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基于结构拼接思想,设计合成了10个N-取代氨基香豆素类化合物,并测定了其抑菌及除草活性。6-硝基香豆素经Fe/NH4Cl还原得6-氨基香豆素,再与不同醛缩合得Schiff碱,最后经硼氢化钠还原制得10个N-取代氨基香豆素类化合物(4a~4J),其中9个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均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确认。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对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葡萄白腐病菌Coniothyrium diplodiella、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ium和柑橘炭疽病菌Citrusanthrax bacteria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 4e 的抑菌活性最强,对苹果腐烂病菌和柑橘炭疽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7.53和12.93 mg/L,对其余2种植物病原菌的EC50值均小于25 mg/L;化合物 4f 次之,对苹果腐烂病菌和葡萄白腐病菌的EC50值均约为11 mg/L。除草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除 4f 外,所有目标化合物均有一定除草作用,其中 4c 的活性最强,100 mg/L下对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种子根、茎生长的抑制率均为99%。  相似文献   

2.
2-吡啶酰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的合成与杀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进一步研究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的杀菌活性与构效关系,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对先导化合物进一步展开研究,合成了1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2-吡啶酰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首先以2-氧代环己烷基磺酰胺为原料,经过还原胺化后得到2-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再与取代吡啶甲酰氯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分别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与黄瓜活体叶片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及其他5种植物病原菌的杀菌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V-8在离体条件下对番茄灰霉病菌的EC50值为1.41 mg/L,在500 mg/L下的活体防效为79.17%;此外,部分目标化合物在50 mg/L下,对水稻纹枯病菌、水稻稻瘟病菌、大豆根腐病菌、黄瓜绵腐病菌和辣椒疫霉的抑制率高于60%,其中,化合物V-7对黄瓜绵腐病菌的EC50值为2.7 mg/L,其活性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EC50值为4.4 mg/L),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具有更高杀菌活性的化合物,在啶酰菌胺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2个系列共计21个新的2-氯烟酰胺类化合物(3a~3h,5a~5n),其结构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高分辨质谱确认。离体杀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50 μg/mL下,多数目标化合物对供试7种病原菌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3h对西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率分别为94.1%和95.6%。精密毒力测定表明,3h对棉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西瓜炭疽病菌和番茄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EC50值分别为4.56、14.35和58.86 μg/mL,总体活性与啶酰菌胺相当,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发现更高杀菌活性的螺环丁烯内酯类化合物并分析该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未见文献报道的含咪唑并噻唑、咪唑并噻嗪和咪唑并噻嗪酮等稠杂环结构的螺环丁烯内酯类化合物,其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 (1H NMR)、碳谱 (13C NMR)及高分辨质谱 (HRMS)确证。离体杀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 5f 和 6f 对油菜菌核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33.2和29.8 mg/L,优于对照药剂咪唑菌酮(46.8 mg/L),化合物 7b 和 7e 对辣椒疫霉的EC50值分别为45.8和43.5 mg/L,优于咪唑菌酮(50.7 mg/L),与先导化合物相比,其杀菌活性高于2-甲硫基衍生物,低于2-芳氨基衍生物,表明稠杂环的引入可以提高化合物的杀菌活性,而结构中的NH片段对杀菌活性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棉隆及氯化苦对几种生姜土传病原物的毒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侵染生姜的茎腐病菌Pythium myriotylum Drechsler、姜瘟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和南方根结线虫Meloidagrne incognila为指示病原物,比较了两种土壤处理剂棉隆和氯化苦的熏蒸毒力。采用密闭玻璃容器熏蒸,结合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得棉隆和氯化苦对生姜茎腐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284 和0.096 mg/L,EC90值分别为18.106 和0.312 mg/L。通过密封盘内摇床振荡(25 ℃,45 r/min)培养(24 h),结合菌悬液比色法评价了两药剂对姜瘟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氯化苦的活性较高,EC50和EC90值分别为0.176和1.280 mg/L,而棉隆的毒力较低,其EC50和EC90值分别达1 984和5 701 mg/L。采用线虫悬浮液密闭熏蒸法处理48 h,发现棉隆对南方根结线虫的EC50和EC90值分别为0.175和0.634 mg/L,氯化苦毒力略低于棉隆,其EC50和EC90值分别为1.211和3.772 mg/L。  相似文献   

