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对5个不同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光合性能指标变化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粮饲兼用玉米品种叶面积指数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大喇叭口期至乳熟期(出苗后69~109 d),叶面积指数高值持续期长短及后期下降速度因品种而异。不同生育阶段光合势均以中晚熟品种较高,早熟品种较低。品种间群体生长率变化的差异主要在散粉期之后。相对生长率随生育进程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净同化率以拔节期最大,且品种间差异显著。不同品种叶片比叶重在大喇叭口期达到最大值。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粮饲兼用玉米品种鲜、干草产量与小喇叭口期和灌浆期的群体生长率(CGR)、相对生长率(RGR)、净同化率(NAR)均呈显著正相关。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金稷3号和承3359叶面积高值持续期长,总光合势高,CGR、NAR和RGR均较高,生物产量居前,在呼和浩特地区表现出较好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不同青贮玉米品种群体光合性能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青贮玉米品种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在整个生育期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散粉至乳熟期间,因不同品种而异。净同化率则呈“马鞍”型曲线变化。多分蘖品种科试1号、植株高大品种东陵白与农大647在生育期间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均较高,东陵白生育前、中期群体生长率显著高于其它品种,且高值持续时间较长,这是其生物产量高的生理基础。生产中,采取合理栽培措施,克服此类品种植株高大、个体繁茂、群体郁蔽导致植株病害和倒伏严重的不足,可实现青贮玉米群体生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的物质生产积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间物质生产积累特性之间的差异。【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氮肥群体(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hm-2),得出各品种在这7个氮肥群体下出现的最高生产力及其对应施氮水平,将该最高生产力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根据各品种的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将50个供试材料分成4个生产力等级:低层水平(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9.00 t•hm-2)、中层水平(9.00 t•hm-2≤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9.75 t•hm-2)、高层水平(9.75 t•hm-2≤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10.50 t•hm-2)、顶层水平(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10.50 t•hm-2)。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型品种间的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1)在总施氮量0—337.5 kg•hm-2范围内,随着氮肥群体的增加,50个粳稻品种在拔节、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增加,而成熟期则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2)拔节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而减小,抽穗期4个生产力等级间的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较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则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而显著增加。(3)水稻生育前期(播种至拔节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与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呈显著负相关,表现为随生产力等级增加而减小;而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与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表现为随生产力等级增加而增加。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占总干物重的比例变化规律与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一致。(4)不同生产力等级水稻品种的经济系数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而显著增加。(5)拔节前4个生产力等级品种间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差异较小,而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则随着生产力等级的递增呈显著递减趋势;拔节至抽穗及抽穗至成熟阶段,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均随着生产力等级的递增呈增加趋势。【结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处于顶层水平品种干物质生产在抽穗至成熟阶段优势明显,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  相似文献   

4.
江苏淮北地区水稻不同种植方式下光合物质生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苏北、苏中地区主推的4个中粳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直播、机插、手栽共12个处理,于2012年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试验基地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的光合物质生产及产量特征。主要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群体干物质质量在拔节前无明显差异,拔节后基本为手栽最大,机插次之,直播最小,并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差异越来越大;单茎干物质质量在整个生育期都是手栽最大,直播最小。在光合生产上,拔节前不同种植方式的水稻叶面积指数相当,光合势表现为手栽、机插、直播依次降低,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依次提高;拔节至抽穗期,光合势也是依次降低,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差异较小;抽穗期不同种植方式的水稻有效叶面积率间没有明显差异,而高效叶面积率表现为手栽极显著高于机插,机插极显著高于直播;抽穗以后,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均表现为手栽最大,直播最小;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手栽最高,机插次之,直播最低。  相似文献   

