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铜仁市锦江河采集的野生斑鳜消化系统和食性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年龄斑鳜消化系统特征和食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口裂长和肠长都随着体长的增长而增大,Ⅲ龄以上成鱼口裂长和肠长的增长速度慢于体长;个体越小的斑鳜,其眼径与头长的比值越大;低龄斑鳜的摄食率和摄食强度明显高于成鱼。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松鼠消化系统与食性的关系。[方法]对5只成体松鼠的消化系统进行解剖,并对各器官进行研究。[结果]松鼠的消化管总长为(1 845.7±171.07)mm,是体长的(7.69±0.57)倍。其中,小肠占消化管总长的65.0%±2.0%,为体长的4.97±0.32倍。[结论]松鼠小肠最发达,而松鼠消化道结构是与其食性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水流速度对细鳞裂腹鱼(Schizothorax chongi)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方法]比较了急流(4.2~5.0 m/s)和缓流(0.08~0.11 m/s)条件下,生长的细鳞裂腹鱼血液中红细胞数(RBC)、白细胞数(WBC)等血液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在急流与缓流条件下细鳞裂腹鱼血液的RBC和WBC没有显著差异(P〉0.05),急流组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缓流组(P〈0.01)。缓流组细鳞裂腹鱼的总蛋白、球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等指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急流组,而缓流组的谷草转氨酶活性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急流组(P〈0.01)。[结论]急流条件下细鳞裂腹鱼的营养水平明显低于缓流条件,急流条件可能导致细鳞裂腹鱼心脏和肝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4.
采用体外消化法研究了3种肉食性鱼类长吻(鱼/危)、大眼鳜、斑点叉尾(鱼/回)对鱼粉的消化能力.试验结果表明,⑴3种鱼胃、肠道酶解氨基酸生成速度均以长吻(鱼/危)最大,其次为大眼鳜,再次为斑点叉尾(鱼/回),且长吻(鱼/危)和大眼鳜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t=1.136<2.306=t0.05)肝胰脏酶解氨基酸生成速度则斑点叉尾略大于长吻和大眼鳜.⑵对鱼粉干物质总体离体消化率斑点叉尾(鱼/回)>长吻(鱼/危)>大眼鳜;而粗蛋白离体消化率长吻(鱼/危)>大眼鳜>斑点叉尾(鱼/回).⑶相同或相近体重的长吻(鱼/危)、大眼鳜、斑点叉尾(鱼/回)消化道指数存在明显的差异,比肠重斑点叉尾(鱼/回)>长吻(鱼/危)>大眼鳜;比肠长以大眼鳜最小,长吻(鱼/危)、斑点叉尾(鱼/回)基本相近;比肝重和比胃重大眼鳜>长吻(鱼/危)>斑点叉尾(鱼/回).从总体消化能力来看,长吻(鱼/危)和大眼鳜的消化能力与斑点叉尾(鱼/回)相近,证实了长吻(鱼/危)和大眼鳜人工养殖和配合饲料开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斑嘴鸭消化系统与食性关系。[方法]对6只成体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消化系统进行解剖,并对各器官进行测量。[结果]斑嘴鸭消化管总长为(1 889.30±102.11)cm,是体长的(3.700±0.197)倍,其中小肠占消化管总长的73.4%±1.5%,是体长的(2.723±0.196)倍。斑嘴鸭喙扁平,肌肉肥厚,肌胃较发达,小肠最发达,具双侧盲肠但并不发达,仅占消化管的13.0%±0.8%。[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斑嘴鸭的保护和形态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4种鲤形目鱼类消化系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雨薇  金志民  陈鑫  吕延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796+16825-16796,16825
[目的]初步了解鱼类消化系统形态结构与食性的关系。[方法]以4种鲤形目鱼类为材料,对其消化系统进行了解剖与比较分析。[结果]鲢鱼的消化道最长,是体长的4.084倍,而黄颡鱼的消化道最短,是体长的0.850倍。[结论]不同鲤形目鱼类消化道的形态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消化系统各部分特点与食性及食物种类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玉米铁甲虫成虫消化系统,为深入探索该虫消化生理、杀虫剂作用机理和研发新型药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体视镜和透射电镜,采用解剖法和组织切片法,研究玉米铁甲虫成虫消化系统结构.[结果]玉米铁甲虫成虫消化系统分为明显的前、中、后肠3部分.嗉囊和前胃较发达.中肠前端较粗,后端较细.马氏管共有6条.中肠组织由外向内可分为纵肌、环肌、肠壁细胞层、底膜和内膜;后肠中的直肠组织可分为纵肌、环肌和直肠垫细胞层.