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 服务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做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档案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有效地为农村建设、农民致富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2.
构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同步发展。科技是推动农村生产力、改进生产关系的强大动力,对新农村建设有重大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农业科技对农村的推动作用,就要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建立适合各个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关键。能否在新疆农村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成败。多年来,新疆通过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了一批农民技术骨干,推广了一批农业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人新阶段和新疆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仍然认识不够、投入不足,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较突出,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十二五”乃至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应尽快着手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4.
为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运用科学社会价值和技术社会价值理论,重点分析了农业科技与农村民生科技的区别与联系,并对农业科技与农村民生科技协调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强调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农村民生科技支撑,并提出如何推动农业科技和民生科技统筹、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天津市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奋斗目标,科技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文章结合对天津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提出"城乡科技一体化"的科技发展思路,指出农村科技工作战略重点在于实施三大科技行动,即产业化提升农业科技行动、工业化富裕农民科技行动、城市化带动农村科技行动。最后,提出建立科技统筹发展管理机制、科技投入长效增长机制、科技人才保障机制和科技产业化促进机制等保障措施,为依靠科技推进天津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湖南是农业大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科技的引领和支撑。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在明确了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业科技的强有力支撑这一基本观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农业科技在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同时兼顾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及推广2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岳鸿钧 《现代农业》2008,(5):111-112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和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手段来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重要宣传手段和科技推广的重要工具,农业期刊应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科技的推广发挥重要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题。2006年全省农业科技工作将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科技提升,重点推广十大先进实用技术项目。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农科院根据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坚持以科研创新为中心,致力于服务"三农",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开展科技成果示范和科技服务,开展农业科技知识传播与培训,为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为推动福建省泉州市农村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泉州市按照《泉州市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方案》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示范载体建设为主线,以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实施科技项目为支撑,加强组织领导,深入调查研究,强化工作措施,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福建省农业科技的应用现状,福建农村现代化建设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弱势产业,目前农村现代化进程整体上仍落后于城市.阐明了当前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的迫切需求.并分析了农村科技服务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建议尝试多种形式的农技推广模式.举例说明福建省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是市场经济下农业推广探索的一种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深入研究的必要,这为解决"三农"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科技的支撑.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发展已取得骄人成绩,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立法、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农民科技培训以及农业合作组织几方面的典型经验,总结出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发展科技支撑的特点,进而得出我国应通过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农民教...  相似文献   

14.
张家口市大胆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拓宽农村科技服务领域,丰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内涵。2006年,从全市农口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选派了270名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农业科技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派驻到了全市20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型企业。为总结经验,张家口市科技局于2008年6~11月对全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新形势下开展农民培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浪潮中,如何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由此可见,新时期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如东县致力于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新型农民,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6.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338-339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终价值取向。当前,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农业生产转化率低下,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农业的推进。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规范农民科技培训机制;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师资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教育培训,快速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才能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以美国、日本、韩国为例,分析和总结了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的成功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科技发展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关于中国新农村建设科技发展的若干建议.强调在资源日益短缺的刚性约束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广大农村,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农村,迫切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解决其面临的生活问题以及农村社区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信息显得十分重要,为了使农村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获得更多的农业科技信息,主要探讨了在校、市(县)如何建立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图书资料室,共享农业信息的主要途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按照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方式产业化、生产者知识化的需求,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干部是关键。提高村干部和农牧民科技水平、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寻求新时期科技培训的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科技作为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必将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农村社会的变革。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促进安徽省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