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3 毫秒
1.
对白沙蒿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及开发应用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白沙蒿是理想的抗旱、防沙和固沙植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作为畜牧业的重要饲料;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工业利用前景,对该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盐池县牧草种植区划为:(1)北部荒漠化草原白沙蒿,沙米,杨柴,苏丹草种植区;(2)中部丘陵滩地甘草,白沙蒿,紫花苜,沙打旺种植区;(3)南部黄土后陵柠条,蒸麦,紫花苜蓿种植区。  相似文献   

3.
不同啃食强度对白沙蒿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飞播区牲畜对白沙啃食程度的不同,采用人工模拟放牧方法对牲畜啃食的嫩枝及绿色部分设置了10%、30%、50%、70%、90%、对照6种不同啃食强度的处理,探讨啃食强度对白沙蒿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白沙蒿放牧利用强度控制在30%以下,有利于白沙蒿的生长,否则会影响其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4.
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是典型的流动沙丘植物,非常适应干旱荒漠地区的极端气候,是沙漠荒漠化治理和恢复中优良的固沙植物之一。植物中的次生代谢物是其适应不利环境因素的重要策略之一。本研究首次开展了白沙蒿提取物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和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的活性测试,并对受体植物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和早熟禾(Poa annua)的植物毒活性也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白沙蒿提取物对两种害虫均表现出具有较强的杀螨活性,但对农作物油菜和牧草红三叶、紫花苜蓿和早熟禾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在低浓度时,还对紫花苜蓿和早熟禾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浓度为333μg·m L-1时,对朱砂叶螨的触杀活性大于60%,在20μg·m L-1的浓度下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触杀活性大于50%,而在50和25μg·m L-1浓度下对苜蓿和早熟禾有促进作用,对油菜和红三叶的抑制率小于20%。  相似文献   

5.
以聚乙二醇溶液(PEG-6000)为渗透介质模拟干旱条件,在12个水势梯度下,研究了干旱胁迫对木地肤、狭叶锦鸡儿和白沙蒿3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EG-6000浓度的增大,3种植物的发芽率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较低浓度的PEG溶液可以对种子萌发产生促进和"刺激"的效果,加快种子萌发的速度,刺激初生根的生长,从而对发芽指数和萌发抗旱指数产生一定的影响。利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3种植物在种子萌发期间的抗旱性,结果为木地肤>白沙蒿>狭叶锦鸡儿。  相似文献   

6.
以0,5%,15%,25%聚乙二醇(PEG-6000)对白沙蒿进行水分胁迫处理,研究其对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随着胁迫程度的加强,白沙蒿叶片相对含水量明显降低,叶片膜脂脂肪酸各组分含量发生明显变化,水分胁迫白沙蒿幼苗导致叶片膜脂脂肪酸的合成趋向饱和化。5%,15% PEG胁迫下膜脂趋向饱和化有利于减少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作用,减弱因膜脂过氧化所引起的对细胞膜系统的伤害;25%PEG处理下的膜脂过饱和化导致膜功能损伤。棕榈油酸、亚油酸在白沙蒿抵御水分胁迫过程中发挥维持一定膜脂不饱和度的重要作用。白沙蒿体内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在水分胁迫过程中虽然明显增加,但不能阻止膜脂过氧化作用对细胞的伤害。  相似文献   

7.
白沙蒿     
1形态特征白沙蒿 ( 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 ,别名子蒿。半灌木 ,高可达 1 m,冠幅 30 cm左右 ,最大可达 2 m。主茎明显 ,分枝多而细 ,老枝外皮灰白色 ,常条状剥落 ,当年生枝灰白色、淡黄色或黄褐色 ,有时为紫红色 ,有光泽。叶整齐或不整齐 ,一或二回羽状全裂 ,裂片条形或丝状条形 ,长 0 .5~ 40 mm,宽 0 .5~ 2 mm,中部以上的叶 2~ 3裂或不裂 ,嫩叶被短柔毛 ,后脱落 ,灰绿色。头状花序多数 ,球形 ,下垂 ,在枝端排列成开展的圆锥花序 ,总苞直径 3~ 4mm,小花黄色 ,管状。瘦果卵形 ,长 1 .5~ 2 mm。2 地理分布白沙蒿在国内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等省 (区 ) ;在国外 ,蒙古有分布。3 生物学与生态特性白沙蒿为典型的沙生半灌木 ,常由中部分枝 ,枝叶较稀疏。广布于半荒漠及荒漠区的流动与半流动沙丘上 ,是流动沙丘上的先锋植物。它具有耐沙埋、抗风蚀、耐贫瘠、较抗旱、易于繁殖等特性。白沙蒿属于浅根性植物 ,主根短小 ,不发达 ,而侧根非常发达 ,水平或倾斜方向扩展 ,五年生的白沙蒿根幅度可达 1 ...  相似文献   

