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盛勇  朱文禄  陆进  王传铭  薛春丽  孔琼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918-11919,11959
[目的]研究利用莱氏野村菌对棉铃虫进行生物防治的效果。[方法]采用浸渍接种法,用莱氏野村菌MZ060806-XW分生孢子的5个浓度(3.5×104~3.5×108个/ml)对棉铃虫2龄和3龄幼虫进行致病性研究。[结果]在莱氏野村菌MZ060806-XW分生孢子3.5×108个/ml浓度下;第8天2龄和3龄的幼虫死亡率最高分别达84.68%和82.23%;第8天,2龄和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975×104和7.794×104个/ml。在3.5×104~3.5×108个/ml的5个浓度处理下,2龄幼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依次为9.774、6.322、5.415、4.559和4.051d,3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9.462、6.842、5.365、4.636和4.177d。随着孢子浓度的增加,LT50逐渐缩短,虫口的死亡率逐步增加;随着施药时间的推移,LC50逐渐减小。[结论]利用莱氏野村菌MZ060806-XW菌株对棉龄虫2龄幼虫的防治效果高于3龄幼虫。莱氏野村菌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明确莱氏野村菌LX050908001C菌株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致病性,为该菌株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开发应用及后续研究奠定基础.采用浸渍法进行莱氏野村菌LX050908001C分生孢子液对四龄和五龄斜纹夜蛾幼虫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莱氏野村菌LX050908001C对四龄幼虫的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92.47%.LC50为(1.341±0.052)×104个/mL,LT50为4.146±0.010 d;而对五龄幼虫的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4.76%,LC50为(4.410±0.658)×104个/mL,LT50为4.547±0.027 d.莱氏野村菌LX050908001C菌株对斜纹夜蛾四龄幼虫的致病性高于五龄幼虫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来自山东、安徽、河南的3株莱氏野村菌在PDA培养基上的生物学性状,并测定了它们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3株莱氏野村菌的菌落形态类似,但产孢量差异显著,其中以来自安徽的菌株Nr19的产孢量最高,为1.64×108个/cm2;3株莱氏野村菌对斜纹夜蛾幼虫都有明显的致病效果,致死率和僵虫率分别达到95%和80%以上,其中以Nr19菌株的综合致病效果最好,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97.62%和84.09%,半数致死时间(LT50)为4.044 1 d。  相似文献   

4.
莱氏野村菌Nr0815对不同龄期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莱氏野村菌Nr0815对不同龄期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方法】采用浸渍法分别测定莱氏野村菌菌悬液对斜纹夜蛾2~5龄幼虫的致病死亡率。【结果】从校正死亡率来看,对同一龄期斜纹夜蛾幼虫接种时,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随着接种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不同接种浓度间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龄期间的校正死亡率在10~7 m L–1接种密度下无显著性差异(P0.05),10~3~10~6和10~8 m L–1接种密度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以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最高。从致死中密度来看,不同龄期的致死中密度LC50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5)。且龄期敏感性随龄期的增大而减弱;对2~5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2.63±0.25)×10~4、(4.79±0.18)×10~5、(8.04±0.21)×10~5、(2.20±0.25)×10~6 m L–1。从致死中时来看,接种密度为2.18×10~8 m L–1时,对2~5龄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4.72、6.24、6.09、6.88 d。【结论】莱氏野村菌Nr0815对斜纹夜蛾2~5龄幼虫具有一定的致病效果,且对2龄幼虫的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5.
