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杂交水稻》2019,(1):40-43
为探讨川东北丘陵区直播栽培杂交水稻田间留苗密度与其有效穗数及成穗结构的关系,以32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在5种直播留苗密度处理下参试品种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结构。结果表明,水稻单株有效穗数上,在留苗密度为10.50~31.50株/m2范围内,各品种均随着留苗密度增大而呈现出规律性的减少。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上,在10.50~26.25株/m2范围内,全部品种整体上随着留苗密度增大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但当密度超过26.25株/m2后开始下降。随着留苗密度的增大,水稻主茎穗数的占比逐渐上升;一次分蘖穗数和二次分蘖穗数逐渐减少,但其占比呈无规律性变化。不同杂交水稻品种的有效穗数及其成穗结构在相同密度下存在差异,且随密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潘继兰 《江西棉花》2006,28(3):39-40
一是抓紧定苗,确保留苗密度。一般可留苗60000株/hm^2左右,高产棉田不少于45000株/hm^2,麦套夏棉需留苗75000株/hm^2以上。  相似文献   

3.
以摘果后的常规菠萝老茎留苗地为试验地,以菠萝老茎留苗与甘蔗种进行间种,探讨和研究不同间种规格和方法对菠萝老茎所留种苗数量、质量(种苗合格率)以及甘蔗产量的影响,并与常规技术的经济指标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菠萝老茎留苗地间种甘蔗技术,以菠萝大行距间为种植沟,实施隔行间种甘蔗,该技术能使老茎留苗地菠萝留苗平均可达12.81万株/hm2,种苗合格率占94.8%,平均可产甘蔗种 31.95 t/hm2;以菠萝大行距间为种植沟,实施连行间种甘蔗技术,菠萝种苗留苗的数量相对减少,种苗合格率占93.6%,平均每公顷可摘种苗8.30万株,平均可产甘蔗种42.00 t/ hm2。菠萝种苗数减少,但甘蔗产量增加。两种不同的间种规格和方法对留苗和砍种都有各自的效果,与常规菠萝老茎留苗技术相比,菠萝老茎留苗与甘蔗种间种技术总体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杨淑玺 《江西棉花》2006,28(2):40-40
1及时查补、定苗保密度 当棉苗出土或者钵苗移栽到大田以后,要及早查苗。如果发现缺苗断垅,要立即补苗。春苗一般在5月上旬先补苗,后定苗。补苗的苗源主要靠预先备好的营养钵苗、预播的预备苗和田间多余的棉苗来解决。可以采用营养钵移栽、雨后带土移栽和芽苗移栽等方法,尽量补足密度。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定苗,除双株留苗栽培外;一般每穴只留一株,去弱留壮,减少养分消耗,培育壮苗。麦套棉共生期间,不便补、定苗的,在收麦后应抓紧进行。  相似文献   

5.
豫西地区株行距配置对夏玉米产量及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两个种植密度(82500、97500株/hm2)、5个行距配置(60+60、70+50、80+40、90+30、100+20 cm)和4种不同留苗的株距配置(单株、单双、双株、三株)方式,研究高密度条件下株行距配置对玉米产量及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密度条件下均以80+40行距、双株留苗处理产量最高,密度增加,增产效果更好。宽窄行配置增加了穗行数和穗粗,减小秃尖长,双株留苗增加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80+40行距配置、双株留苗处理改变了玉米后期的灌浆特性,增加渐增期持续时间和累积子粒量,增大了平均灌浆速率。因此,在豫西地区高密度种植条件下,采用80+40的种植行距,通过双株留苗扩大株距,有利于玉米高密度群体植株的生长和最终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培矮64S/E32为材料,设10,15,20,25,30,35,40 cm等7个留桩高度处理,研究了留桩高度对头季根系进入再生季后的活力恢复与维持、再生根的发生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根主要由低位再生苗产生;再生稻齐穗期,随留桩高度的降低,再生根根量及再生根根量占再生稻总根量的比例增大,而头季根根量减小;高留桩有利于头季根系活力的恢复与维持,而低留桩有利于再生根的发生.综合考虑根量、根系活力与吸收面积等因素,各留桩高度下,头季根仍是再生稻根系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麦套棉留叶枝效应分析与栽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株果枝以下长出的叶枝,在整枝时是去掉,还是留着?这是国内棉花界一直有争论的一个问题。世界主要产棉国植棉,美国不整枝,前苏联只打顶,都是不去叶枝。我国传统植棉是细整枝,把果枝以下长出的叶枝全部去掉,结果棉株整体遭到破坏,减少了前期制造有机养分的叶面积;去掉叶枝后,养分供应失调,赘芽丛生,需多次整枝,费工费时,增加很多无效劳动。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后期,通过连续10年,对一熟制春棉进行了留叶枝粗整枝(只打顶)与去叶枝细整枝对比试验,结果留叶枝粗整枝的省工增产。总结试验示范实践,我们先后多次在全国棉花学…  相似文献   