8.
以白沙蒿为试验材料,在干旱(D)、UV-B辐射(U)和干旱与UV-B辐射复合(D+U)胁迫下,从幼苗生长、膜脂氧化、次生物质类黄酮、脂肪酸代谢及其基因表达等方面研究了干旱和UV-B辐射胁迫及其互作对白沙蒿抗性生理的影响。结果显示,D和U处理下,白沙蒿幼苗叶、茎、根生物量及总生物量积累减少,株高、叶面积和相对含水量(RWC)降低。D+U处理缓解了D和U处理造成的白沙蒿生物量的下降。D和U处理下,叶相对电导率(REC)显著升高;D+U处理的REC显著下降。D处理的丙二醛(MDA)含量和脂氧合酶(LOX)活性分别为对照(CK)的1.65和3.69倍,而U处理MDA含量和LOX活性无显著变化;D+U处理MDA含量和LOX活性分别为D处理的66.69%和44.00%。D和U处理类黄酮含量分别为CK的1.25和1.37倍;D+U处理类黄酮含量为D处理的1.57倍。D处理未引起不饱和脂肪酸指数(IUFA)显著变化,U处理造成IUFA显著降低,为CK的91.96%;D+U处理IUFA为U处理的1.08倍。结果表明,干旱和UV-B辐射胁迫引起的膜损伤是造成白沙蒿生物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干旱和UV-B辐射复合胁迫通过增加类黄酮含量、抑制LOX活性和提高脂肪酸不饱和度的效应产生叠加作用,缓解了彼此对白沙蒿造成的膜损伤。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研究首次将我国“三沙牧草植物”—沙拐枣、白沙蒿、沙米从巴丹吉林沙区 (民勤 )引种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兰州 )获初步成功。通过对这三种植物的农艺性状、耕作措施、栽培方法、生育周期、产量测定、根系观察和营养评定等 6个方面的试验研究后 ,取得了初步结论 ,可供我国西部黄土高原类似地区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毛乌素沙地密集型克隆植物根围AM真菌多样性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毛乌素沙地选设3个样地,系统研究2种密集型克隆植物白沙蒿和黑沙蒿根围丛枝菌根真菌的多样性、分布及共生体结构特征。结果显示,AM真菌的分布及多样性与宿主植物和土壤条件密切相关,黑沙蒿根围AM真菌的孢子密度高于白沙蒿,水肥条件较好的榆林样地黑沙蒿根围孢子密度最高。本试验共分离出AM真菌6属20种,其中地球囊霉(Glomus geosporum)是黑沙蒿根围的优势菌种,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为白沙蒿根围的优势菌种。2种沙蒿根围孢子密度在3个样地均与土壤深度显著负相关,最大值出现在0~20 cm表层土。菌丝侵染率与泡囊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丛枝侵染率与菌丝圈百分率显著正相关。丛枝侵染率与宿主植物须根在土壤中的分布变化密切相关。分析表明,2种沙蒿均为典型的丛枝菌根植物,其优异固沙性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特化根系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互补的结果。同时,荒漠土壤-植物-菌根最佳组合的优势菌种的筛选,可为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提供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对毛乌素沙地植被类型和状况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沙柳、小叶锦鸡儿+杂类草、沙蒿+杂类草、芨芨草等四种主要类型的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标杆法测定不同植被下地表的土壤侵蚀或堆积状况,从而探讨不同类型植被的防风固沙效果,为毛乌素沙地利用植被防风固沙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在30%盖度以下时,各种类型植被下均有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在植被盖度达到45%以上后,水土流失现象基本消失。各类植被的水土流失盖度临界值分别为:沙柳38%、小叶锦鸡儿+杂类草37%、沙蒿+杂类草34%、芨芨草32%。在相同的植被盖度下,不同类型的植被显示了不同的滞留土壤能力。综合地理条件和水分情况考虑,沙蒿+杂类草植被和小叶锦鸡儿+杂类草植被更适合于在毛乌素沙地作为防风固沙植被推广。利用植被防风固沙,不仅要达到临界盖度,而且要灌草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阿拉善飞播区白沙蒿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阿拉善沙地隔带交替飞播的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植物群落,经6年开放式利用后,连续2年测定,植被成分中由重要值所表示的重要性百分率白沙蒿为49.85%,是优势种,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为29.34%,是亚优势种,沙拐枣为13.33%,是常见种,其他植物是少见种,还有一些偶见种。这一复合植物群落生产量在测定的第1年为92.73 g/m2,第2年为83.59 g/m2,每生产1 g干物质的耗水量依次为687.28和918.17 g,水的利用率相应为0.15%和0.11%。该植物群落优势种的持续性生产取决于利用程度,在第1年测定中,始期(6月)的摄取量是以利用90%最高,7月和8月则以70%最高;在第2年测定中,各月的摄取量均以利用30%最高;利用终期的生物量则随着利用率的增大呈直线下降,表明白沙蒿的利用率以30%为最佳。这一结果为飞播植物群落持续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白沙蒿耐盐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喻文虎 《草业科学》2005,22(6):49-51
通过田间试验表明:在硫酸盐渍化土壤上,土壤含盐量影响着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的生长发育,土壤含盐量在0.688%以下,生长发育正常;含盐量在0.859%时,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含盐量在1.019%以上时,不能存活.随着土壤含盐量的增加,场圃出苗率、存活率、地上生物量和产种量逐步降低,冠幅变小,展叶期、落叶期、果实成熟始期推迟,而对花期、果实成熟盛期、植株高度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沙化草地改良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浪县腾格里沙漠南缘沙化草地,对花棒Hedgsarum scoparium、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等7个品种不施肥、不灌溉进行引种试验。生育期、株高、产草量、返青率、成活率、夏季生长状况等指标表明,白沙蒿、驼绒藜C.latens、柠条、花棒4个品种是改良沙化草地的优选品种。  相似文献   

