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吉林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吉林省1998-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分析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结合生态赤字、生态协调系数、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万元GDP生态赤字、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分析吉林省近13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在1998-2010年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从1.7841hm2/人增长到3.2013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3535hm2/人减少到1.3028hm2/人,生态赤字从0.4306hm2/人增大到1.8985hm2/人,吉林省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在1998-2010年期间,生态协调系数都比较接近1.414,属于基本不协调。生态足迹多样性整体呈下降趋势,发展能力指数由2.1429升到3.0902。万元GDP生态赤字先升后降:从1998年的0.7308hm2/万元升到2002年的0.9888hm2/万元,最后降到2010年的0.6016hm2/万元。灰色预测模型显示:2011-2020年,吉林省人均生态足迹将由3.4833hm2/人增大到5.7022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2978hm2/人降到1.2676hm2/人,生态赤字将由2.1855hm2/人增大到4.4346hm2/人。吉林省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大科技创新、提高人民素质,否则,生态赤字将会不断加大,可持续发展状况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2.
根据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黑龙江垦区2010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垦区2010年生态足迹为3.202hm2/人,而实际生态承载力为1.166hm2/人,生态足迹赤字为2.036hm2/人,这表明黑龙江垦区发展的可持续性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晶晶  胡晓钧  杨继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407-16409,16494
生态足迹方法是定量测度区域发展可持续状态的一种简易方法。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测算了1998~2007年辽宁省的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结果表明,辽宁省人均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由1998年的3.024hm2/人上升到2007年的4.738hm2/人;人均生态承载能力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4.8%;生态赤字逐渐增大,由1998年的2.342hm2/人上升到2007年的4.088hm2/人,生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万元GDP生态足迹整体呈下降趋势,从3.211hm2/万元下降到1.850hm2/万元,表明资源利用效率越来越高,经济发展能力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足迹的西安市2005年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西安市2005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结果显示:2005年西安地区人均生态足迹为1.020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35 hm2/人,生态赤字为-0.785 hm2,万元GDP足迹为1.632 hm2,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1.15,发展能力为1.17,显示西安市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表明必须依靠提高生产率及资源利用效率来增强生态承载力,建立西安市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开封市1999~2007年的生态足迹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在1999~2007年,开封市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呈现整体上升趋势,由1999年的1.54hm2/人上升到2007年的1.94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幅度不大,为0.33~0.38hm2/人;万元GDP生态足迹呈明显下降趋势,从3.58hm2/万元GDP降低到1.76hm2/万元GDP;除2003年外,生态赤字表现出明显的加重趋势,由1999年的-1.20hm2/人变为2007年的-1.57hm2/人,这表明开封市的自然资源目前仍处于过度开发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以辽宁省2004-2008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了辽宁省2003~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辽宁省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3年的2.587 5 hm2/人增加到2007年的3.340 1 hm2/人,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却由0.565 2 hm2/人降低到0.559 0 hm2/人,人均生态赤字则由2.022 3 hm2/人增长到2.781 1 hm2/人.高额的生态赤字反映出辽宁省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超出了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赤字的快速增长则反映出当前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通过对生态足迹的研究,提出发展中应涮整产业结构,引进高新技术,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1997~2004年四川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勇  舒建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18-9319
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四川省1997~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时段内四川省人均生态足迹从1.406 1hm2上升到1.799 5 hm2,增加了0.393 4 hm2,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其中:草地需求增长最快,增加了0.226 4 hm2/人;其次是化石能源用地,增加了0.095 9 hm2/人。②各类生态供给呈现不同程度的递减趋势,总生态供给由1997年的0.431 9 hm2/人下降至2004年0.386 4 hm2/人,减少了0.045 5 hm2/人,与全国趋势相反,其中耕地供给和建筑用地供给减少明显。③研究时段内四川省不仅呈生态赤字发展,且生态赤字明显扩大。  相似文献   

8.
西部城市大学校园生态足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生态足迹成分法的原理和计算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宝鸡文理学院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总生态足迹为9040.82 hm2,人均生态足迹为0.52 hm2/人。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耕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桑秋  苏飞  张平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42-1143,1173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辽宁省1996~2005年耕地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现逐渐增加趋势,由1996年的0.337 6 hm2/人增加到2005年的0.395 9 hm2/人;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呈现逐年减少趋势,由1996年0.300 7hm2/人减少到2005年的0.269 6 hm2/人;人均耕地生态赤字也不断扩大;在研究时段内,辽宁省耕地生态超载指数不断扩大,说明目前辽宁省耕地资源处于超负荷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2001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对陕西省2001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2001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688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276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7612hm2,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1.8倍。说明陕西省2001年生态系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源于耕地足迹,耕地生态赤字为0.4919hm2/人,占总生态赤字的64.62%。  相似文献   

