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6及1979年在杉木全分布区内分别收集杉木代表性种源21个及58个,在杉木造林不同生态区的2及5个试点上进行田间试验。根据6-9年生的试验观测得出杉木存在广泛的地理变异,种源间生长差异非常显著。优、劣种源类群间生长差异达2倍以上。为云南各杉木造林区选出了2-3个较佳种源,选择增益达14%-55%。  相似文献   

2.
对两次杉木金分布区种源试验各点试验林的生长,发育,适应性等进行分析,评定种源优劣与环境互作。研究表明:杉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第一次试验各试点20个试种源11年生材积前3名平均生长量为后3名的152%-183%;第二次试验各试点造林64个种源8年生材积前10名平均生长量为后10名的191%-223%。材积最大种源为种源的2-4倍,本省不同地区种源选择增产效果为0-50%。根据生长量,开花结实状况  相似文献   

3.
在吴县太湖孤山丘陵进行的55个产地杉木种源造林试验表明,种源间生长性状,抗性,适应性状有显著的差异,纬度和经度是生长性状地理变异的主要因子,种源选择增产效果显著,11年生时,广西融水,贵州锦屏,福建南平,四川洪雅,荥经,广东乐昌,广西那坡,浦北,广东信宜等种源丰产性好,适应性,抗性较强,小径材材积比本省对照增的41.16-96.90m^3/hm^2,表型产益,遗传增益分别达43.5%-109.6%  相似文献   

4.
《江西林业科技》1994,(3):75-82
分析了杉木种源第一次试验20个产地9年生幼林和第二次试验56个产地3年生幼林的生长发育及稳定(适应)性。研究表明,9年生平均单株材积的选择效果达25%,前5名优良种源与后5名种源平均相差2倍以上,杉木种源的主要性状相对稳定。20个产地在两次试验中生产量和稳定系数bi值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846和0.79,说明种源差异是较稳定的遗传差异。根据种源在各试点的生长量,稳定性,开花结实,抗虫,抗病能力等指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杉木种源第一次试验20个产地9年生幼林和第二次试验56个产地3年生幼林的生长发育及稳定(适应)性。研究表明,9年生平均单株材积的选择效果达25%,前5名优良种源与后5名种源平均相差2倍以上。杉木种源的主要性状相对稳定,20个产地在两次试验中生长量和稳定系数bi值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846和0.79,说明种源差异是较稳定的遗传差异。根据种源在各试点的生长量、稳定性、开花结实、抗虫、抗病能力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分别确定其能获得较高增产效益的优良种源,提出杉木种子的调拨意见。  相似文献   

6.
在吴县太湖孤山丘陵进行的55个产地杉木种源造林试验表明,种源间生长柱状、抗性、适应性状有显著的差异。种源选择增产效果显著。11年生时,广西融水,贵州锦屏,福建南平,四川洪雅、荣径,广东乐昌,广西那坡、浦北、信宜等种源丰产性好,适应性、抗性较强,小径材材积比本省对照杉木增加41.16~96.90m3/hm2,表型增益,遗传增益分别达46.5%~109.6%和13.3%~31.3%,可供当地营造杉木短轮伐(12~15年)小径材建材林选用。广西融水种源丰产性最佳,适应性强,是应推广应用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1977年和1980年在湖北省13个试验点进行的杉木地理种源选择试验结果。通过9年生和6年生两次重复试验的结果表明,杉木种源的树高、胸径、材积、侧枝、冠幅、结实与抗寒性等性状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种源生长与环境互作明显,杉木种源生长幼龄阶段与速生阶段的秩次相关性强。采用多变量痤标综合评定法,为湖北省五大杉木造林区分别选出了相应的优良种源,其中锦屏、邻水、江华、那坡四个种源在湖北大多数地区表现优良,适应性较宽。优良种源材积的选择效益为39.7%-134.5%。  相似文献   

