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超临界CO_2萃取芦荟多糖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俊玲  卢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5794-5795
[目的]优化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芦荟多糖的工艺,以获得高纯度的芦荟多糖。[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动、静萃取时间进行优化,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萃取釜条件。[结果]超临界CO2萃取芦荟多糖的最佳工艺为:乙醇用量2.5 ml/g,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35℃。静萃取最佳时间为60 min,动萃取时间为30 min,在最优条件下,芦荟多糖得率为85.10%。[结论]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条件温和、环保、节能,适用于芦荟多糖的提取。  相似文献   

2.
超临界CO_2萃取紫苏油的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紫苏油的工艺,为开发紫苏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超临界CO2流体作为萃取溶剂从紫苏子中提取紫苏油。以紫苏子萃取后的出油率为指标,通过L9(33)正交试验筛选超临界CO2提取紫苏子油的最佳工艺,研究萃取温度、萃取压力、CO2动态流量3种因素对萃取紫苏子油产率的影响。[结果]萃取紫苏子油的最佳工艺为萃取压力20 MPa、萃取温度40℃、CO2动态流量30 L/h。在3种影响因素中,萃取压力的影响作用最显著,CO2动态流量的影响次之,萃取温度影响最小。[结论]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脂溶性成分具有速度快、效率高和无污染的特点,其溶媒CO2可循环利用,因此,选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紫苏子油非常可行。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康藏荆芥中有效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方法提取康藏荆芥中的有效成分,为找出康藏荆芥中有效成分的最佳提取方法并对提取物进行准确分析奠定基础。[方法]应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进行提取,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进行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表明,康藏荆芥用乙醇作夹带剂的超临界CO2萃取方法提取的主要成分是以胡薄荷酮(pulegone)为主的萜酮类物质。[结论]超临界萃取方法是一种对康藏荆芥有效成分提取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4.
岳红坤  贾会珍  王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318-7320,7333
[目的]优选出当归[Angelica sinensin(Oliv.)Diels]中阿魏酸的最佳萃取工艺。[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当归中的有效成分,考察当归的粉碎粒度、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分离温度对挥发油及阿魏酸萃取率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测定其含量。[结果]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当归挥发油的优化工艺参数为:当归的粉碎粒度30目,萃取压力28MPa,萃取温度35℃,分离釜Ⅰ温度45℃,分离釜Ⅰ压力6MPa,分离釜Ⅱ温度45℃,分离釜Ⅱ压力6MPa,CO2流量20L/h、萃取时间2h;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当归中阿魏酸的优化工艺参数为:当归的粉碎粒度10目,萃取压力22MPa,萃取温度35℃,分离釜Ⅰ温度40℃,分离釜Ⅰ压力6MPa,分离釜Ⅱ温度40℃,分离釜Ⅱ压力6MPa,CO2流量20L/h,萃取时间2.0h。[结论]优选得到的工艺对当归中的有效成分具有较高的萃取率,较好地保留了药效成分。  相似文献   

5.
超声波提取决明子蒽醌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黎燕  赵新法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726-1727,1743
[目的]确定超声提取决明子中的蒽醌类成分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于40 kHz下采用超声提取决明子中的蒽醌类成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3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优化超声波提取决明子中蒽醌的工艺条件,并与热回流法提取效果进行对比。[结果]3种因素对超声波提取决明子中蒽醌提取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80%,料液比1∶30,提取时间20 min,提取2次。与传统热回流提取法的比较结果表明,超声波20 min的提取率相当于热回流1.5 h的提取率,大大降低能耗节约成本。[结论]超声法提取法避免了长时间高温加热对蒽醌有效成分的破坏。  相似文献   