马氏管内可见8~14个管壁细胞的细胞核.[结论]玉米铁甲虫成虫消化系统结构的特异性可能是其对寄主植物和环境适应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鳜鱼种间杂交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斑鳜♀×鳜♂杂交一代胚胎发育与仔稚鱼生长特征进行观察,分析不同杂交方式对杂种一代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杂交F1受精卵卵径为(2.20±0.09)mm,在水温18~25℃下流水孵化,杂交F1经历卵裂期(7 h)、囊胚期(8 h)、原肠期(8 h)、神经胚期(4 h)、器官形成期(40 h),受精后67 h达到半数出膜。杂交F1初孵仔鱼全长为(4.12±0.12)mm,初孵至孵出后43 d全长日均增长率为1.03 mm。[结论]斑鳜♀×鳜♂杂交F1胚胎发育介于双亲之间,仔、稚鱼生长速度与父本接近。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锦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鳜类遗传变异特征及其多样性水平,基于PCR扩增与测序技术对大眼鳜、斑鳜和中国少鳞鳜3个群体97尾鱼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大眼鳜序列长度为843 bp,无变异位点,只有1种单倍型,斑鳜有852 bp和856 bp两种序列,28个多态位点和11个单倍型,中国少鳞鳜也有845 bp和846 bp两种长度,5个多态位点和5个单倍型;大眼鳜、斑鳜和中国少鳞鳜3种鳜鱼群体内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 000 0、0. 008 7±0. 002 0和0. 002 0±0. 000 9,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态性分别为0. 000 0、0. 859 9、0. 736 7和0. 000 0、0. 008 7、0. 002 0。分析表明,3种鳜鱼在终止序列区和保守序列区存在种或属间差异,锦江斑鳜是一个遗传变异大,多样性丰富的稳定种群;中国少鳞鳜虽然单倍型多样度丰富,但遭受过瓶颈效应,导致其核苷酸多样性偏低;大眼鳜遗传组成单一,多样性十分贫乏,推测可能有入侵的养殖群体。锦江系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最大的河流,历史上鳜类资源丰富,但已遭严重的破坏,加强其鳜类遗传资源的研究与保护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在长江中游鄱阳湖和洞庭湖鳜采样中,采集了兼具鳜(Siniperca chuatsi)和大眼鳜(S.kneri)部分形态特征的中间类型(主要特征:口裂后缘伸达眼睛后缘之下,眼睛大小、头后背前部隆起介于鳜与大眼鳜之间)48尾。为了明确中间类型的分类学关系,采用量化传统形态分类指标、筛选种间特异微卫星标记,对中间类型个体进行鉴定分析。结果:(1)量化分析表明,鳜和大眼鳜在头长/眼径、(吻长+眼径)/口裂长上存在显著差异,鳜头长/眼径为5.286~7.157、(吻长+眼径)/口裂长为0.811~0.999,大眼鳜分别为3.306~5.106和1.040~1.166。48尾中间类型中,5尾判定为鳜,其他43尾个体仍不能鉴定。(2)从28对微卫星标记中筛选出5个鳜和大眼鳜的种间鉴别位点(T103、T063、T089、T135、W19517),利用这5个位点对中间类型的个体进行遗传分析和鉴定,中间类型中有16尾为种间杂交后代,其中9尾为杂交F_1与大眼鳜的回交个体。长江中游湖泊中鳜和大眼鳜存在种间渐渗杂交,今后需加强长江鳜鱼野生资源遗传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光谱学角度分析神经干细胞(NSCs)与神经细胞(NCs)的光谱区别,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试验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体外培养NSCs和NCs,应用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测定2种细胞的拉曼光谱。[结果]NSCs与NCs的拉曼特征峰主要出现在600~1800 cm-1的波数范围和2850~3 000 cm-1波数范围内,拉曼光谱的峰位和相对峰强存在一定差异。NSCs的拉曼峰646、2917 cm-1与NCs的拉曼峰652、2908 cm-1处存在较大差异。NCs核中B型DNA胸腺嘧啶和酪氨酸含量相对更丰富。NSCs核中具有NO2成分,而NCs核中NO2较少或没有。NSCs与NCs核内部酰胺Ⅲ、C-H键、类胡萝卜素、C-H键、CH2键、CH3基团的结构不发生明显变化。NSCs较NCs的DNA、酪氨酸、蛋氨酸、腺嘌呤、苯基丙氨酸、胡萝卜素、酰胺Ⅲ等含量更丰富,其中以胡萝卜素和酰胺Ⅲ的相对含量最高。[结论]从光谱学角度研究NSCs与NCs,是一种新的干细胞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野生巨魾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巨魾栖息的江河实地调查了解,共测量321尾巨魾外部形态,解剖其中61尾的内脏结构,对其中213尾野生活体进行人工驯养研究。结果如下:巨魾为底栖肉食性淡水鱼类;其外部形态结构特征和消化系统有较好的适应性;肠长与体长比值为1.19,体长与体质量关系为M=0.011L3.0848;其成熟年龄大约为5龄,产漂浮性卵,有良好的繁殖特性。  相似文献   

13.
