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喘症,乃气机升降失常,肺气壅滞引起的以呼吸喘促、腹肋扇动或张口喘息为主症的一种慢性病患,在临床上,可分为实喘和虚喘两类。近年来笔者治疗43例,收效满意。(一)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剧烈,饲养管理不善,使役过度,畜体素质及抗病力差等因素有关。一般而论,畜体气血亏虚,卫气不固,元气不足,阴阳失  相似文献   

2.
牛尿血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病证,主要表现尿中带血,或混有小凝血块。 1发病原因 1.1多因天气炎热,奔走过急,长途使役,以致热邪内侵,耗伤心阴,心火亢盛,热邪下移小肠,传入膀胱,致成尿血,故有“小肠尿血伤心热”之说。  相似文献   

3.
<正>家畜外感皆六淫之气侵犯畜体,正邪相争,致使机体气血、阴阳、脏腑机能失调而致病。如若治疗不及时;或畜体平素虚弱;或感邪过重,致使病程缠绵日久,邪未除而正先损,病程日久必将累及脾胃,往往导致顽固性不食。笔者在治疗中运用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加补中益气汤临症加减,取得了满意疗效。1病因病机1.1素体亏虚:外感病证的病因为六淫病邪,或时行疫毒,从发病来看,中兽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邪作用于机体是否发病,或发病后病  相似文献   

4.
耕牛风湿热痹症,多发生于夏季。由于夏季属暑湿季节,如长期在潮湿地域放牧,或劳役过度,以致风湿热邪侵于肌肤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逐成此症;或因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里热为外邪所郁,湿热壅滞,气血不宣,而成此症。笔者采用中西结合治疗本症数十例,均获良效。1 主要症状 病畜发病较急,精神不振,食欲反刍时好时差;行走跛行,卧多立少;有的一肢或四肢关节发生肿胀疼痛,多见于系关节和蹄关节,痛处有灼热感,同时  相似文献   

5.
补益方剂是兽医运用补益药物为主组成,用于治疗畜体气、血、阴、阳虚损的方剂。在中兽医八法中属于补法的范围,《素问》中有“虚者补之,损者益之”,这是补益方剂的立论根据和应用原则。补益方剂主要用于补虚扶弱,补养气血,调整阴阳,使畜体归于平衡。在正气虚弱,不能抗病或祛邪时,适当配合补益之剂,可扶助正气,增强抵抗力,达到治愈疾病或缩短疗程的目的。其具体运用是根据阴阳气血及不同脏腑的虚损情况而分别选择的。本文将学习和应用补益方剂的配伍体会总结如下:一、补阴补阴的方剂,适用于阴虚的病证。阴虚是指精血津液的虚损…  相似文献   

6.
耕牛产后泌乳量少或无乳 ,则致使幼犊成活率下降或体弱多病 ,甚或造成母牛乳痈 ,影响母子健康。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用中西结合的方法 ,经治耕牛产后缺乳 18例 ,全部治愈。1 病因病理1.1 气滞血瘀型缺乳产前活动不足 ,体质过肥 ,产后乳络未通 ,气滞血瘀 ,乳汁瘀滞 ,多见于初产母牛或膘情好而少运动的经产母牛。1.2 气血两虚型缺乳母牛产前饲喂失调 ,营养不足 ,或劳役过度 ,加之产仔耗伤气血而出现气血两虚 ,乳汁无生化 ,而至缺乳或少乳或乳汁稀薄。多见于老龄牛或农忙时产仔母牛。2 症状2 .1 气滞血瘀型乳房肿胀 ,触之较硬 ,用力挤之 ,则…  相似文献   

7.
缺乳症是指奶牛在产后泌乳很少或完全无乳。本病常见于初产或产后体质虚弱的奶牛。 病因病理:妊娠期营养不良,体质消瘦,气血亏虚,因乳是由血所化生,血少则不能生乳;或配种过早、生长发育不良、乳腺功能不全,产后不能化乳;或产后外感风寒,血凝气滞,乳房肿胀,可引起缺乳。  相似文献   

8.
大头瘟是由于家畜受风热或风湿热邪而引起的以头面浮肿硕大(状如“河马”头)为主症的急性病,春、秋季节马属动物多发。此症虽为散发,但病情发展迅速,治疗不当则延误病机而造成死亡。笔者集多年实践经验,因时因畜辨证施治,用消风散加减治疗46例,取得良效,现于报道。(一)病因病机家畜感受风热或风湿热邪,热毒浸入血脉,迫血妄行,溢于肌肤;肺气郁闭而失肃降,热毒上攻头面而致  相似文献   

9.
耕牛低温病,又称衰竭症,严冬初春,老口体弱的耕牛突遇寒冷侵袭,易发此病。该病在兽医临床上占有相当比重,对畜体健康损害甚大。笔者几年来接治本病42例,治愈40例,现就对该病的粗浅认识及治疗法则作一简述,以抛砖引玉。 (一)病因病机主要是耕牛由于秋季过度劳役,耗伤气血,或长期营养不良,体质瘦弱,加之冬季严寒,管理不善,草料单一,或饲养失调,久病失治,以致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若遇  相似文献   