11.
张掖市2005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张掖市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张掖市耕地和草地的生态足迹比重最大,说明该市的生态供给过分依赖于耕地和草地;张掖市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39 hm2,人均承载力为1.38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82 hm2,人均生态足迹的供给与需求之比为1∶1.72,总人口生态赤字为1 049 090 hm2,表明张掖市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强度甚高,在区域尺度上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对张掖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市2005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比较生态足迹需求与生态承载力,对南京市2005年生态足迹(包括生物资源消费、能源消费)进行计算,得出2005年该市人均生态足迹为4.488 207 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为0.285 67 hm2,人均生态赤字4.202 537 hm2。结果显示,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是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的15倍,生态赤字远大于生态承载力。这反映了南京市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城市生态系统所受压力偏大。最后,针对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利用特征,提出了缓解南京市城市生态压力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计算了2014年威县各消费项目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并以生态足迹度作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判定依据,对其进行客观、科学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首先,威县的人均生态足迹是1.001 5 hm~2/人,人均承载力是0.303 1hm~2/人,最终人均生态赤字为0.698 4 hm~2/人,赤字的主要原因是耕地、化石燃料地和草地的生态足迹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其次,威县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生态足迹度测度结果(EFD)为3.3,表明威县的循环经济处于劣性循环阶段,对于威县发展农牧结合循环经济而言,如何在满足现有水平的消费需求情况下保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生态足迹作为度量区域生态可持续性的方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广的应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该文利用合肥市2000—2004年数据,分别计算了当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万元GDP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合肥市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且大大高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现象严重。人均生态赤字由2000年的1.7041hm~2/人增长到2004年的2.10108hm~2/人。生态供需平衡依赖其他地区的生态输入。而万元GDP生态足迹则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2.545955减少为2004年的1.791977,表明在工业、经济的增长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杜运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811-8813,8827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南京市1995-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增加,13年间增长了63.28%,而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下降,人均生态赤字不断增加,从1995年的2.383 4 hm^2/人增加到2007年的4.368 7 hm^2/人,13年间增加了83.30%,说明南京市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6.
在简要介绍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滁州市统计年鉴》(2007)数据,对滁州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滁州市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137 0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167 0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970 1 hm2,区域经济社会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和方法,以西北干旱绿洲农业区城市张掖为例,对其可持续发展状况及程度进行了评价和度量。结果表明:张掖市2009年人均生态足迹为3.798hm2,人均承载力为1.453hm2,人均生态赤字为2.345hm2。在此基础上,对张掖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敦化市2009-2012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并分析其动态变化。利用现有数据分析得到敦化市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的预测值。通过对比计算结果,研究敦化市土地利用结构,厘定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向。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在2009-2012年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从2.549 1 hm~2/人增长到2.830 6 hm~2/人,在2009-2011年期间,人均生态承载力从3.528 6 hm~2/人减少到3.508 1 hm~2/人,到2012年有所增加,达到3.515 4 hm~2/人,生态盈余从0.979 5 hm~2/人减少到0.684 8 hm~2/人,敦化市的发展属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发展预测数据显示,敦化市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763 1 hm~2/人,2020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为3.263 6 hm~2/人,生态盈余为0.500 5 hm~2/人。敦化市可以通过一系列改进措施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污染,实现土地信息科学合理管理等。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所在地南阳市的生态安全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南阳市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9921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946hm^2,生态压力指数为2.006,说明水源所在地南阳市的生态环境正处于一种极不安全的临界状态。  相似文献   

20.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采用相关经济数据,对"两型社会"城市-武汉市2000-2008年时间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并对其变化原因进行分析,最后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武汉市历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武汉市生态足迹需求呈不断上升趋势,人均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2.5054hm2增至2008年的3.2090 hm2,经济增长、人口结构的变化及生产力的提高是促使人均生态足迹提高的主要因素;(2)武汉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不断减少,由2000年的0.3252hm2减少为2008年的0.2749hm2,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是导致生态承载力变化的重要因素;(3)生态赤字程度逐渐增大,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武汉市的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增大.要实现武汉市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增大资源供给;另一方面需要减少资源消耗,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