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到河南省的南街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这里有没有离婚的?” 南街村是一个很特殊的村。1994年我就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介绍南街村的文章,说那里正在共产主义建设之中:全村人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统一发的,连结婚的婚纱也发,礼服也发,什么东西不用你掏钱,房子装修好了一起发放。村里的人们还念毛主席语录,还“斗私批修”……当时读着,像读天方夜谭,心里很想到那里看一看。 南街村人听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显然有点不快,“我们这儿不是真空地带,外面刮风,这儿也刮风;外面下雨,这儿  相似文献   

2.
河南的南街村是个红色亿元村,因其把毛泽东的集体主义树为旗帜而经济崛起闻名天下。你可曾知道,山西也有个南街村,近两三年来,山西的南街村正以另一种姿态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3.
当下中国,什么问题最大?“三农问题”让共和国总理寝食难安。“一号文件”出台,总理还要亲自下到田间村头调查民间反应、督促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如何让农民提高收入,让农业良性发挥,让农村改变面貌?中央政府制定了诸多向农业倾斜的政策,但关键问题是:如何落实?谁带头来做?位于鲁北一隅的乐陵市黄夹镇,近几年正在悄悄进行的一场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的乡村改造,这无疑是诠释“一号文件”、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次有益探索。这场探索实践中最关键的人物,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梁希森。从一个讨饭的乡下孩子,到身家数十亿的中国地产大鳄,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但我们关注他,不是因为他的财富和传奇故事。比他富有的人多得是,比他经历更传奇的也不鲜见。但像他这样大把花钱的却不多。他一掷数千万甚至上亿元,不是投在吸引媒体目光的“面子工程”、“首长工程”上,而是全都投在养育过他的那片广阔乡土上。他以个人之力,致力于农业产业化调整为主的乡村城市化改造,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并初具成效。他这样做不是做给谁看的,而是为了圆他的一个梦——让农民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这片土地,村里人不离弃,城里人往里挤……松北区十里八乡的人很少还记得“巨宝村”,倒是口口相传着一个——在松北区万宝镇,有个村子出了名,人们相传,那片土地却能长“黄金”。这“黄金”是啥东西?答案全在村民的后院里。村上4000多人口,近三分之一人家养殖狐狸和貉子。住在这儿的村民,种地的少干副业的多;出去的少进来的多……时间一长,巨宝村,这个村子的本名渐渐被人忘记。带着好奇,记者近日踏上这片土地,走进这个真实的、村民与狐狸、貉子共处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1995,(10)
前年春节临近前的一天,是浙江永嘉县黄田镇江北岭村村民们择定的全村大迁移的日子。俗话讲,穷家难舍,故土难离。谁不留恋自己的家乡呢?而江北岭人这次却义无反顾地走在下山的道路上——没有流连忘返,没有谁为丢弃的那一间间草房而痛惜,更没有人哭泣……  相似文献   

6.
走进南街村     
在河南有一个城市化的农村,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大学“毛著”、大学雷锋、大唱革命歌曲三大活动是这个村的特色。这里被人们称作:中原第一村、中国第一雷锋村。南街村是一幅峰回路转的风景,你须认真看,仔细倾听,才能看见它的全貌。南街村坐落在豫中平原,位于河南省许昌南漯河北  相似文献   

7.
我没想到,南街村的末路会来得这么快。中国三大明星村之一的河南南街村,如今已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原来。支撑“共产主义小社区”南街村的,是两个能量巨大的“隐形外援”:巨额银行贷款及大量廉价外来劳动力。银行的巨额贷款砸出无数小企业,上万外来廉价劳动力为3800多名南街村民提供剩余价值。如今的南街村,早已资不抵债,欠银行的16亿元本息一分未还;南街村的集体所有制,也在2004年“改制”为由南街村“三大班子”领导成员的12名自然人股东所有。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前些年还属凤毛鳞角的“亿元村”,如今在齐鲁大地上已渐成燎原之势。1995年山东省农村经济总收入超过1亿元的行政村已发展到687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0.77%,这些“亿元村”分布在全省15个市地、78个县市区的241个乡镇中。烟台市“亿元村”达140个,占全省“亿元村”总数的20.4%,在全省高居榜首。通过对各个“亿元村”基本  相似文献   

9.
说起台州市椒江区兆桥村的过去,当地老人们深有感触:“以前这儿可是穷地方唷,出来讨饭的人一拨接一拨……”今非昔比。现在的兆桥村作为“新农村建设一级村”、“亿元村”早已声名远播。走进村口,七八座农家别墅马上映入眼帘;大路两旁,一长溜四五层楼房鳞次栉比。全村家家户户都在机器声中忙碌着……昔日的“讨饭村”如何能摇身一变为今日的“小康村”?兆桥的起步,是从生产塑料钮扣开始的。改革开放初期,服装行业蓬勃发展.从而给纽扣这样的小商品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当时,一个壮劳力辛辛苦苦在地里  相似文献   

10.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奖者 :“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 ?”获奖者答 :“在幼儿园。阿姨告诉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 ,东西要放整齐 ,吃饭前要洗手 ,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 ,午饭后要休息 ,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讲 ,我学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获奖者的回答说明 :良好的习惯和品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简·豪斯顿在《教育可能的人类》中说 :“如果孩子们能跳舞、品尝、触模、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 ,他们就几乎能学一切东西。”由以上两则材料来看 ,学习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么…  相似文献   

