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集合预报在贵州最低气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日常预报业务应用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日本气象厅(JMA)和中国气象局(CMA)所提供的地面最低气温预报资料,在贵州境内展开多模式集合预报研究,为使预报效果更优化,进一步将滑动系数应用于预报模型中,并将其结果与简单的多模式集合平均和各业务中心预报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2013年1月1日~2014年4月30日24~120 h预报中,多模式集合预报(SUP)结果明显降低了预报的均方根误差,结果远优于ECMWF和集合平均预报(EMN),在整个贵州区域中,均方根误差1.5℃的区域远高于ECMWF和EMN;EMN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各中心预报有所改善,效果与SUP一样优于ECMWF,但在48 h后效果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海面风速是海洋环境的重要参数,微波辐射计是卫星监测海面风速的重要手段。通过微波辐射计SSM/I(Special Sensor Microwave/Imager)亮温与浮标实测风速建立的匹配数据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构建海面风速反演模型。比较不同模型的反演效果,得出七通道单参数神经网络模型SANN(Singleparameter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反演的效果和浮标实测风速较为接近,均方根误差RMSE(Root Mean Square Error)为1.40m/s。因此选择该模型反演全球的月平均风速,并将反演结果与NOAA产品风速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在整体分布和纬度平均上非常接近,均方根误差为1.03m/s。可见,该算法用于海面风速反演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期间格尔木11站实况温度及对应省气象台指导城镇预报产品,采用不同周期滑动平均方法对11站温度预报进行订正分析。结果表明:滑动订正预报效果明显,可以综合考虑台站前期温差变化,从而达到减小预报误差,提高预报质量的目的。各周期均有不同的订正效果,但整体而言,周期7 d的误差订正方案效果最优。通过滑动订正试报2021年6—11月各月的温度,最后检验得出:均方根误差结果也显示采用不同周期滑动平均方案后,各站温度预报质量均有明显提高,且预报值更接近实况。  相似文献   

4.
2013年4月29日大风天气过程,海平面气压梯度弱,预报有一定难度,若漏报将产生严重影响,甚至造成农业损失.因此,对这次弱气压梯度下大风成因进行总结与分析,对大风预报和农业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冷锋过后的偏北大风过程,但地面冷高压前沿气压梯度小,因此这次大风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不是海平面气压梯度,而是由变压风、冷平流、动量下传、前期显著回暖等引起,另外,T639、EC细网格和GFS数值预报模式的10m风场产品对这次过程的平均风向风力预报较好,江苏WRF模式的10m风场预报部分站点平均风力偏大,但对阵风的预报指示意义很好。检验结果表明,江苏WRF10m风场对阵风6级以上的大风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5.
利用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70°~105°E、20°~40°N)2012年1~12月的资料,采用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对EC模式和T213模式数值预报产品的500 hPa高度场进行检验,初步给出量化误差值,分析了2种模式在藏北高原的可预报性。结果发现,EC模式24、48、72h预报场在藏北高原的预报能力较强,T213模式相对于EC模式预报能力较弱,同时利用10次天气过程进行了误差检验及3 d滑动误差订正,取得了较好的误差订正效果。  相似文献   

6.
采用TS评分、ETS评分、漏报率、空报率和预报偏差等方法对2019年4—9月GRAPES广州华南中尺度模式和ECMWF模式20∶00起报的0~24h (简称24h)和24~48h (简称48h)累积降水进行对比检验评估,同时应用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预报偏差等方法对2个模式地面温度和风进行对比检验评估。结果表明:GRAPES对小雨的预报能力明显优于EC,而中雨以上降水,EC效果较好;对于24h大雨以上降水的发生频率,EC预报更接近实况,对于24h和48h其它量级降水的发生频率,GRAPES具有更好的参考性;对于地面气温预报,2种模式总体均比实况偏低,白天时段GRAPES预报效果好于EC,夜间时段EC更好;对于地面风的预报,EC效果好于GRAPES,2种模式均为u风预报偏小,V风偏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WRF模式的短期风速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永清  刘春生  张弛  王庆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539-3541,3615
使用WRF模式对黑龙江省东部地区2009年7月~2010年6月期间的风速进行预报研究,并与测风塔70 m实测风速比较,分析模式的预报性能和误差大小。结果表明,测风塔实测年平均风速5.0 m/s,预报年平均风速为6.1 m/s,相关系数高达0.71,WRF模式能够很好地预报出风速的变化趋势;WRF模式准确地反映出实际风速的月变化趋势,除1月外,各月预报值均大于实测值,5和9月误差较大;预报风速与实测风速在各时刻相关性非常高,相关系数均在0.60以上,相对误差与均方根误差均是夜间大、白天小;WRF模式预报的主导风向与实测一致,但数值略小,对年风向频率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日光温室内外小气候观测资料,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辽宁地区不同天气类型和不同季节日光温室内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预报模型,并对拟合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辽宁省大洼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天气类型日光温室内最高及最低气温预报模型差异较大,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不同季节晴天和冬季阴天拟合效果稍差,其余季节不同天气类型拟合效果较好。春季、秋季、冬季中晴天、多云天、阴天、降水天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预报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420~1.130、0.005~0.064、0.043~0.150、0.190~0.270℃,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540~1.530、0.005~0.076、0.050~0.180、0.200~0.320℃,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8.80%~19.90%、0.07%~0.70%、0.40%~2.60%、2.60%~4.10%;晴天、多云天、阴天、降水天日光温室内最高气温预报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95~2.23、0.26~0.95、0.05~1.55、0.01~0.57℃,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61~2.78、0.29~1.03、0.06~1.88、0.012~0.710℃,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6.80%~7.70%、0.22%~1.00%、0.30%~11.80%、0.05%~3.40%。可见模型预报精度较高,可用于辽宁地区日光温室内最高和最低气温的预报。  相似文献   