6.
杨梅叶抑菌活性成分初步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分别对杨梅叶甲醇提取物进行了萃取,得不同萃取相。测定了其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水稻立枯丝核Rhizoctonia solani、小麦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等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的抑菌活性较好。对乙酸乙酯相进一步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电喷雾质谱(ESI-MS)、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碳谱(13C NMR)鉴定其分别为已知化合物山楂酸( 1 )、3-O-反-对-香豆酰基马斯里酸( 2 )、3-O-没食子酰二氢杨梅素( 3 )、斛皮素-7-O-鼠李糖甙( 4 )、杨梅素3-O-鼠李糖甙( 5 )、杨梅素-3-O-鼠李糖(3-O-没食子酰)甙( 6 )和杨梅素-3-O-鼠李糖(2-O-没食子酰)甙( 7 )。孢子萌发法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 3~6 对番茄灰霉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的孢子萌发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在3.44~4.59 mg/L和8.85~11.6 mg/L之间。  相似文献   

7.
9种杀菌剂对西瓜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及配比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筛选防治西瓜炭疽病的高效低毒杀菌剂, 缓解和治理生产中病菌对药剂的抗性, 在室内离体条件下采用生长速率抑制法及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西瓜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 )的毒力。结果表明, 嘧菌酯、咪鲜胺和甲基硫菌灵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EC50在0.093 3~0.118 2 mg/L之间, 均小于1 mg/L, 表明西瓜炭疽病菌对上述杀菌剂比较敏感; 百菌清、烯肟菌酯和戊菌唑的EC50在2.310 1~5.925 9 mg/L, 病菌对药剂的敏感程度相对较低; 代森锰锌、恶霉灵和多菌灵的EC50分别为36.876 3、74.466 6和99.898 5 mg/L, 抑菌活性较差。孢子萌发试验中, 嘧菌酯、咪鲜胺和甲基硫菌灵对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最高, EC50在0.069 4~0.167 2 mg/L之间; 百菌清、烯肟菌酯、代森锰锌的抑制活性次之, EC50在1.853 0~9.503 9 mg/L之间; 多菌灵的抑制活性相对最低, EC50为99.335 3 mg/L。将两种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嘧菌酯与咪鲜胺按照2∶1的比例混配, 联合毒力测定和评价结果表明两者混配对抑制西瓜炭疽病菌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发现和开发新的杀菌化合物,以嘧菌酯为先导,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等手段,设计并合成了22个新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高分辨质谱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黄瓜白粉病菌表现出较好的杀菌活性,其中化合物7b在50 mg/L下对黄瓜白粉病菌的抑制率为85%.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在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9.
为寻找具有更高杀菌活性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合成了1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含嘧啶环的半乳糖苷类衍生物,其结构经过核磁共振氢谱 (1H NMR)、碳谱 (13C NMR) 和高分辨质谱 (HRMS) 等方法确证。杀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对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水稻纹枯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葡萄座腔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拟茎点霉菌Phompsis sp. 均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其中化合物 4m 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8.67 μg/mL,与对照药剂烯酰吗啉 (EC50值8.34 μg/mL) 活性相当。此外,该类化合物对柑橘溃疡病菌Xanthomonas citri subsp. citri和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也有一定的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唑菌酯对8种蔬菜病原菌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唑菌酯对8种蔬菜病原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其对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黄瓜褐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和黄瓜黑星病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具有较高活性,EC50值分别为 9.457、12.69、11.09、6.453和4.106 mg/L。 其中,在 250 mg/L 浓度下唑菌酯处理的防病效果与对照药剂嘧菌酯相当,防效大于75%。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 唑菌酯悬浮剂有效成分 80 mg/L 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达 82.78%。  相似文献   