5.
为合理的种植密度可构建良好的群体结构,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充分发挥高粱品种的增产潜力。以酿造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晋杂23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4.5万株/hm2、7.5万株/hm2、10.5万株/hm2和13.5万株/hm2)对高粱生长、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高粱株高相应增高,而茎粗相应变细;高粱的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势(LAD)和总光合势呈显著性增加,而透光率、群体净同化率(NAR)、群体生长率(CGR)呈现递减的趋势;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现递减的趋势,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性增加。在4.5万株/hm2~10.5万株/hm2密度范围内,籽粒产量随密度增加呈显著性增加,其中密度在10.5万株/hm2的籽粒产量比4.5万株/hm2增产13.8%。随着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相应增加,穗粒数相应减少,千粒重没有显著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种植密度与LAI、LAD、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与透光率、NAR和CGR呈显著性负相关。本研究表明,种植密度对高粱群体生理指标、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的影响。酿造高粱‘晋杂23号’的种植密度以10.5万株/hm2为宜,在高粱生产中可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生长,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使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都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比较了晋单35、恒丰1号、农大3138和晋单34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净同化率、干物质积累.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四个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变化均呈现先升高而后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不同生育阶段,晋单35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均高于其它三个品种;四个品种净同化率变化为,先下降后升高然后又逐渐下降.平均净同化率恒丰1号最大,晋单35的最小:在整个生育期内干物质积累为,恒丰1号最多,晋单35、农大3138次之,晋单34最少.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明了胡麻播种量与其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净同化率、叶片含氮量的关系。确立了雁杂10号和内亚3号胡麻在产量2350kg/hm^2~2800kg/hm^2时的基本苗、平均叶面积指数、总光合势、净同化率等群体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沙河流域豫麦13号超高产栽培的产量结构、个体发育、群体动态、叶面积系数、光合势、净同化率、群体生长率、茎秆抗倒伏性能、“源”“库”协调等多项形态生理指标。指出前后并重、前轻后重的施肥方式以及精播、半精播超高产栽培途径。  相似文献   

9.
紧凑型玉米不同群体的冠层特征和物质生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结果表明,紧凑型玉米掖单13号随着密度群体和肥力水平的增加,茎叶夹角变小,叶向值增大,群体干物质生产率增加。全生育期平均干物质生产率与产量密切相关(r=0.9323**)。群体干物质生产率吐丝前和吐丝后30~45天,受群体光合势的影响较大,而吐丝后15~45天受群体净同化率的影响较大。要获得高产,必须争取冠层的早形成和延长功能叶片的寿命,以提高和保持后期较高的净同化率。  相似文献   

10.
不同类型饲用高粱粗蛋白含量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类型饲用高粱粗蛋白含量的积累规律,选用6个品种为材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饲草高粱和甜高粱品种籽粒粗蛋白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籽粒型品种则先降低后升高;饲草高粱和籽粒型高粱品种茎秆粗蛋白含量均从拔节后10d开始逐渐升高,甜高粱品种则呈现出"M"型曲线的变化趋势;饲草高粱和甜高粱叶片粗蛋白含量呈现降-升-降的变化趋势,籽粒型饲用高粱呈单峰曲线变化;饲用高粱茎秆和叶片的粗蛋白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类型饲用高粱粗蛋白含量积累规律不同,均宜在含量最高时采收。  相似文献   