室内毒力测定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不同浓度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eNPV)感染甜菜夜蛾2龄幼虫后,浓度越高,甜菜夜蛾死亡率越高,开始死亡时间越早,全程感染至死亡的天数越短,致死中时(LT50)为2.44~5.60 d,致死中浓度LC50=7.11×104PIB/m l。以剂量为2×105PIB/m l的SeNPV样品感染甜菜夜蛾1~4龄幼虫,低龄幼虫的死亡高峰期为4~5 d,全程期为6~7 d;3龄以上幼虫死亡高峰期为7 d左右,全程期为10~12 d。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甜菜夜蛾二龄幼虫的致病性,为该菌株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开发应用及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不同孢子浓度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致病性。[结果]在4.5×10^5、4.5×10^6、4.5×10^7、4.5×10^8个/ml浓度下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1.367×10^7、3.245×10^6、3.202×10^5和7.803×10^4个/ml。[结论]用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甜菜夜蛾有较强的致病性,因而对甜菜夜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测定球孢白僵菌MZ050724菌株在3.0×105、3.0×106、3.0×107、3.0×108个/mL等4个浓度下对斜纹夜蛾2龄、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MZ050724菌株对斜纹夜蛾2龄、3龄幼虫具有较高毒力,2龄幼虫的最高死亡率达87.46%,致死中时间为4.49 d;3龄幼虫的死亡率达80.56%,致死中时间为5.52 d。随着施药时间增加,2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2.047×105个/mL,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2.192×105个/mL。说明该菌株对斜纹夜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性,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甜菜夜蛾幼虫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冰  袁盛勇  田学军  孔琼  朱文禄  陆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653-20654
[目的]利用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甜菜夜蛾幼虫的致病性,为该菌株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开发应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喷雾法进行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分生孢子液对2龄和3龄甜菜夜蛾幼虫致病性测定。[结果]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2龄甜菜夜蛾幼虫的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4.82%,LC50为2.269×104个/ml,LT50为4.186 d;而对3龄幼虫的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4.76%,LC50为2.429×104个/ml,LT50为4.492 d。[结论]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致病性高于对3龄幼虫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9.
莱氏野村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甜菜夜蛾的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斜纹夜蛾虫尸中分离获得一杀虫真菌菌株莱氏野村菌,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甜菜夜蛾的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分离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有机氮培养基、萨氏葡萄糖琼脂酵母培养基(SDAY)上都能生长,但有机氮培养基更适合其生长和产孢;该菌在14~34 ℃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6~30 ℃;病菌在pH 值5~7的弱酸条件下生长良好,pH值低于4或高于8时菌丝生长缓慢,产孢量也受到明显抑制;6株分离株中以Nr 04-3和Nr 04-2菌株产孢量大、孢子萌发率高;Nr 04-3菌株分生孢子对甜菜夜蛾幼虫具有较高的致病力,可以通过体表接触和胃毒途径感染,胃毒致死中浓度(LC50)(孢子浓度)为 1 ml 1.70×107 个,致死中时为130.45~161.04 h.  相似文献   

10.
莱氏野村菌不同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甜菜夜蛾的毒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分离自鳞翅目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riciu)]和银纹夜蛾(Argyrogrmma agnate)罹病虫体的3个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eyi)菌株NY-LE01、NY -PL02和NY -AA00为材料,研究了各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萌发率、抗旱力及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菌株NY-LE01菌落生长速度、产孢量、培养24h的孢子平均萌发率及抗旱能力明显高于NY-PL02和NY-AA00菌株.菌株NY-LE01、NY-PL02和NY-AA00对甜菜夜蛾幼虫的侵染致病毒力回归方程分别为Y=2.53 +0.46X(r =0.936),Y=3.67 +0.21X(r =0.942),Y=2.78 +0.31X(r =0.892);各菌株对甜菜夜蛾幼虫的LC50(孢子/mL)分别为(2.342 ±0.132)×105、(2.154±0.215)×106和(1.450±0.21)×107孢子/mL.在1.26×105~1.26 ×108孢子/mL接种处理后,各菌株对甜菜夜蛾幼虫的LT50估计值范围分别为5.6~7.8、6.2 ~9.9和7.5 ~10.3 d.表明菌株NY-LE01对甜菜夜蛾具有较强的毒力,可作为甜菜夜蛾生防制剂开发的菌株.  相似文献   

11.