11.
绒叶泡桐花中除草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除草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活性追踪和柱层析技术,以对杂草反枝苋、生菜、黄瓜种子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为指标,对泡桐花中除草活性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和鉴定。绒叶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花乙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萃取后进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石油醚萃取物在浓度为 0.5 mg/mL 时,对反枝苋、生菜和黄瓜种子胚根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76.30%、56.17%和23.36%; 乙酸乙酯萃取物在浓度为0.5 mg/mL时,对反枝苋、生菜和黄瓜种子胚根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99.89%、63.53%和32.74%。通过对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一种活性较高的化合物,经鉴定其为对乙氧基苯甲醛,其抑制反枝苋种子胚根生长的EC50值为55.20 μg/mL。对乙氧基苯甲醛是首次从绒叶泡桐中分离鉴定的化合物,也是首次将其用于除草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室内盆栽法,测定8种植物提取物对小麦白粉病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香樟叶、黄杨和刺槐提取物对小麦白粉病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其粗提物干质量浓度为40 mg/m L时,对白粉菌抑菌效果依次为57.68%,38.67%,42.39%;香樟叶粗提物对小麦白粉的室内预防和治疗作用的EC50分别为10.39 mg/m L和30.43 mg/m L,其预防效果显著优于治疗效果;测定香樟叶4种萃取物对小麦白粉病的预防效果,发现石油醚萃取物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8.71 mg/m L。说明其抑菌活性物质主要存在石油醚相中。  相似文献   

13.
单端孢菌素对几种作物病原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单端孢菌素对主要作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和田间防效,采用孢子萌发抑制测定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田间药效常规试验方法,测定了单端孢菌素在不同质量浓度下对作物病原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单端孢菌素对供试16个病原菌的MIC为1.9~15.5mg/L,对辣椒炭疽病菌、番茄早疫病菌、水稻恶苗病菌、水稻稻瘟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玉米小斑病菌和马铃薯晚疫病菌等7个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5.93、7.90、9.27、10.78、13.34、14.95和16.50mg/L,500mg/L质量浓度对番茄灰霉病、番茄早疫病、辣椒炭疽病、马铃薯晚疫病、玉米小斑病和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98%、81.29%、85.28%、72.42%、78.99%和72.74%。单端孢菌素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和较广的抑菌谱,对几种主要作物真菌和卵菌病害具有较好的田间防治效果,应用前景广。  相似文献   

14.
新型杀菌剂苯噻菌酯的抑菌活性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道了新型Qo I类杀菌剂苯噻菌酯(试验代号Y5247)的生物学特性。在含50μg/m L水杨肟酸(SHAM)旁路氧化专化性抑制剂的AEA培养基上,该杀菌剂抑制水稻纹枯病菌、稻瘟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及草莓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0.004、0.009、0.016和0.023μg/m L;其抑制辣椒炭疽病菌和草莓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EC50值分别为0.448和0.019μg/m L。苯噻菌酯对防治小麦白粉病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EC50值分别为0.991和1.823μg/m L。其在小麦叶片上内吸输导性差,但具有一定的渗透性、良好的粘着性、耐雨水冲刷和较长的持效期。用有效成分为25μg/m L的苯噻菌酯药液喷雾处理的麦苗,14 d后接种小麦白粉病菌,其防效仍达72.48%。  相似文献   

15.
三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胞外产物的抑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活体组织法和盆栽试验对3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胞外产物甲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3个菌株甲醇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辣椒疫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对番茄灰霉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稻瘟病菌、白菜黑斑病菌、杨树溃疡病菌、小麦根腐病菌的孢子萌发均有很强抑制作用.其中嗜线虫致病杆菌YL001菌株对辣椒疫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35.11mg/L;伯氏致病杆菌YL002菌株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 42.16mg/L;嗜线虫致病杆菌TB菌株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18.95mg/L.3个菌株甲醇提取物对玉米大斑病菌孢子萌发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28.03、36.77和26.40mg/L.3个菌株甲醇提取物在1000mg/L浓度下,对离体番茄果实灰霉病的治疗和保护效果均在70%以上;对盆栽番茄灰霉病和辣椒疫霉病的治疗和保护效果均在65%以上.  相似文献   