9.
该文选取安徽凤阳2017年3月1日一次冷空气影响的大风天气过程,对自动气象站采集的2min平均风速、10min平均风速、瞬时风速、最大风速、极大风速观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对EC集合预报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风速展现的风力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滑动平均时段的延长,其平均风速逐渐减小;极大风速变幅最大,10min平均风速变幅最小。当EC集合预报的10min平均风速分别≥6.1m/s、≥7.2m/s、≥8.5m/s时,极大风速可能分别超6级、7级、8级。  相似文献   

10.
多种细网格模式在长沙定量降水预报中的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S评分、预报准确率、漏报率、空报率及预报偏差5项指标,对2013年6月1日~8月31日欧洲、日本及T639细网格定量降水预报产品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欧洲、日本及T639模式不同预报时效对小雨预报TS评分最高,对中雨、大雨及暴雨以上TS评分依次降低,随预报时效延长,TS评分呈下降趋势;小雨预报TS值,24、48、72、96、120、144、168 h,日本模式明显高于欧洲和T639模式,36、60、108、132、156、180~204 h,欧洲明显高于日本和T639;中雨TS评分,欧洲明显高于日本和T639,大雨TS评分,72 h前日本明显高于欧洲和T639,72~168 h欧洲高于日本和T639;暴雨的预报能力差,欧洲、T639的TS为0,日本模式84 h预报TS为0.5。模式对小雨降水预报偏大,对中雨、大雨量级的降水预报偏小。三种模式在各量级预报中对长沙东部地区的预报能力明显优于中部、西部及南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检验FVCOM海洋模式模拟台风浪的效果,分别以CCMP风场和WRF模式模拟风场构建驱动台风浪的海面风场模型,基于FVCOM海洋模式,以2010年的"凡比亚"台风为例进行台风浪数值模拟,并用站点浮标资料进行了模拟结果检验。结果表明,FVCOM海洋模式模拟的水位、有效波高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的整体误差较小,模拟效果较好;受到风场与地形的影响,最大增水与减水的区域分别位于台风中心的左侧沿岸和右侧沿岸;风场与表面流场的模拟结果也符合台风过程中的风生流分布特征,即风场与表面流场方向、大小存在一致性。此外,对比分析2种不同海面风场模型下的台风浪模拟结果发现,二者均能较好地模拟此次台风过程,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增加WRF模式模拟风场作为强迫驱动风场模拟的有效波高更接近观测值。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中尺度模式WRF 3.7版本及NCEP FNL资料作驱动场,利用最新的高分辨率MODIS资料(MODIS03)提高WRF模式对区域降水的模拟能力,就2003年6月下旬我国华东地区的一次强降水事件进行48 h短期天气模拟。结果表明,利用最新MODIS03资料的土地利用率可以减少降水误差,植被覆盖率会增加降水量,但同时替换土地利用率和植被覆盖率的LG03试验的模拟结果最接近实测资料。不同的陆面信息可以直接影响地表蒸发量及水汽通量散度的模拟结果。通过分层的水汽通量散度可以看出,不同的陆面信息模拟的水汽辐合主要在地表气压到850 h Pa产生差异,并最终影响降水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3.
全球变暖会对舟山沿岸上升流的驱动机制产生深远影响,继而作用于海域内的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发生的变迁。使用三维海洋数值模型FVCOM,模拟研究了热通量、风场等气候环境因子变化下舟山沿岸上升流区夏季水动力及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通过引入跃变检验方法来评估全球变暖对过去三十多年来舟山及其邻近海域的夏季海表温度的影响,发现在2016年前后发生了明显的跃变,跃变后海表温度相对于跃变前升高了约1 °C;热通量分析结果显示春季云量减小,短波辐射增加导致的海水热含量增加是夏季海水升温的重要原因;风速的时空变化表明舟山海域7月风速在近几十年有减弱的趋势。通过构建气候环境因子变化的敏感性数值模型实验探究了舟山沿岸上升流水动力的演变机制,结果表明海气热通量增加导致的表层海水吸热及平流热输运增加引起的海水层化加强会使得底层海水不易抬升;夏季风应力的减弱削弱了长江冲淡水低盐水舌的离岸扩展,导致上升流区上层海水的层化减弱,从而加强中下层海水向岸爬升,增加沿岸上升流的强度。  相似文献   