文章测定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abr NPV)对农业生产中5种主要夜蛾科害虫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MabrNPV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粘虫、小地老虎幼虫均有致病性,但致病力存在差异,其对五种夜蛾科害虫2龄幼虫致死中浓度LC_(50)分别为1.19×10~5、2.02×10~5、4.30×10~5、2.15×10~6、1.29×10~(16)PIB·mL~(-1),MabrNPV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毒力最高,对小地老虎毒力最低,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与其他3种夜蛾毒力差异显著。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毒力随虫龄增加而降低,幼虫对病毒易感性随虫龄增加而下降。在同一饲毒浓度下,MabrNPV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致死中时间LT_(50)随虫龄增加而升高;同一虫龄下,LT_(50)随MabrNPV浓度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致病性昆虫病原真菌,以丰富广东省本地的昆虫病原真菌资源库,为开展草地贪夜蛾微生物防治提供研究材料.[方法]对采自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城镇玉米地的感菌草地贪夜蛾幼虫体表病原真菌进行微生物常规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和ITS-r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原真菌进行鉴定,通过3种不同培养基(PDA、SMAY和添加草地贪夜蛾蛹壳PDA培养基)测定病原真菌菌落生长速率和产孢量,并采用浸虫法研究病原真菌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致病力.[结果]从感菌草地贪夜蛾幼虫上分离获得病原真菌,编号GZSF-1,经鉴定为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培养基类型对菌株GZSF-1菌丝生长和产孢存在显著影响(P<0.05),菌株在各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为0.76~2.10 mm/d,产孢量为0.33×106~21.67×106孢子/mL,其中在添加蛹壳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最快且可获得最大产孢量.菌株GZSF-1接种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后,随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升高,幼虫的感病死亡率增加,当浓度达1×109孢子/mL时,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为3.030 d,接菌7 d后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达100.00%.应用Probit模型,得到菌株GZSF-1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致病力回归方程y=-4.426+0.737x,菌株GZSF-1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第7 d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1.02×106孢子/mL.[结论]从田间感菌草地贪夜蛾上分离获得的病原真菌菌株GZSF-1为莱氏绿僵菌,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应用Bta对甜菜夜蛾进行了致死中浓度和致死中时间的测定,结果表明Bta对甜菜夜蛾幼虫具有活性,而且对不同龄期幼虫活性差异很大,如药后第3 d LC50 5日龄比1日龄大54.0倍,药剂浓度相差6.6倍,LT50相差2.8倍。利用Bta制剂防治甜菜夜蛾,关键是掌握在幼虫低龄期进行。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不同地理来源的球孢白僵菌对甜菜夜蛾种群的控制效果,测试了3个地区4株球孢白僵菌菌株孢子悬浮液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致死效应,并对其致死效果进行了时间-剂量-死亡率(TDM)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在处理后第4—7天球孢白僵菌菌株BD-038(河北保定)、2096N(上海)、菌株A(广东广州)、菌株B(广东广州)对甜菜夜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_(50))(单位:孢子/mL)分别为5.46×10~5—3.41×10~7、1.32×10~7—2.31×10~8、1.76×10~7—5.47×10~8、2.94×10~8—6.63×10~9,其中菌株BD-038在1×10~6—1×10~8孢子/mL的致死中时间(LT_(50))分别为6.4854—3.6689 d,菌株2096N和菌株A在1×10~8孢子/mL的LT_(50)分别为4.7565 d和5.2085 d。由此表明菌株BD-038对上海地区甜菜夜蛾幼虫具有较高的毒力。  相似文献   

15.