6.
刘云鹤  林春梅  周鸣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90-14992
[目的]对超临界CO2萃取方法提取黑莓籽油的工艺进行研究和优化。[方法]以黑莓籽油的产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影响黑莓籽油产率的因素(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分离温度以及分离压力)进行优化,确定黑莓籽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超临界CO2流体萃取黑莓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30 MPa、分离压力10 MPa、分离温度55℃,此条件下黑莓籽油的产率达16.10%。[结论]研究优化了超临界CO2萃取黑莓籽油的工艺,为黑莓籽油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李海龙  何玉友  胡水保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680-9682,9747
[目的]优选超临界CO2萃取马尾松针精油的工艺参数,并对其成分进行测定。[方法]以松针精油得率为指标,通过预试验选择了合适的因素和水平,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观察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优选出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然后采用GC-MS对其所含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优化得到的超临界CO2萃取马尾松针精油的最佳工艺为:萃取釜压力18 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25L/h,分离I压力8 Mpa;在此优化工艺参数条件下,松针精油的得率高达0.163%;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其精油主要成分为α-蒎烯、β-蒎烯和石竹烯,且含量在50%以上。[结论]该方法优选出了马尾松针精油的最佳超临界CO2提取工艺参数,为马尾松针精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张建立  李公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827-9828,9830
[目的]优化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姜油树脂的工艺。[方法]利用超临界CO2流体作为萃取溶剂从干姜中提取姜油树脂,研究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和萃取温度对姜油树脂萃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姜油树脂萃取工艺的最佳萃取条件。[结果]姜油树脂超临界CO2萃取的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时间2.5 h,萃取温度40℃,在此条件下,姜油树脂的萃取率为2.86%。[结论]该研究可为调味料科研工作者和生产厂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寻找羌活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超临界技术提取,通过正交试验,以萃取压力、温度、时间为因素,考察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最佳萃取条件是:压力20 MPa,温度40℃,时间4 h。在最佳萃取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提取率,平均为7.76%。[结论]超临界CO2萃取法无有机溶剂残留,无毒,价廉,来源容易,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研究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方法。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CO2萃取姜油特性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工艺条件,提高姜油萃取率:[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从干姜中萃取姜油,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浸泡时间、取样过程中的气体流速、温度、压力、粉末粒径数对萃取率的影响,优化工艺条件,并对姜油组分进行GC分析。[结果]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得到生姜中特性组分——姜油,其优化的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14.9MPa,粉碎粒径为0.178mm,二级釜萃取浸泡时间2h,取样过程气体流速0.30~0.90L/min.在此工艺条件下,超临界CO2萃取姜油的萃取率最高。[结论]姜油的GC分析结果显示,超临界萃取生姜油为红棕色澄清液体,是60多种组分组成的混合物,按各成分的分子结构分为4类,分别为单萜烯类、单萜烯类氧化物、倍半萜烯类和倍半萜烯类氧化物。  相似文献   