11.
(一 )茶香阵阵《清风集》关于生活情趣方面的散文集往往少不了品茶的板块 ,且还有像《名家论喝》那样茶酒各占半壁江山的选本 ,然而专门的茶散文集就难得一见了。感觉中应该会有的 ,结果还真让我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中挖出一部 ,那是袁鹰 1980年代编选的《清风集》。可惜书名太雅 ,天下茶客有几人知道这“清风”“不是东南西北风 ,不是花竹松柳风” ,而乃茶饮的心境之风呢 ?袁君序中有“几杯茶罢 ,凉生两腋 ,那真是‘乘此清风欲归去’了。”其实编辑《清风集》很大原因似出于喜茶厌酒 ,此情古已有之 ,才有“村茶比酒香”旧句。袁称“饮茶的人肯…  相似文献   

12.
“亿元村”的崛起,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树立了一面旗帜,如何更好地借鉴“亿元村”的经验,结合全省农村的实际,造就更多的“亿元村”,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提高对加速村级经济发展的认识 村级作为农村最基层的经济组织,数量最多、群体最大,村级经济成分在整个农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  相似文献   

13.
1993年江苏无锡冒出一颗明星,那就是外贸供货额超亿元.被誉为“无锡外贸第一村”的江阴市勇峰村。1994年春风刚刚吹来.勇峰村又添新喜;该村永丰集团总公司被省体改委批准为省级集团公司.取得了外贸自营进出口权.面对这一切,勇峰村党支部书记、永丰集团公司总经理杨国其深感欣慰。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后隅村的张志杭,说起他种花、卖花的本事,那可是“百货大楼卖西装——一套一套的”。  相似文献   

15.
南瓜的故事     
有一小偷潜入一豪宅翻箱倒柜,正得手;佳备离开时,主人回来了,小偷慌忙抓起旁边的一只麻袋套在身上,蹲在客厅的角落里,大气也不敢出。主人一身酒气地进了屋,瞧见客厅角落多了个东西,就走过去反复摸那口袋并不停咕嘟:“这是什么东西呢?”小偷被搞得浑身上下很不舒服,不耐烦了,大声吼道:”南瓜!笨蛋!”主人听了后不住抱怨:“怎么不早说?让老子猜了半天!”,  相似文献   

16.
陈耘 《百姓》2001,(10):22-23
曾几何时,讲黄色笑话一“黄段子”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朋友聚会时讲,酒席应酬时讲,娱乐休闲时讲,甚至办公开会时也讲。刚开始时还有些“羞羞答答”,顾忌一点性别和场合,到后来,干脆就毫无遮掩,变得“赤裸裸”起来,一旦酒酣耳热、精神亢奋,那一个个“黄段子”此起彼伏,让人不堪入耳,尴尬至极。  相似文献   

17.
在改革开放前,目前的“亿元村”无一不是以种地为主来维持生计,村民们辛苦劳作一年还不一定能维持温饱,改革开放后的短短十几年,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这些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超常规、跳跃式高速发展,一举成为“亿元村”。  相似文献   

18.
某乡镇负责人从外地某“亿元村”参观考察归来作报告,净说些关于那村怎么富庶,小车如何多如何豪华,小洋房如何漂亮,室内陈设如何富丽堂皇之类的话。最后竟当众表态,也要盖座气派漂亮的办公楼,换部豪华车子风光风光……看来,外出考察学习,也有取得“真经”与把“真经”取歪两种情况。若只重形式而轻内容;只看表面而不看实质;只看“亿元村”今天物质生活如何富裕,而不去认真挖掘“亿元村”人昔日艰苦奋斗、依靠科学技术治穷致富的创业历程,那就很容易“走火入魔”,最终取回那种不切实际,不顾群众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歪经”。如此…  相似文献   

19.
做为一名从教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为数不多的外国文学作品时,心中常常涌起许多的困惑。这种困惑来自内心的思索,更来自学生直言不讳的质疑,如:(1)在讲玛蒂尔德悲剧的社会性、阶级性时,学生却认为其悲剧的原因是“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2)在《守财奴》中,尽管笔者着力挖掘七十六岁的守财奴的性格,学生却问:“你为什么不赞扬葛朗台太太?她象洁白的天使一样可爱,让人同情,是不是因为她是一个基督徒哇?”……面对学生的质疑,笔者并没有简单地做一些纯粹的技术性处理,让学生回到课本、教参的规范中来。相反,却以此为…  相似文献   

20.
1999年2月25日,阴历正月初九,在湖南张家界永定区与桑植县交界处,湖南卫视《乡村发现》栏目组采访车骤然跌入100多米的深谷中,车上4人生命危在旦夕。在这紧要关头,当地农民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纷纷伸出援救之手。“那是咱自己的节目,没什么好讲的,救人要紧………‘谁敢拿走一样东西,我就跟他拼命!”救助工作自发而有序地迅速铺开。所有知道消息的人,所有热爱《乡村发现》的人,头一句就问:“李兵在不在车上?”就连当地医院守大门的老头也忙不迭地打听李兵的安危。有位老人娘从老远的山村打来电话:“你是李兵不?哎呀,我可放心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