16.
两种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抑菌活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幼苗法比较了吡唑萘菌胺和氟吡菌酰胺对23种病原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吡唑萘菌胺对黄瓜褐斑病菌、黄瓜炭疽病菌、辣椒炭疽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苹果斑点病菌、辣椒疫霉病菌、马铃薯晚疫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菌核病菌、水稻稻瘟病菌和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生长均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其EC50值为0.10~9.52μg/mL,EC90值为1.87~62.23μg/mL。吡唑萘菌胺对花生白绢病菌、苹果腐烂病菌、棉花黄萎病菌、棉花立枯病菌和镰刀菌属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均高于氟吡菌酰胺,而氟吡菌酰胺却对黄瓜褐斑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苹果斑点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菌核病菌和苹果褐斑病菌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其EC50值为0.39~3.98μg/mL,与吡唑萘菌胺相当。吡唑萘菌胺对玉米丝黑穗、花生冠腐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孢子有较高的毒力,其EC50值分别为0.002 9、0.07和1.38μg/mL。氟吡菌酰胺仅对花生冠腐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的孢子有较高的活性,且它与吡唑萘菌胺活性相当。吡唑萘菌胺和氟吡菌酰胺对黄瓜白粉病菌均有较高的毒力,EC50值分别为0.04、0.05μg/mL。因此,吡唑萘菌胺比氟吡菌酰胺更加广谱,且抑菌活性相当或更高。  相似文献   

17.
23种植物提取物对胡椒瘟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对胡椒瘟病菌具有较好抑菌活性的植物提取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了23种热带特有植物提取物对胡椒瘟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供试植物干样提取物浓度为10 mg/mL时,圆滑番荔枝、黄皮、蔓马缨丹、益智、假蒟和酸豆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较好,其中圆滑番荔枝提取物的抑菌率高达100%;当浓度为5 mg/mL时,圆滑番荔枝、黄皮和蔓马缨丹提取物的抑菌率仍超过50%,分别为82.94%、78.39%和74.19%,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EC50分别为1.647 1、2.966 22、.953 4 mg/mL。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金丝草Pogonatherum crinitum在植物病原菌防治方面的应用前景,测定了金丝草水提取物及其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对20种常见农作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2.00×103 mg/L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其中8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率大于50%,尤其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的抑制率高达100%。由乙酸乙酯萃取物进一步分离得到10个已知化合物,经波谱学方法鉴定其分别为1,2,4-三羟基苯( 1 )、1,2-二羟基-4-甲氧基苯( 2 )、小麦黄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 3 )、小麦黄素( 4 )、β-腺苷( 5 )、咖啡酸( 6 )、留兰香木脂素B( 7 )、木犀草素6-C-β-波依文糖-7-O-β-葡萄糖( 8 )、芦丁( 9 )及槲皮素( 10 ),其中化合物 2、3、5、7 和 10 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孢子萌发法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 6~10 对棉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辣椒疫霉的孢子萌发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分别在18.54~103.6 mg/L和21.38~87.83 mg/L之间。  相似文献   

19.
利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技术从伯氏致病杆菌SN269发酵液中分离得到化合物D3。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及旋光度等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将其鉴定为madumycinⅡ。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madumycin Ⅱ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madumycin Ⅱ对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a capsici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分别为35.32和35.40 mg/L。  相似文献   

20.
四种熏蒸剂对辣椒疫霉和南方根结线虫的毒力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明确不同熏蒸剂对土传病原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和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毒力,采用密闭熏蒸法测定了4种土壤熏蒸剂氯化苦、棉隆、威百亩、1,3-二氯丙烯的毒力及1,3-二氯丙烯和氯化苦复配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氯化苦、棉隆、威百亩、1,3-二氯丙烯对辣椒疫霉的EC50分别为0.12、2.44、8.30、8.45 mg/L; 对南方根结线虫的EC50 分别为1.23、0.22、0.30、0.18 mg/L。1,3-二氯丙烯和氯化苦以2:1、1:1、1:2比例复配时对辣椒疫霉的EC50 分别为1.13、0.24、0.14 mg/L;对南方根结线虫的EC50分别为0.19、0.32、0.61 mg/L。结合经济效益和多种病害兼治的原则,推荐使用1,3-二氯丙烯与氯化苦1:1配比,可兼治辣椒疫病和根结线虫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