8.
在吴悬太湖孤山丘陵进行的55个产地杉木种源造林试验表明,种源间生长性状、抗性、适应状的显著的差异。种源选择增产效果显著。11年生时,广西融水、贵州锦屏、福建南平,四川洪雅、荣径,广乐昌、广西那坡、浦化、信宜等种源丰产性好,适应性、抗性较强,小径材材积比本对照杉木增加41.16~31.3%,可发地营造杉木短轮伐(12-15年)小径材建材林造用。广西融水种源丰产性最佳,适应性强,是应推广应用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9.
12年生湿地松、火炬松种源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12年生火炬松、湿地松7个试验点种源及树种对比试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火炬松种源间差异显著,种源与地点互作用显著,但互作方差较小。根据种源的生长(高、径)和适应性(保存率、抗病虫害、耐寒等)选出L-9、6、10火炬松优良种源。这些种源均产自美国东南沿海,最适宜在我国中亚热带发展,其次为南亚热带;北卡州及内陆种源L-2,5,6生长快且较耐寒,适宜在北亚热带种植,湿地松种源间差较小,呈随机变异,  相似文献   

10.
《江西林业科技》1994,(3):35-39,119
我省于1979年开展全国第二次杉木地理种源试验,供试材料来自全国和本省计60个种源,设4个点,经8年试验表明,杉木地理种源间生长量差异极为显著,南岭山地种显著或极显著优于其它种源,经过综合评定,为我省各生态区选出6-7个优良种源,再按出现频率高低选出全省适用的优良种源4个:融水、大田、锦屏、全同。8年生材积增益幅度30-70%。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的杉木地理种源生长状况的差异,筛选适宜于试验区发展的杉木优良种源,促进杉木种源水平的长期遗传改良。[方法]利用1981年营造的杉木种源试验林在5、10、31年生时的测定材料,分析不同种源主要生长性状在不同林龄的遗传参数变异规律,利用早晚相关和聚类分析对优良种源长期选择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不同林龄的杉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在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31年生时最大种源的各性状值较最小种源的各性状分别高75.86%,48.55%,263.76%;杉木在种源间的变异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模式,以纬向变异为主,由南向北,杉木的生长量先增大后减小,即我国西南和东南部种源生长较好。参试杉木种源不同林龄时各性状的遗传力为0.750~0.875,说明各性状受较高水平的遗传控制;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在不同林龄间表型相关和秩相关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认为杉木早期选择宜在10年生左右;从169个参试种源中筛选出29个生长较快速的种源,大部分种源来自福建省,还包含贵州、广西和湖南等地的种源,其中,生长最好的是福建崇安、顺昌、尤溪等福建北部种源,其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达到23.21%~31.45%、15.60%~20.19%、59.94%~89.97%。[结论]早期选择的年龄对缩短杉木育种周期影响明显,在10年生选择更有利于提高杉木遗传改良的效率,从31年生杉木成熟林中选择出的29个优良种源较当地种源有较大增幅,适宜在江西省及周边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2.
在吴县太湖孤山丘陵进行的55个产地杉木种源造林试验表明,种源间生长性状,扩性、适应性状有显著的差异,纬度和经度是生长性状地理变异的主要因子,种源选择增产效果显著,11年生时,广西融水,贵州锦屏,福建南平,四川洪雅、荥经,广东乐昌,广西那坡、浦北,广东信宜等种源丰产性好,适应性、扩性较强,小径材材积比本省对照增加41.16—96.90m8/hm2,表型增益、遗传增益分别达43.5%—109.6%和13.3%—31.3%,可供当地营造杉木短轮伐(12—15年)小径材建材林选用。广西融水种源丰产性最佳,适应性强,是可以推广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3.
细叶桉不同立地种源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细叶桉25个地理种源进行了2批不同立地种源试验,对4-6年生幼林生长表现和适应性,运用指数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强轩桉种源间各怀状差异,山地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平地片除第2批材积差异显著外,其余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江西林业科技》1994,(3):40-46
对5、9、12年生的三次种源试验林进行生长、林质、抗性观测分析表明,种源间的生长量、木材密度、结实量、保存率、冻害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遗传变异,以速生优质为主评选出10个优良种源,其材积遗传增益比当地种源大32.5-47.2%,本省参试的9个源(除丽水外),材积只有总体平均值的72.7%-83.5%。邻近杉木中心产区的优良种源更适合推广应用,木材密度最大的种源比最小的大11.8%,各种源的变异系数幅  相似文献   

15.
赤桉幼林种源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赤桉4批试验林的42个种源为研究材料,分析了4~8年生幼林种源间的生长差异,及与原产地地理位置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1)种源间树高生长差异极显著,胸径和材积生长除第三批试验林外,均达极显著水平。(2)低纬度种源生长快,高纬度种源生长慢;沿海种源生长好,内地种源生长差。4批试验林种源产地不同,受经纬度影响程度不一样。(3)经指数综合评定,第一批试验林评选出13663、13692,第二批试验林评选出12501、13928、13935,第四批试验林评选出17297、15050共7个速生优质种源,这些种源大部分分布在澳大利亚沿海地区,3个来自昆士兰州北部,2个来自北澳,2个来自西澳州。  相似文献   

