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并用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实施玉米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机械作业工序,减少农民的生产投入,降低作业成本,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保证作物的稳产和增产。本文介绍了建昌县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和推广的作法和技术措施,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按照农作物栽培要求,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利用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保护土壤,以有效培肥地力,蓄水保墒,防止水土流失和沙尘暴,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械化耕作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3.
实施这项技术可通过地表残茬覆盖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抑制沙尘天气的发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径流、减少水份蒸发、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资源,促进旱作农业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农业高效、高产、优质、低耗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着重引进了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和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4.
实施这项技术可通过地表残茬覆盖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抑制沙尘天气的发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径流、减少水份蒸发、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资源,促进旱作农业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农业高效、高产、优质、低耗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着重引进了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和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5.
夏开容 《农村科技》2014,(11):65-66
<正>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旱地耕作法,主要包括免耕播种施肥、深松、控制杂草、秸秆及地表处理等4项内容。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的实施,增强项目实施区域耕地的蓄水保墒和抗旱能力。一、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1.免耕旋播施肥技术免耕播种施肥技术的作用:1不翻动土层,尽量减少耕作次数,从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提高蓄水和保墒能力;2相对降低了土壤透气性和  相似文献   

6.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按照农作物栽培要求,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利用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保护土壤,以有效培肥地力,蓄水保墒,防止水土流失和沙尘暴,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械化耕作技术体系。麦积区通过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新技术试验示范,尤其是通过实施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2012-2013在5个乡(镇)实施保护性耕作0.29万hm2,节约生产成本255.14万元,增产增收202.99万元。取得节本增收综合效益458.13万元,提高土壤含水率12.2~22.4 g/kg,增加土壤有机质0.1~0.4 g/kg。在增产增收、维护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小麦免耕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化保护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按照农作物栽培要求,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利用作物秸杆及残茬覆盖保护土壤,以有效培肥地力,蓄水保墒,防止水土流失和沙尘暴,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械化耕作技术体系。近年来,通过河北省各地对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完全不同于传统耕作的农业技术,是一项增产、节本、环保新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及牧草的种植,包括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免耕施肥播种、深松、杂草控制和病虫害防治等内容,其核心是免耕播种。主要特征是不翻耕土壤,在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进行免耕播种。配以深松和化学控制病虫草害。与传统的翻耕土壤、裸露休闲耕作相比。具有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固土防尘、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作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旱作农业机械免耕是指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的方法,利用农作物秸秆覆盖地表或将其机械粉碎后直接翻入土壤,并用农药等手段来控制杂草和防治病虫害,以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机械化耕作技术体系。此项  相似文献   

10.
焦明亮 《新农业》2013,(15):51-52
机械化旱作农业是以机械为手段,实施旱作工程技术、农艺技术、理化技术、生物技术等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减少土壤中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达到增产的目的。其核心内容:一是以机械化深松为基础,少耕为原则,以蓄水保墒提高地力为核心,建立深耕、浅耕、免耕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度;二是以保水为核心,采用秸秆还田、减轻土壤压实等技术;三是以  相似文献   

11.
玉米秸秆覆盖在培肥地力作用上的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玉米秸秆覆盖是利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解决保土、培肥和控制水土流失的一项旱作农业耕作措施。秸秆覆盖不仅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墒效果,同时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耕地地力、减少水土流失也能起到一定作用,是旱作农业增产技术中效果十分显著的一项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铧式犁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可以保护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地表水分蒸发和地表沙尘漂移,且有效减少劳动力和机械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本文重点对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述,并针对我国旱区农业降雨少、气温低、土壤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的现实,提出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倒秆覆盖技术、少耕留高茬覆盖技术和少耕碎秆覆盖技术。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现代旱作农业发展概况进行分析,对我省发展旱作农业的技术体系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推广以地膜覆盖为主的地面覆盖蓄水保墒技术;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的科学施肥、培肥地力技术;以抗耐旱品种为主的结构调整和生物抗旱技术;以集雨补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以深松耕,少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等旱作农业技术,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现代旱作农业发展概况进行分析,对我省发展旱作农业的技术体系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推广以地膜覆盖为主的地面覆盖蓄水保墒技术;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的科学施肥、培肥地力技术;以抗耐旱品种为主的结构调整和生物抗旱技术;以集雨补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以深松耕,少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等旱作农业技术,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正>保护性耕作是一项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同时也是对传统农业耕作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1保护性耕作的好处1.1蓄水保墒:秸秆覆盖免耕保持了土壤孔隙度,孔径分布均匀,因此,有较高的入渗能力和保水能力,可把雨水和灌溉水更多的保持在耕层内。而覆盖在地表的秸秆又可减少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16.
晋西北干旱地区保护性耕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晋西北旱作农业的自然条件(干旱、降水少、土壤贫瘠、耕作粗放、水土流失、风蚀较为严重)的特点,以改变耕作模式为方法,以如何改良农田,减少农田水蚀、风蚀,增加作物产量为主攻目标,通过连续6年的试验,从而得出实施保护性耕作是旱地区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提高降水利用率、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有效途径,并对旱地区农业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对高光效玉米休耕轮作技术和传统耕作及免耕耕作土样进行了抽样分析。结果表明,高光效玉米休耕轮作技术改善土壤的可耕作性,增加土壤有机质,锁住土壤水分,提高水分利用率,减少土壤侵蚀,提高空气质量,保墒能力和蓄水能力比传统耕作和免耕耕作高,土壤养分得到有效利用,减少流失。通过试验得出,高光效玉米休耕轮作土壤元素含量得到充分利用,土壤质量得到了保护,该农业应用技术具有恢复土地肥力,利用苗带处于较好土壤环境中生长,形成土壤水库,供给作物充足水分,保证作物生长,解决水分供求矛盾。动土少,地表残茬多,秸秆覆盖量大,保土保墒土壤有机质得到充分补充。  相似文献   

18.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节本增效十分明显的农业生产技术,具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加粮食产量之功效。为普及推厂这一新技术,嵩县农业科学试验站、洛阳市农技站联合嵩县农技站于2012—2013年度在嵩县闫庄镇县农业科学试验站试验地进行了小麦免耕播种技术与传统播种技术效果对比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研究效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通过聚土垄作、覆盖保墒、深耕深松等旱作农业节水技术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的试验研究,探索适宜丹江口市的旱作节水技术模式,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旱作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中东部旱作农业区处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降水量极度匮乏,由于传统精耕细作等原因,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边沿地带土壤沙化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农技推广人员结合近年来在本省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提出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后茬免耕栽培技术。该技术是在前茬全膜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