王琨  叶继丹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727-10729
[目的]了解美洲鳗的消化生理特点,为美洲鳗的饲料配制和合理投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0 g左右的健康美洲鳗幼鱼为试验材料,取胃、肠和肝胰脏组织进行匀浆、离心,上清液作为待测酶液,分别测定温度20~60℃和pH值1.0~12.0下,3种消化组织中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变化,研究不同温度、pH值对美洲鳗胃、肠和肝胰脏中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消化器官中这些消化酶的活性大小变化规律。[结果]美洲鳗胃、肠和肝胰脏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分别为555、55、0℃和2.0、7.5、7.5,美洲鳗胃、肠和肝胰脏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最适pH值分别为4.0、7.0、7.0。在反应温度模式下,美洲鳗蛋白酶活性为胃>肠>肝胰脏,淀粉酶活性为肝胰脏>肠>胃。在pH值模式下,蛋白酶活性为肠>胃>肝胰脏,淀粉酶活性为肝胰脏>肠>胃。[结论]美洲鳗胃和肠中蛋白酶活性较高,而淀粉酶活性较低。美洲鳗的A/P值均小于1,说明其为肉食性或偏肉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褶纹冠蚌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结构,探讨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方法]运用组织学方法对褶纹冠蚌消化系统的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褶纹冠蚌的消化道由唇瓣、口、食道、胃、肠、直肠和肛门组成。消化道管壁大都有许多皱褶,黏膜上皮主要为纤毛柱状细胞,在唇瓣、食道、胃、肠和直肠还有少量的黏液细胞,纤毛和黏液细胞在食物的运输中起重要作用。消化腺为复管状腺,腺管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2种类型,消化细胞内含许多囊泡和颗粒。[结论]该研究可为褶纹冠蚌的消化生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其摄食、组织病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摸清大麻哈鱼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为其人工养殖过程中饵料调配和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人工养殖的2龄大麻哈鱼为研究对象,采用解剖学和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其消化器官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研究。 【结果】大麻哈鱼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组成。口咽腔中颌齿、咽骨齿发达;食道粗短且肌层发达;胃呈V形,由贲...  相似文献   

16.
6种有胃真骨鱼消化系统比较解剖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对6种淡水有胃真骨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比较解剖观察。描述了与摄食有关的齿,咽,喉齿,舌和鳃耙的形态学特征,测量了体长,头长,吻长,口裂宽,口腔长。对几种鱼胃的形态,幽门盲囊,肝,胰脏,胆囊进行了描述;测量了食道长,胃长,胃直径,肠长,消化道长和腹腔长;并计算了有关比值。  相似文献   

17.
斑腿树蛙消化道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无尾两栖类的消化道组织。[方法]采用解剖学与组织学方法研究斑腿树蛙的消化道。[结果]结果表明,斑腿树蛙消化道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大肠。消化道管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食道为复层柱状纤毛上皮,胃和肠都为单层柱状上皮。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皱褶最丰富。食道腺为复泡状腺,胃腺属于单管状腺。具有十二指肠腺,回肠和大肠无多细胞腺体。杯状细胞存在于食道、十二指肠、回肠和大肠中,但食道、十二指肠中较少,回肠和大肠中较为丰富。[结论]斑腿树蛙肌层均为平滑肌,内层环肌较厚,外侧纵肌较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