16.
《江西林业科技》1994,(3):53-60
介绍了1977年和1980年在湖北省13个试验点进行的杉木地理种源选择试验结果,通过9年生和6年生两次重复试验的结果表明,杉木种源的树高、胸径、材积、侧枝、冠幅、结实与抗寒性等性状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种源生长与环境与作明显,杉木种源生长幼龄阶段的失次相关性强,采用多变量座标综合评定法,为湖北省五大杉木造林区分别选出了相应的优良种源,其中绵屏,邻水,江华、那坡四个种源在湖北大多数地区表现优良,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33年生杉木种源试验林生长性状的调查研究,了解杉木种源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地理变异模式,对早期选择的效果进行检验,确定杉木种源早期选择的适宜年龄,并为试验区选择适生的优良种源。【方法】以1981年在广西柳州营造的杉木全分布区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参试种源为199个,在5、6、8、12和33年生时测定每木胸径和树高,分析不同种源主要生长性状在不同林龄的遗传变异规律,采用趋势面技术分析杉木地理变异规律,采用早晚相关确定早期选择的林龄范围,利用聚类分析对优良种源长期选择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不同生长时期杉木种源的胸径、树高和材积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 01);参试杉木种源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的遗传力达到0. 35~0. 76,随着林龄的增长,各性状的遗传力呈现上升并逐渐稳定的趋势;杉木种源间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胸径和树高生长地理变异模式均表现为双向渐变,经度方向呈现不显著的正向变异,纬度方向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变幅较大;种源早期选择的研究表明在6~12年生时选择能包含决选69%~74%的种源;从199个参试种源中筛选出42个生长较快速的种源,其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达到24. 04cm、15. 31 m和0. 31 m3,与广西当地种源相比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增加15. 70%、11. 13%、40. 17%,平均遗传增益分别达到10. 36%、8. 66%和31. 65%。【结论】杉木种源在不同林龄生长差异极显著,且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呈现上升并逐渐稳定的趋势。早期选择在6~12年生时更有利于提高杉木遗传改良的效率。42个生长优良的杉木种源被选择出来,与广西当地种源相比有较大生长增幅,适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周边地区造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杉木主要经济性状多层次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齐明 《林业科学研究》1998,11(2):203-207
借助于10年生的杉木种子-家系两水平试验林,研究了杉木主要经济性状在多层次上的遗传变异规律,其主要结果如下;(10在相同的研究性状上,通常家系内个体间的变异量〉种源间变异量〉种源内家系间的变异量;性状的遗传个体〉种源内家系〉家系内个体;不同变异层次的遗传改良潜力是不同的;通常种源-家系内个体-种源内家系;多层次联合选择获得最大析选择进展。(2)在相同的变异次上,杉木各研究性状具有各自不同的遗传改奶  相似文献   

19.
对两次杉木全分布区种源试验各点试验林的生长、发育、适应性等进行分析,评定种源优劣与环境互作。研究表明:杉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第一次试验各试点20个参试种源11年生材积前3名平均生长量为后3名的152%一183%;第二次试验各试点造林64个种源8年生材积前10名平均生长量为后10名的191%一223%。材积最大种源为最小种源的2一4倍。本省不同地区种源选择增产效果为0一50%。根据生长量、开花结实状况、稳定性、树皮厚度、侧枝粗度,bi值等指标综合评定,为贵州不同地区选择了一批优良种源并提出了调拨意见。  相似文献   

20.
杉木造林区种源选择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杉木地理种源第一次试验21个试验点上19个种源的六年生幼林和第二次试验45个试验点上43个种源的三年生幼林的生长发育及适应性状进行分析,评定各种源的优劣以及与环境的互作。研究表明:种源间差异极显著,如六年生幼林材积的选择效果平均达20%,优劣种源间平均相差3.3倍。根据生长量、稳定性、开花结实和耐寒性等指标,综合评定选出南岭山地为我国杉木的优良种源区。同时,依据各造林区试验结果,初步确定能获得明显增产效益的优良种源,并提出了杉木种子的调拨意见,定出可作为我国杉木良种基地的最优种源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