10.
<正>1中兽医病因病理奶牛多因气血不足,幼畜血气未旺,老畜气血虚衰、分娩过多、久泻久痢,以致气血亏虚、中气下陷,固摄失司所致。2直肠脱垂分为三度一度脱垂:直肠在患畜动物卧地或排粪后部分脱出,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纳。二度脱垂:直肠经常脱出,不能自行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产后气血两虚证奶牛的生化和血液流变主要指标的测定,证实气血两虚证病畜SOD酶,淀粉酶活性,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健康产后奶牛(P〈0.01或P〈0.05),全血比粘度,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亦显著降低(P〈0.01或P〈0.05),反映气血两虚证存在着体质降低,消化功能下降,血液粘度降低及红细胞总数减少的特点,可可作为临床气两虚证的实验依据,也是中药防治母畜产后气血两虚证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黄症是为气血运行失调、血中津液外溢、滞于肌肤腠理之间,形成肿胀、或因气血旺盛、血离经脉、溢于肌肤、化为黄水、称之为黄。根据黄症的预后、可分为恶性黄和普通黄;据其病变部位、有内黄、外黄之分;依其病理特征:有阴性黄、阳性黄之异。在临床实践中,以辨证阴阳,内服、穿刺、外敷相结合的方法,治疗阴性黄23例、阳性黄315例,都获良效。 病因病机:多因劳役过度、饲养管理失调、复感热邪、热毒积于心胸、三焦壅极、致使气血妄行;或因久卧湿地、  相似文献   

13.
牛脱肛多因牛气血不足,老畜气血虚衰,分娩过多,幼畜血气未旺,久泻久痢,劳累劳疫过重而上高坡或夜间卧仰于凹处。有的因怒责致肠头脱出,风吹淤膜冷硬难收,故需及时处理,如果耽误治疗时间,会给畜主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母牛分娩一周后,仍从阴户流出淡红色或暗红色污浊液体称为恶露不尽。病因病理多因产前运动不足,饮喂失调,畜体素虚,加以产后元气亏耗,宫体未能复原,而致气虚不能摄血,血溢脉外;或产后胎衣碎片滞留于胞宫内;人工助产或剥离胎衣时,  相似文献   

15.
外感病,是由于疫毒侵入畜体,是正气与邪气在体内进行剧烈斗争,引起机体以阴阳、气血、脏腑机能失调为主的一种急性、热性疾病。根据多年临床观察黄牛、小家畜发病较多,一般病情表现为轻重两种,轻者可引起家畜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四肢无力,重者使患畜高热不退,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更严重的是邪入脏腑、营、血、变证峰起,或使机体抵抗力减低,感染并发症而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16.
猪缺乳症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缺乳症的辨证施治杨家华(四川省高县畜牧局645150)母猪缺乳症是产后的常见病,该病以泌乳期乳房皱缩,泌乳量下降,或乳房胀大而乳汁不通,排乳不畅,乳汁甚少或无乳为主要特征。笔者辨证治疗29例,全部治愈,现予报道。1证候分型1.1气血虚弱1.1.1病...  相似文献   

17.
1病因本病多由脾肾虚弱及跌扑闪伤引起。1.1气血虚弱多因妊娠后饲喂失调,营养不足,致脾胃虚弱而生气血。脾气虚弱,升清功能失司,气机反而下陷,故脏器下垂和久泻不止。胎赖气血所养,如气血两虚,则发生胎动或流产。1.2肾气虚弱多因患畜虚弱,劳伤过重,孕后精血不足,肾阴或肾阳不足,致使肾气虚衰。带脉失固,则带下清稀,任脉失养,下元不固,无力系胎,则滑胎。1.3跌扑闪伤多因使役不慎,鞭打惊吓,扭跌损挫或饲养管理不善,相互挤压,或空肠过饮冷水等,而损伤气血,导致流产。1.4也见于急性热病热扰任冲,气血逆乱,…  相似文献   

18.
胎衣不下亦称胎衣滞留,是母牛分娩后8~24小时之内胎衣不能正常自然排出的疾病。该病是奶牛的一种常见病,滞留时间过长会影响奶牛的受孕和产奶,引起子宫内膜炎,导致其他疾病发生,亦可诱发败血症危及奶牛生命。1病因中兽医学认为,该病多因妊娠期厩舍狭小,运动量不足、饮喂失调以致畜体衰弱,真气不足。或畜体素虚,临产经过时间过长,畜体过度疲倦而引  相似文献   

19.
家畜的亡阳厥逆证是由于长期劳役或重役 ,引起气血亏损 ,阴阳失调 ,脾阳不足 ,命门虚衰所致。笔者在临床实践中 ,参考古今资料 ,应用加味四逆汤治疗该类病畜 2 3例 ,治愈 2 1例 ,治愈率 91 .3%。1 病因症状因重役或过度劳役 ,汗出过多 ,阴液耗伤而阳气散失 ,遂成亡阳厥逆之危证。四肢为诸阳之末 ,阳气不足 ,阴寒内盛 ,则阳气不能敷布 ,以致四肢等厥冷 ;阳气衰微 ,不能温运全身 ,所以恶寒蜷卧 ;阳气虚衰 ,不能鼓舞血液运行 ,则见脉象沉微。此证以发病急 ,病情危重为特点。症见四肢厥冷 ,恶寒蜷卧 ,神疲力乏 ,脉象沉微。2 治疗治宜回阳固脱…  相似文献   

20.
<正>脾阴虚是脾胃学说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脾阴虚泄泻是家畜脾功能失调的病证之一。我们对185例病畜诊治进行仔细观察,其中既有本证,也有兼证,本证105例占总总病畜58%,兼证者80例,占42%,共死亡3例,占总病畜数2.1%。1病因病机脾阴虚损是脾阴虚泄泻根本病因。一是饮喂失节,脾运失司,致脾阴不足;二是劳役过重,阴津营血损耗致终脾阴虚损;三是燥湿暑热之邪,伤阴劫液,损伤脾阴;其四诊治失误,直接导致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