8.
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根系活力与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健  屠乃美  易迪 《作物研究》2012,26(4):355-358
以烤烟品种HY-9-7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根系活力与烟株各器官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生长发育前期,根系活力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烤烟生长发育后期,同一留叶数条件下,根系活力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同一施氮量水平下,根系活力随留叶数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烟株各器官含N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叶、茎含P量与叶、根含K量随着施氮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同一施氮量水平下,叶、根含P量随留叶数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各器官含N量随留叶数增加而降低,叶、根含K量随留叶数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9.
以东北地区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品种为材料,以碾米工艺中碾磨时间、碾米辊目数、碾米辊转速以及米粒长宽比等因素作为试验工艺参数,采用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设计,利用响应面和回归方程进行分析,研究了经碾磨的留胚米的白度和留胚率在各参数影响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碾米辊目数是影响留胚米的白度和留胚率的主要因素,碾米辊转速、碾磨时间次之;米粒长宽比越大,留胚米白度增加越高,但留胚率逐渐降低;碾磨的最佳工艺为碾磨时间6 min、米粒长宽比1.79、碾米辊目数46#、碾米辊转速830 r/min。  相似文献   

10.
正棉株长势均匀一致是获得高产及超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棉花生产中,棉株间长势不均匀,出现大小苗、强弱苗、高矮苗,会致使群体中个体间性状差异较大;且个体间相互影响,个体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从而限制群体生产力的提高。棉株个体间的均匀性与棉田平整度、棉种质量、播种质量、边行至膜边的距离、土质与肥力的均匀度、滴灌管网在田间的布置方式和位置、田间管理等多种因素有关。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经验,总结了棉株长势不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育时期淹水对花生生理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在池栽条件下进行,以花生品种农大818、湘花2008和鲁花11号为材料,采用人工淹水的方法探究了不同生育时期淹水对花生植株性状、生理性状及荚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及开花期淹水均降低了植株的主茎高、侧枝长及分枝数,但增加了主茎绿叶数、主茎倒3叶净光合速率及光化学反应效率;结荚期淹水对植株主茎高、侧枝长及分枝数的影响不显著,却降低了主茎绿叶数、主茎倒3叶净光合速率及光化学反应效率。不同生育时期淹水均显著降低了花生荚果产量,以结荚期淹水减产幅度最大,其次是开花期淹水,减产幅度最小的是苗期淹水。不同品种相比以农大818淹水减产最严重,说明农大818最不耐涝。此外,除苗期淹水外,开花期和结荚期淹水都显著降低了粗脂肪含量和O/L比值,但增加了花生籽仁中的粗蛋白、可溶性糖含量。  相似文献   

12.
不同密度处理对紧凑型玉米农大486叶片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对不同密度对紧凑型品种农大486叶片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叶面积减小,但在低密度条件下,单株最大叶面积下降的幅度较小,超过一定密度后,下降的幅度会加大.随着密度的增加,群体的最大叶面积指数增加,但增加到一定值后,其增加幅度逐渐减小.随着密度的增加,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增加,光合势增加,但净同化率却减小.密度对穗位叶叶绿素含量有较大的影响,密度增加,穗位叶叶绿素含量提前下降,使其光合能力降低,出现早衰。  相似文献   

13.
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育插秧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传统机插秧技术秧龄适应期短、栽插后秧苗植伤大等技术问题,突破双季稻区、稻麦轮作区和东北寒地稻区水稻发展的瓶颈,本项目开发了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该技术充分发挥了水稻钵体苗栽培高产优质的农艺技术优势和机插秧高效精准机械化作业优势,集成创新了水稻大钵体毯状苗育秧盘、精准对位播种、秧期综合管理和高速机械栽插等关键技术。水稻大钵体毯状苗育秧盘突出了水稻钵苗的技术特点,创新了育秧盘结构,在低播量条件下所育秧苗上毯下钵,素质高,有效延长了秧苗适宜机插时间,减少了栽插时秧苗的根系损伤,栽插后几乎无缓苗期;2ZBL-400型水稻育秧生产线解决了低播量和精准对位育秧播种的难题;应用秧期综合管理技术培育合格秧苗是实现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插秧的关键,育秧方式采用旱育秧技术模式;水稻大钵体毯状苗在机插时要求插秧机进行按钵取苗,对现有插秧机的横向和纵向送秧机构进行简单的改进设计就可以满足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插秧的技术要求。该技术已经在全国水稻主产区进行了广泛试验和示范推广,具有缓解茬口紧张、降低生产风险、促进农药减施、增产效果明显等优点。该技术有效缓解了双季稻区、稻麦轮作区和东北寒地稻区机插秧造成的水稻生育期不足难题,为水稻机械化作业开拓了一条新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4.
石灰性土壤中花生耐低铁基因型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土培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评价52个花生品种在石灰性土壤上的耐低铁性。(1)不同花生品种苗期耐低铁性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主要表现为苗期干物重、新叶叶绿素值、活性铁含量的差异,以这3个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初步把52个花生品种分为5类,从Ⅰ至Ⅴ类耐低铁能力逐步减弱。(2)田间试验表明开花期是花生对低铁胁迫最敏感的时期;与耐低铁品种相比,铁敏感品种在石灰性土壤上的产量较低。单株饱果数较少。豫花7号、农大818、95—3、79266、徐花4号等为耐低铁品种,对铁胁迫反应不敏感,可在低铁条件下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在辽宁西部早春温室大棚条件下,以北方粳型超级稻辽粳399为参试品种,探讨了不同育秧基质与秧盘组合处理对机插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采用客土作育秧基质相比,其他3种育秧基质均具有提升秧苗素质的作用;与对照(客土+盒式秧盘)相比,其他7个组合处理下的秧苗素质更好,且运输更加方便,移栽根系损伤轻、缓苗时间短,并以M2K2组合处理(有机育苗基质+钵形毯状秧盘)表现最优,产量也最高,比对照增产11.91%。  相似文献   