14.
利用美国每天4次发布的NCEP10mU、V风资料和舟山各港口海岛自动气象站网的每小时最大风和极大风资料,将30°N附近各经度上NCEP的风速资料在一定假设下订正到海面状态,并非线性地内插到站点位置,合成后与自动气象站资料在16个方位上进行对比,分别得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式。在取得一个样本的时段内(3h),其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各有一个NCEP10m风资料预报值,将这两个预报值分别与自动气象站资料建立一个关系式,使得3h内的风有两个预报方程,预报时可以得到两个预报值。将此两个预报值进行最简单的集合得到集合预报值,试报结果表明用此方法预报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尚可政  秦春明  王式功  杨德保  佘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537-3539,3558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T213 L31数值预报产品,对东亚范围内2003~2008年对流层各等压面的高度场、温度场、风场、垂直速度场和水汽场预报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①高度场预报,可信度较高(即气候距平相关系数大于0.6)的时效,对流层中上部6~7 d,对流层中下部5 d;②温度场预报,可信度较高的时效,对流层中上部4 d,对流层中下部5 d;③风场预报,可信度较高的时效,对流层上部5 d,对流层中部4 d,对流层下部3 d;④垂直速度场预报,可信度较高的时效仅为1~2 d;⑤水汽场预报,可信度较高的时效,对流层中部2 d,对流层下部3~4 d。由以上结果可以推论,T213 L31模式,天气形势和天气过程预报可信度较高的时效为5~7 d;近地面天气系统预报可信度较高的时效约为3~5 d;降水预报可信度较高的时效为1~3 d。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2-2013年期间的卫星遥感海表温度(SST)数据分析了舟山海域夏季上升流的时空特征,并结合同时期的海面风场数据探讨了风对该海域夏季上升流的影响。对多年夏季月平均的SST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结果表明,7月份前两个模态方差贡献率分别为71.66%、16.55%,8月份前两个模态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7.03%和7.30%,并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舟山近海海域的上升流存在较为明显的年际变化。相关分析显示,经向风速和SST异常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夏季盛行的西南风有利于上升流的发展。并且,艾克曼(Ekman)体积输运计算结果表明,舟山海域7、8月份风生上升流的量级分别为3.0×10~(-5)m/s和1.5×10~(-5)m/s,7月上升流显著强于8月,这与8月份观测到的海表显著低温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17.
集鱼灯照度分布计算和模拟是研究灯光渔船集鱼灯合理布置的重要途径。利用海表面风速、相对湿度数据、集鱼灯参数、渔船参数,在分析光子传输特性的基础上,运用蒙特卡洛方法建立灯光渔船集鱼灯海面照度模型。该模型利用米氏散射计算相对湿度与海表面风速对光子的吸收和散射,并考虑光子进入水面时海表风速对菲涅尔反射的影响。研究模型与叠加法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的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线性拟合斜率系数更接近1。计算不同风速及相对湿度的海面照度,结果表明:照度随着与船中线距离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相对湿度一定,随着与船中线距离的增加,先是风速越大照度越大,随后风速越大照度越小;风速一定,相对湿度对海面照度影响较小。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集鱼灯海面照度模型,为今后灯光配置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肖波  匡方毅  陈红专  蔡海朝  周璐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49-19452,19499
分析了2010年5月21日长沙地区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形势,应用NECP资料分析该过程中水汽条件、热力不稳定、上升运动、动力条件等,同时对EC中低层风场、T639物理量、RJ降水预报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在华南及沿海发生震荡,高空低槽、中低层西南低涡切变、地面倒槽与气旋波等共同活动,是形成大暴雨的主要原因。中层低空西南急流活动与暴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暴雨发生在有利的湿度条件下,充足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保证了暴雨所需的水汽条件。由于低层冷空气的嵌入,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的辐合区有随时间由低层各自往高层发展的趋势;深厚的弱散合层,有利于形成大暴雨。EC各时次风场预报对急流、低涡切变预报较好,预报有强降水理由充足;T639垂直运动预报与实况吻合不好,而水汽通量与实况吻合性好;日本降水预报强度与落区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