深远的社会活动。针对这场运动,理论界进行了大量研究,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起源、进程和结局进行了大量分析,但  相似文献   

5.
程军  林萍  陆军  黄勇生 《中国农垦》2012,(11):70-72
在中国农垦事业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曾经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投身到农垦建设的大潮中,他们用汗水写就了难忘的青春,用热血铸就了垦荒的奇迹,他们中有人一生都留在了农垦,也有人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就是知青。在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背景下,一批批知识青年来到农垦,  相似文献   

6.
知青与民工     
何盛龙 《百姓》2006,(2):42-44
知青与民工 遍撒种子似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口号是"插队落户、扎根农村".因此,每一个公社都设有知青办公室,专管上山下乡;相应地,人民公社下的每一个生产队,都有接纳、安置知识青年的任务,有的生产队腾出公房设立知青点,多数生产队则是专门修建了供知青居住的"知青房",由集体统一置备了锅碗瓢盆木桶床铺等生活用具,锄头粪桶簸箕扁担等生产用具.  相似文献   

7.
李烽 《中国农垦》2006,(9):58-59
陈进辉,广州市华强工业园董事长,1975年插队海南省乐中农场 有人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段不幸的历史。而陈进辉却有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何吉妹,广东省农垦总局侨办原副主任,1968年插队海南省中瑞农场 “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把我带到海南来的,下乡17载让我与农垦事业结下了一辈子的情缘。”何吉妹充满感激地说。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60年代,党中央发出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时间,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远离家人,奔赴祖国各地农村,用青春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30多年过去了,200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再次发出号召,动员地方有志大中专生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去创业,一时间大批大中专毕业生,怀着信念与理想,背上行李,来到兵团农场承包土地,开始了新时代“新知青”的梦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10.
正"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55年12月,毛泽东主席所批示的这句话,为7年后(1962年)发生在中国的那场有组织有计划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埋下了伏笔。"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个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口号,更将河南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乡村,骤然推向了历史前台。成就这场奇迹的是一群中小学毕业生,当年"合上书本,回乡务农"的举动,让他们无意间身处时代  相似文献   

11.
卞标 《中国农垦》2014,(7):71-71
<正>1963年,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党中央发出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乡。这一年深秋,首批无锡知识青年来到江苏农垦滨淮农场。当时我刚从专业学校毕业不久,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被场党委指派到基层当知青队长。首批无锡知识青年到来后,接着苏州、常州、江阴、徐州、连云港及扬州、阜宁县城镇知青陆续来场,可谓:苏锡常,徐连扬,南腔北调,样样都有。我的团队随之不断扩容,多达近200人,简直成了新兵连。  相似文献   

12.
正1958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兴建的三明钢铁厂破土动工。1973年6月10日毛泽东给李庆霖的复信印发全党。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教师李庆霖,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反映了其子上山下乡后生活上遇到困难。毛泽东于1973年4月25日给李庆霖复信,寄去300元,并指出"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此后,中央政治局几次听取有关汇报,研究统筹解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1958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兴建的三明钢铁厂破土动工。1973年6月10日毛泽东给李庆霖的复信印发全党。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教师李庆霖,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反映了其子上山下乡后生活上遇到困难。毛泽东于1973年4月25日给李庆霖复信,寄去300元,并指出"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此后,中央政治局几次听取有关汇报,研究统筹解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叙述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上山下乡和回乡的知识青年开展农村科学实验运动的情况。本文引用和参阅了大量文革期间农村科学实验运动的文献史料以及笔者本人多次在中国农村进行的人事访谈和实地考察获得的珍贵资料。史料的真实和丰富凸显了本文的特点和学术贡献。这里译载的是论文的后半部分。在"青年经历"的总标题下设了三个小标题,分别是:科学是机会、科学革命和科学浪漫、失败的痛苦,再现了数以百万计的知识青年在农村科学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烦恼的复杂历程。最后是本文的一个重要而且含有深意的结语:青年与科学在1978年转型。  相似文献   

15.
《新农业》2019,(20)
<正>"新农人"运动已经蔚为壮观。与上世纪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相比,无论是返乡还是下乡,多了一些主动和心甘情愿。很多是从农村出去、在城里打拼很多年的,又回来了;更有从城市主动来到农村的。他们的到来,明显不同于原本的农业从业主体,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不是传统的农民却在从事农业及其相关行业的人,我们都可以叫"新农人"。  相似文献   

16.
正我叫张景春,1949年7月8日出生,祖籍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1964年3月14日,初中毕业的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加入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军,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十一师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团(甘肃玉门蘑菇滩),开始了让我至今都魂牵梦绕的兵团生活。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村官:一场进行着的乡村实验 一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40年前,毛泽东下达“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农村;  相似文献   

18.
正在北大荒博物馆第三展厅里,陈列着一本日记本,扉页上写着一行字:"兵团四师四十三团四营孙连华"。扉页下方,一个红色的方戳清楚地印着:"1949—1969,黑龙江省赴京国庆观礼代表团纪念"。孙连华,1948年出生在天津市一个工人家庭。1968年9月高中毕业后,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来到今天的牡丹江管理局兴凯湖农场。孙连华的这个日记本,记的都是去首都北京参加国庆20周年观礼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邻居阿平     
“阿平有见识,阿平真能干。”村上人都这么说。还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会儿,阿平从遥远的江西插队到我村。几年以后结了婚,真正是“安家落户”,做了我的邻居。阿平长得端庄秀气,为人随和,因此很有人缘。与众多知青不同的是阿平不仅有文化,还有一手娴熟的缝纫技术。尽管那年月搞点副业被当作资本  相似文献   

20.
新书速递     
《知青》(上部、下部)出版单位:青岛出版社作者:梁晓声定价:77元ISBN:978-7-5436-8391-4978-7-5436-8392-1出版时间:2012年05月【内容简介】《知青(上部)》在陕北、北大荒两块土地上,展开了上世纪60-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宏大历史画卷,讲述了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的知青下乡插队和赴生产建设兵团垦荒的故事,描写了一代人的爱情、友情、亲情,交织着两个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