11.
以天农青饲1号、天农青饲2号、苏丹草185和苏丹草175四种饲用高粱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其茎秆粗纤维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下所有品种的粗纤维含量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总体上施用氮肥后能够显著提高粗纤维的含量,但不同品种对施氮的反应有所不同,天农青饲2号和苏丹草175的粗纤维含量随着施氮量的递增而有规律地递增,而天农青饲1号和苏丹草185某些发育阶段与之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以天农青饲1号、天农青饲2号、苏丹草185和苏丹草175四种饲用高粱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其茎秆粗纤维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下所有品种的粗纤维含量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总体上施用氮肥后能够显著提高粗纤维的含量,但不同品种对施氮的反应有所不同,天农青饲2号和苏丹草175的粗纤维含量随着施氮量的递增而有规律地递增,而天农青饲1号和苏丹草185某些发育阶段与之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优质饲草高粱引入珠三角种植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健宝、牧特利、甜宝及F8386草高粱的引种试验,对各品种的株高、叶数、整株鲜重、叶鲜重、鞘鲜重、茎鲜重、穗鲜重、穗长、节数等性状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对各品种的适应性、品种特性、生育特性及产草能力进行分析。[结果]除牧特利外,其他品种均能在珠三角顺利越冬,再生能力强,并且夏天生长势最好。[结论]供试品种可以引入珠三角种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二次刈割时期对不同甜高粱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江苏地区甜高粱种植二次刈割选择适宜品种与刈割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育期偏早的中科甜3号、苏科甜1号和生育期偏迟的YT003和辽甜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品种为主区,以收获刈割时期为副区,分别在生长第75(早)、90(中)、105(晚)d头茬刈割,第165 d第2次刈割;以一次收获作对照.收获时测定不同处理甜高粱的农艺性状、饲用产量与品质.[结果]生育期偏早的中科甜3号和苏科甜1号头茬采取早、中期刈割处理,二次收获时均处于抽穗期或抽穗后期.各品种的株高在二次刈割处理的头茬表现为早<中<晚期处理,二茬则表现为早>中>晚处理.各品种采取二次刈割处理时无倒伏现象.各品种二次刈割头茬与二茬干物质中的粗蛋白含量均较一次收获高,而平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酸性洗涤纤维与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一次收获低.除平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外,二次刈割头茬采取早、中期刈割处理的鲜干重及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的中性洗涤纤维产量主效应均显著高于二次刈割晚期及一次收获处理(P<0.05),其中中科甜3号和苏科甜1号的各产量指标较辽甜1号和YT003具有明显优势.[结论]江苏地区甜高粱种植中,采取二次刈割时宜选择偏早熟品种,头茬宜采取早、中期刈割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适合冀西北地区的优质高产青饲料作物品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6个青饲料品种(农大108(CK)、巡青518、乐食高丹草、墨杂1号青饲玉米、墨西哥玉米和百绿001青贮玉米)进行比较试验,筛选适合冀西北高寒半干旱区的青饲料作物新品种。[结果]墨杂1号青饲玉米和百绿001青贮玉米的鲜草产量最高,分别为49 830和46 620 kg/hm2,比对照增加42.1%和32.9%。百绿001和墨杂1号的青饲性状明显优于其他品种,其生育期也较长。除墨西哥玉米外,其他品种在生育期内均有较强的抗病性和抗干旱性。墨杂1号青饲玉米干物质产量最高,达12 510 kg/hm2。[结论]墨杂1号青饲玉米和百绿001青贮玉米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冀西北高寒半干旱区种植,而墨西哥玉米不适合在该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施氮水平时饲用高梁茎秆品质性状积累规律的影响,为饲用高粱生产中合理施用氮肥提供参考。[方法]以饲用高粱品种天农青饲1号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水平,研究氮肥对各品质性状积累的影响。[结果]4个处理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都随生育进程不断增加,粗纤维含量先降低后升高,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则不断降低。粗蛋白含量随着施氮量的递增而递增,超过桌临界点时,又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粗纤维含量从拔节后24~52d随施氮量的递增而递增;不同处理间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差异均不显著。[结论]施用氮肥可改进饲用高粱茎秆的品质,施纯氮28.0kg/hm^2时,品质性状的综合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7.
甜玉米‘闽甜208’的生育特性与群体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生育特性观测表明,‘闽甜208’甜玉米春播采青生育期86-90d,秋播采青生育期73-76d,生育动态呈现苗期弱,中间旺长稳定期短,后期早衰快的生育特性,栽培上要注重精细播种,各项田间管理要及时到位。群体结构试验表明,‘闽甜208’叶面积系数(LAI)及叶片净同率(NAR)较高,峰值持续时间较长,大喇叭口至抽雄期LAI对NAR影响最大,通过密植保证一定的总粒数,增加抽雄后群体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提高成粒率,是高产的关键措施,适宜种植密度为4.95万-5.4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高粱耐盐种质筛选及耐盐种质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103份高粱材料的芽期和苗期耐盐性进行鉴定筛选,筛选出芽期耐盐材料22份、苗期耐盐材料7份,芽期和苗期均达2级以上的耐盐材料仅有1份。结果表明,高粱芽期比苗期表现出更好的耐盐性;58对SSR引物进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共产生200个等位位点,平均每个位点3.448个;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变化范围为0.337~0.816,平均为0.629。聚类分析表明,28份高粱耐盐性品种的遗传距离为0.060~0.505,平均为0.378,遗传距离较小,亲缘关系较近。认为耐盐鉴定一是要扩大材料筛选范围,筛选不同遗传基础的耐盐材料;二是用芽期、苗期同时进行盐胁迫或芽期、苗期不间断进行盐胁迫处理的鉴定方法,全面地反映高粱品种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