15.
在自然干旱胁迫下,测定了11种供试沙生灌木的电导率,水分饱和亏缺和相对含水量,研究了各供试品种在整个生长季植株叶片保持水分的能力和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柠条和驼绒藜的膜系统抵御干旱损伤的能力比其他品种更强,驼绒藜的质膜透性在5月末为3.54%,9月中旬降至1.53%,为最低值,籽蒿、胡枝子、草木樨状黄芪的则较差;野生种胡颓子的叶片保水能力优于其他品种;植物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变化与其电导率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负相关关系,紫穗槐、胡颓子、驼绒藜、细枝岩黄耆的相对含水量与电导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82、-0.82、-0.87;叶片水分饱和亏和相对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人工固沙灌丛粗蛋白、粗脂肪平均含量比天然草地牧草分别高出16.22%、43.50%,钙的含量除紫穗槐外,平均高出27.37.%。磷的含量低于天然牧草,氨基酸总量平均值为10.85%,略低于草地牧草,7种必须氨基酸含量与天然牧草接近,沙柳、紫穗槐的镁、锌含量高,踏郎铁含量。铜的含量各灌丛均高。灌丛地放牧,杂交绵羊体重平均加3.4 ̄32.0%,羊毛增加20.0 ̄79.3%,产羔率也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和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是干旱荒漠区分布较广的沙生植物,生境内风沙流发生频次高、强度大,了解风沙流胁迫下白刺和沙蒿的生理响应对认识沙区植物抗风沙流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风洞模拟试验,以12 m·s-1的风沙流对白刺和沙蒿幼苗进行0(CK)、10、20和30 min的吹袭胁迫,分析吹袭胁迫对叶片膜透性和膜保护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风沙流吹袭时间增加,白刺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逐渐下降,膜透性先降后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10和30 min胁迫下同时增加,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糖(SS)和脯氨酸(Pro)含量逐渐上升,起到了共同防止膜脂过氧化作用;沙蒿MDA含量先降后升,SP含量显著降低(P<0.05),CAT活性仅在20 min胁迫下显著增加(P<0.05),膜透性和POD活性逐渐增大,20和30 min胁迫下的Pro含量小幅度增加,在减轻细胞膜受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和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是干旱荒漠区分布较广的沙生植物,生境内风沙流发生频次高、强度大,了解风沙流胁迫下白刺和沙蒿的生理响应对认识沙区植物抗风沙流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风洞模拟试验,以12 m·s-1的风沙流对白刺和沙蒿幼苗进行0(C...  相似文献   

19.
人工固沙灌丛粗蛋白、粗脂肪平均含量比天然草地牧草分别高出16.22%、43.50%,钙的含量除紫穗槐外,平均高出27.37%.磷的含量低于天然牧草,氨基酸总量平均值为10.85%,略低于草地牧草,7种必须氨基酸含量与天然牧草接近,沙柳、紫穗槐的镁、锌含量高,踏郎铁含量高,铜的含量各灌丛均高.灌丛地放牧,杂交绵羊体重平均增加3.4%一32.0%,羊毛增加20.0%~79.3%,产羔率也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