11.
为比较掌叶大黄、喜马拉雅大黄、菱叶大黄、头序大黄4种高山药用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差异,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大黄素为对照品,0.5%醋酸镁-甲醇溶液为显色剂,测定了样品溶液在510nm处的吸光度。结果表明,4种大黄中总蒽醌和结合蒽醌的含量为喜马拉雅大黄掌叶大黄菱叶大黄头序大黄,游离蒽醌的含量为喜马拉雅大黄掌叶大黄头序大黄菱叶大黄,与藏药用大黄的等级划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15种中草药提取物抗TMV的活性。[方法]利用半叶枯斑法,初筛测定15种中草药对TMV钝化作用,复筛测定其对TMV初侵染和复制增殖作用。[结果]商陆、大黄、板蓝根、金银花4种中草药表现出明显的TMV体外钝化作用,其钝化抑制率均在50%以上;复筛测定4种中草药抗TMV初侵染和复制增殖活性,大黄表现出较好的活性,且与其他3种中草药相比差异显著。盆栽试验表明,植物提取液(大黄)在100倍液下,喷雾加灌根的施药方式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效最好,达49.00%,优于对照药剂20%吗啉胍·乙铜可湿性粉剂。[结论]15种中草药中大黄具有较优的抗TMV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7种中草药醇提取物抑菌杀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地榆、苍术、紫花地丁、半枝莲、大黄、枸骨、千里光等7种中草药的抑菌、杀菌活性.[方法]选用上述7种中草药用95%的酒精提取其活性成分,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酵母菌等4种菌进行抑菌、杀菌试验测定.[结果]7种中草药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大黄对4种菌的抑菌率均在82.3%以上、杀菌率在82.0%以上,是7种中草药中抗菌效果最好的.[结论]7种中草药对4种菌均有明显的抑制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武冬雪  韩晓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312-12313
[目的]探索大黄与益母草种子萌发的条件。[方法]以益母草与大黄的种子为试材,分剐在光照与黑暗条件下培养,测定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大黄为试材,测定0.1%、0.5%、1.0%、10%、20%的PEG溶液对大黄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在光照条件下,益母草与大黄的种子萌发状况较好,萌发率、萌发指数、发芽势、活力指数均高于在黑暗培养条件下的;不同浓度的PEG对大黄种子的萌发的影响不同,PEG浓度越大,大黄种子的萌发率、萌发指数、发芽势、活力指数越低,当PEG浓度为10%时,几乎完全抑制大黄种子的萌发。[结论]益母草与大黄种子均为需光性种子;PEG抑制大黄种子的萌发,且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15.
掌叶大黄与河套大黄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永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540-12541
[目的]对陇东地区产的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 L.)与河套大黄(RheumhotaoenseC.Y.ChengetC.T.Kao)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超声70%甲醇浸提法和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掌叶大黄与河套大黄根及根茎的70%甲醇提取物中共同分离鉴定出9种化合物,分别为:没食子酸(I)、大黄酸(Ⅱ)、大黄素(Ⅲ)、芦荟大黄素(Ⅳ)、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甙(Ⅴ)、大黄酚(Ⅵ)、大黄素甲醚(Ⅶ)、番泻甙A(Ⅷ)、番泻甙B(Ⅸ)。除此之外,从河套大黄的根中又分离出1种化合物——土大黄甙。[结论]河套大黄不能代替掌叶大黄作药用。  相似文献   

16.
超声波提取芦荟中蒽醌类物质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波辅助法对芦荟中的蒽醌类物质进行提取的工艺条件。[方法]选取对超声波提取效果影响较大的3个重要因素(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设置单因素试验,考察各因素对总蒽醌得率的影响。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进行正交试验,优选出乙醇浸提法提取芦荟总蒽醌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影响超声波法提取芦荟中蒽醌类物质的因素依次为: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正交试验筛选出的超声波提取芦荟中蒽醌类物质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0%、提取时间30 m in、料液比1∶45,在此条件下做验证试验得到平均提取率为1.42%。[结论]超声波在短时间内可以得到较高的蒽醌得率,在节约时间和降低能源损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大豆异黄酮提取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确定提取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应用D101大孔树脂技术对提取液进行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出最佳纯化条件,并对纯化得到的染料木苷和大豆苷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试验得出,提取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15 g/ml,提取时间为3h,提取温度为60℃,最高得率达9.18%;纯化最佳条件为:上柱静态吸附时间5h,洗脱时间30 min,80%乙醇作为洗脱剂,洗脱流速为lml/min,并分离纯化得到染料木苷和大豆苷;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染料木苷、大豆苷和大豆总黄酮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均具有清除作用.[结论]研究对大豆保健食品开发和天然药物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化微波直提法和微波-索氏提取法提取芦笋老茎中多糖的工艺。[方法]以多糖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2种提取方法的提取工艺。[结果]微波直提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30,提取时间为20 min,提取温度为60℃,微波功率为600 W,在此条件下多糖的提取率为4.35%;微波-索氏提取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33,微波时间为10 min,微波功率为600W,提取温度为70℃,在此条件下多糖的提取率为2.29%。[结论]微波直提法具有提取效率高,提取温度低,能量消耗小等特点,可用于实际生产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提取桑叶中芦丁的工艺条件。[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乙醇浓度、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为因素,以桑叶中芦丁提取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桑叶中芦丁的提取工艺进行优选。[结果]桑叶芦丁最佳提取工艺为A3B1C1D3,即超声时间为50 min,提取溶剂为60%乙醇,提取温度为30℃,料液比为1∶20。在此工艺条件下,芦丁吸光度达0.171。[结论]该研究得到桑叶芦丁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桑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