16.
北方冬麦区与黄淮北片优良小麦品种(系)耐热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小麦耐热种质资源,在开花后15d开始覆盖塑料大棚,模拟高温胁迫,对来自我国北方冬麦区和黄淮北片主推的53个小麦品种(系)的千粒重热感指数、容重热感指数、几何平均产量进行分析,并以耐热品种TAM107为对照,结合苗期细胞膜热稳定性对参试材料的耐热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三年(2008-2011)试验中,千粒重热感指数均小于1的品种(系)有9个(05CA306、京冬8号、邯6228、衡6632、农大3492、农大3432、济麦19、农大212和衡4399),容重热感指数均小于1的品种(系)有8个(衡观216、农大3492、农大413、京冬8号、山农2149、农大212、衡6632和济麦19)。依据参试品种(系)在3年的几何平均产量及热感指数的结果,农大212、农大3492、京冬8号、济麦19、衡6632、农大413、山农2149和衡观216可作为耐热高产品种(系)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利用细胞膜热稳定性筛选出44个苗期耐热性好的品种(系)。综合细胞膜热稳定性法及田间评价结果,农大212、衡6632、农大3492、济麦19、农大413、山农2149和衡观216为耐热性较好的品种(系)。  相似文献   

17.
王豪利  郭栓 《北方水稻》2009,39(6):33-34
通过试验将水稻工厂化育秧与手动播种器育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工厂化育秧工作效率高,平均每小时可完成375盘的播种任务,5~6 h可完成1栋棚的育秧任务,而常规育秧方法每栋棚摆盘、播种各需1 d。两者相比,工厂化育秧可提高工作效率4~5倍。并且使水稻实粒数增加15粒/穗,产量增幅达到2.8%。  相似文献   

18.
水稻酿热物抗低温育苗技术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志 《北方水稻》2010,40(3):41-42
水稻利用酿热物育苗能隔凉、保温、增温、提高地温、促进秧苗快速生长,提高秧苗素质,提高抗逆效果显著;而且酿热物资源广阔,取材方便,节本增效,解决水稻育苗取土难的问题,可以变废为宝,符合发展节约型社会和环保农业的要求,该项技术是目前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以岗优188和南粳9108为材料,研究了泥质法露天育秧、营养土露天育秧和营养土工厂育秧3种育秧方式对秧苗素质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秧方式对供试品种的大田生育期并无明显影响;泥质法露天育秧所育秧苗茎基宽最高,但秧苗叶面积最小,营养土工厂育秧所育秧苗的地上部鲜质量和干质量明显高于泥质法露天育秧;泥质法露天育秧所育秧苗根数最多,但根鲜质量和根干质量以营养土露天育秧最高;产量方面,2个供试品种均以泥质法露天育秧最高,其次是营养土露天育秧,营养土工厂育秧最低,泥质法露天育秧产量较高的原因在于其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以花生品种花17、农大818、丰花5号和山花11号为试材,聚乙二醇(PEG)室内砂培法模拟干旱胁迫,研究20%PEG胁迫下花生幼苗叶片中类黄酮含量及相关合成酶活性的变化。20% PEG开始处理后,随胁迫时间延长,幼苗叶中类黄酮含量逐步上升,在胁迫9h达到高峰,之后逐步下降至对照水平,农大818、丰花5号和山花11号均在处理后72h降至对照水平,花17在36h降至对照水平。PEG开始处理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查尔酮合成酶(CHS)、查尔酮异构酶(CHI)酶活性均逐渐提高,6h后CHS、CHI酶活性达到高峰,9h后PAL酶活性达到高峰,之后下降,4个品种趋势一致。分析表明PEG处理后山花11号和丰花5号的合成酶具有较高的活性和积累速率是其类黄酮快速大量合成的原因,而农大818 CHS酶活性和PAL酶活性提高速率较低限制了其类黄酮的积累,3种酶的活性和积累速率均较低导致花17叶中类黄酮合成少,含量提高慢。相关分析表明PEG胁迫下PAL、CHS、CHI共同调控类黄酮的代谢,胁迫引起PAL、CHS、CHI酶活性改变是类黄酮含量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