氯虫苯甲酰胺对甜菜夜蛾的亚致死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亚致死浓度氯虫苯甲酰胺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生长发育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采用饲料混毒生物测定法,确定氯虫苯甲酰胺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的亚致死剂量(LC25和LC50),并研究其对甜菜夜蛾的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亚致死浓度的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后,甜菜夜蛾幼虫历期和蛹期显著延长,幼虫体重和蛹重显著减轻,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和下一代卵的孵化率均下降,说明亚致死浓度氯虫苯甲酰胺对甜菜夜蛾种群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亚致死浓度的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甜菜夜蛾3龄幼虫后,其体内的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表明亚致死浓度的氯虫苯甲酰胺对甜菜夜蛾的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些结果证明,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导致甜菜夜蛾幼虫体内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的下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种群生命参数的变化。此外,在亚致死剂量下,氯虫苯甲酰胺能够降低甜菜夜蛾种群的发育速率和繁殖力,这对甜菜夜蛾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孢子浓度为1.65×105~1.65×109个孢子/mL的球孢白僵菌Bb-10-12菌悬液对苜蓿叶象甲幼虫和成虫进行毒力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孢子浓度为1.65×108个孢子/mL时,对2龄幼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100%,致死中浓度为1.3959×106个孢子/mL,致死中时间(7.73±2.81)d;对4龄幼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9.29%,致死中浓度为3.3175×106个孢子/mL,致死中时间(9.10±0.28)d;对成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61.11%,致死中浓度为4.8287×108个孢子/mL,致死中时间(27.48±0.15)d。比较可知,该菌株对苜蓿叶象甲2龄幼虫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球孢白僵菌MZ050724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毒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浓度为4.0 ×104~4.0 ×108个/mL的球孢白僵菌MZ050724分生孢子液对3龄和4龄亚洲玉米螟幼虫进行毒力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对3龄幼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8.65%,致死中浓度WEI(2.195±0.135)×104个/mL,致死中时间(4.30±0.16)d;对4龄幼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5.75%,致死中浓度为(4.362±0.088)×105个/mL,致死中时间(4.77±0.11)d.相比较对3龄幼虫的防治效果好于对4龄幼虫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分别研究了甜菜夜蛾在幼虫期和成虫期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 (AcNPV)的敏感性。结果表明,AcNPV对 4龄甜菜夜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为 1ml9 1×106 PIB(多角体), 4龄幼虫摄入亚致死剂量病毒对化蛹产生不良影响,并使性比发生变化,雌雄蛹比为 0 6~0 8,较对照明显升高;幼虫期摄入病毒亦对其成虫的繁殖力产生影响,无论是每雌产卵量、总卵量还是卵孵化率均比对照显著降低,交配比例和次数也比对照明显下降。甜菜夜蛾成虫期摄入病毒亦对繁殖力产生影响,产卵量和交配比例和次数以及卵孵率均比对照明显下降,此外,还对后代幼虫的存活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研究印楝素和银杏酚酸复配对甜菜夜蛾幼虫的协同增效作用,为开发植物源农药提供理论依据。用印楝素和银杏酚酸及其复配混剂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进行室内毒力和拒食活性测定,筛选对甜菜夜蛾高效低毒的药剂。结果表明,印楝素和银杏酚酸复配质量比为6∶2,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2d后的致死中质量浓度(LC_(50))为20.31mg/L,共毒系数为295.36;当印楝素和银杏酚酸复配质量比为3∶5时,拒食活性测定共毒系数为225.22,AFC_(50)为27.03mg/L,增效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20.
莱氏野村菌CQNr01微菌核的人工诱导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诱导莱氏野村菌的微菌核形成,为该菌靶标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制剂类型和生产工艺。【方法】采用包含特定盐离子成分的液体培养基进行诱导培养,并对培养基中的碳﹑氮源浓度及碳氮比例进行优化;将微菌核干燥保存后复水测定菌核萌发率及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致病力。【结果】优化筛选出莱氏野村菌CQNr01微菌核诱导培养基,成功诱导莱氏野村菌菌株CQNr01产生细胞结构分化、色素沉着的微菌核结构;微菌核的产生数量受培养基中碳和氮素含量和相对比例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同样碳氮比情况下,低碳培养液有利于微菌核的产生。微菌核耐干燥保存,掺加硅藻土制备的微菌核制剂经干燥处理并贮存6个月吸水后仍能萌发产孢。微菌核制剂对斜纹夜蛾幼虫具有侵染活性,接种14 d后,供试昆虫的校正死亡率可达78.56%,供试浓度下,LT50约为7 d。【结论】莱氏野村菌的微菌核受特定培养基成分的诱导,获得的微菌核耐干燥且对寄主害虫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可以作为该菌生防制剂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